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90%的碩士

今天考完碩士口考,算是拿到百分之九十的碩士學位。上午考完後,指導教授叫我去狂歡一下,然而我下午有面試、明天要上班,怎麼狂歡?或者說我怎麼有資格狂歡?

 
會讀碩士的原因是我大學一畢業對前途茫茫然,當時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剛好唸碩士的幾年給我許多緩衝時間,有時間可以選擇繼續升學或者求職,有了時間然而我卻覺得壓力很大,而且很不快樂。

 
我在碩士時間前前後後做了博物館、雜誌社、廣告公司、出版社、書店的工作,同時也去上外文課、電腦課,一方面還在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常來看的書友們可以證明),常常是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半夜趕報告的高壓狀態,身體沒出大問題是因為還年輕,但是心情真的很不好,常常跟父母吵架,吵著要休學、先去找全職工作之類的,因為對我來說,工作、學歷、興趣、進修中唯一可以放掉的就是學歷。

 

我在碩一時就萌生休學的念頭,也因為這一點,我和我的指導教授之間產生摩擦。台灣的絕大多數教授都希望自己帶的研究生沒有工作,或是希望研究生繼續考博班,我剛好是有工作又不考博班的叛逆族群,平常又樂於做自己想做的事,總是將碩士論文擺最後,自然和教授有隔閡。對於我的叛逆,當然指導教授是不以為然,教授從一開始的傾聽到講重話,我也從一開始的訴說到選擇閉嘴,我想我對於教授而言大概是火星人。

 
多數的教授十多年沒有教學、研究外的工作經驗,教授們早和台灣求職市場脫節,也可以說他們對目前的求職市場太過樂觀/無知,他們無法體會現在求職市場趨於人力飽和的問題,甚至不了解台灣高等教育的教職飽和問題。我讀的系所剛好是面臨教職飽和問題且在求職市場上也為低人力需求的系所,所以假如我繼續讀博士班,就會面臨到年紀30好幾(博士班念完已經30出頭)卻無教職可當的窘境,且在求職市場上又會因為高學歷、低經歷、低需求而被剔除,因此我選擇工作、學歷、興趣、進修同時進行,讓自己不至於沒有工作經驗,好在人力市場上不至於被迅速淘汰。

 
當然這些很普遍的想法,是不被教授認同的,教授無法理解研究生找工作的必要性,我也無法認同研究和工作之間的互斥,說難聽點,我和教授從來就沒有交集。

 
我的碩士生涯的確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燦爛的一段,我遇到了很多願意教導、善解人意、正面思考、很努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也讓我交到幾位有話題聊的朋友。此外,我在碩班期間自助了7個國家、3年多的工作經驗、看了上千本書,這些滿足感絕對是拿張碩士學歷證書所比不上的,所以如果讓我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這樣的生活,同樣將碩士論文擺在最後。

2009年12月20日

吸血鬼校園羅曼史行銷策略─《夜之屋》

《夜之屋》適合讀者:喜愛校園羅曼史加吸血鬼題材的讀者 

近期打上吸血鬼三字總是不離《暮光之城》,可是有些小說的品質顯然沒有經過細選,變成搭《暮光之城》順風車的出版現象。平心而論,縱使《暮光之城》系列也招來不少惡評,但是不得不承認,《暮光之城》系列的確是綜合校園、青少年、羅曼史的佳作之一。
 夜之屋 來源
站在行銷的角度,《暮光之城》是「金」字塔的指標,所以擁有相近的題材相對而言吸睛度也提高不少。《夜之屋》是搭著吸血鬼風潮順勢出版的小說之一,它的行銷策略就是低價、校園羅曼史、吸血鬼。擁有低價、校園羅曼史、吸血鬼這三項特色也許能吸引短暫的注目,但是很難敵過將校園羅曼史、吸血鬼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暮光之城》系列。 
《夜之屋》的行銷手法第一是低售價。《夜之屋》的售價是99元,是原價280元的三分之一左右,以低價策略吸引買氣的確是好辦法,因為以這個價錢來說,購買的讀者就算後悔也不會有很大的反彈。第二是羅曼史,小說封面刻意塑造類似《暮光之城》系列的魅惑美感,加上帶著曖昧感的「勾攝」字眼,讓讀者自行想像吸血鬼與人類戀愛的情節。第三是順著吸血鬼題材,將吸血鬼寫得更社會化,完全不同於布蘭姆.史托克(Bram Stoker)的吸血鬼形象,還以有點嘲弄、鄙棄的口吻來形容史托克筆下的吸血鬼,作者的吸血鬼甚至比《暮光之城》筆下的吸血鬼還要更明亮些。對於這樣近乎「人」的寫法,自然是有其原因。

 《夜之屋》的作者並非自大,而是基於寫作需要在行文中完全脫離史托克的吸血鬼,作者的理由並不是顛覆或挑戰,而是小說的主軸意旨就是設定為校園羅曼史。女主角的年紀設定甚至比《暮光之城》的貝拉還要小、想法也幾乎與一般少女無異,很明顯的是專攻青少女和喜愛羅曼史層級的讀者,所以完全按照羅曼史的路線走。這樣的小說少不了帥哥、美女,還有校園中的女王蜂、跟屁蟲現象,所以《夜之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突破,也可以說作者把吸血鬼題材圈範得更小更窄了。

 小說中雖加入了許多奇幻元素,包括風火水土靈五大元素、神話、民族色彩等,然而並不出色,一如《暮光之城》的狼人、吸血鬼的爭鬥史一般無味,去掉這部份對小說骨幹也沒有太大影響,嚴苛一點可以說是多餘。小說比較特殊的寫法是直接將小說中的吸血鬼對應到人的生活,而且是青少年的校園生活,所以小說不乏青少年用語、流行現象與戀愛常態。總體看來,《夜之屋》的青少年校園生活遠比奇幻、吸血鬼的部份來的好,然而簡單、幽默卻也是小說的致命傷。

 在奇幻、吸血鬼的部份不如戀愛、校園生活出色的結果下,《夜之屋》這本小說卻出了好幾集,所以完全是基於羅曼史與吸血鬼戀愛的熱賣而蔓生出的小說。《夜之屋》對於吸血鬼題材愛好者而言,可能會很失望,但是對於校園羅曼史愛好者來說,《夜之屋》是可以一讀的。 

2009年12月3日

可惜大過美好─《孤島戀人》

《孤島戀人》:對故事背景的興趣大過閱讀小說本身的讀者
 對於書的選擇,我向來是基於對題材的熱愛、對作者的信任、對封面的一見鍾情,或者當下被書介吸引。許多小說縱然有迷人的題材,也會存在斑駁處;喜愛的作者縱使佳作無數,也會有不怎麼出色的作品;雖然許多小說封面設計亮眼,畢竟讀者閱讀的是其後的文字;書介只是一種濃縮或廣告,重點是補全與還原。做為傳達的媒介,題材、作者、封面、書介都只是一種印象,實際上都還要經過讀者自己親身閱讀後才能評斷小說本身涵義與題材、作者、封面、書介四者的配合度。孤島戀人  來源孤島戀人》是一本在題材、作者、封面、書介上都極為出色的小說,作者以她自己從事旅遊記者的所見所聞,將與克里特島對望的史賓納隆加島的殘存歷史寫進小說,以一座被痲瘋病所遺棄的孤島與四代女性的生命來當做小說的顏料,然後再以距離、價值觀的驟變伴隨小說的起承轉合,試圖寫出一幅歷史、家族史、女性意識、男女情感俱存的小說。從以上作者絕大的寫作野心來看,以作者的職業背景和材料刪取,無非都是為小說加分,如能寫成,讀者可以看到一本小說能穿越歷史,感受到理性與感性的交會,看到這樣的小說的確是一件閱讀樂事,然而作者的野心並不成功,或是說作者好像並沒有將小說寫完。如同網路上一些發出質疑的讀者,痲瘋病的確是一件益於發揮的題材,但是作者顯然只將痲瘋病當成注釋而非本文,痲瘋病與小說彷彿是兩件分割開來的事物。 

作者書寫1939年的史賓納隆加島與克里特島,當時希臘把感染痲瘋病的病患集體集中在史賓納隆加島,以避免疾病繼續傳播。在急症與家人隔絕、被社會排斥的三重壓迫下,從克里特島到史賓納隆加島的一小段船程上,船上的乘客萬念俱灰或是怨天尤人,作者想寫但只是輕輕鋪陳;在四代女性面對過往不光采的家族史與病史,從高處重重落下到獲得新生,其中牽涉到父親的痛、女兒的淚,作者也想寫但是餘力不足,僅僅使用記敘的方式將全書最感性的部份稍稍帶過;小說既以四代女性不同的生命歷程與選擇為賣點,卻鮮少看到新生代艾麗希絲的心語,也可以說四代女性的心聲都相當不全,常常是處於流水帳的紀錄模式,而非女性細膩的惆悵與失落;小說用回顧取代四代女性各自第一人稱的回憶史,取消了四個「我」的空間感而使用第三人稱,這部份並沒有失誤,而是出錯在小說在使用第三人稱時,不是由人稱的主角或事發時的轉述角色來口述書寫,感覺都是由小說中另一個「虛構」出來的說書者來講述,讓小說文字的傳遞順序變成第三人稱的女性或事發轉述者、虛構說書者到讀者,而不是從第三人稱的女性或事發轉述者直接到讀者,這個虛構說書者造成了小說與讀者的距離感,也打散了小說角色原先口述過去的妙麗色彩。
 以上都只是自己扮演讀者這個角色的感受,或者只是因為對文字的解讀不同,並沒有一定確切的結論。拋開部分的閱讀成見,小說最大的致命傷是在女性情感、女性意識的不足,這類女性情感、意識未必是一種大夢初醒或絕棄過去的某種留戀,而是創造出極有感染力的女角自身的愛恨情愁,讓讀者有化身為這些女性角色的感覺,也可以說這也是一種傳染,屬於這樣的小說例如《時時刻刻》,此書透過不同時代女性的無奈與未可解的煩躁,成功呼應了書外的女性讀者,或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在市場與畫室間的猶疑不定,惱於生活與興趣的擇一。很遺憾的,《孤島戀人》並沒有《時時刻刻》、《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功力,只寫下一個成功的故事框架,框架的內容物卻是平淡無奇,甚至將蘇菲亞與艾麗希絲的部份簡化到只剩下區區幾千字,對於四代女性這樣龐大且深遠的歷史中,已有兩代女性的角色光彩黯淡。小說最大的缺口是艾麗希絲,她經由上面三代女性的傳奇感悟了什麼不得而知,只看到她離開她目前的愛情,然後呢?她似乎無法從女性親屬的生命中得到一些能量。
 《孤島戀人》是想像中很動人、實際閱讀卻很淺白的一本小說,處處製造了深遠的可能,卻寫出了處處的遺憾,事實上,小說強調女性抉擇,卻將女性抉擇寫成稀淡無味的情緒,在這些無味的情緒與選擇裡,很難看到來自女性真正心思的剖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