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

《魔法妄想症》─既晴第一部長篇推理

某天頂著艷陽跑去師大附近閒晃,在華欣二手書店買到市面少見的既晴作品─《魔法妄想症》。 之前因為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網頁廣告迷人,遂沉迷於找尋京極夏彥的身家檔案,雖然至今《姑獲鳥之夏》一書才翻了幾頁,其書的排版奇特,閱讀方式讓我有點不習慣。之後又因為連結到推理小說同好的部落格,看到同好介紹夢野久作的「畸作」,於是在學校圖書館拿起了《腦髓地獄》來翻翻,看了沒幾頁就頭昏,《腦髓地獄》果真是「畸作」。這幾年推理小說頗為好評,書市推進許多改版或新作,推理小說五花八門,可用技巧繁複、結構龐大、人物眾多、背景厚實來添增推理小說的邊框,《姑獲鳥之夏》的注解知識性大有讀者讚賞,也有讀者大喊吃不消。有些推理小說裝飾成功,有些則產生落差,《魔法妄想症》對我而言,是既晴作品中的華麗之作,但也是富麗而不驚人的小說。

上次島田莊司來臺時,匆匆在誠品買了本《超能殺人基因》請既晴簽名,其實我並沒有很喜歡《超能》這本小說,但是因為架上的《網路凶鄰》、《別進地下道》、《請把門鎖好》早已被讀者搬光,為了簽名也顧不了這麼多,最後趁著既晴在旁與讀者聊天時,火速打斷要求簽名。以上這三本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就華麗而言,《請把門鎖好》添加的旁枝素材也非常多,卻沒有擾亂整本小說給讀者的重力一擊,其書在結尾的筆法,絕對是絕佳的表現手法,就閱讀性、戲劇性都有爆發力,十足的驚悚劇化。

其他小說因為臺灣偵探張鈞見的現身,為作品添加許多類似於歐美、日本小說「某某偵探」、「某某辦案」系列的奇趣。 看完《魔法妄想症》卻湧上一陣失望,倒也不是此書推理成份落差太大,而在於身為讀者的我透視不到華麗筆下的「強烈動機」。我想越是龐大的推理小說,因為強烈的仇恨造成愈大的謎團,把這些迷團攪亂的兇手必定是先有全盤計畫,不過此書的醫學、心理學、藝術、天文學雜章沒有增加兇手的能量,而讓兇手更顯得朦朧、讀者更無頭,書中的兇手很難猜出,其中的枝節也猜不出兇手動機,整個故事像是先畫出迷陣,然後才是寫動機、推理過程,迷陣部份讓讀者叫好,動機、推理過程卻相對薄弱。

 去問人頭吧來源

法月綸太郎《去問人頭吧》也是類似作品,「那顆頭去哪了?」、「頭是誰的 ?」、「砍頭的用意?」被書中許多知識、學術性的敘述帶開,當然從中可以 看到推理外的世界、,甚至訝異推理小說家對學術的駁雜,但是魔術的本質在於炫擾觀眾的感官,而非讓觀眾不知其所事。

此書以「換頭魔法」這匪夷所思的奇術與精神層面的疾病相衝擊,與既晴的其他作品相較之下,《請把門鎖好》絕對出色許多,於此看到作家個人的純熟與成長,也讓讀者我思考到,推理小說的要點是在讓讀者推想、驚奇、恐懼還是作者才華的表現?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我想是前三者的用意才深刻。 



2007年7月22日

約翰康納利來臺簽書朗讀會

星期五上完班後匆匆趕到敦南誠品,參加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的簽書會,在臺灣總共有三場簽書會,念及星期六我可能昏睡到中午,我決定參加星期五晚上8點的朗讀兼簽書會。 

3.jpg

在敦南誠品等待簽書會時,翻翻約翰康納利的新作《罪惡森林》,同樣是查理派克系列,隨著《奪命旅人》的妻女慘死,《罪惡森林》多了些許靈異氣氛,與麥可康納利相同的是:他們都與死亡糾結著。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這兩個Connolly的作品剛開始讓我搞混,我以為約翰康納利的《奪命旅人》是麥可康納利寫的,就我所覺,《奪命旅人》和麥可康納利的冷調寫法類似。麥可康納利這個作家的人生相當離奇,他的母親與其創作與約翰康納利的《失物之書》主角又有極大的呼應,因為,他們的母親都消逝了,一個是死於社會案件,一個是在故事中死亡。 
2.jpg

《失物之書》我還未看完,卻感到興味盎然,查查網路資料,一些討論童話人物的文章竄然冒出,需要童話的成人們,為什麼喜歡童話世界?為什麼喜愛童話人物?是因為我們和童話相同過?還是因為我們期待發生童話?或者,我們只活在麥可康納利之於母親、約翰康納利之於父親的痛裡,所以幻想著童話。

 

 在朗讀完後,讀者提問作者的創作經驗,真實人生裡,約翰康納利的父親在他十多歲就去世,加上他發生在童年誤以為父母丟下他並把整個家搬走的趣事,遂有《失物之書》的產生,因為很多事情都發生在失去之後,所以也就改變了些什麼。 

約翰康納利提到他創作銷售量和21日全球矚目的哈利波特第七集完全不能比,謙虛的他在全球也有300萬本的銷售量了,而且《失物之書》中的大衛和哈利也是失去的一群。哈利在得知雙親的死亡祕密、失去關愛他的教父天狼星,然後面對恩師鄧不利多的慘死,哈利波特很多地方都變了,變成一個會恨、會痛的魔法人物,於是越來越不適合孩童閱讀的哈利波特走向復仇之路。今天掃到結局,得知某些情節,當然感到難過與詫異,然而已是成人的我,更想看到哈利波特咬緊牙根和佛地魔拼命的過程,而非那些巧合、運氣,當初我幻想哈利波特離開霍格華茲後努力練功,可能是拿到一本魔法秘笈,也許是在一隻貓頭鷹教他的,或是一隻鳳凰死前從牠肚子裡挖出來的,更希望的是天狼星並沒有死、鄧不利多的亡靈現身教哈利魔法,或是伏筆性人物冒出,然後哈利波特墮入黑暗面,最後與佛地魔兩敗俱傷,然後呢?其實我並不期待快樂圓滿的結局,畢竟很多事情不會如想像如願,總覺得失去是種加強記憶力的能量,書也一樣,悲劇總有種吸引人的魔力,悲劇與個人的關聯是:花更多力氣去後悔,這可能也是麥可康納利、約翰康納利寫作的原因。 

1.jpg

訪談過程,約翰康納利親切又幽默,不僅在炎熱的台灣夏日解說到滿頭大汗,認真思考讀者提問,旁邊麥田工作人員也說約翰康納利是個很好相處的作家,而我剛好看到康納利在不到7點半就到現場了解準備狀況,然後就在書店中閒晃的輕鬆模樣,證實網路上討論的大作家真實面貌。 

現場請到知名部落格格主、版權經紀人灰鷹爵士當翻譯,其相關訊息可參閱官方部落格。



2007年7月19日

雨啊,請你到非洲

自從開始接觸旅行,和姊姊聊天聊到畢生夢想「一生中前往的國家」時,翻出世界地圖來討論,開玩笑的講哪些國家是死都不要去的,其中有阿富汗、伊拉克、葉門、象牙海岸、獅子山、海地、巴基斯坦、索馬利亞、孟加拉、東帝汶、蘇丹,其中除了海地在加勒比海、從印尼獨立位於東南亞的東帝汶與位於南亞的孟加拉,其他都在中東與非洲。前幾年網路上盛傳的印尼排華暴動的殘忍血腥照片是東帝汶屠殺的實景;孟加拉確實有不少背包客從印度進去,但當地基本衛生條件堪虞;海地的暴動、治安惡化簡直用槍林彈雨形容。姊姊曾在宏都拉斯遇到一位去過海地的美國男性,他只用「女人單身一人不要去海地」來形容海地,對於沒有女人單身一人不能去哪裡觀念的外國男性背包客都有此看法,可見海地治安有多不利於女性。 

其他分別在中東和非洲的國家,可用「火藥庫」來稱之,很多國家在外交部網站都是掛在紅色警示下,也不會有進步成橙色警示的一天,現在有些在橙色警示下的國家早已開發觀光產業,如北韓、阿爾及利亞,還有進步的空間。然而其他這些多是貧窮但是仍要打仗的國家,敵視、攻擊歐美並沒有得到尊嚴、榮耀,而且不乏自己打自己人的同種相鬥,直到今天,最痛的就是國家內的母親和孩童。 

來源

 

《雨啊,請你到非洲》中描寫的國家裡最痛的也是母親和孩童,書中分為三塊,一塊是非洲,一塊是亞洲,一塊是中東。非洲有肯亞、獅子山、衣索匹亞、索馬利亞、盧安達、南非等,亞洲有印度、孟加拉等,中東有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有些國家經過十多年的磨鍊,已有觀光產業和外商置入,有些國家到今天還是戰火連天,收聽BBCCNN的新聞,天天都是炸彈攻擊、暴動、綁架,天天聽到某些城市又有爆炸、組織又發動炸動攻擊,對他們而言,戰爭是獲得榮耀、尊嚴還是只想洩慾? 

作者的觀點是從一個母親、女人、活在國家人民普遍可溫飽的情況來看,在這些國家裡頭,戰爭給了他們 (這裡多指男性) 莫大的機會製造侵害女性、孩童的機會,所有發生在他們國家內的暴動,都少不了對婦孺的暴力、虐殺。也許世界看到的是電影「黑鷹計劃」所拍攝背景呈現的擊美行動,讓人產生對資本主義、歐美勢力、殖民歷史的懷疑,也許會理解索馬利亞甚至廣大有色人種對白人的痛恨,認為他們之所以會有暴力,是力抗外來勢力,對於看著白人來國內圖利享樂、自己卻家徒四壁,自然會對這些外來獲利者感到妒恨,然而他們的暴力反而轉移加害在同種族的婦孺上,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對於非洲大地的眼淚,作者在書中大聲疾呼,只要多少韓元就能讓一個孩一天兩餐、度過一個月,只要多少錢就能讓孩子注射抗體、獲得基本醫療,只要多少錢就能讓孩子多活幾天很多外來團體都在和戰事、地雷、暴力、毒品、疾病、飢餓奮戰,直到他們自己也都倒下或是待不下,但是不放下戰斧槍砲的人終究不放下。1993年索馬利亞首都Mogadishu爆發一場驚天動地的戰事,派遣當地的美國特種部隊進行軍事任務,兩架黑鷹直升機與索馬利亞民兵的惡戰塑造出馬克包登(Mark Bowden的小說和電影「黑鷹計劃」,此場白人失利的戰役造成西方勢力冷眼看待非洲內戰的旁觀態度。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事件爆發,原是比利時殖民時代留下的紛爭,讓胡圖、圖西兩族自相殘殺,不見西方勢力積極插手,任憑高達百萬人死亡,因為黑鷹計劃失敗、又怕出洋相,西方勢力畏懼了。電影「血鑽石」塑造獅子山衝突鑽石的暴利與暴力,記得此部電影上映後,好萊塢明星紛紛摘下鑽石,是真心還是風潮不得而知,倒是獅子山仍然內戰頻繁,在某一期的經典雜誌,介紹獅子山的礦石工作,壓榨、超時、不當處罰的行為已超過凡人想像,《雨啊,請你到非洲》提到以毒品餵食童兵以便上場殺人、童兵集體強暴婦女,戰地不乏因受強暴、輪暴而懷孕產下的孩子,當然這其中包括派駐當地的白人軍隊強暴、消費造成的混血兒,這些都造成國家的人口負擔,已經無力宣揚節育、政府也相當腐敗,衝突效應是國內外。

 電影「雙面翻譯」、「軍火之王」、「疑雲殺機」的背景都在非洲,「雙面翻譯」、「軍火之王」的娛樂性質高,卻也是影射某國元首的貪污與軍事掌控的黑暗非洲,「疑雲殺機」改編原著《永遠的園丁》,則是呈現消沉不知如何面對、只好棄守的複雜非洲,在《雨啊,請你到非洲》作者的眼裡,見到的是因傳染病、愛滋病、營養不良、暴力只好等死的飢餓非洲。日前看經濟日報報導台商在非洲的置產,有些國家的確可行,有些國家還是不行,在非洲賺大錢的大有人在,喪命的也大有人在。

 《雨啊,請你到非洲》對中東、亞洲地區敘述較少,相較之下,亞洲地區可能因為宗教信仰,處於樂貧的假象裡,中東歷史複雜,在其他書中有詳細介紹,特別推薦香港記者張翠容所寫的《中東現場》,此書對於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間的國際情勢有實際訪察,兼顧人物訪問和社會關懷,中東不只有塔利班政權下的阿富汗女性在流淚,《中東現場》還會看到所謂種族政策、貧富差距、男尊女卑、信仰醜化下的煙塵,「為了孩子,再怎樣都不能打仗」在此地絕對是神話,



2007年7月15日

Babel─語言巴別塔

挑天晚上去看免費電影「火線交錯」,中途有些觀眾離席,前排有些人哈欠打不停,旁邊還有觀眾東張西望,也許是被Brad Pitt和火線兩字吸引,認為這是一部動作、警匪槍戰片。照電影原名的「Babel」不難猜想導演的意圖,可以說直接讓觀眾察覺境外語言的隔閡,在異域擁有語言能力、進而表達的意義似乎不是個人能夠掌握的,意義成為浮動物,語言不過是發洩口,造物主創造不同語言的目的為何?也許是製造糾紛與困窘。 

摩洛哥、日本、美國、墨西哥是片中的四個異地,阿拉伯語,美語、日語、西班牙語、手語是片中的五種語言,造物主的語言是讓區域中的人民更加融洽,還是更加徬徨?在墨西哥導演的呈現下,看出美語的強勢和自主,美國打一個噴嚏便震動全球,從孩童的射擊比賽延伸到回教恐怖攻擊行動,跨國打工延伸到美墨邊境的犯罪問題,美國對異域的恐懼與防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回教國家刻意和回教激進派劃清界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911事件後,美國(與英國)和回教的距離越來越遠,美語越來越流通,距離卻沒有縮短。

 來源

美墨邊境的非法打工問題向來嚴重,而中南美洲許多國家對美國干涉內政國情向來抱有敵意,卻又得正視美國的強勢,無論中南美洲還是中東國家,對美國多是又羨又妒的態度,尤以中東國家最為激烈,有些中東國家早已嘗試改變。外來移民是美國的現代難題,於是美國對異域的恐懼變成在國內發生,許多電影都探討美國境內民族與區域分界的歧視、教育、治安問題,最常出現的美國家庭中的外籍保母、警察對黑人的懷疑,讓人不由得正視有色人種給予美國的貢獻與壓力。報章雜誌為何報導紐澳良成為治安死角,問題歸結於有色人種,布魯克林區為何惡名昭彰,問題歸結也在有色人種。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拍給美國人看的,呈現美國之於美墨或跨到中南美洲、美國之於回教國家的意識衝突,提醒美國人不自覺的將所有色人種當做嫌疑犯,有色人種也將美國當做淘金樂土。

 日本在電影中是個接近獨立呈現的國家,Brad PittCate Blanchett兩位巨星風采在電影中幾乎被日本女星菊地凜子的光芒給壓過,Brad PittCate Blanchett變成電影的陪襯。菊地凜子所扮演的聾啞學生,渴望與異性親近,沒有語言能力造成的距離,讓她極度需求身體接觸,異性卻在得知她聾啞後個個遠離,她演出一位叛逆又寂寞的女生,無聲無語與東京街頭的嬉鬧繁華,象徵著人與人之間藉由無主題、無意義對話搭起的共識,只要大家聚在一起便不寂寞的時代異想。片中菊地凜子全裸演出,與激切手語、嘴型配合,表演突出,佔去一半的戲份,是一個代表現代日本寂寞的雛型,她在片中近似發情的暴露、誘惑動作與精湛演技,讓她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在片中展現美墨氛圍,不僅是在墨西哥演員上的挑選,雖然其中最知名的蓋爾嘉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的表現不及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的切格瓦拉、「壞教慾」的雌雄莫辨來的精采,但可以透露的是這些墨西哥演員對此片的投入和認同。片中有許多乘車通過美墨時所播放的音樂,沒有台詞的畫面,帶著奔放、活力、熱情的情調,通過有著異國建築、妓女、小販、擁擠的墨國街道,和電影「火線救援」一樣,在Denzel Washington目光所及之處,墨西哥是多色的國家,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的墨西哥、綁架撕票率全球居冠的墨西哥、有幾處歐美人士視為旅遊勝地的墨西哥、美墨邊境犯罪販毒嚴重的墨西哥、世界遺產之一的墨西哥古城,人人只會選擇想要看的顏色。



2007年7月14日

包心菜奇蹟─影子童年

在捷運上一天中的上下班人潮裡,看完了《包心菜奇蹟》,對於用眼過度的我,圖畫與斗大的文字激勵了我,花不到書評預估的40分鐘。照理說,暑期可以兩三天看完一本書,不過暑期又兼了另外一份工作,整天窩在電腦前,快被螢幕吸進去了,回家後繼續趕工上班做不完的工作,閱讀呢?只好排到上廁所或是想工作到砸電腦的時候看。(請勿模仿)

 來源

其實我近日最期待的是女作家伊莎貝拉阿言德的「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三部曲,伊莎貝拉阿言德是拉丁美洲國家-智利的作家,其作《精靈之屋》、《春膳》譽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的代表作之一,《精靈之屋》與《春膳》早已在臺灣一般書店消失,也許能在二手書市和圖書館找到,相較《春膳》一書,《精靈之屋》一書是好找的多。《精靈之屋》、《春膳》筆調與「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三部曲的不同,讓人心癢癢,想看看伊莎貝拉阿言德的奇幻小說會怎麼寫。有書評用「一位具有魔法的說故事家」來形容「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三部曲,如果「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是亞馬遜河的奇幻寓言,《包心菜奇蹟》就是屬於俄國清晰的圖文小品,不是說兩位作家在寫作上有相似之處,而是兩位作家都因文學筆觸因主題自由變化,可以很陰性,也可以很隱晦。

《包心菜奇蹟》收錄「包心菜奇蹟」、「蠟製小鴨」、「嘟囔爺爺」、「釘子」、「幸運事件」、「紙的勝利」六個短篇故事,六個故事和人物相扣,輪軸在1949年轉著,和《索涅奇卡》不同的是政治色彩比較弱,從孩童看出去的1949年限於家庭與同儕,以及對物質的需求。

六篇故事都有個溫馨的小結,似乎暗示著讀者看透小結中的寓意,書中以小孩和老人為主角,這幾個小孩都可以看出活在物質缺乏、期待讚美、萬分好奇的渴望時期,他們的童年糾結在一起,卻隱隱約約看到作者對史達林統治的尖刻,在六個故事中可發現與幾個猶太人對照的角色,童言無忌,且用圖文書遮蓋飄出的感傷。

「紙的勝利」是我覺得作者自敘最重的一篇,或者可以說是兩種種族間,小孩與小孩和成人與成人的不同。

「這種感受蓋尼亞以前只有在做夢的時候才有。現在的他非常幸福。他不再感到害怕、不友善和敵意。他一點也不比其他人差。甚至,遠超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們對他這微不足道的才能竟如此稱讚,而這才能是他從未加以重視的。」─出自121、122頁

「他們是強盜和小偷呀。他們會把整個家給偷走。」─出自108頁

在我看來後者是指出現在117頁的德國人,前者是猶太人面對時代下的眼光,孩童的眼光比成人認真且善感。這本小小輕薄的圖文書,會比《索涅奇卡》更有趣味,如果對照作者生平,也許會發現作者的童年藏匿其中,雖然不是快樂的故事。



2007年7月10日

《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布卡悲劇

最近在閱讀《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描寫塔利班政權下的阿富汗平民生活,因為作者神氣靈現的鷹眼將我吸引了去,生於北歐與生於阿富汗成為強烈對比,尤其是女性。此書經由書友推薦,細讀之後火氣升起,塔利班政權所造成的戰火遺孤與文化沙漠,對伊斯蘭教教義的毒害,不僅傷害了一個宗教原有的善美,戕害阿富汗女人使其永遠穿著遮蓋的布卡。最近我又借了《雨啊,請你到非洲》一書,在與之前閱讀過的社會寫實書籍同論,對於這些「綁架」自己國家人民的政權,他們的頭號敵人應是自己,人骨堆起的國家裡,死亡的真諦若是建立於互相殘殺的弱肉強食中,面對死亡不是最恐怖的,死亡前的凌遲才教人顫慄。

有些讀者不喜這些放大真實面的書籍,一來是這些書籍讀了讓人心痛,書中的幼童從天真爛漫到陰影逐現,閱讀更為之不忍。一來是與該書社會相較,生於富足自由,早該惜福卻還有抱怨,相較之下,讀者顯得更趨於旁觀者。在《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的官方部落格中,略提1985年《國家地理雜誌》的阿富汗女孩,她的照片舉世聞名,17年後的2002年拍攝大隊再次尋找綠眼女孩的蹤跡,17年後的她除了老化,臉上表情更為木然僵硬,當一個母親在擁抱兒女仍無溫柔之情時,她的17年是怎麼過的?也許讀者會注意因為被伊朗領袖下令追殺的印度籍作家魯西迪的風流韻事,進而關心一個抨擊宗教中的惡魔所以被宗教中產生的怨靈追殺的文字革命份子,然而還有無數的平民在魔鬼的掌控下,女性與貧困者尤是。    

閱讀到塔利班政權之下的社會令人搖頭也令人氣憤,禁止的多,認為讓平民得到愉快放鬆的圖像音樂書籍皆是魔物,不論其內容為何,塔利班政權之下的軍民大字不視幾個,除了伊斯蘭教經典外凡是有字的都燒掉沒收,不論那是介紹伊斯蘭教文化的還是伊斯蘭詩歌,可想而知塔利班政權所打的主意,因為有娛樂來源的人民反而追求安居樂業,賺錢養家獲得溫飽之後,轉為享受輕鬆,世界上的部分人民都是如此,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攻擊也無須防守,個人自由由法律與權利掌握,這樣的生活條款正是塔利班政權最恐懼的,政權最恐懼其支持者放棄攻擊,支持者的集體暴力才是推動政權掌權的力量,所以塔利班政權一上台就下令摧毀文化藝術,國家博物館也無一列外,讓暴民徹底掏空社會文化底座。

再來就是掌控女性,原本可以受基礎教育、基本人身自由的阿富汗女性,轉眼間一無所有,更遑論原本女性擁有的工作權了,所有的「基本」都消失了,試想如果一個社會在幾日幾週後變成男性會公開教訓女性露臉、穿著破露(這裡的暴露是指長袖衣物,並非我們所認知的暴露)的無禮行為,然後將女性趕出一切需要女性的工作場合,包括學校、工廠、醫院、育幼院、公家單位等,這樣的社會根本會是如何?在男性懶於工作、女性無工作的情況下,一部份的男性得冒著生命危險通商,一部份男性繼續偷懶,一部份的男性轉為當暴民,一部分的女性轉為低下的家庭勞動者,一部份的女性只能求於賣身契約式婚姻翻身,一部份的女性不甘如此力圖向上然後被社會唾棄甚至刺殺,這些情形看在臺灣社會簡直是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的基本相對而言來的很高,自由從未流失過。

在此書筆下,敘述這樣的社會間接害到阿富汗男人,只要有女性教師的男校也被迫關閉,男性受基礎教育的環境也被剝奪,於是文盲率超過六成。許多工廠與公家單位被迫停擺,許多中產家庭將一切變賣,換做其他國家的移民票,許多貧窮家庭只能靠生子賣女來獲得溫飽,一個母親生養十多個子女的比例不低,貧窮早衰、醫療資源不足與生產頻率過高造成高死亡率、男性中年買幼妻的現象,常常是50多歲的男性娶買10多歲的年輕妻子,男性婚姻能多選擇是因錢有勢,女性婚姻能多選擇是因年輕貌美童貞,男性有錢有勢必定與商業行為賺取暴利有關,這恰巧是塔利班政權痛恨行業的一種─商人。女性保有年輕貌美童貞必定是提早說親與強加控制,這正好是讓許多阿富汗婦女走上自殺終途的主因。許多追求自由戀愛的男女,男方一貧如洗、女方家長企求嫁入富豪,常常是被雙方家長拆散的,他們有些以殉情明示,有些慘遭家族殺害,其中以女方尤是,因為未婚與男性講話、同行、發生戀愛行為而被處以毀壞家族名譽的虐待、殺害不記其數,市面上有幾本書都與這類話題有關,運氣好的是獲救,並獲得國際人權組織與婦權團體聲援救援,到歐洲醫治或到外國落地生根,運氣差的是被廉價賣掉,最慘的是被家中父兄殺死,當做暴斃病亡處置也無人探究,因為留下的男性醫師要避嫌,女性醫生早已無職業,國家法律向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地女性被看做物品買賣,男性的犯罪行為也與女性有關,當地男性認為男性所以會犯姦淫之罪是因為女性體態與眼神的誘惑,所以讓布卡籠罩在女性身上,讓滿街的女性成為移動式的布籠,看似解決問題了,然而犯下姦淫的男性卻沒有減少,通姦行為也沒有因此消失,以物易物的肉體交易反而私下進行,台上台下形成強烈諷刺。

戰火從未停歇,個人卻覺得戰火起於他們自己,他們對西方世界的忌妒憤恨,轉嫁到自己國家的窮弱、特定性別人群上,看到孩童的笑容還是如此天真可愛,然而過了10多年後,男女表情卻帶有陰影,布卡下的性別真只有女性而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