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有一位影響電影界極大的創作者去世,他的改編電影與影集甚至改變許多人的世界觀,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身為轟動全球的《侏羅紀公園》與《急診室的春天》的創作者,因癌症於08年11月4日去世。
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因為所學背景,橫跨文學、考古人類學、醫學、生物等不同領域,他所製造的炫風就是不因年代久遠而產生閱讀隔閡,也可以說他的小說深具科學與商業魅力,如麥可克萊頓的《死亡手術室》是1968年的作品,然而小說的主題仍是2009年的爭議。
來源
拋開作者的科技、科學寫作議題,在醫療與人道之間擺盪的《死亡手術室》的鋪陳更令讀者深思,經過40年的宗教、道德、醫學紛爭,2009年的今天與1968年並沒有什麼不同,將小說內的年代與醫學技術稍稍改動,這本小說可以幾乎原封不動搬到2009年。
麥可克萊頓在《死亡手術室》中以「墮胎合法化」為主要觀點,他以自己的醫學背景為底,認為墮胎不合法反而造成社會對墮胎者的嚴重歧視,導致墮胎者私下解決,付出大筆金錢、製造生命危險與無法查證的風險,反而給不合法的墮胎業者與藥品業者賺進大筆害人財富,顯然又是另外一本《潘朵拉處方》的格局,又讓具有完善醫療設施與負責敬業的合格醫生無法施行他具備的墮胎知識與醫學宣導,所以墮胎不合法不過是造成私下墮胎人數大增,卻無助於反墮胎宣導。
從小說意旨而論,作者不僅贊同墮胎應該合法化,而且認為正因為社會對於墮胎的強烈仇視導致墮胎者只能求助於密醫與墮胎藥物,無形中詆毀合格墮胎醫生的能力。作者是以醫學的角度認為墮胎合法化有其必要性,然而這條路難以通過宗教與道德之路,基於宗教與道德理由,多數人反對墮胎,其反對理由是認為墮胎是殺害一條或多條生命,宗教與道德之下的墮胎是除了胎兒具有嚴重先天性疾病或危及母體生命才可選擇墮胎,其他墮胎都被歸類為殺戮。
作者對墮胎發出不平之聲彷彿是對人生養生命的責任產生質疑,因多數人並未考慮到家庭是否適合孩子成長、社會大環境的教育與經濟狀態是否能符合需求;正因為社會存在太多悲劇,對未成年孩子未善盡責任的養育者明顯沒有受到適當再教育或責罰,他們與墮胎者的差別一者是延長生命的痛苦、一者是縮短生命的痛苦,前者被視為「家務事」,後者則變成「社會責任」,社會譴責集於後者,對於未善盡思考生育生命的人反而輕易放行。墮胎為自私了結生命的殺手,但隨意造出生命使其延長苦痛也為一種虐待生命的暴力行為,讓這些孩子無限延長父母在他們身體上或心理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可能延及這些孩子的下一代,然而社會普遍觀感卻認為這些父母隨易生養的行為比墮胎行為正當許多。
數十年來因為對性、毒品、家庭暴力的避談製造了檯面底下不為人知的混亂,遮遮掩掩的態度反而造成更多人陷入未知、曲解的好奇,製造表面道貌岸然實則放蕩不羈的偽道德者。即使現今對性的角度逐漸轉為自主,性與墮胎還是一門未解的道德議題,表示在國高中健康教育課堂上播放生產與墮胎影片、教導避孕措施,到了出社會後還有避孕宣導、釋出墮胎七天思考期條款的相關措施顯然只是表面功夫,墮胎率還是高居不下,這讓人深思會不會是一開始的出發點就走偏了呢?麥可克萊頓在《死亡手術室》中給了解答,他認為世人從未正視性與墮胎背後所隱含的問題,純粹以批評之眼看待,批評就產生了更多不法。
作者對反墮胎的強烈批判完成了這本小說的主幹,所以小說中有濃烈的辯論味道。到了尾聲,小說附帶的醫學知識附錄又回歸些微輕鬆諧趣的筆調,試圖軟化嚴肅的墮胎爭議。聲援墮胎合法化是小說的中心思想,但是不可不提作者對此深思熟慮,他明瞭墮胎得通過宗教、道德、醫學倫理、法條規章的審查道路,所以1968年的問題到了2009年還是人人心中自有一把尺的道德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