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描述非洲薩伊內比黑死病還可怕的傳染病─「雨林殺手」伊波拉病毒,又因為人為過失造成人猴傳染,有一些影評將此片和新世界黑死病─愛滋病結合,有警示意味,此片的於娛樂效果十足,但無疑是指向實有的病毒。電影「28 Days Later」把病毒和情緒結合,直指「憤怒」情緒將導致動物與人類間的大傳染,人類社會即將崩離,徹底消滅「憤怒」變成片中英國與同盟的共同目標,和電影「seven」有類似的指向,在此片中,病毒不是主軸,重點是諷刺。
看過難熬的書,除了《酸臭之屋》、《索多瑪一百二十天》外,還有《發條橘子》一書,《發條橘子》的電影內容也同樣讓我難熬。電影內容的寫實,色情與暴力反覆攻擊觀眾,實際上我們就是主角。
記得觀看《發條橘子》的部分片段是在一門討論政治的通識課上,教授是美國人,研究東亞社會,他指出對臺灣政治與社會的關係有如《發條橘子》的部分內容,政治人物用思想控制來影響群眾,群眾的政治傾倒因此由內向外爆發。以上這些病毒類型可以是來自自然界,也可以來自人腦,危機在於自然和思想上的變種,其中思想上尤是,當病毒力竭,人類的洗腦卻還繼續著。
《天使的呢喃》可以說是自然、思想上的病毒結合之小說,讓人不寒而慄。故事描述一種寄生蟲因人類食肉而鑽入人體,這種生物的生存法則影響人類活動,生物侵蝕人類腦部,不僅腦部受侵入,人體也因生物繁殖而變形。
故事大綱可視為典型科幻故事,亞馬遜叢林的寄生蟲鑽入猴子腦部,人類食用猴肉、猴腦因而感染,對於寄生蟲的過度幻想,提高讀者的恐懼,彷彿是對生食者的警告,但我認為不只是如此。
書中有篇章是寄生蟲利用人類群體生活、婚戀、宗教社團活動來指使感染者,動物的遺傳本能和人類相接,而普遍人類無法逃避的捕食生存、生殖目的、思想寄託就是寄生蟲賴以維生的工具。人類對於未知或變種的生物總有幻想,可以說是危機意識,動物的反撲是出自本能和抵抗人類,人類能做的就是消極抵抗或是權力消滅,然而其中有一種致命危機來自人類的傳達架構。《天使的呢喃》的閱讀感受會在結尾而陡然驚覺書名的用意,於情於理的寫作是很好的結局,恐懼也會是一種治療。
書中對人類社團包括地下宗教活動、網路的模式表達極不信任的態度,地下宗教對社團的思想洗腦、網路的過於便利都是訊息便捷的感染,於正面有優點,於負面卻是無窮盡的傳染。書中感染寄生蟲的患者會因生物本能做出不合常理的事情,尋求伴侶、接近恐懼造成死亡等行為,其中「接近恐懼造成死亡」這樣明明違反人類本能的行為,不知是否可解讀為人類刻意的涉險心態。《天使的呢喃》的閱讀感受會在結尾而陡然驚覺書名的用意,於情於理的寫作是很好的結局,道出恐懼也是一種治療。
自我讀完《黑暗之家》後,著迷於作者貴志祐介擅長將驚悚內容和科學、研究、醫學的結合,更深入一層就是和社會結合,「異想天開」可能會是不少讀者讀完的感想,但是將書中的寄生蟲去除,換成普遍社會存在的負面新價值觀,都可見其傳染的面積逐漸擴大。
2007年6月19日
天使的呢喃─人蟲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