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3日

贖罪─用餘生寫餘聲

px_faen2078323302.jpg
 贖罪」(Atonement)是一部改編自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小說的電影,作家曾以原著《贖罪》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又曾四次獲得布克獎提名,沒讀過原著,但「贖罪」的確是一部極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好在於全員的融合,以至於綺拉奈特莉能不能排在第一女主角令人質疑,綺拉奈特莉在星戰電影中剛好演過娜塔莉波曼的女王替身,那時她們兩人有部份是重疊的,後來隨著水漲船高,走出與娜塔莉波曼重疊的部份,雖然我覺得《傲慢與偏見》中的美式伊莉莎白詮釋的並不特出,也不特別喜歡綺拉奈特莉紅遍全球的神鬼奇航系列,現下她演的電影除了「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外,就是「贖罪」比較令我想再看一遍的,而「贖罪」的確佳評如潮。 


贖罪」的故事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
西希莉雅(綺拉奈特莉飾演)與女傭兒子羅比(詹姆斯麥艾維飾演)之間的愛潮沒有因身分階級、兩人個性壓抑而止住,兩人的眼波流動與肢體碰觸引來西希莉的妹妹白昂妮(莎柔絲羅南飾演)忌妒,深愛羅比的白昂妮因而用一次強暴事件嫁禍到羅比身上,硬生生拆散了這對情人。 

(
以下有劇情洩漏)

因強暴事件而入獄的羅比,為逃離牢獄而選擇投入參戰,而這裡開始了劇情的轉折。在電影畫面中,放棄大學的白昂妮選擇成為護士,看著碰著血淋淋、冷冰冰的屍體,這是她的第一種「贖罪」。第二種「贖罪」是她試圖找姊姊西希莉雅、羅比和解,看到他們兩人雖然走過傷痛卻依然在一起,她身上的枷鎖就鬆開許多。第三種「贖罪」是她書寫,她故事中的西希莉雅與羅比歷經波折最後還是牽手終生。然而走到第三種「贖罪」,白昂妮已是老年,是個瀕臨死亡的作家,她選擇用文字記錄她真實的一生,她的一生有愛戀羅比的這一段、指控羅比的這一段、當護士的這一段、懊悔的這一段,但事實上她從沒有獲得西希莉雅與羅比的諒解,因為實際上羅比因為敗血症死於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前一天、姊姊西希莉雅也在同一年因為避難躲進水道中卻被突來的洪水淹死,西希莉雅與羅比自戰爭開始就沒有在一起了,因此這三種「贖罪」才是白昂妮的贖罪,她公佈所有實情,對於她錯誤的一生,因為她的錯誤,她只能用文字讓西希莉雅與羅比永遠在一起,文字就是她一生錯誤的救贖。


三段故事、三個角色
這部電影的三個階段是依白昂妮分割的,她十三歲、她成為戰地護士、她老年接受採訪時,因此這部電影看到三個不同年齡的白昂妮,三個不同的演員,分別是莎柔絲羅南(Saoirse Ronan)、蕾夢娜葛瑞(Romola Garai)、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這三個演員的演技足以遮蓋其他演員的光芒,「贖罪」的主角是白昂妮,而不是西希莉雅。 

飾演羅比的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可以如電影中一般失意粗獷,在戰場看著電影布幕想著遠方佳人,深情惆悵都很迷人。他也可以叛逆如「最後的蘇格蘭王」,在電影中飾演烏干達獨裁者「吃人魔王」阿敏(佛瑞斯特懷特克飾演)身旁的青年醫生,狂人有瘋狂者的跟隨,角色因弄大了阿敏老婆的肚子而被酷刑殘虐 (出軌的老婆則被活生生切成數塊)James McAvoy在電影後段的逆轉、恐懼、覺醒著實令人驚豔。
 

相對於以上二角的吃重,
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就顯得輕浮,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她和James McAvoy在書房書架上的親密戲,倒不是親密的過程,而是她與他的入戲。

 
文字、聞聲
此片運用配樂外,還有加入打字聲的答答聲,隨著羅比的春夢妄想、隨著白昂妮的急促步伐,答答聲貫串整部電影,然而男女主角的愛情並非電影的主軸,畢竟他們的愛情是幻想產物,屬於白昂妮的打字機才是傳輸核心,她的癡夢、陷害、贖罪都繞著搭搭聲,文字是她的利劍、祈禱。除了配樂與打字聲,電影最後的白昂妮訪問令我眼淚直掉,掃過網路,一票觀眾幾乎都是在同時間噴淚,不用什麼慘烈的畫面與動人的音樂,一段文字就夠了。 

若是將電影視為戰爭愛情片或者普通言情電影都無法滿足電影的不定性,老年白昂妮的回顧提供電影的定調,因她而造成的愛情不完整,留下無盡的哀悔與空白,所以她用事實彌補罪過,一段關於三人愛恨交織的悲劇。


2 則留言:

  1. 人生中愛情的不完整....無解...徒令人神傷

    回覆刪除
  2. to souvenir

    我覺得同樣細膩的電影尙有「英倫情人」,其中的愛情都令人感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