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9日

門外漢的京都─另種京都凝視

「台北人出到外國的城市觀光,常感到興高采烈,有一部分原因來自異國城市的佳好帶氧度。須知台北的帶氧度一向偏低。京都周邊的山雖不高,但植被太厚,水谷穿梭蜿蜒,氣水宣暢,霖澤廣被,令京都無處不青翠、無翠不光亮」 ─出自《門外漢的京都》18頁

一趟京都行,朋友讓我佩服的是,當我還在茫茫然時,她只要一到車站看到地圖,馬上就可以進入狀況,迅速做出前往路線的確認指示,我只能傻呼呼跟在後面。京都的複雜路線圖是我出國前很頭疼的,回國後才漸漸理出頭緒,拿了兩份「京都市巴士、地下鐵路線圖」回國研究,其中一張被我畫得亂七八糟,一張變成我的收藏品。在京都的幾天,每天都要走上八、九個小時以上,可是卻不太疲憊,一是因為京都適合散步,而且乘車時間算起來不長、精確,不會浪費時間在等車上,二是因為京都的空氣好,讓我精神振奮。

在台北縣市市區,幾乎每天都呈現疲勞倦怠、哈欠連連的欠扁樣,讓我強烈懷疑自己是否是生病了,怎會一天睡五小時和睡八小時的體力會是一樣的差,吃B群、綜合維他命也無效果,只能喝咖啡提神;有一陣子樂於有氧運動,卻覺得日日缺氧;每天上下班、上下課面對煙塵、噪音更是讓我火氣莫名升高,算一算我在台灣的頭痛比例之高除了天氣因素、頸肩酸痛外,就是覺得空氣悶臭。

我本來覺得是自己的鼻子過度挑剔,然而在新加坡的戶外悶熱、室內冷氣過冷的雙重襲擊,也沒有讓我產生不適。偶然有次到宜蘭旅遊,在接泊車上被山路偏狹的車程弄得頭昏欲吐,到達明池國家農場後,一下車深吸一口氣,突然覺得像是吃了「airwaves超涼口香糖」,趕忙問同行者有沒有覺得這裡空氣不一樣,身旁的親友向來鼻子不靈光也覺得陡然清醒,更別說同樣被山路震得七葷八素、攤在車上的親友,在此確定不是我個人的問題。

自我去京都後,那六天的精神抖擻,讓我相信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提到「我去京都是為了睡覺」、「為了氧氣」的京都旅遊。

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讓有些讀者感到略有不足,一者是作者對部分寺廟「過門而不入」,二者是偏重「日本傳統旅館住宿」,然而我看了,卻覺得《門外漢的京都》只是提供一種京都旅遊的態度。

市面上的中文京都旅遊書,往往是和大阪、神戶、奈良合寫,資訊簡乏,點的介紹太多,點線面的三體合一卻是少之又少,只適合跟團者瀏覽,對自助者沒有多大用處。有些旅遊書介紹京都食物菜色過多,有些旅遊書抄來抄去,文字大同小異,反而是「背包客棧」的網友提供資訊簡潔有力。我在日本逛了兩次書店,一次是百貨中的書店,一次是京都車站的三省堂,除了觀察日本動漫取向、翻翻文庫本小說、閱覽京都櫻花攝影集外,特地去找日文的旅遊書,有本人人出版的《人人遊日本─京都》是翻譯日文而來,卻是少見對點線面資訊介紹較多的旅遊書。

回國後特地又找了人人出版的《人人遊日本─京都》來仔細看,《人人遊日本─京都》適合京都門外漢前往京都自助,而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則適合事後反覆回味的京都記憶。

「在京都最過癮者,是那些無所不在的小景。如深巷的明滅燈火,映照在灑了水的光潔石砌小路上。」─出自《門外漢的京都》117頁

《門外漢的京都》一書主旨在於京都的「閒適」,京都的下雨天可以觀雨,京都的黎明可以等待,京都的氣可以私藏,京都的長牆可以漫步,京都的旅館可以賞景,「無處不帶景」似乎被舒國治充分利用。景不是只有在寺廟神社、枯石山水,京都醉人之處就是路旁的小店,小店的小景。

「小景」是我讀來最凝神的一篇,「在京都坐咖啡館」是最疑惑的一篇。「小景」打散俗務的緊繃,行程緊湊者不妨將視線集於勝景附近的小景,行程自如者可將京都當禪行、隨意坐定。「在京都坐咖啡館」這篇在於日本的吸菸人口密集,要找到吸菸與非吸菸區隔離完善的店也不太容易,總有細絲菸味飄來,買杯外帶咖啡,去景區坐著可能比較適合厭惡菸味如我的旅客,比較與之相較,臺灣的吸菸人口反而難找吸菸店家。

此書有些景致都非一般旅遊書籍會介紹的,讀來有些生澀,也許這就是作者三番兩次遊京都的成果,而光讀文字即可感受畫面浮現眼前的快意,卻是第一次踏進京都的門外漢我最得意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