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4日

包心菜奇蹟─影子童年

在捷運上一天中的上下班人潮裡,看完了《包心菜奇蹟》,對於用眼過度的我,圖畫與斗大的文字激勵了我,花不到書評預估的40分鐘。照理說,暑期可以兩三天看完一本書,不過暑期又兼了另外一份工作,整天窩在電腦前,快被螢幕吸進去了,回家後繼續趕工上班做不完的工作,閱讀呢?只好排到上廁所或是想工作到砸電腦的時候看。(請勿模仿)

 來源

其實我近日最期待的是女作家伊莎貝拉阿言德的「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三部曲,伊莎貝拉阿言德是拉丁美洲國家-智利的作家,其作《精靈之屋》、《春膳》譽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的代表作之一,《精靈之屋》與《春膳》早已在臺灣一般書店消失,也許能在二手書市和圖書館找到,相較《春膳》一書,《精靈之屋》一書是好找的多。《精靈之屋》、《春膳》筆調與「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三部曲的不同,讓人心癢癢,想看看伊莎貝拉阿言德的奇幻小說會怎麼寫。有書評用「一位具有魔法的說故事家」來形容「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三部曲,如果「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錄」是亞馬遜河的奇幻寓言,《包心菜奇蹟》就是屬於俄國清晰的圖文小品,不是說兩位作家在寫作上有相似之處,而是兩位作家都因文學筆觸因主題自由變化,可以很陰性,也可以很隱晦。

《包心菜奇蹟》收錄「包心菜奇蹟」、「蠟製小鴨」、「嘟囔爺爺」、「釘子」、「幸運事件」、「紙的勝利」六個短篇故事,六個故事和人物相扣,輪軸在1949年轉著,和《索涅奇卡》不同的是政治色彩比較弱,從孩童看出去的1949年限於家庭與同儕,以及對物質的需求。

六篇故事都有個溫馨的小結,似乎暗示著讀者看透小結中的寓意,書中以小孩和老人為主角,這幾個小孩都可以看出活在物質缺乏、期待讚美、萬分好奇的渴望時期,他們的童年糾結在一起,卻隱隱約約看到作者對史達林統治的尖刻,在六個故事中可發現與幾個猶太人對照的角色,童言無忌,且用圖文書遮蓋飄出的感傷。

「紙的勝利」是我覺得作者自敘最重的一篇,或者可以說是兩種種族間,小孩與小孩和成人與成人的不同。

「這種感受蓋尼亞以前只有在做夢的時候才有。現在的他非常幸福。他不再感到害怕、不友善和敵意。他一點也不比其他人差。甚至,遠超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們對他這微不足道的才能竟如此稱讚,而這才能是他從未加以重視的。」─出自121、122頁

「他們是強盜和小偷呀。他們會把整個家給偷走。」─出自108頁

在我看來後者是指出現在117頁的德國人,前者是猶太人面對時代下的眼光,孩童的眼光比成人認真且善感。這本小小輕薄的圖文書,會比《索涅奇卡》更有趣味,如果對照作者生平,也許會發現作者的童年藏匿其中,雖然不是快樂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