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9日

《歷史學家》─怎麼看待吸血鬼?

台灣八月份下旬的文學出版重頭戲《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一上市果真製造極有賣座電影效果的銷售率,上市數天在台灣銷售率一路攀上十幾名,而英文版早已是轟動的暢銷書之一。 

如同之前打著《達文西密碼》的懸疑驚悚小說名號,《歷史學家》的文案還是與《達文西密碼》相提並論,加上封面上吸血鬼卓九勒的假想臉龐、恐怖的吸血鬼話題,想當然爾又是吸引許多往《達文西密碼》走向聯想的讀者,恐怕這些讀者又要失望了。

吸血鬼一直是國際電影、小說的熱門話題,沒看過吸血鬼的創作小說,讀者總看過幾部電影如《吸血鬼》、《夜訪吸血鬼》、《惡夜追殺令》、《凡赫辛》、《決戰異世界》等略有提到吸血鬼的電影,也許只記得吸血鬼趴在昏迷女人頸部的經典畫面,或是記著吸血鬼蒼白、長牙和血,不然就是只記住吸血鬼怕大蒜、怕十字架、睡石棺的傳統迷團,不管如何這是比較「戲劇化」的吸血鬼,因為部份電影中總把吸血鬼與年輕女人、吸血與性慾連結起來,製造出一種血與性的曖昧情色聯想。在上述這些電影中,我認為最有可看性的是《夜訪吸血鬼》這部電影,也頗接近吸血鬼的傳說樣貌,眼尖的觀眾不僅會從該部片中發現《蜘蛛人》中的Kirsten Dunst,也會發現蘇落系列電影的Antonio Banderas,不過不少觀眾可能只驚艷於Kirsten Dunst的演出,她演出小吸血鬼的精練演技令人著迷,蒼白、個性的長相不靠化妝就很像鬼族,她在片中與Tom Cruise、Brad Pitt的互動也極為精采。而Tom Cruise、Brad Pitt的慘白吸血鬼裝扮、演技的確讓人眼睛一亮,含蓄不誇張又保有吸血鬼特色,是他們兩人主演電影中少數批評聲浪較少的好萊塢電影。總結以上對吸血鬼的概念就是「蒼白」、「吸血」、「戲劇化」,那較為「真實」的吸血鬼在哪呢? 

小說中的吸血鬼如《向達倫大冒險》、《吸血鬼獵人D》,和最著名的吸血鬼作家Anne Rice所寫的《夜訪吸血鬼》、《吸血鬼黎斯特》、《天譴者的女王》等,Anne Rice筆下的吸血鬼偏重於「人性掙扎」的一面,在人鬼之間輾轉,圍繞著黑暗撲朔的求永生、求不死的正常人性,說是吸血鬼小說,不如說是現代人對生死兩難的普遍心理困境,人鬼殊途的界線從吸血鬼身上得到破解,這也是Anne Rice小說作品深受讀者歡迎的原因。 

《歷史學家》的吸血鬼卓九勒可能會讓很多崇尚恐怖電影的讀者失望了,一如書名的「歷史學」,此書是還原吸血鬼卓九勒的「歷史背景」而非「個人背景」,卓九勒與羅馬尼亞、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匈牙利間的民族仇恨壓過他成為吸血鬼的憤恨,在「史」的部分無懈可擊,若是對中東歐史、中古及現代史略有了解的讀者讀起來並不困難,只是此書方向在「史」、「學」,多數讀者想看的必定是卓九勒為何成為吸血鬼、是否真有吸血鬼的傳說體現。 

作者賦予吸血鬼卓九勒新的詮釋,卓九勒的形象和史達林、希特勒重疊,「暴君」一詞往往和「嗜血」相通,「鬼」的嗜血與「人」的嗜血究竟誰比較墮落,此書帶給讀者一種奇想,歷史上的「暴君」和「吸血鬼」有何不同,或是現在號稱「正義」的軍事強權,也許在未來只是被評為「暴君」或「吸血鬼」的劣評,人鬼之間的心性被打通,那「人性」的可貴就消弭無蹤了。人經過追求生命永恆、報仇洩恨的過程達到不死之身的鬼態,「人性」顯現的部分越來越少,鬼的入侵可能不是由型態侵入,而是心態。 

我認為此書對卓九勒個人形象的塑造是很中肯的,卓九勒的恨建築在歷史民族仇恨上,不再是莫名其妙的吸血畫面上。而有趣的是,書中描述卓九勒喜愛閱讀,為了藏書要吸引優秀歷史學家的注目研究,缺乏閱讀同好似乎是卓九勒不死之身的痛苦,這點是很特殊的卓九勒觀點,也許這會聯想到許多歷史上的暴軍、軍事強人,他們的學識、文學氣質、交友廣泛不同凡響,然而個性的顯現面卻大為不同。 

《歷史學家》一書特點不在推理、不在驚悚、不在羅曼史,是在歷史創造上的新感,一如書中所說:「我相信研究歷史是為了解現況做預備,而不是逃避現實」,歷史不斷重演,歷史學家背負重任,是為改變歷史而成為現在的顯影劑,然而人類還是沒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Ps:《歷史學家》是大塊出版社出版的,翻譯張定綺翻譯過伊莎貝拉.阿言德(Isabel Allende)的《精靈之屋》(已絕版)、《春膳》,以及因《魔鬼詩篇》一書被回教世界追殺的魯西迪著作《午夜之子》等,翻譯資歷過人。另外書中語法校對略有錯誤,如第333頁和349頁用字錯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