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正義的小鎮》適合讀者:喜歡緊張刺激情節的讀者
《忘記正義的小鎮》原書名為《Blue Heaven》,取名為藍色天堂象徵警察的退休所在地,故事背景在庫特內灣,許多洛杉磯退休警察搬進小鎮內居住,退休警察代表治安清明與穩定和樂的退休生活,然而退休警察的移居也改變了小鎮居民生態,新居民與舊住民間的生活差距造成兩者間的交鋒交集,然而城鄉差異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搬進來的退休警察並不全是清白而退的。
來源
小說故事描述12歲的姊姊安妮與弟弟威廉目睹了殺人兇案,無意間卻讓兇手察覺他們的存在,他們所見會讓兇手曝光,所以兇手們決定趕盡殺絕。兇手在白道而佔足優勢,因此小鎮中處處都是殺人兇手的同類,殺人幫兇無所不在,這些幫兇並不知情,信任、求助於警察似乎是直接反應,卻未料想到壞警察的存在,姊弟們意識到他們成為兇手們的阻礙,所以姊弟倆開始逃亡,然而兇手的魔掌幾乎讓兩人無法遁逃,在沒有人可以相信的同時,他們只好相信直覺與反抗,逃出正義無用的天羅地網。
這個故事有系列故事的潛力,因為在眾多角色之中突出幾個角色的不凡氣魄,一者是小鎮內的牧主,一為追根究底的退休警察;一個落魄掌握事業,一個則割捨不下受害者,這兩個角色代表了正義之聲,引出城市與鄉鎮的兩股純正力量,不畏城鄉間的惡勢力,只為抽絲剝繭找出真相,然後讓姊弟和母親團圓,也因為兩位要角的正向動力,突顯殺人者、幫兇、包打聽、無能警察面具下的邪惡與無所謂。
在套用舊有模式的情節裡,小說以正反兩派的對峙、鬥智為主,作者使用最安全也最保守的方式來寫,安全在於非壞即好、有反派心存掙扎,製造反派的破洞;保守處在於作者雖是寫出退休警察大量移入的一個開放性小鎮,事實上還是一個封閉小鎮,這個小鎮上除了退休警察的犯罪集團外,安妮的生父也是個秘密,對於這位男性,也就是安妮母親莫妮卡的情人,作者保守的選取了一個對象,與原本我所預想的對象不同。我以為安妮的生父會是個退休警界人士,小說走向會偏向警界醜聞,然而小說簡化這個了謎團,當然揭露這個對象是為了製造結局的翻轉,但是稍稍阻擋許多退休警察移入所促成的可能機遇。
因為小說的主題在於警界的漏洞,所以捨棄了錯綜複雜的外來移民關係。小說所標舉的是好警察所剩無多、壞警察卻層層滲透的背景,而高層警界只為了政治與選票選擇性辦案,基層警察撈油水、剝平民的皮交差了事,小說的某一部份是犯罪小說的慣用情節,某一部份則是警察的真實生態。
這本小說拿捏得當,雖不到完美卻也有令人心跳加快的節奏感,劇情鋪陳全是為了全書末的交戰,善惡壁壘分明,夾雜善意的危機轉折,由於處處佈滿荊棘,適合拍成電影。
2009年1月31日
2009年1月26日
刺青秘辛─黑幕謎情
看完電影「魔戒」,大部分觀眾都把愛慕的眼光停留在精靈弓箭手Legolas(勒苟拉斯,奧蘭多布魯飾演)身上,畢竟他化妝化到整張臉發光發亮,不讓觀眾注意也難,加上一頭金髮,真的頗有靈氣,所以魔戒遠征隊中唯一的型男Aragorn(亞拉岡,Viggo Mortensen飾演)除了成為剛鐸人皇繼位、與精靈亞玟談戀愛的片段外,他幾乎都是頂著油膩膩的條狀頭髮和滿臉鬍渣披荊斬棘,在外表上已經輸精靈一大截,又因「魔戒」的故事龐大紛雜,只能當上眾多角色中的一名,縱然擁有演戲拿捏的精確度,在「魔戒」中卻很難突出這部份。
2009年1月19日
逝者的行進─《寵物墳場》
《寵物墳場》適合讀者:活著的人
我可以閱讀恐怖小說,但是對恐怖電影的忍受力是零,所以我常常跳過電影直接讀翻譯小說,除了電影本身,我只能藉由網路資料了解該片的劇情,結果是錯過了許多經典恐怖片。因為電影資料蒐集不全,以下的文章所附資料是閱讀中譯本與網路搜尋所得,而電影與原著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有興趣的讀者閱讀中譯本後可觀看改編電影。
來源 來源
新版中譯本封面的黑貓可愛多了...右圖為英文版封面,電影海報就噁了
《寵物墳場》(Pet Sematary) 曾經改編拍成電影「禁入墳場」,很久以前皇冠書局也曾經出版,封面是一隻邪氣的貓,而2006年《寵物墳場》於誠品網路書店絕版經典網路票選排行第14名,可見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說歷久不衰的影響力,新版《寵物墳場》的封面仍選用貓,貓在鄉野傳說中帶有遊走陰陽兩界的獨特性,所帶的邪氣也被賦予許多靈異故事。新版《寵物墳場》的書腰標語可能給某些對史蒂芬金不熟的讀者一種「米奇艾爾邦」式勵志小說的感受,但是此書並非《再給我一天》的催淚警醒,此書照舊是史蒂芬金恐怖小說風格。
除此之外,改編電影「禁入墳場」中出現史蒂芬金客串,雖然是個不重要的神父角色,不過也引起討論,而廣泛議論的是飾演凱奇的小男孩,其實可以將凱奇這個角色視為「鬼娃新娘」的恰奇,兩者可當成同種惡靈,只是兩人的附體不同。「禁入墳場」的電影圖片在網路上可搜尋到,1989年的特效現在看來當然是不足,但光是圖片就令人發毛,那種涼上背脊的感覺無關電影特效優劣。
《寵物墳場》的故事描述路易斯與瑞秋帶著女兒艾琳、兒子凱奇搬到緬因州的鄉下小鎮,因鄰居的告知而知道附近有座印第安古葬場,名字為「寵物墳場」,被埋在此地的動物能復活,復活後卻和原先的個性行為不太一樣。後來一場意外造成艾琳所養的家貓啾吉慘死,路易斯將之埋在「寵物墳場」,啾吉就如同鄰居所述踏進家門,啾吉不僅身上帶著有如死屍的腐臭、歪歪倒倒不如以往的優雅,牠的個性也變得異常殘忍,眼神甚至透露著惡意。就在看似平安無事的假象裡,某一天凱奇卻被公路上疾駛而過的大卡車追撞身亡,傷痛不已的路易斯彷彿被「寵物墳場」招喚了去,於是他也將凱奇埋進墳場內,當天晚上「它」就回來了,然而並不是原來的三歲幼兒凱奇。
《寵物墳場》的深層涵義大概可分成兩部份:一為活著的人對死者的不捨,所以復活就像是引力,將活人的意志吸引了去,卻忘了「運命」與「命運」的不同。二為活人無自覺的惡念,當使用過「寵物墳場」的人向他人稍稍透露墳場的魔力,無疑就是在他人腦中種下了惡果,讓這股惡念繼續流傳下去。這股惡念的力量來自活人對亡者的思念與自私,活人希望以死屍換回活體,交換的結果卻是空有活屍肉體,也可以說是活人的割捨不下造成惡靈附身。
回到小說對死亡的探索與想像,《寵物墳場》花了大半篇幅鋪陳路易斯一家的家庭關係,其實凱奇的部份是最少的,甚至比啾吉復活的部分還要單薄,然而凱奇爬出地獄的確是相當驚悚,不過作者在結尾不忘神來一筆,製造小說的收尾高潮,讀者可能會問:「接下來呢?」其實作者已經暗示因果的連結關係,「寵物墳場」的惡念又會在他人腦中孳生萌芽,最後竄生為實際行動,因此惡靈並不會中止,因為人生、人死的法則永不中斷。
史蒂芬金的小說向來都頗適合拍成電影,《寵物墳場》亦是。透過作者的描寫、撇開作者加在角色上的碎碎念與抽象回顧的部份,一份劇本似乎就在手上,而且閱讀小說時,腦中自然形成幻想,讀者自己就能依照閱讀進度跑過一遍自設的電影畫面,當然這是驚悚恐怖電影。
關於史蒂芬金,可參考全世界最會說故事的鬼才
我可以閱讀恐怖小說,但是對恐怖電影的忍受力是零,所以我常常跳過電影直接讀翻譯小說,除了電影本身,我只能藉由網路資料了解該片的劇情,結果是錯過了許多經典恐怖片。因為電影資料蒐集不全,以下的文章所附資料是閱讀中譯本與網路搜尋所得,而電影與原著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有興趣的讀者閱讀中譯本後可觀看改編電影。
來源 來源
新版中譯本封面的黑貓可愛多了...右圖為英文版封面,電影海報就噁了
《寵物墳場》(Pet Sematary) 曾經改編拍成電影「禁入墳場」,很久以前皇冠書局也曾經出版,封面是一隻邪氣的貓,而2006年《寵物墳場》於誠品網路書店絕版經典網路票選排行第14名,可見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說歷久不衰的影響力,新版《寵物墳場》的封面仍選用貓,貓在鄉野傳說中帶有遊走陰陽兩界的獨特性,所帶的邪氣也被賦予許多靈異故事。新版《寵物墳場》的書腰標語可能給某些對史蒂芬金不熟的讀者一種「米奇艾爾邦」式勵志小說的感受,但是此書並非《再給我一天》的催淚警醒,此書照舊是史蒂芬金恐怖小說風格。
除此之外,改編電影「禁入墳場」中出現史蒂芬金客串,雖然是個不重要的神父角色,不過也引起討論,而廣泛議論的是飾演凱奇的小男孩,其實可以將凱奇這個角色視為「鬼娃新娘」的恰奇,兩者可當成同種惡靈,只是兩人的附體不同。「禁入墳場」的電影圖片在網路上可搜尋到,1989年的特效現在看來當然是不足,但光是圖片就令人發毛,那種涼上背脊的感覺無關電影特效優劣。
《寵物墳場》的故事描述路易斯與瑞秋帶著女兒艾琳、兒子凱奇搬到緬因州的鄉下小鎮,因鄰居的告知而知道附近有座印第安古葬場,名字為「寵物墳場」,被埋在此地的動物能復活,復活後卻和原先的個性行為不太一樣。後來一場意外造成艾琳所養的家貓啾吉慘死,路易斯將之埋在「寵物墳場」,啾吉就如同鄰居所述踏進家門,啾吉不僅身上帶著有如死屍的腐臭、歪歪倒倒不如以往的優雅,牠的個性也變得異常殘忍,眼神甚至透露著惡意。就在看似平安無事的假象裡,某一天凱奇卻被公路上疾駛而過的大卡車追撞身亡,傷痛不已的路易斯彷彿被「寵物墳場」招喚了去,於是他也將凱奇埋進墳場內,當天晚上「它」就回來了,然而並不是原來的三歲幼兒凱奇。
《寵物墳場》的深層涵義大概可分成兩部份:一為活著的人對死者的不捨,所以復活就像是引力,將活人的意志吸引了去,卻忘了「運命」與「命運」的不同。二為活人無自覺的惡念,當使用過「寵物墳場」的人向他人稍稍透露墳場的魔力,無疑就是在他人腦中種下了惡果,讓這股惡念繼續流傳下去。這股惡念的力量來自活人對亡者的思念與自私,活人希望以死屍換回活體,交換的結果卻是空有活屍肉體,也可以說是活人的割捨不下造成惡靈附身。
回到小說對死亡的探索與想像,《寵物墳場》花了大半篇幅鋪陳路易斯一家的家庭關係,其實凱奇的部份是最少的,甚至比啾吉復活的部分還要單薄,然而凱奇爬出地獄的確是相當驚悚,不過作者在結尾不忘神來一筆,製造小說的收尾高潮,讀者可能會問:「接下來呢?」其實作者已經暗示因果的連結關係,「寵物墳場」的惡念又會在他人腦中孳生萌芽,最後竄生為實際行動,因此惡靈並不會中止,因為人生、人死的法則永不中斷。
史蒂芬金的小說向來都頗適合拍成電影,《寵物墳場》亦是。透過作者的描寫、撇開作者加在角色上的碎碎念與抽象回顧的部份,一份劇本似乎就在手上,而且閱讀小說時,腦中自然形成幻想,讀者自己就能依照閱讀進度跑過一遍自設的電影畫面,當然這是驚悚恐怖電影。
關於史蒂芬金,可參考全世界最會說故事的鬼才
2009年1月14日
黑暗生存法則─《幻夜》
《幻夜》適合讀者:看過《白夜行》的讀者
在《白夜行》中,以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兩人交織的悲慘命運為首,他們一路在黑夜裡展開報復行動,無論被害者是不是有罪。桐原亮司親眼所見父親性侵女童而弒親,而西本雪穗促成母親自殺成功,他們的生命在11歲時交會,而其後的人生則一明一暗,桐原亮司實行犯罪行為,西本雪穗則帶著童年傷害讓身邊的人死於非命,一為執行者,一為策劃者,皆深懷被罪惡鞭笞的傷痛,避開道德法律的束縛,視人生路上迎面走來的人為敵人。
《白夜行》裡明顯的是兩人命運的腳鍊與牽連,他與她心神領會、他為她赴湯蹈火的秘密連結可以說是純愛,也可以說是自私,而明顯的是西本雪穗對於工於心計的冷血。小說以《飄》中的郝思嘉做為西本雪穗的範本,郝思嘉必然有性格上的自私,西本雪穗更是超過了自私,達到一種對其他情緒的超離,情緒的忍耐值完全剝離開來,直達復仇一路,雖認定亮司是她人生唯一的白日,卻將兩人間的可能與愛情發展封閉起來,選擇與桐原亮司走進黑夜,走進黑夜的後果卻由桐原亮司承擔,所以閱讀這部小說時,晦黯的情節讓許多讀者不太舒服,缺少同感同理心的西本雪穗與盲目盲從的桐原亮司,縱然童年傷痛令人同情,但是他們選擇他人性命鮮血來獻祭於他們的成長傷口,心態作為超乎常人所能理解。《幻夜》更是往上一層,將小說中的男主重重角拋下,置他於無自尊的奴隸地位,聽命於女主角的命令指使,同樣以《飄》的郝思嘉當成摹本,新海美冬不單純只是一位自私的女人,全然是魔女化身。
《幻夜》的故事是從1995年開始,以阪神大地震為事發開始,水原雅也剛剛經歷了喪父,然而親人卻在此時上門要錢,水原雅也因此犯下了殺人案件,卻被一位叫做新海美冬的女子全程目睹,兩人守住各自的秘密,相約離開關西來到東京重新開始,新海美冬憑其美貌與肉體在男性戰場無往不利,利用短暫的慾望摧毀男性,以這些男性的名譽構築她的理想生活,去除一路上的阻礙在所不惜,然而卻這些罪惡交給水原雅也來實行,所以表面上是水原雅也擔下多數的命案,美冬的偽裝與指使讓他不暇思考,同樣陷入她的女人陷阱裡,最後終至毀滅。
因為《幻夜》的時間點剛好可以連結《白夜行》的結局部份,《白夜行》的故事宛如日本發展史大綱,故事從1973年跨到1987年左右,在小說《白夜行》的結局部分沒有交代西本雪穗的下落,事發當時雪穗大約25歲左右,約8年後發生《幻夜》事件,這時的雪穗大約也才30多歲,因此讀者猜測《白夜行》進化到《幻夜》,是由西本雪穗變成了新海美冬。
另一項佐證是新海美冬多次整型,因此可以研判新海美冬之前可能是另一副相貌,從雪穗變成美冬自然成立,然而從《白夜行》到《幻夜》中的個性與行為差異不得不讓讀者產生疑惑:從雪穗到美冬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無疑雪穗的身上還保留著幼年的傷痕,還保留些許惹人唏噓的成分,然而美冬身上只有秘密與魔性,不見雪穗原有的冷漠自持。當然從雪穗到美冬的直線連結純屬猜測,小說線索看似清澈卻又混雜,如果假設成真,雪穗到美冬之間的關鍵也許就是桐原亮司。
除了年代將女主角串起外,兩本小說並未留下其他明顯證據可將兩人看作同一人,抽開雪穗/美冬的可能連結,《白夜行》與《幻夜》皆可單獨視之,正因為如此,留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 小說還帶到另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美冬再度整型,而且精美到不像人型,似乎在提示讀者,雪穗/美冬的未來還沒有完結,也許接下來還有雪穗/美冬的復仇篇章。可能是基於巧合,《白夜行》與《幻夜》都安排了類似的結局,都由深愛雪穗/美冬的男人做了最後的犧牲,然後雪穗/美冬宛如煙霧般消逝,凡是觸及雪穗/美冬過去的人都由世界上消失,而美冬可能又以另一張臉展開另一個開始。
在《白夜行》中,以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兩人交織的悲慘命運為首,他們一路在黑夜裡展開報復行動,無論被害者是不是有罪。桐原亮司親眼所見父親性侵女童而弒親,而西本雪穗促成母親自殺成功,他們的生命在11歲時交會,而其後的人生則一明一暗,桐原亮司實行犯罪行為,西本雪穗則帶著童年傷害讓身邊的人死於非命,一為執行者,一為策劃者,皆深懷被罪惡鞭笞的傷痛,避開道德法律的束縛,視人生路上迎面走來的人為敵人。
《白夜行》裡明顯的是兩人命運的腳鍊與牽連,他與她心神領會、他為她赴湯蹈火的秘密連結可以說是純愛,也可以說是自私,而明顯的是西本雪穗對於工於心計的冷血。小說以《飄》中的郝思嘉做為西本雪穗的範本,郝思嘉必然有性格上的自私,西本雪穗更是超過了自私,達到一種對其他情緒的超離,情緒的忍耐值完全剝離開來,直達復仇一路,雖認定亮司是她人生唯一的白日,卻將兩人間的可能與愛情發展封閉起來,選擇與桐原亮司走進黑夜,走進黑夜的後果卻由桐原亮司承擔,所以閱讀這部小說時,晦黯的情節讓許多讀者不太舒服,缺少同感同理心的西本雪穗與盲目盲從的桐原亮司,縱然童年傷痛令人同情,但是他們選擇他人性命鮮血來獻祭於他們的成長傷口,心態作為超乎常人所能理解。《幻夜》更是往上一層,將小說中的男主重重角拋下,置他於無自尊的奴隸地位,聽命於女主角的命令指使,同樣以《飄》的郝思嘉當成摹本,新海美冬不單純只是一位自私的女人,全然是魔女化身。
《幻夜》的故事是從1995年開始,以阪神大地震為事發開始,水原雅也剛剛經歷了喪父,然而親人卻在此時上門要錢,水原雅也因此犯下了殺人案件,卻被一位叫做新海美冬的女子全程目睹,兩人守住各自的秘密,相約離開關西來到東京重新開始,新海美冬憑其美貌與肉體在男性戰場無往不利,利用短暫的慾望摧毀男性,以這些男性的名譽構築她的理想生活,去除一路上的阻礙在所不惜,然而卻這些罪惡交給水原雅也來實行,所以表面上是水原雅也擔下多數的命案,美冬的偽裝與指使讓他不暇思考,同樣陷入她的女人陷阱裡,最後終至毀滅。
因為《幻夜》的時間點剛好可以連結《白夜行》的結局部份,《白夜行》的故事宛如日本發展史大綱,故事從1973年跨到1987年左右,在小說《白夜行》的結局部分沒有交代西本雪穗的下落,事發當時雪穗大約25歲左右,約8年後發生《幻夜》事件,這時的雪穗大約也才30多歲,因此讀者猜測《白夜行》進化到《幻夜》,是由西本雪穗變成了新海美冬。
另一項佐證是新海美冬多次整型,因此可以研判新海美冬之前可能是另一副相貌,從雪穗變成美冬自然成立,然而從《白夜行》到《幻夜》中的個性與行為差異不得不讓讀者產生疑惑:從雪穗到美冬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無疑雪穗的身上還保留著幼年的傷痕,還保留些許惹人唏噓的成分,然而美冬身上只有秘密與魔性,不見雪穗原有的冷漠自持。當然從雪穗到美冬的直線連結純屬猜測,小說線索看似清澈卻又混雜,如果假設成真,雪穗到美冬之間的關鍵也許就是桐原亮司。
除了年代將女主角串起外,兩本小說並未留下其他明顯證據可將兩人看作同一人,抽開雪穗/美冬的可能連結,《白夜行》與《幻夜》皆可單獨視之,正因為如此,留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 小說還帶到另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美冬再度整型,而且精美到不像人型,似乎在提示讀者,雪穗/美冬的未來還沒有完結,也許接下來還有雪穗/美冬的復仇篇章。可能是基於巧合,《白夜行》與《幻夜》都安排了類似的結局,都由深愛雪穗/美冬的男人做了最後的犧牲,然後雪穗/美冬宛如煙霧般消逝,凡是觸及雪穗/美冬過去的人都由世界上消失,而美冬可能又以另一張臉展開另一個開始。
2009年1月6日
當壓力成為殺意:《女人的殺意》
《女人的殺意》適合讀者:承受壓力者
對於兇手,小說傳達了某種有些許根據但是沒有擴大成為研究事實的訊息:多數男性兇手是採取臨時起意的、無法控制的、兇殘惡意的行兇,而女性兇手是因為難以承受、輾轉難眠、別無選擇後才行兇,顯示出在小說、電影中的性別歧視與性別差異明顯比現實還要深刻。不管是幼年創傷還是成年後的失意促使行兇,小說中的兇手常常被套用人格側寫,拼湊出兇手受虐轉為施虐的過程,正因為多數讀者相信事必有因,犯罪是有動機的。
來源
正因為犯罪動機信條,書寫女性犯罪的小說鮮少使用男性犯罪的慣有模式,避開臨時起意、脫離控制、殘忍惡質的殺戮,多是用根莖的方式回溯她的犯罪因由,不然就是將女性形容成壓力鍋,當所承受壓力爆開後導致暴力相向,因為多數人都同意女性的耐壓程度比男性高,特別是已婚、有子女的女性。
《女人的殺意》正是套用這種壓力鍋模式,小說由忍受五種不同壓力的女性發展出五種女人殺意,五篇故事分別是「溫暖的殺意」、「乾渴的殺意」、「雪白的殺意」、「湧出的殺意」、「回頭的殺意」。
這五篇小說都使用同一種書寫方式,小說的兇手是因過度為忍耐而滋生不滿,原因是因為丈夫、公婆、小姑等家庭瑣事,或者來自於其他女性的忌妒與優越感,因為這些女性都是平凡的主婦、職業婦女或學生,所以更容易融入真實女性的生活圈。作者身為女性,觀察四周的已婚、未婚女性,可能是發現社會給予女性高道德期待,對於女性的生活教條就是忍耐兩字,所以女性身受數種壓力,成為職場、同性、家庭、親子間的壓力鍋,當不滿開始萌芽生長,女人的恨意與殺意就變成實質行動。
作者使用少量的推理筆法,有幾篇幾乎不見推理成份,故事的主軸就是忍耐與爆發,從假設的情緒座標軸來看,男性從從「恨意」出發,飆到「殺意」可能只有5公分以下,然而女性的「恨意」、「殺意」之間可能超過10公分以上的距離,女性萌生恨意的情緒轉折與掙扎所佔有10公分就是作者所寫出的小說內容。
就女性意識而言,個人同意作者所使用的女人殺意來源,女性產生情緒芥蒂與恨意遠比男性還要深遠強烈,但是作者還是使用舊有模式套用至女性兇手身上,難以跳離女性壓力鍋的寫法。
對於兇手,小說傳達了某種有些許根據但是沒有擴大成為研究事實的訊息:多數男性兇手是採取臨時起意的、無法控制的、兇殘惡意的行兇,而女性兇手是因為難以承受、輾轉難眠、別無選擇後才行兇,顯示出在小說、電影中的性別歧視與性別差異明顯比現實還要深刻。不管是幼年創傷還是成年後的失意促使行兇,小說中的兇手常常被套用人格側寫,拼湊出兇手受虐轉為施虐的過程,正因為多數讀者相信事必有因,犯罪是有動機的。
來源
正因為犯罪動機信條,書寫女性犯罪的小說鮮少使用男性犯罪的慣有模式,避開臨時起意、脫離控制、殘忍惡質的殺戮,多是用根莖的方式回溯她的犯罪因由,不然就是將女性形容成壓力鍋,當所承受壓力爆開後導致暴力相向,因為多數人都同意女性的耐壓程度比男性高,特別是已婚、有子女的女性。
《女人的殺意》正是套用這種壓力鍋模式,小說由忍受五種不同壓力的女性發展出五種女人殺意,五篇故事分別是「溫暖的殺意」、「乾渴的殺意」、「雪白的殺意」、「湧出的殺意」、「回頭的殺意」。
這五篇小說都使用同一種書寫方式,小說的兇手是因過度為忍耐而滋生不滿,原因是因為丈夫、公婆、小姑等家庭瑣事,或者來自於其他女性的忌妒與優越感,因為這些女性都是平凡的主婦、職業婦女或學生,所以更容易融入真實女性的生活圈。作者身為女性,觀察四周的已婚、未婚女性,可能是發現社會給予女性高道德期待,對於女性的生活教條就是忍耐兩字,所以女性身受數種壓力,成為職場、同性、家庭、親子間的壓力鍋,當不滿開始萌芽生長,女人的恨意與殺意就變成實質行動。
作者使用少量的推理筆法,有幾篇幾乎不見推理成份,故事的主軸就是忍耐與爆發,從假設的情緒座標軸來看,男性從從「恨意」出發,飆到「殺意」可能只有5公分以下,然而女性的「恨意」、「殺意」之間可能超過10公分以上的距離,女性萌生恨意的情緒轉折與掙扎所佔有10公分就是作者所寫出的小說內容。
就女性意識而言,個人同意作者所使用的女人殺意來源,女性產生情緒芥蒂與恨意遠比男性還要深遠強烈,但是作者還是使用舊有模式套用至女性兇手身上,難以跳離女性壓力鍋的寫法。
2009年1月1日
慾望滿點─南方吸血鬼系列與True Blood
南方吸血鬼系列適合讀者:對吸血鬼有遐想的讀者
聽到「南方吸血鬼」系列改編成影集「True Blood」時,覺得有點意外,而且影集是由「六呎風雲」的奧斯卡及金球獎編劇亞倫波爾(Alan Ball)與「永夜之城」系列小說經紀人約書亞畢姆斯(Joshua Bilmes)共同打造,當然最令人下巴掉下來的是女主角的人選,女主角是由曾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安娜帕昆(Anna Paquin)主演。還沒看影集之前,個人就認為她不適合蘇琪(Sookie)這個角色,看了影集之後,感覺還是一樣,這種突兀感就像是要形象野性叛逆的安吉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去演一個傳統害羞、拘謹保守的古代仕女。安娜帕昆(Anna Paquin)在11歲以「鋼」拿下奧斯卡獎,後來又陸續演出「返家十萬里」、「25小時」、「X戰警」等片,特別適合帶點聰慧、敏感、疏離感的角色,而不適合蘇琪(Sookie)這樣金髮、身材火辣、個性不明顯的美女。
來源 來源
因我只看了第一集與第二集,所以只貼兩書封面
「南方吸血鬼」系列與許多吸血鬼小說、電影都是走情慾羅曼史路線,還原吸血鬼本色,回復吸血鬼本性的愛慾色彩,對於他/她們嗜血、肉慾、作惡的描述多過永生掙扎與情愛糾葛,對於嗜血、肉慾、作惡的內容描寫又過於粗糙,因此「南方吸血鬼」系列比起《歷史學家》、《吸血鬼獵人D》、《暮光之城》而言,這系列又不更合我的胃口了,在閱讀評比裡是比「暗夜獵人」系列高了一些,但是總體評價還是差了以上小說一大截,吸血鬼的部份更是支離破碎。
「南方吸血鬼」系列的中譯本出了三本:《夜訪良辰鎮》、《達拉斯夜未眠》、《亡者俱樂部》。第一集《夜訪良辰鎮》的故事是吸血鬼爭取他們的生存權,他們以喝取人工血液換取人類的信任,試圖在社會上追求同等的權利。在這樣的故事背景裡,其實可以延伸至很殘酷的生存議題,因為人類的存在同樣壓迫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然而因人類的自私讓其他物種繼續犧牲或者製造歧視,吸血鬼的存在不過是觸到人類的恐懼軸心─意圖永生的慾望、不滿足的性慾、不飽足的食慾。
所以在可以很深的小說內容裡,作者卻只投入一小顆石頭製造水波紋,只描寫很淺的人類慾望與排斥感,因此悖離了豐厚的背景,小說走向是接近「暗夜獵人」系列與《暮光之城》間的中點,慾望多、情愛少,吸血鬼與奇幻傳說更是稀薄。
小說描寫蘇琪(Sookie)與良辰鎮其他居民不同,她具有讀心術,因為能聽取他人腦中的真實想法,所以她很難和他人產生親密關係,因為她在乎別人的看法。另一點不同是她向來就覺得吸血鬼具有獨特魅力,所以當男主角吸血鬼比爾(Bill)走進她工作的酒吧裡,她因為帥哥吸血鬼的接近意亂情迷,更因為她的讀心術對吸血鬼無用而更加興奮,之後她就莫名奇妙的愛上比爾,比爾也很莫名奇妙的愛上蘇琪,然而對於一個不易產生情感的吸血鬼而言,比爾愛的燃點是什麼不清不楚。然後小說企圖製造一些推理與奇幻小說的元素,包括命案與異類,然而只增加了雜亂感,讓讀者感覺倒不如專寫主角兩人的情慾、吸血鬼的肉慾亂交,在情慾橫流之際,更能吸引到喜歡閱讀歐美羅曼史小說的讀者。
影集「True Blood」似乎也發現小說的不足,所以將小說角色放大,蘇琪(Sookie)身邊的角色都變成重要配角,包括她的老闆、朋友、哥哥,一連串的故事是補足角色描寫上的不全,然而又延續小說冒出情慾內容,於是「True Blood」變成情色影集,讓觀眾覺得影集中的人類與吸血鬼行徑差不多,不過是一個是活的、一個是死的。
當然影集的賣點就是情色畫面,第一季的結束大約就是《夜訪良辰鎮》的結束與《達拉斯夜未眠》的開始,幾乎每一集都帶有情慾內容,尺度裸露加上黑色喜劇,對於血漿亂噴、特效化妝的畫面也絲毫不馬虎,關鍵情節幾乎照著原著的步驟走,當然關鍵的情慾描寫亦同。
安娜帕昆(Anna Paquin)與蘇琪(Sookie)的調性不合,飾演吸血鬼比爾的Stephen Moyer反而頗適合小說對於比爾的外型描述,加上演出吸血鬼最需要的就是蒼白、尖牙,最好帶點憂鬱、陰冷的氣質,Stephen Moyer的演出恰如其分,反而成為我比較喜歡的角色。
另外值得稱讚的一點就是它的片頭主題曲,當然畫面走向還是偏向血與肉慾,不過很特殊,有生死、信仰、情慾與美國南方情調,值得一看。
聽到「南方吸血鬼」系列改編成影集「True Blood」時,覺得有點意外,而且影集是由「六呎風雲」的奧斯卡及金球獎編劇亞倫波爾(Alan Ball)與「永夜之城」系列小說經紀人約書亞畢姆斯(Joshua Bilmes)共同打造,當然最令人下巴掉下來的是女主角的人選,女主角是由曾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安娜帕昆(Anna Paquin)主演。還沒看影集之前,個人就認為她不適合蘇琪(Sookie)這個角色,看了影集之後,感覺還是一樣,這種突兀感就像是要形象野性叛逆的安吉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去演一個傳統害羞、拘謹保守的古代仕女。安娜帕昆(Anna Paquin)在11歲以「鋼」拿下奧斯卡獎,後來又陸續演出「返家十萬里」、「25小時」、「X戰警」等片,特別適合帶點聰慧、敏感、疏離感的角色,而不適合蘇琪(Sookie)這樣金髮、身材火辣、個性不明顯的美女。
來源 來源
因我只看了第一集與第二集,所以只貼兩書封面
「南方吸血鬼」系列與許多吸血鬼小說、電影都是走情慾羅曼史路線,還原吸血鬼本色,回復吸血鬼本性的愛慾色彩,對於他/她們嗜血、肉慾、作惡的描述多過永生掙扎與情愛糾葛,對於嗜血、肉慾、作惡的內容描寫又過於粗糙,因此「南方吸血鬼」系列比起《歷史學家》、《吸血鬼獵人D》、《暮光之城》而言,這系列又不更合我的胃口了,在閱讀評比裡是比「暗夜獵人」系列高了一些,但是總體評價還是差了以上小說一大截,吸血鬼的部份更是支離破碎。
「南方吸血鬼」系列的中譯本出了三本:《夜訪良辰鎮》、《達拉斯夜未眠》、《亡者俱樂部》。第一集《夜訪良辰鎮》的故事是吸血鬼爭取他們的生存權,他們以喝取人工血液換取人類的信任,試圖在社會上追求同等的權利。在這樣的故事背景裡,其實可以延伸至很殘酷的生存議題,因為人類的存在同樣壓迫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然而因人類的自私讓其他物種繼續犧牲或者製造歧視,吸血鬼的存在不過是觸到人類的恐懼軸心─意圖永生的慾望、不滿足的性慾、不飽足的食慾。
所以在可以很深的小說內容裡,作者卻只投入一小顆石頭製造水波紋,只描寫很淺的人類慾望與排斥感,因此悖離了豐厚的背景,小說走向是接近「暗夜獵人」系列與《暮光之城》間的中點,慾望多、情愛少,吸血鬼與奇幻傳說更是稀薄。
小說描寫蘇琪(Sookie)與良辰鎮其他居民不同,她具有讀心術,因為能聽取他人腦中的真實想法,所以她很難和他人產生親密關係,因為她在乎別人的看法。另一點不同是她向來就覺得吸血鬼具有獨特魅力,所以當男主角吸血鬼比爾(Bill)走進她工作的酒吧裡,她因為帥哥吸血鬼的接近意亂情迷,更因為她的讀心術對吸血鬼無用而更加興奮,之後她就莫名奇妙的愛上比爾,比爾也很莫名奇妙的愛上蘇琪,然而對於一個不易產生情感的吸血鬼而言,比爾愛的燃點是什麼不清不楚。然後小說企圖製造一些推理與奇幻小說的元素,包括命案與異類,然而只增加了雜亂感,讓讀者感覺倒不如專寫主角兩人的情慾、吸血鬼的肉慾亂交,在情慾橫流之際,更能吸引到喜歡閱讀歐美羅曼史小說的讀者。
影集「True Blood」似乎也發現小說的不足,所以將小說角色放大,蘇琪(Sookie)身邊的角色都變成重要配角,包括她的老闆、朋友、哥哥,一連串的故事是補足角色描寫上的不全,然而又延續小說冒出情慾內容,於是「True Blood」變成情色影集,讓觀眾覺得影集中的人類與吸血鬼行徑差不多,不過是一個是活的、一個是死的。
當然影集的賣點就是情色畫面,第一季的結束大約就是《夜訪良辰鎮》的結束與《達拉斯夜未眠》的開始,幾乎每一集都帶有情慾內容,尺度裸露加上黑色喜劇,對於血漿亂噴、特效化妝的畫面也絲毫不馬虎,關鍵情節幾乎照著原著的步驟走,當然關鍵的情慾描寫亦同。
安娜帕昆(Anna Paquin)與蘇琪(Sookie)的調性不合,飾演吸血鬼比爾的Stephen Moyer反而頗適合小說對於比爾的外型描述,加上演出吸血鬼最需要的就是蒼白、尖牙,最好帶點憂鬱、陰冷的氣質,Stephen Moyer的演出恰如其分,反而成為我比較喜歡的角色。
另外值得稱讚的一點就是它的片頭主題曲,當然畫面走向還是偏向血與肉慾,不過很特殊,有生死、信仰、情慾與美國南方情調,值得一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