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9日

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要雕像不要人頭

初次參觀大英展,運氣很好,不僅人少,還由故宮圖書文獻處處長親自幫參觀者導覽,聽了二個鐘頭的文明精華,本來不太喜歡導覽、喜歡自己觀看的我,也不禁沉迷於專業導覽的魅力。很遺憾的我沒有帶筆記,無法記得全部展品介紹內容,只能就網站的資料回復導覽時的記憶。

人類文明的曙光

「雙面砍砸石器」看似不起眼的石塊,卻已經有日常工具的用途,當人類思考到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時,就代表人類文明跨了一大步,代表距今二百萬年就有和世界上多數文明產物一樣的特質,力求生活用具的精益。不過有學者指出當時人類的思考並沒有這麼複雜,只停留在「生存」這個唯一要求,還沒有到要追求「好」的境界。

美索不達米亞文化

主要展品是「皇后的豎琴」、「瀕臨死亡的獅子」、「侍神雕像」等,「皇后的豎琴」的木頭成份已經腐朽,木頭部份當然是後來修復過的,但是此展品主要展現豎琴的文飾和金色牛頭,在牛頭下方還有圖飾。「瀕臨死亡的獅子」表現人類在對抗猛獸侵襲的盛況,現代看來可能是殘忍或不符合保育的舉動,在古文明時代,對抗外來入侵者除了人類就是猛獸,能反擊的就是英雄,如同「武松打虎」的故事。 這尊「侍神雕像」是書寫之神,身體下方刻滿楔形文字,據大英博物館研究人員發現其意大致是宣導人民崇仰書寫之神,也希望人民不要相信其他信仰。


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文化的展區向來水洩不通,原因第一是有知名的「不幸的木乃伊」蓋板,第二就是有一具木乃伊。「不幸的木乃伊」蓋板因為傳說照片拍照沖洗出來有靈異現象以及鐵達尼號事件而聞名全球,而且這尊蓋板的木乃伊無法確認是何人,徒增許多傳說。在展場的一具木乃伊,上頭鑲有「聖甲蟲」,「聖甲蟲」充分表現古埃及文明重視「復生」的觀念,因為聖甲蟲常出現在一些腐朽物附近,牠也就是推糞的昆蟲,當時人類以為朽物會復生為聖甲蟲,因此崇拜聖甲蟲。木乃伊的製作和古埃及人的觀念有關,古埃及人認為操控人類的不是腦而是心臟,所以木乃伊掏空內臟、做好防腐處理後,會在體內保留心臟,以期待復生。

多數人因為接觸電影電視,對古埃及文化的圖像會比較熟悉、比較有興趣,我也不例外,幾年前因為電影「神鬼傳奇」看到的一些名詞、圖像,誤解古埃及文化,後來我看了幾本介紹埃及文化的書籍,如邱建一的《古埃及藝術》,才發覺看書的功用在觀展時大大的發揮功效。展場的「死亡之書」在電影中常常被解讀為詛咒,然而那些紅色字體是標示走向冥界的話語,和「復生」觀念息息相關。

古希臘、羅馬文明

展場有一具男性雕像已經被蓄意破壞,這座雕像和印度展區的一座斷手斷腳女神雕像被圖書文獻處處長提出來說笑,事由是處長最近搭乘計程車時聽到司機說參觀大英展的觀眾認為大英展盡是一些「斷手斷腳」甚至斷生殖器、斷頭的雕像,根本比不上「大觀展」那些華麗完整的中華文物,然而這些斷手斷腳的雕像表示當時不喜裸露的風氣而遭到破壞,是對古希臘文明探求人體美感均衡的強大批評,並非後期挖掘者的破壞。

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放在同一廳是有原因的,因為有古希臘過渡到古羅馬的陳跡在,例如「酒神狄奧尼索斯」,保有兩個文明的風格。有人說這是「複製品」,不過這是紀元前二世紀複製西元前三世紀的紀錄,就時代而言仍是相當可觀。據處長說明,此展品加上底座高達170、180公分,運不上直飛的長榮航空客機,因此轉機到阿姆斯特丹,運費和保險費簡直是天價。

「哈德良半身像」和「安提諾烏斯半身像」會擺在同側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戀人」,據說在世界其他博物館展出時也多是將兩人擺在一起,哈德良不只是男同志戀者也是戀童癖,戀上俊美年輕的安提諾烏斯,後來與安提諾烏斯出遊時,安提諾烏斯不幸落入尼羅河淹死,兩人情事紛傳。哈德良的頭像也出現在印幣上,比較兩者長相,發現差別不大,是與古羅馬文明強調寫實實際的風格有關。

歐洲文明

基督教影響歐洲文明深遠,君王會為一些聖物而出兵攻打他國,因為擁有崇拜的聖物就能吸引朝盛者,趁機享有交流的繁榮,如東方三王朝拜聖嬰的聖物箱。展區很有名的是出現在電影「哈利波特」的西洋棋,趣聞是此展品的複製品本來故宮認為因為價格高昂所以進貨量只有20副,然而在大英展隔天就銷售一空,只好再向大英博物館訂貨。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是對宗教做一大改革,代表人物如但丁、薄伽丘、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杜勒等。展區有杜勒的銅版畫「憂鬱一號」,當時認為人體會分泌憂鬱的體液,是表現憂鬱病症被發覺的紀錄。


其他文明─南亞、東亞、伊斯蘭、大洋洲、非洲、美洲

這些文明因為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常常被掩蓋特色,然而南亞、東亞文明是比較容易解析出其東方色彩的。伊斯蘭中除了反對偶像崇拜的阿拉、幾何圖像,還有具有東方色彩的蒙兀兒王朝。此展覽很特殊的是舉出非洲文明,打破一般人對世界文明觀念中少有非洲文明的看法,如現在是奈及利亞的貝寧文化。大洋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展物是展出日用品較多,令人驚奇的是有墨西哥、哥倫比亞的文物。

有人會問:「為什麼獨缺中華文明?」其中部分原因是「大觀展」和故宮其他展區已經可以體驗到中華文明的開闊,部分原因是當故宮向大英博物館租借中華文物,故宮要求的敦煌文物等代表性文物無法出借。

有些民眾會認為展場中多是漂亮的「複製品」,覺得沒有觀看價值,然而除了少數幾件標示為現代的「複製品」外,其他都是「原件」的「復原件」,為觀賞度和保存度,復原原本樣貌的工作勢必會出現在「原件」上,並非另起新作的「複製品」,而會有少數「複製品」也不奇怪,因為古文物過幾千年幾百年會腐壞,複製品的出現不是代表此文物就沒價值了,只是有些原件因為材料不堪展出時的燈光、溼度破壞,例如印度的展區就有溼度要每日向大英館報備的文物,也有在大廳隨意展露的雕像,這也是很多展品無法出現在故宮大英展的原因之一,另外原因就是不堪負荷長途飛行運送、高額運費保費、運送大型文物的壓力,所以比較大型的、大英館從未出借或出借次數極少、從未離開英國的展品也沒有在大英展出現。

大英博物館對展出的世界各地博物館有嚴格要求,要博物館謹守說明大英館藏物是由英國人發現、考古發現的,並非英國殖民搜刮、搶騙來的,多數民眾看到這種說法都會覺得很有趣,被戲稱為「大英贓物館」的大英博物館很重視本身文物來由的合法、正當性,目前館方也沒有歸還物件的意願。

大英展在過年前後因為觀眾擁擠,造成展場混亂、售票失序、附近交通混亂,處長表示其實故宮官員早已知道,已有提早賣票、下午三點之後不售票的措施,不過因為觀眾實在太多,效果不大。在大英展的第一天,我有到展場附近觀察,連續看了幾天,發現一窩蜂只會造成觀賞的不便,大英展展到五月多,而現在的平日觀眾已經減少了,其實沒必要擠在過年時觀賞,愉快的觀展情緒和知性成長才是最大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