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2日

關於後悔這件事─《不適合少女的職業》

《不適合少女的職業》適合的讀者:第一次閱讀櫻庭一樹作品的讀者
 
比起《赤朽葉家的傳說》,《不適合少女的職業》顯得易讀許多。《赤朽葉家的傳說》是有點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味道在,製造家族飄飄蕩蕩、家族影響宛如幽靈纏身的那種意境,家族世代的傳延是重點,《赤朽葉家的傳說》又卻獨鍾女性思維,撥開女性的腦殼剖思,充滿女性的行動與意識,以女性串起家族,再加上日本式的神話,用女人的角度來敘述時代變化的現實面。我的第一本《百年孤寂》被去中美洲自助旅行的姊姊帶走,在台灣我讀得不耐,在中美洲的姊姊卻是感動得幾乎落淚,由於人時地利人和兼具,於是這本書跟著作者的生命、小說人物而行,目前在中美洲的自助華人手裡流浪,看過的華人皆在書上簽名。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難以咀嚼,讀《赤朽葉家的傳說》同樣需要一點生活意境或者耐性,所以這本書不是那麼近人、也不是那麼好讀。
不適合少女的職業 來源
櫻庭一樹(Sakuraba Kazuki)的新中譯本《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與《赤朽葉家的傳說》相較起來,短小輕薄,主題也不若文案黑暗,故此書較適合初次接觸櫻庭一樹的讀者。文案上的「野蠻、冷酷、令人心痛不已」字眼,其實在小說中並不特出,更多的是關於孤獨、被教唆者與教唆者之間的關係。

《不適合少女的職業》的故事是描寫13歲的大西葵帶著面具活著,她在學校扮演著嘻嘻笑笑的學生,回到家後卻得撕下笑臉面對家中的怪物。怪物是她酗酒無能、無所事事的繼父,繼父變成她和母親腦中的毒瘤,於是她希望他消失甚至死掉。班上的圖書委員宮乃下靜香發現了大西葵的秘密,靜香策動了讓大西葵繼父消失的計謀,但是她也開立了條件,報酬是大西葵也要幫忙靜香完成某件事。
 
小說的色彩其實並不冷酷,而是被害者與加害者的故事。13歲的大西葵被家裡的繼父所圍困,困住她的並不是家暴虐待行為,而是來自被外人識破的尷尬、回到家打開家門聞到酒味、在家聽到繼父酒醉喃喃的無奈,所以她迫於找到一個方法解決外來與內裡相衝突的場面,而宮乃下靜香自己找上了她宮乃下靜香的故事礙於劇情發展而不洩漏太多,但是兩人都是為了假想的「幸福」而行動,但是她們最後有沒有得到「幸福」呢?從書名《不適合少女的職業》來推敲,答案呼之欲出。

櫻庭一樹擅長寫女性,在這本小說中作家所寫的是後悔的女性。雖然文句刻意年輕化,有時也帶著輕小說似的俏皮口吻,試圖以稚氣年輕遮蓋作者的
老沉,不過這點作者並沒有成功,可能是作者的失誤或刻意,作者想寫的是關於被逼急、被慫恿、陷入兩難中的女性,從開始的毅然決然到最後的懊惱無助,主角大西葵蹣跚的踏入成人勾心鬥角的世界,最後沒能全身而退,可以聯想到年輕女性的小團體以及莫名的密友約定,於是許多人都曾經是那個少女。


 
因為《不適合少女的職業》不是黑暗的成長小說,也沒有加入太多推理,《不適合少女的職業》可當作一般小說來閱讀。小說的推理成分很少,只有在大西葵幫助靜香的部份有出現少許推理場面,靜香這個角色是結果的促成者,也是大西葵崩潰的原因之一,關於宮乃下靜香,在外型與作為速寫上的確都比女主角來的出色,提供讀者許多類似漫畫動畫似的想像。

2009年9月6日

墨爾本─State library

初到墨爾本,如果想找個地方上網找資料、或者向家人朋友報平安,State library是個不錯的選擇。

 
State library位於市區的Swanston Street上,就Melbourne Central Station附近,坐免費的city circle電車或火車都可到達,交通極為方便State library外觀雄偉,建築採用復古的設計,加上一大塊綠地,佔地廣大。圖書館外的草坪常有人躺著休憩聊天,全然是全民的約會去處之一。

 
圖書館內可以無線上網,也有免費電腦可以使用,一人可使用15分鐘,人多時需排隊等候,缺點是網路實在很慢,大部分時間都在等網頁開出來而非上網,但是對於只是想向家人說聲平安到達和近況的旅人而言,State library的資源已經相當夠用了。
State library
State library
State library

此圖書館的使用率極高,許多外國學生如台灣、中國、越南、韓國、印度學生都會進來讀書或討論,本地學生也不少,也許是有不好的前例,進去時門口的警衛/保全會詢問帶著較大隨身包包的人有無攜帶水或食物,有些警衛/保全則會請民眾打開包包做檢查,所以請勿攜帶水或食物進出。

 
圖書館內尚有展覽、遊戲室(wii、電視遊樂器和幼童玩具等)、棋室、閱讀空間等,不管是做為公共空間或是旅人景點,State library都是一處讓人留連的地方。

 
State library詳細資料可參閱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te_Library_of_Victoria 

2009年9月2日

當遊戲成真─《飢餓遊戲》

《飢餓遊戲》適合的讀者:不排斥以生死戰為主、青少年感情為輔的小說讀者

 
在一些擁有類似題材的小說中,《飢餓遊戲》是一部不錯的作品,然而正如小說所注目的遊戲、觀賞、娛樂性質,《飢餓遊戲》的焦點不是血腥亦不是暴力。

 
飢餓遊戲》描寫北美洲廢墟中的國家「施惠國」分成12個行政區,12個行政區各自擁有不同社會階級的屬性,12個行政區環繞著一座都城,都城強迫行政區每年抽簽抽出12歲到18歲的少男和少女,讓24位少男少女變成節目實鏡秀的主角,電視節目轉播他們投身在「飢餓遊戲」的實況。女主角是16歲的凱妮絲,為了妹妹自願加入遊戲,她活下來的方法只有贏過其他23位競爭者,不只是輸贏的問題,遊戲事關生死
 飢餓遊戲 來源

此書主題看似與日本名作《大逃殺》極為相似,其實不然。《大逃殺》的背景是憂慮,這種憂慮包覆著成人和青少年,使故事走往青少年反抗成人控制、成人害怕叛逆青少年的對立面。在小說中的幾位學生各自擁有來自家庭、學校、同儕的負面壓力,這些生活回顧是他們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他們仇恨與力量的來源,殘酷的生活使他們在「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 Battle Royale)中爆炸開來,進行更為血腥的生存法則。《大逃殺》雖另名為生存遊戲,但是更接近於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生物理論,42名學生等於是被日本社會隔離,大眾只會看到最後一名生還者的驕傲或狂亂、些許過程,而非競爭的細節。隔離角色、以荒島為佈景,小說獨獨透過北野武所飾演的角色「進入」內部,但是他還是不能掌控結局;政府雖有增加禁區、控制頸環爆炸的權力,但是政府也只是外圍的柵欄,內部的生存戰爭是由學生自己控管,在這樣備受限制又萬分自由的生存戰爭裡,才會激發人的善念、消極或殘忍。

 
《飢餓遊戲》的背景雖也是被迫互相屠殺的過程,但是角色在這個生存遊戲裡顯然多了許多掌控權。在《飢餓遊戲》中,每個參賽者所有的動作、表情、對話,都會透過轉播呈現在大眾眼前,大眾擁有給予參加者支援物品的可能,參加者也有「演戲」以獲得觀眾支持或操控觀眾情緒的自由,所以在看似隔離、荒島的包裹下,《飢餓遊戲》的角色反而能在被限制中控制外界的大眾,使自己變成觀眾期待的倖存者,個人收視率與支持度的提升,遊戲設計師就不會讓角色在鏡頭前太快死亡,因此遊戲中充滿變數,遊戲規定隨參予者、觀眾、遊戲設計師而變動,遊戲內部與遊戲外是相通的,雙方都參加了遊戲,所以與其說是生存遊戲,不如說是限制級的真人實鏡遊戲。

 
由於《飢餓遊戲》的參加者擁有了更多選擇、訓練、自由,使小說出現了偏移。參加者雖然身在遊戲中,卻能藉由外表、能力、態度使自己的勝算更大,如凱妮絲玩了一場表面的淒美戀曲,以此博得觀眾熱淚,灑狗血的戀愛情節變成凱妮絲的生存策略,也變成小說的包裝。

 
小說在真人實鏡遊戲的外殼下,顯然加入了青少年感情,在遊戲的過程中,發展亦真亦假的友情、愛情,雙方可能在無意間接受了他人的惡意,也有可能忽略了他人的真情,所以在生死戰爭裡,男女主角間的互相猜疑轉向感情發展。感情不免削弱了生存死戰的現實面,而趨向了一般大眾喜愛的感情戲碼,更何況感情戲碼中還可能存在未知的變數,第三者、友情愛情難以區分的情節即有可能成為後續故事的發展路線,所以身為第二層的觀眾,別於小說中觀看遊戲的觀眾,其實也同樣在進行一場投票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