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

千迴百轉的奪命之旅─《不眠的紅月》

《不眠的紅月》適合讀者:傑佛瑞迪佛的忠實讀者 

不眠的紅月》乍看之下和
傑佛瑞迪佛以往的中譯小說完全不同,傑佛瑞迪佛在皇冠的小說封面幾乎都是走非寫實風格,所以不特別注意小說的作者,《不眠的紅月》可能就被忽略掉了,然而可惜的是《不眠的紅月》內容觀之,此書似乎比較適合舊版的封面繪圖。

 不眠的紅月
   來源
《不眠的紅月》故事是描寫從
精神病院逃脫的胡魯貝克似乎藏著秘密,多年前一場命案讓胡魯貝克成為兇手,如今他逃出來是為了復仇還是尋找叛徒?女老師莉詩本艾契森面對胡魯貝克以及好友慘死的過往記憶,她的敵人究竟是單純的復仇者胡魯貝克,還是莉詩本的丈夫歐文、警察或精神科醫師?圍繞著眾人的是片斷扭曲的畫面,所以畫面需要重整,唯有拼湊出完整面貌才能找出兇嫌與叛徒。
 

小說籠罩在兩股動力,一股是來自
胡魯貝克的追索,另一股衝力來自莉詩本的丈夫歐文、警察或精神科醫師的追捕,兩股動力看似互斥相衝,然而真相就在其中。胡魯貝克看似是從煉獄中逃脫的殺人犯,照理說應該是滿腹仇恨,恨不得將叛徒碎屍萬段;而歐文、警察或精神科醫師則出自恐懼、擔憂、正義感或金錢,分別展開圍捕行動。

正如許多小說採用的模式,兇嫌會在最後一刻翻轉,因此最先認定的兇嫌未必是讀者認為的禍首,小說有趣之處也在於此。 

《不眠的紅月》中,傑佛瑞迪佛同樣使用上述手法,極力刻畫追捕過程的緊張氣氛,然後在最後一刻掀開底牌。在一正一邪的氛圍裡,某個角色飄離了原本應該佔據的位置與立場,而這個角色才是小說命案的關鍵,在接近結尾的霎那間,讀者才會發現原來一切並不是如此簡單,而且人物角色的關係也並非如表面上的支線分明。
 

《不眠的紅月》使用
傑佛瑞迪佛慣用的手法,在小說收尾之際刻意塑造轉折,這個轉折著實令人意外,兇嫌的身分、外型、個性與罪過累積而成厚實的嫌疑,然而小說的事實在於探索各角色的多面向,當拼湊出完整面貌後才會發現原來讀漏了許多資訊。

 
回顧神探萊姆、凱瑟琳丹斯系列幾本小說,個人比較喜愛固定的某幾位主角,以主角發展成或深或淺的交流互動,就算只是凱瑟琳丹斯打電話詢問萊姆有關命案現場的遺留物、萊姆提到對凱瑟琳丹斯所學的不信任感,或只是幾筆帶過,多位系列主角的相互牽連反而為小說增色不少,所以我反而比較喜歡神探萊姆、凱瑟琳丹斯系列那種相互熟悉又帶著點疏離的角色群,對於後來的裴倫系列與單本小說都抱持看看就好的態度,當然因不同讀者而有不同的閱讀感受,傑佛瑞迪佛的小說在閒暇時還是可以當做動動腦的讀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