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9日

伊甸園的鸚鵡─言不由衷的鸚鵡

博客來網路書店編輯和寶瓶文化贈送《伊甸園的鸚鵡》一書給幾位寫《巴別塔之犬》心得的部落格主人,對於其用心相當感謝。當初《巴別塔之犬》閱讀心得的寫成只是因為想分享和想寫,沒想到卻為自己帶來額外收穫,前幾日偶然拿起書店中的《巴別塔之犬》,看到的那本《巴別塔之犬》是初版二十三刷的紀錄,而寄到的《伊甸園的鸚鵡》是初版六刷,書市的反應也算是一股來自閱讀行為的凝聚能量。 

為不辜負編輯和出版社,熬夜將《伊甸園的鸚鵡》閱讀完,將其他書丟到一旁,也推開研究所中快要追不上的進度,我因為《伊甸園的鸚鵡》而失去了其他閱讀、課程學習,也因為拋開其他閱讀、課程學習而得到《伊甸園的鸚鵡》,計較兩者在天秤上的比重是得是失,這些比較都在閱讀《伊甸園的鸚鵡》的過程中消融了。

還記得《巴別塔之犬》中作者所塑造的人類語言巴別塔、那隻狗與人的對比,連小說封面都帶有特殊的故事性,《伊甸園的鸚鵡》也可以感覺出其用意。小說大綱是有幾對相對、矛盾卻參與彼此相依的親友,有過氣與不甘心的童星,有同性戀傾向的夫妻,有各自自責的母親和女兒,透過實境節目的引導,他們踏進每一個國家後,就得帶新的鸚鵡,鸚鵡成了語言工具,不同於語言巴別塔,因鸚鵡具有語言對應記憶能力,因此鸚鵡反而成為「非傾聽」的角色,即使沒有交代,書中主角在我的想像中,他們每一個都在避免透露心聲讓鸚鵡、他人知曉,甚至對自己也不肯坦白。他們參加實境節目的百萬獎金比賽,與他人組隊、脫隊或交際,逐一發現自己的真實面,即使節目作假、在螢幕前虛構、配合比賽效果,他們都知道他們一路走來越來越接近實話人生,就算他們沒有說出口。

如果將每個人的心思分成潛層表達和深層表達,就像淺海和深海,依個人而相異,有人的潛層表達的範圍深廣,有人的潛層表達範圍狹隘,潛層表達廣的人,在深層表達的部份就顯薄弱,可以說是沒有秘密的人。潛層表達範圍狹隘的人,深層表達的部份就顯厚重,總是藏有不能說盡的告白,小說中的角色們都可說是後者,當然多數讀者也是。因為不能道盡,所以每個人都會隱藏,囿於隱藏所以猜測,猜測塑造出的親情、愛情、人際在逐漸接受實情的剝離後,像剝洋蔥一樣,過程中流了許多淚。 

這些參加「追夢者天堂」的參賽者的主要目的都不是獎金壹百萬元,而是金錢不能細數的過去與懊悔,想藉著節目轉換心情,或是圖謀在節目拍攝中就能適時揭露醜陋的自己,讓親友和觀眾一樣驚訝,好換取些許的罪惡刑罰。若要評論「追夢者天堂」的贏家,最後六組參賽者其實都是贏家,不管是再次發生同性性行為的教徒、丈夫再次外遇卻鬆口氣的女同志、未成年產女又送養女兒的同志少女、對女兒和外孫女深感愧疚的母親、性格迥異卻相合的兄弟、過氣又想扳回一成的男女童星,沒有那個壹百萬元的獎勵,他們都在比賽中拼回自己遺失的拼圖,即使早已不完整。 

在這些參賽者所構成的故事中,出現一位特別的角色─芭芭拉‧福克斯,她是節目的主持人,同樣是個期待走紅、可有可無誰可替代的女星,她的出現可視為和參賽者的強烈對比,最後的六組參賽者是人生贏家,半途失敗的其他參賽者和芭芭拉‧福克斯則都是讀者的化身,都還在為過去懊喪、勉強加入同儕或親情,或是可以說都還在過去歲月昏迷著沒有醒來過。

更具有象徵意義的是參賽者在比賽過程中蒐集的「寶物」,舞孃的亮片、鸚鵡、滑雪桿、西洋棋、三葉蟲化石、飛行帽等,將這些「寶物」轉化成參賽者的人生中途,他們由這些蒐集「寶物」的過程面對他們原本人生中的得到或失去,然後一如他們前往新地點時擱下的鸚鵡,將可能的失望怯懦留下。 

《伊甸園的鸚鵡》是作者卡洛琳.帕克斯特繼《巴別塔之犬》之後,再次去接觸人性深層的一本小說,不說理而理在其中,知曉在人群牢籠的語言受害者與人際傷者們所心悸的理由,沒有距離不代表就了解、有距離也不表示不能相知,人情溫暖有時不能用關係、距離去衡量深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