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4日

無關遣散費─《血腥遣散費》

《血腥遣散費》的適合讀者:熱愛惡搞風的讀者 

電影「大逃殺」與原著小說《大逃殺》帶來的震撼久久不散,一來是它的暴力殘酷無理,二來是「BR法」(Battle Royale)的背後省思。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暴力呈現皆是噱頭手段,「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才是骨架。失業率、自殺人數節節高升,重大犯罪屢出不窮,日本人的性格在《大逃殺》中表露無疑,《大逃殺》的背景是在日本社會失業率高達15%,校園暴力事件造成數千名教職員殉職,恐懼且逐漸失去自信、自尊的成年人,制定「BR法」試圖鎮壓不服成年人管教的青少年,所使用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自相殘殺。
 

虛構出來的「BR法」是代表日本世代交替間的整體憂慮,所以暴力畫面就有了意圖。原著與電影的暴力描寫或畫面雖然殘暴、鮮血淋漓,但是畫面的作用是在於諷刺日本社會的處境,所以此作是日本憂患意識的展現,其宗旨是在探索年齡斷層的差距、青少年校園暴力下的表徵、家庭組成的污點與每個人心中的重石。

血腥遣散費  來源
既然有了最底層的要旨,暴力就是作家與導演的工具,撕扯出日本社會發炎的血肉,所以相較之下,電影與小說雖以過度誇張的暴力稱是,深層意義卻是嚴肅萬分。 
與「大逃殺」、《大逃殺》同樣有濃烈的暴力場面描寫,卻不夠殘忍真實,反而有種無厘頭的風格,小說《血腥遣散費》是暴力加上莫名奇妙、怪異所組成的小說,其實與中文書名中的「遣散費」沒有多少關係,此書無非是我要活下去的辦公室版。

 
小說起頭就是老闆大衛在周六早上召開會議,向員工宣佈公司解散、辦公室全面封鎖,出入口有炸彈和沙林毒氣,而員工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服用加入藥物的純品康納,二是等老闆開槍。員工們相當害怕,因為身懷陰謀的不只是老闆大衛,其他員工也有可能是兇手之一,在猜疑與逃命之餘展開一場血洗辦公室的生存遊戲。

 
小說內容之所以莫名奇妙,是因為號稱為「企業版大逃殺」沒有刻意突顯小說主題,與設想中的現代公司不同。翻開書頁前,以為此書是諷刺公司為裁員不擇手段的社會叢林現象,或者是以泡沫經濟下的產業為例,老闆與員工各懷鬼胎、只求生存的殘喘相,然而此書並未使用以上讓人會心一笑的社會真實題材,與現實反射的鏡子毫無關係,純粹就是呈現暴力、斷肢殘臂、血漿亂噴的「惡搞」畫面,一如電影「追殺比爾」殺人、砍人時所強調的血液、驚駭。

 
如果以看「追殺比爾」或B級片的心態翻越此書,的確可以找到一些閱讀樂趣,但是若以「大逃殺」風格相較之,《血腥遣散費》就空白平乏許多,當然閱讀可以不用太嚴肅,不妨存著看待惡搞劇的態度來看此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