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的適合讀者:東野圭吾粉絲
《宿命》、《變身》、《分身》號稱是東野圭吾的醫學三部曲,其中的《分身》原是1993年的作品,與1990年的《宿命》、1991年的《變身》同為接觸醫學的長篇小說。《分身》含有推理與醫學成分,不過小說中灌飽了溫柔敦厚的氣息,看起來是很痛快,卻忽視了爭議性極大的畸戀部分。
《分身》以「鞠子之章」與「雙葉之章」兩個故事作為主軸,鞠子和雙葉是兩個長相完全相同的少女,因身邊的家人遭遇不幸而開始對自己的身世感到好奇,本來該是生命共同體的兩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在緊緊密佈的蜘蛛網上,兩人逐漸接近虎視眈眈的兇手、探索至親為何而死。
來源在1993年,《分身》還是遙不可及的神話,但是從今日的角度觀之,「複製人」與「代理孕母」的技術逐漸形成走在先鋒的醫學技術,不再是遠在天邊的星星,卻也因為進步,兩項醫學技術均備受道德討伐,顯然在道德造物主的天秤上,「複製人」與「代理孕母」的議題依舊搖擺不定。《分身》的故事內容掙脫了神話的包袱,轉為可能存在的虛構故事,是「複製人」、「代理孕母」與想像、知識合構出來的小說,可能因為時代久遠,推理與醫學的部份稍顯簡陋,小說寫法也明顯與今日的東野圭吾不同。
追根究底,《分身》中被創造出來的鞠子、雙葉其實是愛意、恨意混雜的產物,在那份愛意中,深藏著無法根除的病態執著,作者刻意沒有延展兩位女角的成長過程,以便巧妙的將小說帶離病態這部份,試圖使從違反親情、道德關係的深淵爬起,到達接受共同命運的洗禮,倘若是衝破這層理智牢籠,《分身》的故事就會如《徬惶之刃》的裁決般暴力羶腥,《分身》也會如作者的其他小說,色調染上黑色與灰色。
兩條主線在各自的故事裡尋找答案,最後兩條線交纏在一起,導向一物兩面的真相,東野圭吾將這小說謎底變成一個「動機」來遮蓋「過程」,而且簡化「動機」、淨化「過程」,使小說圍繞在兩位女性的情誼、兩位女性的探詢過程上,而非「動機」、「過程」內的變態人心。這樣的故事安排自然是樸素許多,結局的安排也往開放式結局上發展,即使這樣的收尾猶如天外飛來一筆,卻足以讓讀者想像其發展,鞠子、雙葉的未來就充滿無限的可能。
小說必然有缺陷,鞠子與雙葉除了用語態度上的些許差異外,兩人間形似一家雙胞胎姊妹,然而以今日的醫學判斷,後天環境與心態養成仍是最大染缸,不同家庭會養成不同的個性,鞠子與雙葉的思路太過相容,若沒有「鞠子之章」與「雙葉之章」的輔助,謎底似乎是一個人走出來的。
結局部分算是小說中最出乎意料的地方,對於這樣近似救贖的寫法,自然與東野圭吾其他作品產生差距,若存著非看東野圭吾作品不可的心情來看此書,相信會找到探索身世之謎外的迷人之處。
2009年6月29日
2009年6月20日
記憶的漏洞─《神秘森林》
《神秘森林》的適合讀者:對此書得獎介紹、推薦內容有信心的讀者
絕大多數的小說都有個結果,不論最後的果實是甜美或是酸澀;有些小說甚至在結局前製造了一個大翻轉,扭轉小說原先的色調,爆出最驚人的結局。以上的兩種寫作方式都為了結束而鋪陳,總歸來說結果是比鋪陳重要的多,不僅作者如此看待,也符合讀者的期待。然而也有小說違反以上條例,採取鋪陳大於結果的寫作方式,這種方式有其危險之處,弄巧成拙變成為一無是處或變成流水帳,所以作家如何調和鋪陳極為重要,結果的雙贏就是作者的筆力展現之處。
來源
塔娜法蘭琪的《神秘森林》使用了危險的寫作方式,卻也安全製造了兩個故事。兩個結局截然不同,試圖去掩蓋其中一個故事因為沒有結果所造成的斷續,而且成功的將兩個故事打上了一個結,關於記憶交錯流失、欺騙嫉妒的結。
《神秘森林》的第一個故事是描寫年幼的亞當和好友彼得、潔咪一起進入森林玩耍,然而熟悉森林的他們卻只剩下亞當歸來,不見彼得與潔咪的蹤跡。失去森林那段記憶的亞當成為他人愧疚自責與回憶的來源,於是亞當改名為羅伯,學習重新開始。成年後的羅伯成為重案組警探,與凱西成為好友兼搭檔,一同調查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是一起12歲女童凱薩琳被謀殺的案件,這件謀殺案看似牽涉宗教、地方建設糾紛,甚至與彼得、潔咪失蹤案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因此羅伯與凱西不僅要找出凱薩琳被謀殺的真兇,還得從中發現不經意留下的線索,好與當年的懸案相比好找出兩個案件的異同。
雖然小說的主軸是在破解兩個案件的真相,但是小說真正的目的是在處理人的情緒,情緒的錯綜複雜遠比案件更難以釐清。在小說中,羅伯雖是當年唯一走出森林的孩子,卻也是一直離不開森林的成年人,在他的心緒裡,森林一直是他記憶、思緒的障蔽,反而讓外人摸不著邊際,他自己也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徑,《神秘森林》無非是雙重指涉,一個意境是小說存在的兩個案件,一個則是羅伯腦中的森林。
羅伯是彼得、潔咪失蹤案的關鍵,他的「逃避」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神秘的不是森林,而是把記憶封存的羅伯、殺害凱薩琳的真兇、羅伯與凱西間的曖昧,人際之間的紛紛擾擾化成細膩的筆觸,碰觸到讀者的心弦,寫盡人類的逃避心理,以第一人稱寫作手法歡迎讀者對號入座,也就是對於記憶的矛盾態度。
當主角陷入賭氣與矇蔽狀態,身為讀者不僅為他緊張,但是欺騙比真相容易偽裝,作者即利用這點幽微之處寫出帶有推理氣息的小說,推理並非作者本意,所以凱薩琳謀殺案的幕後兇手逐漸在文字中露出馬腳,約莫一半之處即可鎖定兇手是誰了。因兇手不是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主角找出兇手的過程比兇手還要重要,追兇過程中的角色互動、角色情緒的曝光又重於前二者,三者的差異甚至造成故事的顛簸,因此期待推理故事的讀者可能會疑惑謎題設計的難度,然而回到小說內容的定位問題上,小說製造的迷亂氣氛才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絕大多數的小說都有個結果,不論最後的果實是甜美或是酸澀;有些小說甚至在結局前製造了一個大翻轉,扭轉小說原先的色調,爆出最驚人的結局。以上的兩種寫作方式都為了結束而鋪陳,總歸來說結果是比鋪陳重要的多,不僅作者如此看待,也符合讀者的期待。然而也有小說違反以上條例,採取鋪陳大於結果的寫作方式,這種方式有其危險之處,弄巧成拙變成為一無是處或變成流水帳,所以作家如何調和鋪陳極為重要,結果的雙贏就是作者的筆力展現之處。
來源
塔娜法蘭琪的《神秘森林》使用了危險的寫作方式,卻也安全製造了兩個故事。兩個結局截然不同,試圖去掩蓋其中一個故事因為沒有結果所造成的斷續,而且成功的將兩個故事打上了一個結,關於記憶交錯流失、欺騙嫉妒的結。
《神秘森林》的第一個故事是描寫年幼的亞當和好友彼得、潔咪一起進入森林玩耍,然而熟悉森林的他們卻只剩下亞當歸來,不見彼得與潔咪的蹤跡。失去森林那段記憶的亞當成為他人愧疚自責與回憶的來源,於是亞當改名為羅伯,學習重新開始。成年後的羅伯成為重案組警探,與凱西成為好友兼搭檔,一同調查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是一起12歲女童凱薩琳被謀殺的案件,這件謀殺案看似牽涉宗教、地方建設糾紛,甚至與彼得、潔咪失蹤案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因此羅伯與凱西不僅要找出凱薩琳被謀殺的真兇,還得從中發現不經意留下的線索,好與當年的懸案相比好找出兩個案件的異同。
雖然小說的主軸是在破解兩個案件的真相,但是小說真正的目的是在處理人的情緒,情緒的錯綜複雜遠比案件更難以釐清。在小說中,羅伯雖是當年唯一走出森林的孩子,卻也是一直離不開森林的成年人,在他的心緒裡,森林一直是他記憶、思緒的障蔽,反而讓外人摸不著邊際,他自己也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徑,《神秘森林》無非是雙重指涉,一個意境是小說存在的兩個案件,一個則是羅伯腦中的森林。
羅伯是彼得、潔咪失蹤案的關鍵,他的「逃避」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神秘的不是森林,而是把記憶封存的羅伯、殺害凱薩琳的真兇、羅伯與凱西間的曖昧,人際之間的紛紛擾擾化成細膩的筆觸,碰觸到讀者的心弦,寫盡人類的逃避心理,以第一人稱寫作手法歡迎讀者對號入座,也就是對於記憶的矛盾態度。
當主角陷入賭氣與矇蔽狀態,身為讀者不僅為他緊張,但是欺騙比真相容易偽裝,作者即利用這點幽微之處寫出帶有推理氣息的小說,推理並非作者本意,所以凱薩琳謀殺案的幕後兇手逐漸在文字中露出馬腳,約莫一半之處即可鎖定兇手是誰了。因兇手不是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主角找出兇手的過程比兇手還要重要,追兇過程中的角色互動、角色情緒的曝光又重於前二者,三者的差異甚至造成故事的顛簸,因此期待推理故事的讀者可能會疑惑謎題設計的難度,然而回到小說內容的定位問題上,小說製造的迷亂氣氛才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2009年6月13日
邪惡的主線與支線─《莫拉的雙生》
《莫拉的雙生》適合的讀者:喜歡泰絲格里森作品的讀者
專業人士寫出來的非專業小說向來充滿驚奇,作家可以在專業上加入許多虛構與花邊,讓讀者誤以為這是袒露專業,然而作者做到了真實、虛構間的分際,也滿足了讀者的好奇。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所寫的《貝納德的墮落》大放異彩,她的專業領域使她的小說多了許多真實內幕,甚至引起真實團體的反彈。
《貝納德的墮落》一書製造了「人體器官移植」與「醫院自活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交集下的模糊地帶,帶起討伐不遵守醫療道德醫者的聲浪,也引起美國「美國器官移植協調人協會」的抗議之聲,原因都是因此書太過真實。小說中的爭議是道出器官捐贈技術被財力操控,且這些器官販賣者從中層層剝削得利,不知情的人白白失去了器官,甚這喪失了自由與生命。《貝納德的墮落》帶出現世的不公與殘酷,生命誠可貴但是權錢能夠買賣生命與肉體,此項嚴厲的指控重重指責醫療制度中的闕漏。
來源 繼《貝納德的墮落》中譯上市後,《莫拉的雙生》再次吸引讀者的駐足。《莫拉的雙生》描寫女主角莫拉是法醫,出差後回國卻發生三小時的班機延誤,又發現行李遺失,使她比預計時間晚了五個小時回到家門口,門口聚集了一堆慌亂的警察與鄰居,原來是家門附近停放的車子中卻死了一個女性,這位女性跟莫拉長得一模一樣,莫拉心驚之下展開調查,調查中發現幾條線索,分別指向與她、死者有關的謎團。
從小說開頭看到的情節會讓讀者誤以為這是個雙胞胎所衍生的案件,可能是一個以為莫拉的雙胞胎姐妹就是莫拉的謀殺案,書名又給了讀者「誤殺」的暗示,然而作者不僅深化「雙生」的意義,還引領讀者去揭開謀殺案下的雙層真相,「雙生」的意義超越先入為主的舊有限制。故事真相牽涉的層面很廣,廣及情殺、復仇與親情糾葛,但是作者巧妙的製造了一件案件中的兩段兇案,使小說的推理成分變多,情節轉折也更加撲朔迷離。
不同於其他同類型小說,莫拉與真正的兇手並沒有面對面交鋒,卻能用這樣的距離製造出恐懼,以他人之嘴寫出真正的惡意。縱使小說用不小的篇幅來鋪陳被害者被殘害的原因,然而這份動機卻缺少足以致命的理由,所以在探討惡人之所以惡的同時,原因可能無法填滿讀者的探究之心,寧可去相信那與生俱來的惡。小說中的殺人理由存在漏洞,這個部份可能是小說中的唯一缺點,當然也可以忽略漏洞而去關注純然的惡,因為有時未必有理由支撐著邪惡。
小說從謀殺案慢慢化開,從報復寫到邪惡,《莫拉的雙生》的表層是謀殺案保護膜,撕開保護膜則會發現故事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與雙胞胎有關的只有那層稀薄卻很冷酷的血緣關係。小說的特點除了毫不保留去書寫主角莫拉游移的心態,也寫到了其他女性角色的微妙轉變。也許因作者是女性,現實與小說中的受害者又常常出現女性,作者對於女性心理有一場又一場的剖析,透過變成受害者的過程,作者筆下的女角以勇氣、自覺來取代笨拙、忍耐,因此除了小說的驚悚本色,女性成長是小說所竭力描寫的「嬌點」。
專業人士寫出來的非專業小說向來充滿驚奇,作家可以在專業上加入許多虛構與花邊,讓讀者誤以為這是袒露專業,然而作者做到了真實、虛構間的分際,也滿足了讀者的好奇。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所寫的《貝納德的墮落》大放異彩,她的專業領域使她的小說多了許多真實內幕,甚至引起真實團體的反彈。
《貝納德的墮落》一書製造了「人體器官移植」與「醫院自活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交集下的模糊地帶,帶起討伐不遵守醫療道德醫者的聲浪,也引起美國「美國器官移植協調人協會」的抗議之聲,原因都是因此書太過真實。小說中的爭議是道出器官捐贈技術被財力操控,且這些器官販賣者從中層層剝削得利,不知情的人白白失去了器官,甚這喪失了自由與生命。《貝納德的墮落》帶出現世的不公與殘酷,生命誠可貴但是權錢能夠買賣生命與肉體,此項嚴厲的指控重重指責醫療制度中的闕漏。
來源 繼《貝納德的墮落》中譯上市後,《莫拉的雙生》再次吸引讀者的駐足。《莫拉的雙生》描寫女主角莫拉是法醫,出差後回國卻發生三小時的班機延誤,又發現行李遺失,使她比預計時間晚了五個小時回到家門口,門口聚集了一堆慌亂的警察與鄰居,原來是家門附近停放的車子中卻死了一個女性,這位女性跟莫拉長得一模一樣,莫拉心驚之下展開調查,調查中發現幾條線索,分別指向與她、死者有關的謎團。
從小說開頭看到的情節會讓讀者誤以為這是個雙胞胎所衍生的案件,可能是一個以為莫拉的雙胞胎姐妹就是莫拉的謀殺案,書名又給了讀者「誤殺」的暗示,然而作者不僅深化「雙生」的意義,還引領讀者去揭開謀殺案下的雙層真相,「雙生」的意義超越先入為主的舊有限制。故事真相牽涉的層面很廣,廣及情殺、復仇與親情糾葛,但是作者巧妙的製造了一件案件中的兩段兇案,使小說的推理成分變多,情節轉折也更加撲朔迷離。
不同於其他同類型小說,莫拉與真正的兇手並沒有面對面交鋒,卻能用這樣的距離製造出恐懼,以他人之嘴寫出真正的惡意。縱使小說用不小的篇幅來鋪陳被害者被殘害的原因,然而這份動機卻缺少足以致命的理由,所以在探討惡人之所以惡的同時,原因可能無法填滿讀者的探究之心,寧可去相信那與生俱來的惡。小說中的殺人理由存在漏洞,這個部份可能是小說中的唯一缺點,當然也可以忽略漏洞而去關注純然的惡,因為有時未必有理由支撐著邪惡。
小說從謀殺案慢慢化開,從報復寫到邪惡,《莫拉的雙生》的表層是謀殺案保護膜,撕開保護膜則會發現故事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與雙胞胎有關的只有那層稀薄卻很冷酷的血緣關係。小說的特點除了毫不保留去書寫主角莫拉游移的心態,也寫到了其他女性角色的微妙轉變。也許因作者是女性,現實與小說中的受害者又常常出現女性,作者對於女性心理有一場又一場的剖析,透過變成受害者的過程,作者筆下的女角以勇氣、自覺來取代笨拙、忍耐,因此除了小說的驚悚本色,女性成長是小說所竭力描寫的「嬌點」。
2009年6月6日
愛情不必設限─《宿主》
《宿主》的適合讀者:不排斥「暮光之城」系列的讀者
頂著「暮光之城」系列的光環,作家史蒂芬妮梅爾變成暢銷榜上的常勝軍,電影與小說同樣引人入勝。縱然「暮光之城」系列深受矚目歡迎,在吸血鬼小說的外殼包裝下,小說無法容納吸血鬼題材中的種種奇幻傳說,小說從頭到尾都在鋪陳愛情三角戀,異類吸血鬼與狼人全部都走向人類化、世俗化,所以吸血鬼在「暮光之城」系列中變成配色,目的只是使男主角愛德華的背景更加神秘,但是一如往常,愛情能衝破身份血統的藩籬,不管是哪種異類都可以進入「暮光之城」系列小說中扮演愛德華、雅各的角色。
「暮光之城」系列之所以風行自然是因為讀者自身的投射與幻想,以女主角貝拉的身分被愛德華、雅各兩個「男人」戀慕,這兩個人都擁有與生命同樣不朽的情愛,他們的愛獨一無二、至死不渝,於是男性角色從一而終,女主角卻有選擇其一的愛情選擇權,在小說中女性是完全自主的角色。
來源從純女性的觀點來看,羅曼史小說的寫作目的就是與現實相抗衡,「暮光之城」系列所包含的還是羅曼史小說中的戀愛永久遠、戀愛對象內外兼具、愛的力量的無限延伸,而不同一般羅曼史小說的角色年齡「大限」,「暮光之城」系列的主角年歲顯然是無邊無際,完全符合羅曼史小說讀者所追求的永恆。這樣的寫作自然會遇到瓶頸,羅曼史小說與奇幻小說的領域可大可小,評價與讀者也各自不同,「暮光之城」系列被愛情侷限住,離奇幻越來越遙遠,終究走到羅曼史小說的固定結局。
作者史蒂芬妮梅爾力求突破「暮光之城」的格局,《宿主》同樣有愛情,但是愛情的部分比「暮光之城」系列合理深刻許多。《宿主》的故事描寫外星生物來到地球後,寄生在人類體內成為人類的寄生者,有些寄生者可以完全抹除宿主人類的行動力;有些寄生者卻不敵人類強韌的意志;有些寄生者卻能與人類和平相處。主角梅蘭妮的寄生者漫遊者在入侵梅蘭妮後,發現梅蘭妮的心智難以駕馭,而且她為了隱瞞愛人、家人的形蹤逐步抵抗漫遊者的控制,正因如此,漫遊者能感受到梅蘭妮對其他人類的強烈情感,甚至與梅蘭妮有同樣的感受,在梅蘭妮的心緒影響下,寄生者與宿主一起走向尋愛之路。
《宿主》的世界類似漫畫「寄生獸」的寄生方式,但是作者將《宿主》的外星生物定位為「中性」的生物,沒有背叛也沒有忠誠,他們的寄生是為了生存與體驗,所以模糊了「入侵者」的定義,《宿主》的外星生物比地球上的人類還要單純。
《宿主》中的人類自然認為外星殖民是一種殘暴的侵略行為,繼而組織起倖存者來研究外星生物,然而小說的主題是愛情與愛,故事的焦點是生為「宿主」的人類,所以作者刻意安排了善美的結局,將人類世界寫得體貼,如此詭異的安排,自然違背了人類懼怕外星生物入侵的現實心態,所以就科幻小說的評分,《宿主》的故事還是過度完美化人類與外星生物世界,如同「暮光之城」故事取消吸血鬼與人類的生死界線與物種差異,但若是下探愛情小說的內容,不同於「暮光之城」系列消弭了吸血鬼題材的廣度直達有如純人類的戀愛,《宿主》能做到跨領域的延伸,寫出不同物種間的情愛難題,稍稍補足了「暮光之城」的不足。
總體來說,《宿主》仍是以喜愛羅曼史者為主要讀者,以女性周旋於兩男間的兩難為故事主軸,科幻部分變成依附故事的配角,不過這部份顯然變成必要條件,而非「暮光之城」系列吸血鬼角色的可有可無,所以《宿主》必然可吸引較多讀者大眾的親睞。
頂著「暮光之城」系列的光環,作家史蒂芬妮梅爾變成暢銷榜上的常勝軍,電影與小說同樣引人入勝。縱然「暮光之城」系列深受矚目歡迎,在吸血鬼小說的外殼包裝下,小說無法容納吸血鬼題材中的種種奇幻傳說,小說從頭到尾都在鋪陳愛情三角戀,異類吸血鬼與狼人全部都走向人類化、世俗化,所以吸血鬼在「暮光之城」系列中變成配色,目的只是使男主角愛德華的背景更加神秘,但是一如往常,愛情能衝破身份血統的藩籬,不管是哪種異類都可以進入「暮光之城」系列小說中扮演愛德華、雅各的角色。
「暮光之城」系列之所以風行自然是因為讀者自身的投射與幻想,以女主角貝拉的身分被愛德華、雅各兩個「男人」戀慕,這兩個人都擁有與生命同樣不朽的情愛,他們的愛獨一無二、至死不渝,於是男性角色從一而終,女主角卻有選擇其一的愛情選擇權,在小說中女性是完全自主的角色。
來源從純女性的觀點來看,羅曼史小說的寫作目的就是與現實相抗衡,「暮光之城」系列所包含的還是羅曼史小說中的戀愛永久遠、戀愛對象內外兼具、愛的力量的無限延伸,而不同一般羅曼史小說的角色年齡「大限」,「暮光之城」系列的主角年歲顯然是無邊無際,完全符合羅曼史小說讀者所追求的永恆。這樣的寫作自然會遇到瓶頸,羅曼史小說與奇幻小說的領域可大可小,評價與讀者也各自不同,「暮光之城」系列被愛情侷限住,離奇幻越來越遙遠,終究走到羅曼史小說的固定結局。
作者史蒂芬妮梅爾力求突破「暮光之城」的格局,《宿主》同樣有愛情,但是愛情的部分比「暮光之城」系列合理深刻許多。《宿主》的故事描寫外星生物來到地球後,寄生在人類體內成為人類的寄生者,有些寄生者可以完全抹除宿主人類的行動力;有些寄生者卻不敵人類強韌的意志;有些寄生者卻能與人類和平相處。主角梅蘭妮的寄生者漫遊者在入侵梅蘭妮後,發現梅蘭妮的心智難以駕馭,而且她為了隱瞞愛人、家人的形蹤逐步抵抗漫遊者的控制,正因如此,漫遊者能感受到梅蘭妮對其他人類的強烈情感,甚至與梅蘭妮有同樣的感受,在梅蘭妮的心緒影響下,寄生者與宿主一起走向尋愛之路。
《宿主》的世界類似漫畫「寄生獸」的寄生方式,但是作者將《宿主》的外星生物定位為「中性」的生物,沒有背叛也沒有忠誠,他們的寄生是為了生存與體驗,所以模糊了「入侵者」的定義,《宿主》的外星生物比地球上的人類還要單純。
《宿主》中的人類自然認為外星殖民是一種殘暴的侵略行為,繼而組織起倖存者來研究外星生物,然而小說的主題是愛情與愛,故事的焦點是生為「宿主」的人類,所以作者刻意安排了善美的結局,將人類世界寫得體貼,如此詭異的安排,自然違背了人類懼怕外星生物入侵的現實心態,所以就科幻小說的評分,《宿主》的故事還是過度完美化人類與外星生物世界,如同「暮光之城」故事取消吸血鬼與人類的生死界線與物種差異,但若是下探愛情小說的內容,不同於「暮光之城」系列消弭了吸血鬼題材的廣度直達有如純人類的戀愛,《宿主》能做到跨領域的延伸,寫出不同物種間的情愛難題,稍稍補足了「暮光之城」的不足。
總體來說,《宿主》仍是以喜愛羅曼史者為主要讀者,以女性周旋於兩男間的兩難為故事主軸,科幻部分變成依附故事的配角,不過這部份顯然變成必要條件,而非「暮光之城」系列吸血鬼角色的可有可無,所以《宿主》必然可吸引較多讀者大眾的親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