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謹告犯人》─正義框線

《謹告犯人》適合的讀者群:具有正義感者、質疑媒體者 

《謹告犯人》的框架是利用「劇場型搜查」,兩個案件相關,但是時序錯開,第一個案件是搜查官卷島調查綁架案,犯案者自稱「老夫」,卻因為警方判斷失誤而造成撕票,隨後召開記者會的卷島情緒失控,與記者正面交火,遭受輿論批評,被流放外地辦案。另一個案件是「老夫」綁票案的六年後,另一個自稱「惡魔俠」的幼童殺人犯連續犯案,寄信挑釁執法人員,所以被調回來的卷島與警方決定用「劇場型偵查」手法,透過電視台的節目效果向「惡魔俠」喊話,希望能鎖定「惡魔俠」寄信地點與地緣關係,或者等「惡魔俠」走向自我毀滅。
  

     圖片來源

「劇場型搜查」是很危險的詭計,警方要以媒體控制觀眾觀感,又藉由媒體、觀眾觀感來引蛇出洞,形同一些談論性節目上節目討論某案件、民調叩應節目統計民眾意見,用大眾、宣傳效果達到打亂兇手佈局。

現實使用這種手法的刑案不少,只能對付心智不堅、情緒不定的慣犯,如果是犯罪高手、趁機行事、智慧型罪犯,任憑媒體民眾如何叫罵都是無動於衷。《謹告犯人》當然沒有智慧型罪犯,只能算是具有嚴重的反社會傾向,但是很遺憾的「老夫」與「惡魔俠」都沒有身分的細部分析,讓這部推理小說缺少了一角,在警察、媒體、被害者、加害者四角裡,加害者的部份不僅少而且微弱。因為書中描寫「老夫」與「惡魔俠」之間的聯繫微乎其微,很難往模仿犯方面去思考,形成「老夫」、「惡魔俠」兩人關係的斷層,加上篇幅集中在搜查官卷島、警方、媒體,重心移向犯人以外的角色,但很可惜的是對於卷島、警方、媒體的觀感也描述不深,造成精彩卻不深刻的遺憾。 

《謹告犯人》的「劇場型搜查」以媒體轉達交涉,諜對諜的鬥智協商,藉由電視台、記者、主播、採訪、報刊製造效果,加深立場對立與支持者鼓譟,透露警方、媒體、罪犯、觀眾間的微妙四角關係。除去褒揚不一的警察、推理部分,《謹告犯人》的媒體心態描寫倒是十分突出,與漫畫「死亡筆記本」共同投射,「語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利器。
 

與漫畫「死亡筆記本」相同點為媒體的語言力量,漫畫「死亡筆記本」中的前幾集L正式槓上Kira(奇樂/夜神月)L播放節目宣告一定會將Kira逮捕正法,電視螢幕前的夜神月氣憤難平,露出馬腳,L便識破夜神月位於日本關東地區,因為L將該節目限於關東地區地區播放,鎖定地區後,夜神月與L交手數次,夜神月與L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都有權力決定他人生死,只是因地制宜的情法理比重不同。

「老夫」與「惡魔俠」不妨看作失控後的奇樂,只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剷除障礙物,不過也很可惜的是對於「老夫」與「惡魔俠」的犯罪背景交代不清,有殺人犯罪的理由總比沒有好,有時只是需要一個解釋而言。
 

「死亡筆記本」雖堪稱一流漫畫,但這部漫畫嚴重影響日本社會,如同電影、小說《大逃殺》,造成模仿效應,「死」不過也只是代罪羔羊之一,把犯罪怪到明星藝人、政治人物、漫畫電玩電影或是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上,向來是犯罪者和大眾的脫罪之計。在許多社會新聞中可見到運用媒體統計民心的案例,「謹告」雖是警方引誘主犯露出馬腳的手段,然而最在意的是書中那些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對主犯喊話的描寫,是經過算計後的正義,「謹告」對警方而言是激怒主犯或釋放善意,「謹告」對媒體而言是將正義量化,由圖表數據去吸引觀眾衝破收視率,「謹告」的兩方如此不同,那個驚嘆號所引起的連鎖反應當然也不同。

2008年3月23日

《夜市》─在人間迷路

《夜市》適合的讀者群:厚書恐懼症患者、恐怖小說恐懼患者 

2005年第12回「日本恐怖小說大獎」大獎的美名,恒川光太郎的《夜市》其實不恐怖,至少不是多數讀者所想像的那種恐怖。 
 

《夜市》的閱讀氣味比較近似於岡本綺堂的短篇志怪小說、夢枕貘的「陰陽師」系列,還綴有宮部美幸的靈異奇幻小說氣息。岡本綺堂、夢枕貘、宮部美幸的奇幻靈異小說不刻意挑起鬼靈現身的讀者驚嚇指數,而是隱隱約約帶出異度空間的淒愴,所以常常是人無意間走進鬼界,鬼靈恍惚間飄入人世。鬼魂神靈遊走的陰陽兩界,人世冥界的差別不在於死亡與否,而是對人世情感的留戀癡想,鬼靈的怨氣不滿與現身十足相關,恒川光太郎的《夜市》的二篇小說也是如此。

《夜市》收入兩篇小說,一則是〈夜市〉,一則是〈風之古道〉。〈夜市〉是描述身為哥哥的裕司在十年前進入夜市中賣掉弟弟換來打棒球的才能,之後他後悔了,與女同學泉再次進入夜市,未料當時收購弟弟的人口販子詐欺,弟弟似乎已經不在了,裕司開始思索身上的錢到底是用在他處、繼續尋找弟弟或是買賣好離開夜市,因為夜市就像是個生命體,有買賣才有活動。〈風之古道〉的是主角「我」走入東京的小金井公園卻不小心迷路,意外發現一條屬於幽靈小徑。五年後「我」與「和樹」相邀走入古道,找不到正確方向,卻在幽靈小徑上遇到男子「鍊」,得知男子「鍊」是幽靈小徑的旅行者,有段不為人知的生前故事,男子「鍊」指引兩人回家,路途中遇到與「鍊」不和的「小森」,打鬥之際「和樹」重傷死亡,二人一屍只好求助於小俓中起死回生的傳說之術,尋找途中發現「鍊」與「小森」的生死恩怨。

 
〈夜市〉與〈風之古道〉不僅不恐怖,故事淡而餘韻無窮,兩個故事都帶有點報應因果的無可奈何,從人世到異界,這些冤孽情仇仍是負擔於肩,繼續在異界生長。在閱讀時常常冒出漫畫「蟲師」的畫面,也許步調慢、不明講都是這類靈異奇幻故事的共同色彩。 

《夜市》的另一個優點是輕薄短小(也可能是缺點),薄薄的一本讀起來輕鬆愉快,非常適合對厚重書籍感到有壓力的讀者。

感謝皇冠提供試讀本

2008年3月22日

梅第奇匕首─動作片小說

《梅第奇匕首》適合的讀者群:達文西迷、動作片喜好者、封面外貌協會 

許多讀者對《達文西密碼》效應的興致不如以往,以《達文西密碼》為首,已經可以抓住作者撰寫的特定公式,將這些特定公式套用後,《天使與魔鬼》、《數位密碼》、《大騙局》隨之可破解其寫作條例,然而Dan Brown與筆下的羅柏蘭登是佳作,不論在歷史考證、動作解謎都具規模,仿效及隨著達文西效應出版的小說良莠不齊,有些在史實上勝過《達文西密碼》,有些在動作解謎上與之不相上下,有些就沒那麼好了。
 

   圖片來源

在網路上查詢「達文西」、「抹大拉」、「聖杯」、「耶穌」可以查到許多資料,「達文西」可能是熱門關鍵字,隨著達文西熱潮,《秘密晚餐》、《梵蒂岡祕寶─獵鷹聖殿》、《複製耶穌》以及許多人文社會研究書籍陸續出版,以上打廣告打得最兇的可能是《秘密晚餐》。
 

這本小說與《逮捕耶穌》的探尋
卡拉瓦喬畫作之謎較為類似,在畫家背景上著實下了工夫,佈置嚴密、知識詳實,但於劇情張力稍嫌不足,掌握到的讀者反應是覺得此書的娛樂性不足,然此書仍不失為一部顛覆、拆解歷史人物與藝術畫作的美好著作。這類達文西熱潮小說不只投入探討達文西畫作之謎,為增加小說的大眾娛樂性,增加好萊塢電影的情節模式,能寫得精采刺激,《梵蒂岡祕寶─獵鷹聖殿》為一例,寫得普普通通的,《梅第奇匕首》為一例。

我是書籍「外貌協會」,製作精美、封面樣式典雅、內頁翻來閱讀順眼的書通常都會被我拿起來仔細翻翻,《梅第奇匕首》的封面吸引了我,古雅的匕首彷彿就是切開歷史之謎的鑰匙,故事帶有Dan Brown劇情公式的簡化版,然而《梅第奇匕首》並非解謎的佳作,閱讀之後是有點失望的。

 
《梅第奇匕首》的故事是描述主角雷布巴奈特的父母親因達文西遺留的「梅第奇匕首」資料而喪命,父母雙亡的噩夢糾纏到他成年後,成年後的雷布成為好萊塢電影特技演員,私下的他卻對達文西作品有不捨的情感,一天因一通電話打來而揭開「梅第奇匕首」可能流落的國家,雷布與途中遇到女子安東妮亞合作,合力對抗軍火商、暗處的敵人,搶奪「梅第奇匕首」並揭開父母死亡之謎。由於這個故事型似《達文西密碼》以及許多冒險故事的簡化版,「梅第奇匕首」如同「蒙娜麗莎」、「巖窟聖母」,都是給予讀者想像的作品,加上達文西作者生平創作的爭議性,「梅第奇匕首」卻沒有令人驚豔萬分,是一般的好萊塢動作片模式。

 
在角色上的比例嚴重失衡,應該是女主角的安東妮亞有如花瓶,如果將她與《達文西密碼》中的蘇菲相較,安東妮亞在知識、處事顯然都是三腳貓,其它角色、男女主角的互動感受不出濃烈友情、親情、愛情,感情描寫稍顯薄弱。《梅第奇匕首》意外成為自己這幾年讀物中比較令我不耐煩的,當然有部份是因為自己對達文西、歷史解謎作品有很高的閱讀憧憬。

為了確定我的閱讀感受不是特例,上amazon查閱讀感想,普遍評價並不高,讚美集中在動作描寫、情節緊湊,有電影的製作畫面;批評集中在對Dan Brown的刻意模仿,而且讀者偏向認為作者模仿失敗,另外書中人格分裂與夢境敘述過多累贅,令讀者不耐,這些讚美與批評剛好是達文西熱潮下所要注意的現象,如何達到知識性與娛樂性、不偏離主線都是作者可妥善經營的。

2008年3月16日

時間迴旋─末日的科幻

如果用英文的時態來形容《時間迴旋》的故事背景,主角是以過去進行、過去完成、現在進行交雜,對讀者而言卻還是個未來的時態,甚至連個起頭都沒有。中文的過去、現在、未來時態不明顯,中文領域喜愛強調光陰的不復返,應該珍惜時間的當下,點出現在時態的重要性。中國古典小說有許多踏入異境的故事,常常用深山、異類(精怪狐妖)誘惑、冥界、仙佛淨地來指涉異境,可以推敲這裡是對踏入另一個空間的靈異描述,但是對走進未來的時空故事向來都是以夢境泛指,而且都帶有「戒」的箴言意味,好像談未來似乎就是該避免的空談,過去與現在必然重要,談未來也是可以很嚴肅的,並非做夢胡說。 

    來源

《時間迴旋》的內容情節絕非只是個未來的科幻小說,故事是個關於未來的故事,是地球的故事,也關於地球的鄰居們,是很實際的未來故事。由於地球的未來離現世太過遙遠,就以現在地球上的人類所能佔有的時間寬度,若以人類雙手張開的長度來算,可能只有一根寒毛的位置而已。
 

《時間迴旋》是部地球與鄰居們的科幻小說,也可能是這顆地球毀滅後,待太陽系重整再次復甦的那顆地球才會發生的事件,也有可能是移民火星或者宇宙移民後才有的情況。電影「人類之子」與《時間迴旋》有不謀而合的逃離傾向,兩個故事都是人類的末日,一個是人口不再出生,一個是天象的預告毀滅。許多的可測與不可測都屬實驗與猜測階段,科學是一層,科幻亦是,因為輕如鴻毛的現世人類不可能看見,科幻小說就使讀者去幻想,是對居於地球的不安感,也是對宇宙的期待。

《時間迴旋》不只與時間有關,其中敘事主線有兩條時間線。一條是男主角泰勒、黛安與傑森兄妹二人的成長,一條是泰勒、黛安在印尼巴東的逃亡過程。兩條時間線最會交會,從星星熄滅到末日的移民,泰勒傾向科學與情感,黛安獻身於宗教,傑森則投入科學,三種不同的生命態度,其實在時間迴旋中並沒有差別,同樣被捲入時間的流沙裡,科學與宗教這兩個極端與相剋的信仰,不同之處只在於信仰的過程。

黛安、傑森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一者期待宗教信仰的救世,一者發明科學信仰的新生,然而作者卻安排宗教、科學皆是不相上下的撕裂,那末世社會的信仰該如何是好?因此末日前夕的人類社會才是時間迴旋的主要課題。
 黛安試圖在聖經、冥想、自認的理想婚姻中得到性靈的安慰,當眾星消逝、天象變異時,思考中心就是宗教的神祇,宗教神祇會指引有如星光般的坦途,如黛安一般的人們就沉浸在披露人類罪惡的檢討會議裡,這個世界的毀滅是因為人類不信仰神祇。傑森著迷於理性精神的科學發展中,在外星探索、軍事、政治裡取得曖昧的地位,換取與他智力等質的報酬,如傑森一般的人們投入揭發星際奧秘的探勘報告裡,這個世界的毀滅會帶給人類另一個新天地。 

這兩種不同的生命觀點,就是兩派人馬在時間迴旋影響下的反應,然而多數的人類會像書中所述,變成攻擊者與守護者,社會失去共同目標、失去秩序平衡,故事的背景就是大批的難民、罪犯,因為此書以科幻取勝而非社會實況,實際上宗教、科學兩派人馬的戰力毫無用處,人類最終還是訴諸暴力。

 
1898H.G.威爾斯的《世界大戰》是外星生物的大舉入侵,人類奮勇抵抗,人類代表正義。威爾森的《時間迴旋》裡談的是火星人,火星人擁有的智商與科技高於地球人類,但是似乎有作者將人類形象投射的影子在。倪匡科幻小說的外星人充滿與人類的交誼,外星生物帶有神明的形象。影集「X檔案」塑造美國政府與外星生物勾結的醜態,人類被外星生物綁架、實驗皆為美國政府與外星生物的計謀。在許多電影與小說裡,外星生物的形貌一再改變,人類社會也慢慢脫離舊述,作者或讀者越來越能接受坦蕩面對撕開人類醜陋傷疤的故事,我想這是個關於未來的縮影。

2008年3月12日

《冰冷肌膚》─戰爭與性

《冰冷肌膚》的故事是描述男主角來到一座荒島當氣象員,發現在島上除了不善溝通的男子海岸號誌技術員巴提斯,似乎還有其他生物。這些生物從海上來,成群結隊的攻擊男主角以及巴提斯,巴提斯帶著男主角反擊,反擊行動使他們形同盟友、戰友,而島上孤寂的生活讓巴提斯的性慾無處發洩,所以巴提斯誘拐了一隻雌性生物,做為交媾對象,男主角也陷進孤獨的魔力,在每個戰慄的夜晚抵抗生物外,也和巴提斯一樣,對寂寞下的性慾、壓力無法自拔。

原本以為這是個對抗孤獨的荒島求生記或是單純是個科幻故事,但是實際上像比較像《我是傳奇》這樣的故事,不是威爾史密斯和忠犬的電影版本,而是《我是傳奇》的原著。為了必免談到太多《我是傳奇》的內容,只能以天差地別來形容《我是傳奇》的原著和改編電影,況且《我是傳奇》的改編電影還有個不同於戲院上映的結局版本。 
  來源
感謝皇冠試讀活動

一個科幻故事可以讓拍攝者及讀者聯想到不同的可能,不管是在人身上或是病毒怪物上。讀了《冰冷肌膚》,不妨將這個差距拉到假設《冰冷肌膚》改編成電影的情況,拍攝《冰冷肌膚》的導演可能設想電影版是呈現
海洋怪物來襲的恐怖,或是人類神勇的抵抗,也有可能只是想拍出《蒼蠅王》般的荒島人性。《我是傳奇》的改編電影是描述人類感染病毒後的毀滅恐怖景象,又或者如電影28天毀滅倒數》專攻病毒與人類性慾、人類組織,結出兩部電影題材是傳達生存者的無可奈何和求生意志,《冰冷肌膚》可說是集中這些人類對毀滅前的異想,但是這裡的毀滅不光是指人類滅亡,更多部份是指向他國、其他種族入侵佔據的狀況。
 
讀者可能會在科幻恐怖與具有影射情節兩點上徘徊不去,就小說的高明安排而言,後者的深度絕對高於前者,就如《我是傳奇》電影的第二種結局與原著,單純的嚇到觀眾/讀者、製造勇猛感性的主角都比不上結局的最後一筆畫,這一筆畫才是殺傷力。《冰冷肌膚》能讓讀者深思的部份在於前面科幻情節的鋪成,卻在結局搬弄一個大驚嘆號,中間僅有帶到許多隱隱約約的呼應,讓讀者無法確定,各種可能都曖昧萬分。
 
我的假想是這些生物是原居者,海岸號誌技術員巴提斯是一個擁有武器的佔據者,而且搶了雌性俘虜,接下來又是男主角的入島,等於原居者有了兩位敵人,更不巧的是兩位敵人間開始有了互動,對於那些生物而言等於敵人壯大了且結盟,所以生物開始反擊。經由男主角的觀察,與人類交媾的雌性生物有人類行為感受,他開始懷疑究竟這究竟是感情投射還是真有其事,而琢磨了一下用句,在書中156頁提到:「哲學和愛情在看不見的範疇中持續辯論。而戰爭和性,都是一個身體與另一個身體的對峙。」我所聯想到的是戰爭與戰俘的關係。
 

再剝更深一些,男主角是為了躲開愛爾蘭人的劣勢和與英國人對抗時的窘態,所以答應到這座荒島,作者是用兩層對比來說明英國殖民愛爾蘭,如果男主角如書中所述是扮演愛爾蘭人,那雌性戰俘也就是愛爾蘭人的代表,那群夜襲的怪物也就是戰爭時愛爾蘭人的反抗,一來有雄性怪物的防衛,也有雌性戰俘不得不的妥協,殖民就可簡化為戰爭與性。

2008年3月10日

《燦爛千陽》─找尋自由風箏

《追風箏的孩子》在排行榜上一百多週,已經成為經典暢銷書之一,它的熱賣好評難以動搖。此書充滿刻畫、巧合、戲劇化,《追風箏的孩子》是部很好的劇本,這劇本不一定是真實的故事,不一定真有那幾個角色,但是演出來讓人動容,的確是部好電影。作者在其中也許只化身為移民流浪者之一,作者遭遇阿米爾從阿富汗到美國的文化激盪,這份文化體驗屬於阿富汗知識份子、中產階級之上的家庭才能遇到的,然而多數都是哈山,代表千千萬萬阿富汗人民的是哈山。 

     來源

其實我比較喜歡《燦爛千陽》,不光是婦女生活這個議題。《燦爛千陽》和《追風箏的孩子》相較起來,《燦爛千陽》的故事顯得更有說服力,以往阿富汗婦女的悲情多由戰地記者(來自挪威、美國、香港等地),來自這些地區產生價值觀的盲點,就如海葬對照天葬、化妝術對照黥面、戀愛對照走婚,傳統未必是守舊的壞事,中間擺著文化包容去平衡。挪威、美國、香港擁有基本自由,不一定平等、不一定開放,但是在法律、人權、婦權、兒福、社會輿論壓力都是助力,所以質疑來自富庶之地的記者們是不是為製造新聞,更批評這來自女性記者的書寫是不是放大了假想的不幸,現在有位來自阿富汗的男性知識份子透過故事寫出看到自己國家女性受苦的憤憤不平,揭開同性對異性的惡行。在那個國家,妻女對他們而言就是自己的私人所有物,外人管不到門關起來裡面是虐待還是暴行(在外也管不到),如同到現代華人地區還存在的「家暴虐兒是家務事所以外人管不著」這種傳統自私觀念。
 

這些惡行已經成為阿富汗的國際形象之一,女性戰地記者將親眼目睹化為不可思議的指控口吻,而《燦爛千陽》的作者是用說故事來代替批判,透過外國女性與阿富汗裔男性的視線來揭露重疊的部份,相信重疊的部份是真實的。

《燦爛千陽》的背景是阿富汗近三十年來的政治情況,從平合保守走到絕對的歧視限制,政爭戰爭讓男人灰頭土臉,灰頭土臉的男人讓女人血流滿面,《燦爛千陽》的故事就是兩個重傷的女性。 

瑪黎安和萊拉為兩位女主角,瑪黎安是私生女,被親生父親的其他妻子強迫嫁給大她數十歲的鞋匠拉席德,拉席德希望有個兒子,瑪黎安卻是慣性流產,夫妻關係從冷淡、疏離走到暴力相向;萊拉生於知識份子家庭,父母關係是男女互補忍讓,萊拉擁有受教育、擇偶的自由,與初戀情人發生關係私定終生,但情人因故離開,父母又於一場意外喪生,重傷時恰巧被瑪黎安與丈夫拉席德救起,拉席德意圖娶雙親皆去世的萊拉為妻,做為生養子女的籌碼,萊拉那時已經懷了情人的孩子,情急之下選擇嫁給拉席德,婚後生了情人的女兒,夫妻間再度降到冰點,直到萊拉生下兒子。瑪黎安和萊拉間的關係因為搶丈夫而水火不容,卻因萊拉兒女的童顏、丈夫的施暴凌虐而釋懷,一個是傳統認命的保守女子,一個是曾經受過教育的聰穎女子,為了她們的女兒、兒子和未來,她們選擇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上任後的遍地父權對抗。
 

故事的安排其實從可以看到虛構性,第一是瑪黎安的無法生育,在那個國家丈夫可以妻子無法生育名正言順離婚或休妻而非雙方協議,無法生育的女性是沒有聲音的弱勢;第二是瑪黎安和萊拉協力反抗拉席德的家暴,在那個國家受害女性如果反擊丈夫,只會落得之前的下場或是更慘,這些主角的虛構巧合背後卻是實情,用故事背景帶出的是主角演戲後的黑色布幕,布幕是紀錄片,紀錄戰時因為擔心被強暴而自殺的女子、重病生產時才被告知得去婦女專用醫院的垂危女性、開刀時還得穿著布卡加上政府減縮進口藥劑的疲憊女性醫生、出門得由男性家人陪同不然會被塔利班走狗鞭打的女性、犯通姦不貞之罪以私刑解決的女性,還有許多被關在家裡永無天日的家暴受害者。
 

此書裡充滿阿富汗女性的不可能與其他國家女性的可能,作者正用這些可能、不可能的畫面來期待阿富汗的自由風箏。血淋淋的故事看了很痛心,也很清楚明白這是冰山一角,卻能從這些女性與家庭得知施暴者對於被施暴者的暴行來自他們自身的懦弱、自卑、無能、恐懼,他們想出來的辦法是由教育、婚姻、法律限制這些被施暴者,可見一旦沒有受教育、桎梏於婚姻關係、沒有法律保障的被施暴者毫無反抗能力,而看到這本書的讀者應該是擁有很多力量的男性與女性,都應該慶幸。
 

2008年3月5日

言情、官場、投名狀

看電影「投名狀」時,意外與「鬥官」一系列小說產生連結,「鬥官」包括《是非分不清》、《斷指娘子》與番外篇,「鬥官」系列卻是台灣言情小說。


在女孩成長的歲月裡,許多女孩都看過羅曼史小說,多數都曾愛上羅曼史小說,嚮往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和戀情。我在上國中以前,迷戀台灣的言情小說,領著稀薄的零用錢,在從50元慢慢變成300元的零用錢演變史中天人交戰著,和當時上高中的大姊分攤租書費,下了課就是去巷口那家十大書坊借言情小說,依稀記著短短二、三年,看了將近四百本言情小說,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對言情小說淡了下來,轉去瘋狂愛上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世界與倪匡的科幻世界。上了國高中,能接受的言情小說越來越少,一來是喜愛類型轉變,一來是言情小說內容走上兩極化。

 言情小說的研究價值向來不高,研究者評論沒有多少文學價值,也的確沒有多少文學價值,卻可探究社會的一面。縱貫中文文學史上,最早近似言情小說的作者是男性、讀者也是男性。在唐代有一批盼望科舉受朝廷重用、娶五姓女少奮鬥二十年的男性文人寫了傳奇文,紀錄自己的幻想或真實生活,故事多是描寫他們遇到名媛交際花或高級娼妓,向她們討得生活經費,有金錢可以上京考試,離去前女方體諒祝福、淚眼婆娑、毫不寄望他們會明媒正娶,男性文人考取當官後順利娶到五姓女,光耀門楣,原本的名媛交際花或高級娼妓在苦等多年後多是暗自傷神、病死自殺,只有少數幾個例外是嫁娶或當小老婆。

到了明清之際,男性文人言情小說走上分裂,成了兩個派系,一者是延續唐代那套,成了才子配佳人的模式,通常才子男主角要求佳人女主角要才貌雙全、書畫琴棋詩酒花樣樣不可少,最重要的是要有婦德貞操;而多數佳人女主角都期待男主角是個詩才與自己不相上下的才子,還要是個俊俏郎,於是這類小說看了幾本就會覺得真是無聊透頂,一本小說就是佳人女主角不停的作詩考對她傾心的男性,才子男主角永遠不會被考倒,而總有幾個阻撓的庸才粗俗男配角對佳人(多是才女型佳人)女主角戀慕不已,使技想拆散兩人、炫耀才華,在排除這類不成阻礙的男配角後,佳人女主角會鼓勵才子男主角去考功名,而且就是會成功。這種類型的小說是「才子佳人小說」多數是一才子對一佳人、二或三佳人共事一才子,這類小說數量不少,讀來讀去卻很無趣,因為毫無變化。另外一個派是「色情小說」這類小說沒有什麼好說的,看久了一樣乏味,多是男性文人、商人娶妻納妾外加肖想朋友妻、挑逗鄰居妻、染指貞婦、逛窯子嫖妓、玩弄男僕女婢、炫耀性能努力壯陽的性冒險,只是放大描寫床上的部份,這部份會比「才子佳人小說」有趣一些,不禁佩服古人來,沒有他們的大膽實驗求證,就沒有港台豐富一時的古裝三級片,而凡現在所見的性冒險,古人早就試過了,前提是得懂得作者所寫的,懂得帶著地方方言、未完全白話、加入形容代稱的小說。當然有些小說會以色情慾望與因果報應連結,由於有告誡、醒世意味,不會被歸為「色情小說」,不過都進了禁燬書名單中。

「才子佳人小說」與「色情小說」可以說是當時男性文人的兩個幻想,一者是齊家功名、娶理想配偶的部份,一者是對於滿足家庭私生活、個人慾望的企圖,將這套分類搬進現在女性讀者居多的浪漫言情小說裡,也可以發現理想派的兩難,也分出滿足女性挑選理想男性與私慾滿足的兩類題材。男性文人以閱讀「才子佳人小說」與「色情小說」慰藉功名不祿、妻妾不嬌、金錢永乏的苦悶生活,女性以閱讀言情小說的兩派以慰現實與幻想的差距,就功能而言對讀者而言是相似的。


學風逐漸開放,可以拿周杰倫唱歌歌詞、男女同志文學或是更為聳動的情慾色情文學當碩、博士研究論文,有言情小說研究也是稀鬆平常,這裡的言情小說不只是鴛鴦蝴蝶派、瓊瑤,而是市面那些繪著漂亮男女當封面的浪漫言情小說。照部分研究者的說法,台灣言情小說有一時期,有部分言情小說作者走上情慾文學的路子,翻開這類言情小說會發現三分之一的內容都在床上,剩下的三分之二在描述滾到床上的過程,男主角施暴、沙文、野蠻,女主角喜於接受,用常理分析是匪夷所思,但在當時卻是普遍的言情小說題材,不少女性讀者很愛這套類型。歷經社會風氣轉變,各種題材紛紛出籠,產生很有趣的變化,打破言情小說的那套男女主角模式,有些男主角、女主角不帥、不美,有些男主角傻氣、女主角精明,有些男主角體質文弱、女主角武功高強,或是談起以前避談的姊弟戀、師徒戀(女主角是師,男主角是徒),還有許多是兩個男主角在戀愛(BL當然是滾到床上的部份稍多,已經演化到多個男主角),可預測BL市場會越來越厚實,也可能有兩個女主角或多個男女主角糾雜的言情小說。


由於胃口改變,閱讀的言情小說作品作者剩下一位,是台灣言情小說史上長紅作家之一─于晴。嚴格說來,作家的文筆不算頂尖,也不符合傳統言情小說男女主角模式,喜歡的讀者會狂愛,不喜歡的讀者看了就如過往雲煙,風格平實,但幻想元素越來越豐富,融入《聊齋》的志怪、明代的社會腐臭、官場的阿諛我詐,在言情之於的確還有空間擺納作者個人思想。


著作中有位男主角年輕時當過官場老男人的孌童玩物,實與道貌岸然、行為下流、說一套做一套的明代中後期官場、文人社會相符,當然作者曾後悔將男主角的過去寫得太過悲慘導致言情部分很難下筆;著作中有位女主角是化名文人,寫出轟動書市的《孽世鏡》,是諷刺大家族內部的慾望紛雜、勾心鬥角,與明清間的《金瓶梅》、《紅樓夢》等描寫大家族崩解的文學場域呼應,也的確當時許多小說作者都採用化名、託名;有本小說是寫花神輪迴轉世的情愛糾葛,或寫精怪、冥世、靈異現象,從作者的後記、敘述中可知她的材料來源是《聊齋誌異》;更有趣的是作者曾寫到一位是位女扮男裝的探花女主角,忠於朝廷卻苦於在位者朝令夕改、豺狼伺機,最後在明代嘉靖年間將希望交給一位孩子,作者說他「姓戚,小名阿光」,讓人會心一笑,戚繼光是抵抗倭寇的名將,當然作者沒有說明的是戚繼光後來被污陷、潦倒重病,明朝一團爛泥。


可以說作者在寫言情小說時,她做了點功課,表達言情之外、故事之外的言意,因此「鬥官」系列的《是非分不清》、《斷指娘子》除了言情,還有一丁點政治思想。《是非分不清》、《斷指娘子》的男主角是東方非與《及時行樂》瞎眼清官阮臥秋的妹妹阮冬故的婚戀故事,女扮男裝的阮冬故欺騙朝廷當了官,和哥哥一樣是正直清新的好官,對腐敗的朝政、多疑的君王擁有無限包容,期待在位者施予平民百姓、懲罰貪官污吏,首輔大臣東方非則完全不同,他仗勢欺人,將清官趕跑、讓貪官下獄,朝中只剩下龍頭老子比他位高權重,於是朝中臭名遠播,然而他的為官理念是「多貪官不如一官全貪」,與其朝中派系分裂造成基層官員無所適從,只能搜括更多民脂民膏贈與來自不同派系的貪官、圖利巴結各路人馬,不如製造一個貪官派系之首,讓各路人馬賄賂他,漁翁照樣得利,於是他鬥垮無數清官、貪官、皇帝身旁的太監。作者的理念很有趣,東方非一人貪污有限,卻減去基層官員奔波、百姓被多層剝削之苦。東方非的出發點不是為民著想,是他向來對清官無好感、對貪官無意見,於是見到阮冬故這樣義無反顧的為民犧牲嗤之以鼻,起先是想把她鬥垮、處處陷害她、讓她跪求他放過她,鬥的過程當然是往婚戀發展去了。


電影「投名狀」,原以為龐青雲是如東方非那樣的人物,只要一人爬上去的理想官場狀態,細想卻沒有那麼簡單。清軍將領龐青雲(李連杰飾演),在一場戰役中全軍覆沒只剩下他一人,意外加入打劫太平軍軍糧的盜匪趙二虎(劉德華飾)及姜午陽(金城武飾演)的政營,三人納「投名狀」,殺一外人立誓,誓言福禍相依、患難與共,龐青雲為首,帶著趙二虎和姜午陽成立了山字營,他期盼功名、名留青史,持的就是只要助他往上爬,便能把助天下蒼生的理念帶給朝廷。趙二虎搶奪了當初養為妻妾的「揚州瘦馬」蓮生,兩人視同正常夫妻,二虎帶領一票弟兄,搶糧搶錢,佔據山嶺為家,他所持的是讓弟兄、村民有飯吃的生存之道,助龐青雲顛覆朝廷。姜午陽是個崇拜二哥、欣賞英雄的單純浪漫漢子,「投名狀」約定比任何事物都重要,認為違反「投名狀」的、阻礙「投名狀」的皆可殺,他所持的是肝膽相照的兄弟情濃郁醇性。趙二虎的妻子蓮生(徐靜蕾飾演) 不甘山寨生活,但也感謝趙二虎的庇護,因亂世女性不是死就是被姦挨餓,本是小妾命運的她因趙二虎而改變,然而她所持的是去期待欲動的熱情。

 
然而上述人物真的只有這樣嗎?
龐青雲受朝廷賞識後奉命為清廷效力,攻打太平天國軍力,大權在握,他想的不再是兄弟誓言,而是將絆腳石剷除,學著官場勾心鬥角、心狠手辣使計、不顧一切奪取,他是「官場人物」。趙二虎不清不楚的讓大哥之位,看似他是為了兄弟夥伴的肚皮著想,說出當匪豪邁之語與反龐青雲的煽動,是發現龐青雲不可信任還是忌妒諷刺?最複雜的人是趙二虎,最多的表情在他臉上,最多話卻沒有說,他也是「官場人物」。蓮生戀慕龐青雲,選擇偷情、周旋於兩人之間,最後死於姜午陽之手,她是「言情人物」,感情、激情、理想她全要。可能只有姜午陽是真正的做到「投名狀」,也只有他的初衷未變,只有他最像陳可辛所談的水滸人物,水滸人物不太談個人理想、不追求不看重女性,他是「投名狀人物」。
 

電影「投名狀」歷史考證問題頗多,更由於人物性格尤如薄冰、探不到底下是水還是結冰,導致劇情主力被分散,評價兩極化。除了言情、官場,片中高妙的安排有兩處,一者是蓮生與龐青雲的相遇是在一排排「貞節牌坊」下,她多次逃出山寨走過「貞節牌坊」、遇到情感掙扎也走過「貞節牌坊」,一排「貞節牌坊」與她的紅杏出牆相對,帶有不直接明說的深意。一者為趙二虎觀賞京劇演出,京劇演出桃園三結義故事頌揚三人的投名狀,那劉備、關羽、張飛分別代表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三人的誰?因為很多都不明說,讓很多觀眾感覺複雜、說不出所以然來,但也讓觀眾有很多幻想空間,不管是通過貞節牌坊還是誓投名狀,或投身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