看了伊斯蘭婦女的心聲,試著從其他角度來觀察伊斯蘭文化,從英美和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角度,我看了香港戰地女記者張翠容的《中東現場》,除了人文觀察的同情以外,必定回歸衝突根本源頭,西方強權與伊斯蘭基本教義的征伐。在火藥庫之稱的中東世界,僅從CNN、BBC獲得比較多關於資訊,如今由張翠容第一手的報導,整張拼圖逐漸拼湊起伊斯蘭世界的古代與現代。
在書中講述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等國的困厄與報復,很坦白的說我無法完全同情中東世界,在英美兩國雄厚的媒體資源影響下,「邪惡軸心」、「恐怖份子」是多數人對中東國家殘留的印象,不論他們是何等的殘暴,但是他們確實是「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的犧牲者。
書中描述以色列、巴勒斯坦的聖地、土地之爭,不只是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拔河,也是英美兩國在阿拉伯世界的擴張。英美兩國頻頻報導巴勒斯坦以「人肉炸彈」攻擊以色列,而巴勒斯坦卻受到以色列的轟炸,在以色列背後的是約旦、埃及這兩個政策不定的國家和西方強權的英美兩國,英美兩國即代表在中東的控制權。巴勒斯坦的背後除了哈瑪斯還有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政府的支持。這些國家其實沒有明確的動向,一會回歸阿拉伯傳統,一下親美一下反美的態度顯得立場搖擺不定,可說整個中東國家是淪為英美兩國的利益戰場,除了實際掌控中東政權就是石油了。
以巴之間的爭奪雖然沒有結束,在阿拉法特死後,屯墾區的邊際還是紛爭不斷。兩伊戰爭、波斯灣戰爭、美伊戰爭的結束只看到美國的野心,在九一一事件挑起民族仇恨,一連串的攻伊行動如海珊被逮補、攻擊蓋達組織、美國控制市場油價的消息並未煙消雲散,美國在伊拉克的立場愈顯彆腳,然而在伊拉克造成的傷亡卻是呈現在作者眼中,包括美軍和伊拉克人民的。日前在網路上流傳普立茲攝影獎屢見以美國大兵棺木與懷胎太太生死對比為主題的震撼照片,或是說普立茲攝影獎已經紀錄了美國的野心史,用「愛國心」巧妙的遮掩住,然後坐在觀眾席中的英國、澳洲、俄國、日本、法國、德國、中國…等,吹捧似的為小布希鼓掌或是在台下竊竊私語。
另一方面反美聲浪造成恐怖行動發生、小布希支持率下降,影響到的不只是中東人士,更包括在其他地區的美國人,挑起的仇美情節散播到英美、中東、中南美,而經由美國地區轉機的他國人民似乎也捲入的戰爭中。電影《衝擊效應》中那家搬到西方世界的波斯家庭,那位父親無助的喊:「我是波斯人!」然而現在是怎樣的區分中東人士和非中東人士?《我被爸爸賣了》、《活活燒死》是兩本講述中東世界無助婦女的血淚,部分中東世界對父權社會底下的女性反抗者嚴厲懲罰、動用私刑,震驚西方人權及婦權團體,然而現在西方社會能援救中東國家多少呢?只是放下壓垮駱駝的倒數幾根稻草而已。
現今,以色列、黎巴嫩之間的烽火不斷,每天掃過CNN、BBC新聞,都是戰事的「傷」與「殤」,以色列、黎巴嫩離台灣好遠好遠,說真的,真主黨、什葉派,或是什麼派又什麼教,跟台灣沒有多大關係,影響最大的是油價、時事,外加大學指考可能會出現的中東題,那知道這些有什麼價值?我想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思考擴充層面,美軍為何而戰、伊拉克民軍為何而戰、以色列軍人為何而戰,只要不全是政府的洗腦、仇恨的口號,戰爭後才不盡是迷惘。
不知道這場戰爭會延續多久,一片殘敗下,勝利者好像只有美國政府,其餘都是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