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9日

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李欣頻的人生計劃書

「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不是在書店,就是在去書店的路上」這兩句話似乎被實踐得淋漓盡致。

認識的人紛紛往國外奔走,姊姊去了中南美,親戚迷上尼泊爾,同學前往日本讀書,同事去一趟布拉格,上司要去河內開會,而我去了京都大阪一趟。在一門課中,老師興匆匆介紹她遊走將近四十個國家的趣事,橫跨五大洲的旅行版圖是她最得意的記憶,她可以爲一份報告從美國東岸飛到西岸,可以爲幾張資料在巴黎窩上幾個月,可以爲舊地重遊而差點在越南賠上性命,都是對於尋覓的具體實踐。最近一位跟我同樣是碩士生的工讀生,在遊走臺灣之後,跟我討論起踏到國外的第一步,當我們談起「背包客棧」這個背包客貢獻資訊的網站時,我相信我們兩個人的神采會壓過打工、讀書的疲勞。

看到最近的報紙,不管是政治、社會、教育、國際新聞還是財經新聞,難免會受影響,看到對亞洲經濟的探討以及匯率,這些新聞就足以讓人心驚,而對照市面上的書籍雜誌往卡達、杜拜、愛爾蘭、越南做深度延伸時,尤其當四周有人親眼爲以上國家快速發展、國際野心作證時,真的浮現一陣難以言喻的感受。爲轉換心情,最近閱讀《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感想是如果不能成為流行,但是至少不要退流行,這裡不是指狹義的流行,而是泛指追尋一切新潮流、新思考的誕生,我認為李欣頻做到了。

以前有門課的教授老是提到「新世紀要有新思維」,我老是將這句話當作空談,直到近年才覺得這句話還真有那麼一點作用。李欣頻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其實主旨也不離「新世紀要有新思維」的大括號,然而此書的十四的方法是她力行的,尤其在旅行、閱讀上。

搜尋到李欣頻的部落格,看看她今年的出國計劃,有印度、南美、不丹、歐洲自助,加上她以前走過的數十個國家,正所謂行萬里路的功用,她在書中提到每到一個國家就要提升自己對不同文化、特色的鑑賞力,因此成為一種「我去了美國,我得到…」、「我去了西藏,我得到…」、「我去了瑞典,我得到…」的進步值,能快速得到數值的方法是富有積極正向能量的自助旅行。

李欣頻提到別小看一天一本書的閱讀效果,持之以恆,別人的十年也很難追過自己的一年,對於這點我當然支持,甚至好些歲月都投入實踐上,然而對於詆毀閱讀行為的評論卻是存在的。對於一個忙碌的文字工作者、廣告人李欣頻而言,或是對公開呼籲「樂讀」的各界企業家、名人來說,閱讀好比學歷、經歷,會在生涯上留下刻痕。

看書看到最後,也許會覺得這本書是為社會大眾而寫的,不過透過李欣頻的筆調,她所扮演的角色卻是女性嚮導,是為女性的年齡、家庭、生涯規劃、夢想矛盾處所觸及的建議,這就是我越看越覺得感動的原因,一個考慮到普遍女性憂慮的生命藍圖,以自己鋪好的地毯迎接踏上的女性們,不管這些女性觀光客是欣喜還是疑懼,都見到一種可以無限延伸的女性生命。

書中讀起來最有感觸的是:「二十歲時要用三十歲的心態,三十歲要用二十歲的心思」,基於書不在身邊,只能用相似句來描述,年齡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地獄,也許有些讀者會認為這種話是屬於成功者才會講的,不過以一個三十幾歲的亞洲女子、外表維持良好、學經歷優良、勇敢的人而言,年齡絕對只會浮現在眼角。最近讀到meta-theory(後設理論),以一些小說為例,對年齡的恐慌如果能套上理論,那能不能試著抽離。如我在臺北著名觀光景點,遇到外國人向我問路,我試著用彆腳的英文、日文、比手畫腳回答,外國旅客卻認為我是來校外教學的中學生,這種突兀的預設,年齡的虛構是種美麗的錯誤。

當著迷於「創意市集」系列作者們的構思、繪圖產品時,陷於直接呈現的創造力,往往會忽視作者們在思考階段所下的苦心,而這些創意、創造力也絕不是短時間能浮現的能力,想要接觸這種超能力,李欣頻的書是可讀性高的創意教科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