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

真實案件、驚悚電影─《追擊者》

近年來韓國以犯罪題材為主的電影不容小覷,足以吸引海外版權重金親睞,海外資金與拍攝實力絕對能掌握電影的氣氛與節奏,然而在電影中是否能拍出韓國此類電影特有的直率與粗魯?以犯罪為題材的韓國電影多以男性角色為中心,女性角色只是紅花,綠葉有綠葉的獨特性,紅花的點綴是使綠葉更明顯,紅花換成任何願意嘗試的女星都可以,而摘了綠葉就會使其失色。
 
陸續看了韓國電影復仇三部曲的復仇原罪犯親切的金子殺人回憶、《追擊者》等片,除了親切的金子是以女角為出發點,其餘的電影都存在大量男性觀點,突顯韓國男性大剌剌的個性只是保護色,攤開粗魯包圍之中的卻是點點脆弱。
 


韓片《追擊者》描述張忠浩旗下的按摩女郎莫名失蹤,一日,張忠浩吩咐旗下的美珍赴約後與客人相約後失蹤,本想藉此追查線索的張忠浩也因此確定了兇手是誰。張忠浩將兇手帶到警局,但是警方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拘捕兇手,唯一的籌碼就是可能還活著的美珍,為此張忠浩堅信只要找到美珍,兇手行兇就到此結束,然而兇手卻因超過拘留時間而被釋放了,美珍與其他受害者都懸在一線上,張忠浩於是決定放手一搏揪出兇手。


片中標榜真實事件,以2004年前後的柳永哲犯下連續殺人事件為題,比對新聞報導與電影內容,發現兩者的重疊部分相當多,包括事發地點、屍體狀態、誘殺技巧的相合性等,其中最另觀眾驚嘆的是電影表現柳永哲(池英明)被捕後的神態,坦然行兇中的無所謂與快感。根據新聞報導,柳永哲選上的受害者除了生活富裕的老人之外就是女性,富裕的老年者體弱、金錢為誘因,而女性受害者經警方分析,是由於柳永哲多次被女性拒絕,使他轉嫁找尋女性被害人洩恨,後者被媒體爭先報導,將鎂光燈集中在他數次分屍、殺害從事按摩的女性受害者身上,歸納出最初動機是被前妻、前女友否定後的暴怒。
後來他在一次計畫犯案時被警方逮到,被捕後從開始的拒絕到坦承,但是其發言過於誇張導致警方無法判斷真假,自白中的「殺人、吃人肉是為了提神」、「如果沒被捕會繼續殺人」卻提醒了警方,對於10多條人命,柳永哲絲毫沒有悔意。

柳永哲被捕後的態度反覆,一度表現殺人毀屍也無所謂的浪蕩形象,與電影中化身為池英明的虛擬角色如出一轍,同樣借殺人過程發洩慾念,電影借力推磨,將池英明殺人的原因縮小至性慾無法適當紓解的壓力上頭,避談韓國社會所負擔的貧富差距所造成社會集體歸咎、厭惡女性的異性戀男性心態,甚至也禁言柳永哲殺人分屍案後的殺人狂支持者,選擇一個大眾可以輕易接受又不會被縮小至個人的生理問題,模擬男性力量空轉下,象徵陽具的鈍器棒槌變成紓解的工具,於是乎社會問題變成了個人問題,避重就輕是電影拍攝的取巧之處,也是避免麻煩的方法。甚至在處理兇手池英明的性障礙也採取反面思考,轉去同情被兇手選上的性工作者,所以電影的主角將反為正,電影的男主角是皮條客,揭露池英明罪行的也是皮條客。


皮條客本是性工作的買方和賣方剝削者,但是電影卻將皮條客張忠浩變成「尋兇」的要角,一方面是諷刺首爾警方的官腔官調、花拳繡腿,另一方面則是與池英明產生對比作用,就是真正的惡是深藏不露的邪惡,一但脫除正常的偽裝,常人會是惡魔;而社會認知的惡人卻有些許的良知,只是將惡當作保護色與工作的一部份,池英明是前者,張忠浩是後者。

這樣的電影會不會太刻意玩弄了正義?答案可能是見仁見智。《追擊者》誇張化呈現首爾警方的陳腐氣味,褒揚了被警察系統放逐的非現職警察皮條客張忠浩,控制強迫性工作者接客的皮條客反成為片中稍有同情同理心的角色,製造了顛倒的正義,也可以這樣說:電影是為了製造矛盾而生。

因為矛盾這一點,電影的娛樂味道較重,雖能與
殺人回憶相提並論,但追求的影片效果不同。殺人回憶是徒留一片空白,任憑觀眾哀悼死者,電影只供緬懷卻不提供結果;而《追擊者》則高潮迭起,捕捉巷弄追戰的緊張節奏奏感,拼湊煽情的巧合,追求情節堆疊的絕對精準,《追擊者》的曲曲折折都是為電影的誇飾而生,所以比起同調的「追擊者」而言,此片稍微做作了點。缺點亦即優點,做作的部份卻也帶來了驚悚片陰錯陽差的興奮感,氣氛渲染聚焦成功也促成此片大賣。

2 則留言:

  1. 很喜歡『犯罪』這種題材的電影或相關書藉
    之前在雜誌上也有見到這部電影的報導
    那時就很感興趣
    偶然看到您的網站,發現您的評論(心得)不止電影
    甚至是書也有
    頓時很吃驚
    其實之前就有幾次看到您的BLOG
    但又覺得冒然留言實在是......
    如有不便之處請見諒了

    回覆刪除
  2. to 常世TOKOYO

    謝謝,歡迎多來走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