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兇手會讓人髮指?從社會刑案新聞開始摸索,無疑是毫無悔意的、手段兇狠殘忍的、殺害直系親屬的以及殺害孩子的,毫無悔意的兇手讓人無法同情,手段兇殘的毫無人性,殺害直系親屬和孩子的彷彿視血親於無顧。最近日本的提頭血案讓人吃驚,專家趕忙研究起日本社會無底的灰暗,然後成為一項統計數據;於歐洲有一位小女孩失蹤,政府、電視廣告甚至到影星、明星球員都起身呼籲民眾有任何消息盡快報案,然後在今天我再次去閱讀BBC、CNN新聞時,發現關於失蹤女孩的消息沉默了,我想是時間已經過了,民眾義憤填膺的共識也逐漸消退,她的黃金存活時間也過了,可能成為幼兒失蹤案件的數據之一。一向很難將社會刑案視為統計數據,每宗社會刑案對被害人家屬的打擊絕對有如隕石撞擊地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體會同感,便不難了解他們對罪犯的痛恨。
之前看到《奪命旅人》的封面,買回家收藏的熱情消退,因為被封面上如同剝除臉皮的設計弄得心驚,便坐在書店看完,也因為是在書店閱讀,頭皮發麻的狀況才稍許克制。
《奪命旅人》無疑是懸疑和驚悚混合的小說,也許還有些許推理成分。男主角派克的妻女被「旅人」開腸剖肚,屍體慘遭剝除臉皮,身為警察的派克就此被懷疑,飽受冤屈的派克變成徘迴警界、犯罪區域的幽靈,和犯罪專家交好,以便追查「旅人」下落,在這其中,「旅人」又陸續犯案,甚至是衝著派克來,危及他現在修復的生活。
會認為此書有些推理成分,是因為我在小說的四分之三開始懷疑兇手就是某位派克親近的人,其實疑惑是從通靈婦人慘死、FBI幹員渥爾李奇女友自殺開始的,細看他女友自殺的描述,可思考她遭受的打擊是來自兇案現場還是無法信任。雖有推理,多數還是交雜在無底的死亡幻想中,用犯罪與兇案包圍著。唯一可確定的是,這是一本很blue的小說,讓讀者通往死亡之門,與被害者一氣,感受鮮血淋漓,作者將讀者視作被害者和被害者親屬,同為生命漣漪哀悼。
這類小說有種共同性,是把小說所在寫成破敗的,有如蝙蝠俠所處的高譚市,是好人死不完的悲慘狀態、罪犯壞人比例高達八九成以上的黑色警戒,小說故事所在是美國紐奧良,一如小說常見的紐約、邁阿密、舊金山、倫敦、巴黎、東京等,大城市在黑煙中迷失,因為種族複雜、移民眾多、貧富加劇,造成犯罪率攀高,讓人探究是外在的人種膚色、貧富差距造成犯罪主因,還是人本身就有由淺至深的犯罪因子,也許有人生性喜見血,看到人體被虐、被破壞就興奮,視自己為亂世的救主,帶領死神佔領人世,寫出邪惡不滅定理。書中將「種族歧視」視為犯罪主因之一,3K黨、光頭黨、種族隔離政策,然後這些歧視的後裔聚集美國,美國成為天堂與地獄的代稱。
存在於世有太多目睹死亡的機會,《奪命旅人》也是一則,除了帶來閱讀的戰慄感,也是帶領讀者正常看待被害者及家屬應該仇恨的、應該癒合的,本難逃一死,但非遇到死錢遭受虐待的情景,派克在數起孩童綁架虐殺案、幫派血拼、「旅人」慘案,見證人性無可解釋的血腥。
還有一種是,你問他殺人動機,他告訴你,沒有。那為何殺人呢,只是因為人剛好在他身邊,所以他殺了這個人。
回覆刪除這種的恐怖是你無從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