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

當遊戲成真─《飢餓遊戲》

《飢餓遊戲》適合的讀者:不排斥以生死戰為主、青少年感情為輔的小說讀者

 
在一些擁有類似題材的小說中,《飢餓遊戲》是一部不錯的作品,然而正如小說所注目的遊戲、觀賞、娛樂性質,《飢餓遊戲》的焦點不是血腥亦不是暴力。

 
飢餓遊戲》描寫北美洲廢墟中的國家「施惠國」分成12個行政區,12個行政區各自擁有不同社會階級的屬性,12個行政區環繞著一座都城,都城強迫行政區每年抽簽抽出12歲到18歲的少男和少女,讓24位少男少女變成節目實鏡秀的主角,電視節目轉播他們投身在「飢餓遊戲」的實況。女主角是16歲的凱妮絲,為了妹妹自願加入遊戲,她活下來的方法只有贏過其他23位競爭者,不只是輸贏的問題,遊戲事關生死
 飢餓遊戲 來源

此書主題看似與日本名作《大逃殺》極為相似,其實不然。《大逃殺》的背景是憂慮,這種憂慮包覆著成人和青少年,使故事走往青少年反抗成人控制、成人害怕叛逆青少年的對立面。在小說中的幾位學生各自擁有來自家庭、學校、同儕的負面壓力,這些生活回顧是他們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他們仇恨與力量的來源,殘酷的生活使他們在「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 Battle Royale)中爆炸開來,進行更為血腥的生存法則。《大逃殺》雖另名為生存遊戲,但是更接近於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生物理論,42名學生等於是被日本社會隔離,大眾只會看到最後一名生還者的驕傲或狂亂、些許過程,而非競爭的細節。隔離角色、以荒島為佈景,小說獨獨透過北野武所飾演的角色「進入」內部,但是他還是不能掌控結局;政府雖有增加禁區、控制頸環爆炸的權力,但是政府也只是外圍的柵欄,內部的生存戰爭是由學生自己控管,在這樣備受限制又萬分自由的生存戰爭裡,才會激發人的善念、消極或殘忍。

 
《飢餓遊戲》的背景雖也是被迫互相屠殺的過程,但是角色在這個生存遊戲裡顯然多了許多掌控權。在《飢餓遊戲》中,每個參賽者所有的動作、表情、對話,都會透過轉播呈現在大眾眼前,大眾擁有給予參加者支援物品的可能,參加者也有「演戲」以獲得觀眾支持或操控觀眾情緒的自由,所以在看似隔離、荒島的包裹下,《飢餓遊戲》的角色反而能在被限制中控制外界的大眾,使自己變成觀眾期待的倖存者,個人收視率與支持度的提升,遊戲設計師就不會讓角色在鏡頭前太快死亡,因此遊戲中充滿變數,遊戲規定隨參予者、觀眾、遊戲設計師而變動,遊戲內部與遊戲外是相通的,雙方都參加了遊戲,所以與其說是生存遊戲,不如說是限制級的真人實鏡遊戲。

 
由於《飢餓遊戲》的參加者擁有了更多選擇、訓練、自由,使小說出現了偏移。參加者雖然身在遊戲中,卻能藉由外表、能力、態度使自己的勝算更大,如凱妮絲玩了一場表面的淒美戀曲,以此博得觀眾熱淚,灑狗血的戀愛情節變成凱妮絲的生存策略,也變成小說的包裝。

 
小說在真人實鏡遊戲的外殼下,顯然加入了青少年感情,在遊戲的過程中,發展亦真亦假的友情、愛情,雙方可能在無意間接受了他人的惡意,也有可能忽略了他人的真情,所以在生死戰爭裡,男女主角間的互相猜疑轉向感情發展。感情不免削弱了生存死戰的現實面,而趨向了一般大眾喜愛的感情戲碼,更何況感情戲碼中還可能存在未知的變數,第三者、友情愛情難以區分的情節即有可能成為後續故事的發展路線,所以身為第二層的觀眾,別於小說中觀看遊戲的觀眾,其實也同樣在進行一場投票與支援。

2 則留言:

  1. 有本類似的叫"生存遊戲",屬於青少年讀物,故事同樣是透過媒體放送,還有觀眾票選活動,不過成員是互助而非殘殺。結論:大家都喜歡玩"遊戲"?怎有種難出新意的感覺。

    回覆刪除
  2. to AFanA

    所以《飢餓遊戲》加了花樣少年少女的愛情元素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