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硫磺之火─自然或自燃

(4/16更新封面、連結、影片,影像來源自三采文化)

當人類不再信仰正義,而是相信罪惡,索多瑪和蛾摩拉的火是否會再次燃燒?也許不是自然之火,而是人類自燃罪惡之火。
 

硫磺之火
硫磺之火就題材而言,可以是為宗教傳道,或者是自然反撲,但是此書縮小範圍,集中在人纇社會的謎題。當題材深廣而書中謎題小時,知識是輔助,或者是誤導,如果知識沒有強而有力的攀附劇情,會變成兩層不相及的精美包裝,拆開華麗包裝紙發現名實不符。書中提到人體自燃的神祕現象 (臺灣推理作家既晴的《網路凶鄰》也提到人體自燃)、文藝復興藝術品、預測人類
末日的時間黃金比例….等,呈現出類似《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的絢爛,但主旨不是質疑歷史,而是利用知識,同樣是多種知識題材,加深從自然環境到宗教體悟,繼而從宗教體悟感至人類社會種種創造觸發之物的漸進思考,因人類往往呼喊環境反撲神力,最多的犧牲還是人類在互相殘殺。 
 

《硫磺之火》在題材、謎底上是相輔相成的,然而這只是第一部,接下來有《死亡之舞》與《死者之書》,不知道何時會出版,因「超自然謎殺」第一部已經成功勾起讀者我的興趣。

書中主角是南漢普敦警察局的巡官達戈斯塔搭配FBI的潘德嘉,以往的閱讀經驗不是警察、FBI合作無間,就是警察或FBI一方是傻瓜或者兩者皆是,打破以上組合,達戈斯塔和潘德嘉的配對抓到不錯的比例,不是一個菜鳥警察與萬能神探的組合,巡官達戈斯塔位於配角角色,是個潦倒推理的作家,又遭到妻子外遇的悲慘角色,看似很不濟,但其實掌握到吃重比例的配角,擁有臨場的判斷力、爆發力,也有感情生活,不及潘德嘉的神通廣大,卻也是個漢子,當然也可以認為巡官達戈斯塔是作者的化身,消遣潦倒推理作家處境以貼近自己的人生,因那些自然或謀殺之火離作者自己還遠的很。 

巡官達戈斯塔的創作生活躲躲藏藏,期待有心人欣賞。不只暗喻作家作品的無力銷售,連評論者也被譏諷了一番,書中說道:「不會做的就去當教練,連教也不會的就去當評論家。」評論身為第二線,也許連創作都沾不上邊卻由他們評價高低,對創作者而言是無盡心酸,再次悲嘆還沒出名前的作家日子。

 
作者化身為達戈斯塔,潘德嘉顯然就是作者夢想的搭檔,他的血肉不及達戈斯塔,但為嚮導人物。潘德嘉扮演全知全能的探員角色,當達戈斯塔和讀者都在茫然摸索之際,一邊刪除掛掉的嫌疑犯,一面疑心多話的嫌疑犯,最多只看到幾個點或幾條線。

 
戳不破小說謎底,潘德嘉走在讀者前頭,雖沒有《斜屋犯罪》的御手洗潔的嘴賤、瘋狂,卻也是個馬蓋先加上印第安那瓊斯式的勇猛探員,總之他想到的點,讀者一定想不到,當閱讀時刪去、更換越來越多嫌疑犯,讀者就該放棄掙扎,認定作者的自導自演贏了,而《硫磺之火》確實有這樣的功力,而六百多頁的小說厚度,確實有存在的必要。

三采文化《硫磺之火》活動網頁http://www.suncolor.com.tw/event/dianoetic/index.htm


2008年2月24日

羅蘋計畫─流血青春

一本小說集合三件事件,三件事件相互牽扯,比例均勻,是橫山秀夫的《羅蘋計畫》。 


《羅蘋計畫》集合「女教師嶺舞子命案」、「羅蘋計畫」以及日本未解的「三億元搶案」,順著劇情串聯起十五年的致命懸案,《羅蘋計畫》相當精采。此書描述法律追溯時效即將取消追溯的女教師嶺舞子一案,在最後二十四小時露出破案曙光,消息來源不明,具體證據也隨時間消失,但密報者篤定當初還是高中生的喜多、龍見、橘三位不良少年涉案,於是警方著手調查。當警方將喜多、龍見、橘三位傳喚到案後,解開了當年的「羅蘋計畫」,意外的是「羅蘋計畫」竟然牽扯到「女教師嶺舞子命案」與「三億元搶案」,事隔十五年的情感糾葛、哀傷記恨也逐漸被揭開。

 
懸案控可能被「三億元搶案」吸引,但是此書的「三億元搶案」推敲可能無法滿足欲解開謎題的好奇心,因為小說不是給予一個或多個適當解答,只是運用懸案的未定性延展出無限可能的幻想。此書是一種幻想,也許「三億元搶案」的主嫌早已死亡、出國、在日本隱性埋名,或是日日夜夜嘲弄不濟的警方,「三億元搶案」是讓警方顏面無光的案件,所以「女教師嶺舞子命案」的時限問題得讓警方搏回勝利。
書中的警方有備而來,推理也頗為深入,讀者隨之警方推理與辦案程序可知這一列人物並非頭腦簡單、四肢無力的傻瓜警察,然而還是被一個女性角色給削弱了,當美麗的女警幸子出場,燈光就打在她身上,是一個無聲、扮演紀錄的女性角色,彷彿是《顏》中鑑識課女警平野瑞穗前身,飽受男性警察的不平等待遇,女警在陽剛、男性的警界中多扮演無法發聲的文書工作,橫山秀夫改變了這個天秤,女警可以被男性警察認同,自然而然的,書中的女性也未必是無辜的受害者。 

 
也許扭轉角色安排,《羅蘋計畫》一書不像是橫山秀夫的味道,也全然不像一位作家的處女作,是飽和七情六慾的,反而和東野圭吾的幾本小說的味道相似,東野圭吾走進社會、描寫社會,橫山秀夫走入社會的方式也許是收斂起《羅蘋計畫》的幽默笑點與年輕生命氣息,之後的《顏》、《臨場》、《動機》等的小說,反而與《羅蘋計畫》三位主角的橘類似,人生有可能與不可能,存在多說無益的悲哀感慨。

 
《羅蘋計畫》的喜多、龍見、橘三位主角形象鮮明,對升學考試的不以為然、對女性師長的幻想,對不同類型年紀女性的偏愛,然而當他們還年輕時就已經體驗生命的傷口。「羅蘋計畫」是轉捩點,從單純的偷考卷作弊事件牽扯到「女教師嶺舞子命案」,成為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成人的犧牲者,世界也許沒有想像中的貪婪黑暗,成人卻將之複雜化,見證充滿不可為而為之,可為卻不敢為的悲泣。 

此書充滿情節的轉折,「女教師嶺舞子命案」、「羅蘋計畫」、「三億元搶案」構成的世界雖然沒有橘所述的「總覺得世界已經走到盡頭」那般的無助,但是不到此書的尾聲盡頭,讀者是無法體會橘少年老成的原因,最後故事是結束了,謎底揭曉,卻被作者突然的安排打入一波接一波的傷感中。
 

2008年2月20日

追風箏的孩子─電影與原著

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在全球暢銷,改編成電影,拍攝期間時有新聞報導片中的幾位阿富汗童星演員遭到恐嚇,電影公司擔憂原著小說內容與他們演出的角色挑動阿富汗塔利班份子敏感、脆弱的神經,因此安排他們至尚屬安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居住,甚至如果聽聞阿富汗激進份子發布危及他們人身安全的刺殺通告,電影公司可能會安排他們到英美讀書。  

看到這樣的新聞,感到十分難過,雖然作者背景與主角
阿米爾的確有相同處,但故事創作與揭發事實是有差距的,《追風箏的孩子》也許真有其事,卻明顯具有作家刻意創作的痕跡,假設將戰地記者真實採訪收納筆下的阿富汗社會拍成電影,那些戰地記者的下場可能如《魔鬼詩篇》的作者魯西迪遭到回教激進份子追殺、有人因此書喪命,然而童星並非作者,也非揭發者,而且這樣的電影根本不可能在阿富汗上映。

     圖片來源

 
此片在「尋找新樂園」、「擁抱艷陽天」導演馬克佛斯特的執導,嚴格說來是好萊塢的電影,也是美國出品,多數拍攝地點也跳過阿富汗和首都喀布爾,採用鄰近較為穩定且政府支持的中國新疆沙漠地區與片廠內,隨著電影開拍以來,阿富汗局勢更加混亂,電影深受威脅的壓力也更大。
(以下有電影情節與原著關鍵內容洩露,未閱讀電影原著前請斟酌觀看)

這部電影爭議性的部份有幾點,
電影內容雖影射阿富汗哈札拉族與普什圖族的種族敵視問題,但其引起主要爭議的部份是在強暴畫面。原著同樣是對強暴場面點到為止,描述與男主角阿米爾一同長大的僕人哈山遭到少年們強暴,阿米爾目睹卻沒阻止,造成哈山與阿米爾日漸產生嫌隙,最後哈山與父親離開,阿米爾也離開動盪不安的阿富汗逃難到美國,長大後的阿米爾成為作家,歷經文化衝擊,阿富汗不再是他的家鄉,美國才是他生根發芽茁壯的地方,阿米爾戀愛娶妻(爭議之處是他娶的是與男人私奔過的阿富汗女人,這種女人在阿富汗下場多數是半買半送、論嫁妝斤兩買賣或私刑處決)、對阿富汗又愛又恨的父親去世,然後他接到來自阿富汗的電話,讓他想起了哈山,逃不過良心遣責的他回到阿富汗,找到哈山的孩子,躲過政權走狗的迫害帶他到美國,試圖保護哈山的孩子不再受摧殘,也停止良心被啃食的內咎,同時發現自己父親的秘密、哈山的身世之謎。 

根據報導,導演原先是想將強暴畫面以寫實呈現,但是考慮到
阿富汗的反彈後果,改以含蓄帶過,幾乎和原著一樣,以象徵性的畫面取代,因此電影這場關鍵性的強暴戲沒有太露骨的畫面,與時下的電影畫面比較起來既不暴力又不暴露,是讓觀眾自己去想像血淋淋的畫面。
 

依照原著
,哈山為阿米爾追風箏時說過:「為你,千千萬萬遍!」最後是阿米爾對哈山的孩子說同樣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這裡是作家雕鏤的痕跡,在電影中同樣使用的確有些煽情,卻也點出阿富汗哈札拉族與普什圖族種族歧視的最好辦法。原著的哈山之子其實是阿米爾的姪子,哈山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漠視哈山受性侵害、吝惜出手援救,等於阿富汗普什圖族若是不對飽受歧視的哈札拉族伸出援手接納,這樣的悲慘會代代遺傳,而親情不會因為政權分族群而改變血肉相連的基因。

 
其實原著有很多細節很動人,例如阿米爾與父親的互動、阿米爾父親在美國生活的適應不良、阿米爾岳父嫁女兒前的掙扎等,電影時間有限,不可能盡善盡美。細看這部電影,不能說完美改編,卻能將精華挑出,加入風箏在天空滑動的特效製作,追風箏的意義與畫面已美好呈現。 

2008年2月17日

彌勒之掌─給神化的大說謊家們

對我孫子武丸的《殺戮之病》印象深刻,書中描寫血腥色情場面頻頻讓讀者我一再確定有沒有拿錯書,也因為《殺戮之病》的鑿刻記憶,「視角問題」與「人物轉換」是我在閱讀《彌勒之掌》時警惕自己不要被作者騙的,當然最後還是被騙了。   


  來源

《彌勒之掌》的內容貼切如漫畫《異教主》(全四冊,限制級,為了傳說中的漫畫分級制,未成年者請勿閱讀),《異教主》除去暴力色情場面,是諷刺社會集體人造神的意識舉動,描述岡崎平八郎幼年目睹篤信邪教的母親殺死父親之後自殺的人倫慘案,岡崎平八郎的戀母情結燃燒之至宗教信仰,創立了「神之鄉」這樣的斂財邪教,尋找可讓他滿足的母親肉體溫暖。「神之鄉」逐漸滲透到社會中的平凡主婦階層,受害者之一的麗子徹底被洗腦,麗子的丈夫城山信康為了找回妻子開始起身對抗「神之鄉」,甚至得依靠競爭激烈的其他邪教。「神之鄉」教主岡崎平八郎是被賦予神靈身分的崇拜人體,然而這個人以神的名義滿足私慾,擅用神的語言身分進行凡間的財色支配,因為神的身分不可辨識、人心惶惶怯弱,給予玩弄「偶像崇拜」的平凡人機會,這些信眾與教主成為共犯結構,然後一再擴大,涉及社會治安、政治、宗教、教育層面。這樣的限制級漫畫不是很起眼,短短的四冊顯然也沒有強而有力的結局,但是異常深刻,神化的人、虛構神意、謊稱超凡的信仰處處,共犯結構又牢而不破,確實給了神化大說謊家圖利的大好機會。
 

《彌勒之掌》有兩條主線,一條是高中老師
辻恭一,辻恭一和女學生發生外遇導致家庭失和,幾年後妻子離家出走,辻恭一卻發現妻子出走與新興宗教「拯救御手」有關。另一條刑警蛯原篤史的妻子死於曖昧的賓館,蛯原篤史追尋妻子死亡真相,也追到了新興宗教「拯救御手」。

故事帶到新興宗教「拯救御手」,宗教團體的洗腦、疑似斂財、集體催化看似是最後的主嫌,如同社會上許多宗教掌握著操控人心的言語妙計,事先調查個人資料、用數據統計猜測問題,就像是直銷手法,這次不買/不信就會吃大虧之類的危言聳聽,但是多數都只有出言警告騷擾而無涉於恐嚇暴力,接受買賣與信奉的問題還是出於消費者本身,《彌勒之掌》的最後結局似乎暗示了這個問題癥結,許多跟隨者最初也為受害者。

書中暗示著這類團體會抓幾個社會重要人士,位於政界的、商界的、演藝圈的,需要人力、財力、宣傳號召力,政界的、商界的、演藝圈的大人物們的確是傳教的重心,若是私下信仰到無所謂,大人物們若是公開宣傳教條,就成變相的傳教。

 
《彌勒之掌》一書的兩位男主角是挺沒有讀者緣的,不少推理小說的男主角或男性被害者也許可悲、懦弱、傻氣,甚至有些沙文,但多少加入一些優點,有為了查明真相所生的勇氣與不甘,讓讀者看了心酸酸,而辻恭一、蛯原篤史怎麼剝都是敗絮其中,集合可悲、懦弱、傻氣、沙文和一堆無用的處世雜質,非常不討喜。 

《彌勒之掌》與《殺戮之病》一樣把玩最後一刻才揭曉的創作遊戲,這樣的安排宛如迎頭重擊,和《殺戮之病》自然無破綻的角色轉換比較起來,《彌勒之掌》的手法就僵硬許多,當然作者的目的在於帶給讀者推閱讀理小說的驚悚,不到最後不知結果,結果除了出乎意料外,犯案動機卻相當虛恍,也許可以套用信仰邪教無理由的慢性中毒,有時犯罪也的確不用原因。

2008年2月14日

沉睡的娃娃─身體會說話

雖然我比較喜歡看萊姆的怪脾氣,但是凱瑟琳丹斯也沒有讓我失望,只是思考到精透犯罪的犯罪者是能壓抑身體反應的,也許在表情、肢體動作、語氣上反將表意學家騙倒。遇到這樣的犯罪者,表意學專家的研判可能還是只能作為林肯萊姆手下的第二線,變成證據的輔助資料。 

  來源

《沉睡的娃娃》是延續萊姆系列,承著《冷月》而來,擅長與信仰科學鑑識的萊姆不同,是表意學家凱瑟琳丹斯的第一次出場。在小說中的表意學是指研究人的動作、語氣、表情在壓力狀態下的表現,普通人在承受壓力時會做出即時的反射、反應動作,包括常見的僵硬、移開視線、口吃、翹腳抖腳、眼球轉動、雙手環胸、身體向前傾、拉開或拉進距離等,還有許多包含在語句回答中,遲疑、轉移話題、撒嬌、求饒、發怒挑釁、自貶這些具體發問回答都在此書的表意學範圍裡,因此在《沉睡的娃娃》中,使用表意學的調查來破案的是專家學者,使用表意學來獲利的是騙術。

有兩位頂尖的表意學家出現在小說裡,凱瑟琳丹斯當然是成功的表意學家,她使用表意學來偵辦案件,從犯人與被詢問者的動作來測試壓力反應,從動作分析出這些舉動可能來自正常(受警方訪探的壓力)或不正常(隱瞞或逃避)的壓力,這門學問在此書變成主要的偵探方向,但在《冷月》中的萊姆卻不是很相信這一套,因為表意學會產生對成功犯罪者造成的盲點,還有專家會避免分析與他()相處的親戚朋友而造成排除親屬涉案,因為表意學就像是拿到別人家的鑰匙索性開起別人的房間,看到一堆私人物品來猜測過往與生活,由於大部分人都會隱藏一些不為人知的言談與經驗,多數是無害或者共同的,但是講出來仍是尷尬的,所以避免談到是正常,表意學家凱瑟琳丹斯也盡量避免去分析身旁的家人、同事,也要隱藏自己的表意。 

第二位表意專家則是小說中的「曼森之子」丹尼爾培爾,他是小說中的頭號要犯,組織過邪教家族,形成一夫多妻式的犯罪組織,在誘拐欺騙那些女子的過程裡,是使用騙術,由如惡質的傳銷手法,用激將、多人攻勢或觀察他人的身體舉止來進行欺騙,當然這些受害者女子的死穴多數都是愛情與親情,因此培爾成功組織家族,而且培爾擅長威嚇與套出背景,使受害者陷入恐慌因此無條件配合,因此他是表意學專家兼成功犯罪者。
 

《沉睡的娃娃》的故事背景是培爾在一次犯罪後被捕入獄,家族也隨之解散,卻在一次從監獄移到法院接受凱瑟琳丹斯訊的過程中逃獄成功,偵訊過程洩露凱瑟琳丹斯的家庭環境,培爾的逃獄不只危害被害者家庭留下的
「沉睡的娃娃」泰瑞莎,也讓凱瑟琳丹斯的親友陷入危機。在故事進行了一半,其實已經可以鎖定培爾利用的被害者範圍,再透過讀者對書中人物進行表意學的判斷,還可以再縮小範圍。
 迪佛喜歡使用最後來個翻轉,甚至是多個翻轉,讓嫌疑犯不是兇手,嫌疑人一再變動的魔術,往往鎖定兇手後,還會有個幫兇或嫌疑犯出現,當然此書也一樣,最後會給讀者來個參與表意學判案的機會,所以千萬別被言語動作給騙了。

2008年2月11日

病態─變態四短篇

既晴是我很喜歡的臺灣推理作家,出身工科,擔任工程師仍不忘情創作,作品產量穩定,新作《病態》不減其作挑起驚悚的特性,不過這次的作品讓讀者驚訝,因為既晴的《病態》很變態。 

這本皇冠出版的小說試閱本其實看完有段時間了,只是不想在過年期間回去翻這本讓人頭皮發麻的小說,懶骨頭症狀發作到初五,想一想不能不動工了,上網查其他讀者對此書的感想,不出所料,大部分讀者不是覺得「《病態》很變態」就是覺得「既晴很變態」。形容作品作家「很變態」絕非貶抑,在這裡是褒揚,因為作品讓讀者看了不太舒服,就像傳言中的某幾部十大禁片,明明沒有太限制級的暴力、血腥畫面,就是讓觀眾感到噁心,此書有點史蒂芬金的味道,每次讀史蒂芬金的書都會覺得這位經典驚悚作家可能是天才不然就是變態,更大的可能既是天才又是變態,會讓讀者有從背脊一路涼上來的感覺,《病態》也有類似的效果,會難以忘懷他的文字,發揮點想像力更好,如果三更半夜一個人讀更棒。
 《病態》很變態的分成四則短篇,分別是〈異樣的皮膚〉、〈食人狂〉、〈寵兒遊戲〉、〈替身與跟拍魔〉四篇,這幾篇沒有關聯性,因此讀者也可以很變態的分成四次看完,或是異常變態的一次解決。
〈異樣的皮膚〉
〈異樣的皮膚〉是描寫一位男人極度愛戀、保護自己的皮膚,因某次與人共泡溫泉,導致他的皮膚產生異樣,為了清潔他自己的皮膚,男人採用極致的手段。既晴在這篇將男人潔膚的過程描寫極為深刻,一種是外在的清潔時,一種是在他施展有如凌遲的手段時,自戀、幻想加強迫的症狀迫使戀膚癖者對他人身體的污垢、環境的污染有強烈敵意抗拒,可以稱為過度的潔癖。這篇短篇小說精於文字,有令人感到做噁的內容,讓讀者訝於這些描寫,比起後三章的諷世主題,凌遲部份的暴露瓜分掉注意力。

 
〈食人狂〉
由於母親過度寵愛哥哥,弟弟因此設計哥哥捲入一場意外,哥哥無法逃出而意外身亡,而弟弟也身受重傷。這場意外造成母親心理重創、弟弟深心創傷,母親開始餵食弟弟稀奇古怪的食材包括人肉,但是弟弟開始懷疑自己有沒有吃到人肉,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原先的自己。此篇還有些推理解謎的部份,真相大白的收尾是個有力的結束。這篇小說有史蒂芬金《戰慄遊戲》的味道,變態護士安妮與〈食人狂〉的母親的形象有重疊,帶有虐待與自虐的性格,讓人聯想到此與生兒育女間的關係。 

〈寵兒遊戲〉
兩個孩子玩起「讓爸爸煩惱」的遊戲,比賽並打賭,造成犧牲者的傷亡,介入成人阿諛我詐的社會,在被控制的一方與控制者的權力關係之間,孩子也許不是絕對的受害者,而成人也絕非有能贏過孩子的心機。〈寵兒遊戲〉的孩子有如《惡童日記》,打破孩子天生被賜與天真純潔的符碼,孩子的圈圈是成人社會的縮影,或者得承認有些孩子不管年紀大小都是邪惡的化身。 

〈替身與跟拍魔〉
描述一位參加模仿賽的小模特兒,卻被捲入模仿賽外的戲中戲。這篇帶出演藝圈的淘汰與曝光在於觀眾胃口的改變,明星的閃耀來自誹聞、新聞,明星的塑造可能只是影印機的重製或者是行銷手段,明星的特殊性是假的,身為明星的他()也許只是劇本中的角色,挖掘觀眾究竟是愛慕這個角色還是喜歡這個褪下明星裝扮的凡人。由於這篇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情節描述越多就暴露越多,只能略略帶過,也許是最近香港演藝圈的砲聲隆隆,看完新聞再看這篇會特別有感觸,想想觀眾到底在期待明星做什麼?

 
由於看到〈替身與跟拍魔〉中提到在既晴多本著作出現的「嗜骨餓魔洪澤晨」,所以也許《病態》四篇變態短篇能獨立成一本推理小說,或者沒有確定結局的四篇都能再延伸,變成張鈞見的推理故事,不可否認的,我比較期待既晴的私家偵探張鈞見系列。

2008年2月9日

瘋狂理髮師─復仇與血

強尼戴普(Johnny Depp)演怪咖的電影都演比正常人來的受歡迎,越怪異、陰沉、神秘、頹廢越受好評,他時而邪氣、時而粗獷的外貌,與海盜十足配合,是標準的壞男人形象代言人,隨著兒女的出生,他壞男人的形象逐漸收斂,轉到童話故事與詭異電影上去發揮,電影「神鬼奇航」系列和「尋找新樂園」找上他來演,也許就是衝著他的海盜基因,而且鮮少看到一個演員如此適合超重黑眼圈與慘白肌的吸食毒品過量妝,化妝適合到如果他不是演員一定直接被抓進毒品勒戒所,連驗血驗尿都跳過。望遍整個好萊塢,能激起我尖叫飛撲的欲望…撥開人體障礙物,撲到面前要簽名要合照的知名帥哥酷男演員不多,也只有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強尼戴普三人了,其餘演員簽名合照都會被我拿去拍賣網站。 
 
電影的多數角色都是這樣的黑眼圈與死人妝  圖片來源

這次強尼的新電影「瘋狂理髮師」(Sweeney Todd),又和怪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合作,是繼「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斷頭谷」(Sleepy Hollow)等之後的恐怖驚悚電影。「瘋狂理髮師」承襲提姆波頓的黑色電影風格,著重電影的特效、灰暗、化妝,但也有不同,因為這次強尼戴普開口唱歌了,而且「唱」所欲言,且歌喉還不賴。

(以下有劇情洩漏)

「瘋狂理髮師」的故事本是由Stephen Sondheim作詞、作曲的音樂劇,曾獲東尼獎殊榮,也有一說這是激發韋伯創作「歌劇魅影」音樂劇的來源之一。「瘋狂理髮師」是根據十八、十九世紀關於英國倫敦殺害百人的理髮師班傑明巴克的傳說故事,劇情是描述理髮師的妻子露西遭好色法官托賓(Alan Rickman飾演)覬覦,佔有露西還將巴克流放至澳大利亞,搶了巴克的女兒喬安娜做養女。十五年後巴克歸來改名為史威尼陶德,找到海倫娜波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飾演的肉餅店女老闆幫忙,史威尼陶德計畫復仇,發現法官托賓不僅破壞了他的幸福一生,還想娶養女喬安娜為妻,怒火中燒的陶德靠愛慕他的肉餅店老闆重操舊業,他在樓上招客理髮,順便殺了他們做成人肉餡料,讓肉餅店有新鮮且不盡的肉材可以用,使肉餅店財源滾滾,然後陶德日日等著法官托賓上門,親自解決掉這個毀他一生的壞蛋。
 

這部電影的情節是復仇,而且是血腥的復仇,因此電影中的「紅色」是重頭戲,當理髮師陶德宰殺顧客時,頸部動脈處的畫面處理是導演想要呈現的黑色美學,鮮血狂噴的處理是驚悚但不噁心,是含蓄了點、收斂了點,只是強調割的部位是動脈處,沒有恐怖電影中拿著鋸子霍霍向豬羊、拖著沉重腳步的魔人追著臉上寫著「我很笨,請來殺我」主角群們猛殺猛砍的畫面,也沒有血漿亂灑、斷頭來個切斷部位橫切面特寫或是一堆被害者邊跑、人體器官邊掉的畫面,所以可能無法滿足期待恐怖、噁心電影的觀眾們,也可能無法讓想看到屍橫遍野、血漿不絕的觀眾盡興,如同「斷頭谷」或是「萬惡城市」,強調色彩與氣氛,喜歡的觀眾很喜歡,不喜歡的觀眾就是不欣賞。
 


萬惡城市的色彩掌握到血液、暴力   圖片來源


血的顏色是「瘋狂理髮師」、「萬惡城市」等電影的精采處,「萬惡城市」是漫畫誇張手法,「瘋狂理髮師」則是音樂劇舞台呈現,兩者不同,因此「萬惡城市」畫面帶出的暴力快意在「瘋狂理髮師」中幾乎感受不到,因為演員要演戲、要歌唱、要走位,在這點上「瘋狂理髮師」的演員更辛苦,不太會歌唱的演員趕緊去找救星教唱歌,這點對強尼戴普不是太大的難題,加上他的表情本來就多變,角色設定是偏陰暗的個性,歌技展現當然不如音樂劇演員的嗓音(休傑克曼是例外之一),但是也足以讓觀眾滿意了。
 

音樂劇在劇情內容比較薄弱,主要是以歌曲與歌詞表現劇中演員的對話,是否能以歌曲感動觀眾、帶動觀眾、舞台效果是比較重要的,此卻造成電影宣傳的兩難,「瘋狂理髮師」電影宣傳是驚悚、噴血、提姆波頓、強尼戴普,還不能忘了電影保留音樂劇的又唱又跳。「歌劇魅影」、「吉屋出租」、「芝加哥」等音樂劇改編成電影上映,有些歌曲或畫面如「吉屋出租」的「Seasons of Love」、「芝加哥」的「
Cell Block Tango」廣受好評,歌曲的通俗與大眾化是超過「瘋狂理髮師」的,「瘋狂理髮師」可能因為故事偏向黑暗而無法一展其他音樂劇電影的明亮、暢快、奔放。
 

Ps:
許多觀眾期待看到鮮血直噴的畫面以及人肉餡泥的限制級畫面,此片選擇保守的呈現,做成人肉餡泥的部分亦同,沒有一些洋片對於血肉的「鋪張」。如果對西洋、香港的人肉大餐電影感到恐懼,又覺得此片的劇情張力不夠,像有人肉餡泥這類的電影題材可在港台電影中尋找,撇去一些三級片、排除早期電影,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是不錯的選擇,由梁家輝、林青霞、張曼玉、甄子丹主演,時代背景於明代的東廠腐敗生態,張曼玉飾演的金鑲玉所開的客棧就是做人肉餡泥的生意,加上徐克、程小東的組合,以及卑劣歷史的主題,就劇情、武術、特效、演員身段在當時已經不凡之作,經過十多年再看,同樣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2008年2月7日

《兒戲》─警察私語

《兒戲》的家庭遺產繼承糾紛的確是推理小說,而其他部份則不像推理小說的慣有氣味。 

   來源

原以為古典推理會莫名對我產生距離,《兒戲》卻是當代仿作古典推理的寫法,加入許多幽默對話與推敲過程,各懷鬼胎的各路親人為了繼承龐大遺產各出奇招,在計算過世老嫗的遺產金額之餘,暗地又四處打聽可能的繼承人,窺伺這些可能的幸運兒會用什麼方法獲得這筆豐厚的遺產,遺產吸引的不只血親和姻親,老嫗死前指名如果最親的血親沒有出面則要捐贈遺產的三個團體,這三個團體分別是「動物福利公社」、「聯合濟助軍眷組織」、「女性振興帝國會」,親人愛財,公益團體亦如是,於是保藏私心的各路人馬最大的敵人是那位消失已久的繼承人,只要他死了或失去繼承資格,大家就可以分頭彩。
 

這一部分是標準的推理小說,疑似老嫗兒子的男子被殺,於是兇案揭幕,要從這些親人和團體中找出兇手。第二部份是則警察辦案部分,集中在迪埃爾與巴仕可警察二人組,由疑似種族歧視問題的殺害案件揭開序幕,恰巧牽涉的團體與人物又和繼承案件扯上關係,然而這對警察的辦案重心卻好像是分離的,東扯西湊的莫名人物越來越多,最後有繼承案、種族歧視案、警察同志案、權力鬥爭等。

總一來說,出現許多弱勢團體(當時的弱勢,現在未必是),包括同志、女性、動物等,出現的人物又多又長,關係也越複雜,看的也頭昏,自然把視線轉到警察辦案加上警察的賤嘴、吵嘴過程上,幾位警察的個性截然不同,迪埃爾的酸言尖刻、巴仕可的溫情敏感,還有同志警察容易受傷的性向掙扎,最後全倒入警察同伴情誼中同一攪伴,看起來最憤世嫉俗的未必反同志,最沒個性的未必最容易接納同志,推理內容交給那些繼承人推敲去,警察負責走格子與過場,外加許多的情感糾葛,和傳統的警察、偵探辦案故事不同,私生活的情慾與脆弱顯眼,往往這些警察不該洩漏內心和弱點,《兒戲》卻將這些曝露讀者眼前,好像將約翰康納利的菜鳥帕克系列倒反過來,將其中配角的同志感情糾葛大剌剌的寫出來,或將麥可康納利筆下的探長哈瑞鮑許私密恐懼坦現,警察警探的形象就很不一樣了。

 
《兒戲》的人物雜散,當然沒有《紅樓夢》家庭關係錯綜複雜的樹狀圖,但是家庭姻親的關係常常看了後忘了前,記下這些角色名稱與職業會幫助閱讀,一如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電影「Zodiac」,這部電影台灣翻成「索命黃道帶」(個人覺得十二宮殺手或黃道十二宮比較適合片名),支線複雜萬分,記筆記可以幫助記憶,加上電影長達150分鐘,是發生於美國的真實懸案,片中牽扯數十人,最有可能的嫌疑犯已經死亡(資料可見維基百科黃道十二宮殺手),等於《開膛手傑克結案報告》般的抽絲剝繭,直到現在,真相尚未大白。《兒戲》雖然角色關係繁雜,卻保留直線式的家族史,關鍵在於旁枝的恩怨情仇,抓住了這條線,這些可能繼承人所玩的貪婪把戲一清二楚,給予遺產頭彩一個不公但合理的流向。

2008年2月6日

Sarah Brightman─「真愛傳奇」專輯

Sarah Brightman的新專輯嚇我一跳,光看封面真的認不出來這是她,好像好萊塢少男殺手。
   來源

Sarah Brightman的上一張專輯「Harem」是以中東音樂為底,情境融合綺麗浪漫的中東世界氛圍,相當推薦「Harem」、「What A Wonderful World」、「It’s A Beautiful Day」三首,這三首都有較重節拍的歌曲,向流行音樂靠近但歌曲不俗,可以感受異地風情、婆娑舞孃的若隱若現。這次的專輯「真愛傳奇」(Symphony)換了曲風,融入神話主題與歌德搖滾曲風,以古典樂開啟與作結,整張專輯就像是一齣戲劇,女神降臨然後消失無影無蹤。 

「真愛傳奇」(Symphony)的賣點是「一后四王」,四王是安德烈波伽利(Andrea Bocelli)、沙費納(Alessandro Safina)、保羅史丹利(Paul Stanley)、費南多利馬(Fernando Lima)。合唱歌曲皆是完滿合聲的感情流露,Sarah與安德烈波伽利合唱大地之歌(Canto Della Terra)Sarah在這首歌的沒有突顯高音,是強調波伽利的高音,可與波伽利的原唱比較,個人是比較喜愛波伽利的原唱,非常令人感動。

與保羅史丹利(Paul Stanley)合唱的「I Will Be With You」,是Sarah跨界的代表,Sarah在這首歌變成陪襯,個人認為是這四首男女合唱最不出色的歌曲,保羅史丹利略帶沙啞的嗓音反而壓過Sarah的美聲。

 
與「義大利歌神」之稱的沙費納合唱電影「珍珠港」主題曲「有你相依」(Sarai Qui)的義大利文版,「有你相依」(There You'll Be)的原唱是Faith Hill,「珍珠港」雖然是部非常灑狗血的古代言情小說式的電影,但她的聲音嘹亮、騷動心靈深處,帶起莫名的感情。Sarah與沙費納重新詮釋「有你相依」,兩人溫柔演唱像是不同的一首歌,原先高音與副歌部份多數由沙費納詮釋。
 
 

Sarah與費南多利馬(Fernando Lima)合唱的「真愛」(Pasion)令人驚豔,Fernando Lima歌聲細緻,Fernando Lima名氣雖不高,聲音也非雄渾厚實的高音,卻是我覺得四王中與Sarah合聲配合最好的,外型也頗佳,有些角度頗像「羅密歐與茱麗葉」的Damien Sargue(Pasion」的MV請連http://www.youtube.com/watch?v=UpuOr7tyD2M&eurl)


 
Sarah獨唱的歌曲「惡之華」(Fleur du Mal)具有歌德搖滾曲風,跨界吸引樂迷,好似是Sarah參與演出的恐怖音樂劇「Repo! The Genetic Opera」電影版的敘曲。「奔馳」(Running) 在「Holst」組曲中間加入快節奏,這首歌的高音最像Sarah的聲音原色,中間的動感卻與前後高音作結部份鑲嵌,同樣令人驚豔。 「真愛傳奇」(Symphony)是成功的跨界專輯,也許是市場趨勢,也可能是Sarah體力與聲音不如從前,得靠合聲與多種曲風加強高亢部分的不足,論技巧、體力、空靈高音比不上年輕貌美的艾瑪夏普蘭(Emma Shapplin),但Sarah的知名度高過艾瑪夏普蘭許多(她在台灣尤其是),突顯跨界音樂與Sarah突破的決心。

2008年2月3日

贖罪─用餘生寫餘聲

px_faen2078323302.jpg
 贖罪」(Atonement)是一部改編自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小說的電影,作家曾以原著《贖罪》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又曾四次獲得布克獎提名,沒讀過原著,但「贖罪」的確是一部極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好在於全員的融合,以至於綺拉奈特莉能不能排在第一女主角令人質疑,綺拉奈特莉在星戰電影中剛好演過娜塔莉波曼的女王替身,那時她們兩人有部份是重疊的,後來隨著水漲船高,走出與娜塔莉波曼重疊的部份,雖然我覺得《傲慢與偏見》中的美式伊莉莎白詮釋的並不特出,也不特別喜歡綺拉奈特莉紅遍全球的神鬼奇航系列,現下她演的電影除了「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外,就是「贖罪」比較令我想再看一遍的,而「贖罪」的確佳評如潮。 


贖罪」的故事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
西希莉雅(綺拉奈特莉飾演)與女傭兒子羅比(詹姆斯麥艾維飾演)之間的愛潮沒有因身分階級、兩人個性壓抑而止住,兩人的眼波流動與肢體碰觸引來西希莉的妹妹白昂妮(莎柔絲羅南飾演)忌妒,深愛羅比的白昂妮因而用一次強暴事件嫁禍到羅比身上,硬生生拆散了這對情人。 

(
以下有劇情洩漏)

因強暴事件而入獄的羅比,為逃離牢獄而選擇投入參戰,而這裡開始了劇情的轉折。在電影畫面中,放棄大學的白昂妮選擇成為護士,看著碰著血淋淋、冷冰冰的屍體,這是她的第一種「贖罪」。第二種「贖罪」是她試圖找姊姊西希莉雅、羅比和解,看到他們兩人雖然走過傷痛卻依然在一起,她身上的枷鎖就鬆開許多。第三種「贖罪」是她書寫,她故事中的西希莉雅與羅比歷經波折最後還是牽手終生。然而走到第三種「贖罪」,白昂妮已是老年,是個瀕臨死亡的作家,她選擇用文字記錄她真實的一生,她的一生有愛戀羅比的這一段、指控羅比的這一段、當護士的這一段、懊悔的這一段,但事實上她從沒有獲得西希莉雅與羅比的諒解,因為實際上羅比因為敗血症死於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前一天、姊姊西希莉雅也在同一年因為避難躲進水道中卻被突來的洪水淹死,西希莉雅與羅比自戰爭開始就沒有在一起了,因此這三種「贖罪」才是白昂妮的贖罪,她公佈所有實情,對於她錯誤的一生,因為她的錯誤,她只能用文字讓西希莉雅與羅比永遠在一起,文字就是她一生錯誤的救贖。


三段故事、三個角色
這部電影的三個階段是依白昂妮分割的,她十三歲、她成為戰地護士、她老年接受採訪時,因此這部電影看到三個不同年齡的白昂妮,三個不同的演員,分別是莎柔絲羅南(Saoirse Ronan)、蕾夢娜葛瑞(Romola Garai)、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這三個演員的演技足以遮蓋其他演員的光芒,「贖罪」的主角是白昂妮,而不是西希莉雅。 

飾演羅比的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可以如電影中一般失意粗獷,在戰場看著電影布幕想著遠方佳人,深情惆悵都很迷人。他也可以叛逆如「最後的蘇格蘭王」,在電影中飾演烏干達獨裁者「吃人魔王」阿敏(佛瑞斯特懷特克飾演)身旁的青年醫生,狂人有瘋狂者的跟隨,角色因弄大了阿敏老婆的肚子而被酷刑殘虐 (出軌的老婆則被活生生切成數塊)James McAvoy在電影後段的逆轉、恐懼、覺醒著實令人驚豔。
 

相對於以上二角的吃重,
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就顯得輕浮,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她和James McAvoy在書房書架上的親密戲,倒不是親密的過程,而是她與他的入戲。

 
文字、聞聲
此片運用配樂外,還有加入打字聲的答答聲,隨著羅比的春夢妄想、隨著白昂妮的急促步伐,答答聲貫串整部電影,然而男女主角的愛情並非電影的主軸,畢竟他們的愛情是幻想產物,屬於白昂妮的打字機才是傳輸核心,她的癡夢、陷害、贖罪都繞著搭搭聲,文字是她的利劍、祈禱。除了配樂與打字聲,電影最後的白昂妮訪問令我眼淚直掉,掃過網路,一票觀眾幾乎都是在同時間噴淚,不用什麼慘烈的畫面與動人的音樂,一段文字就夠了。 

若是將電影視為戰爭愛情片或者普通言情電影都無法滿足電影的不定性,老年白昂妮的回顧提供電影的定調,因她而造成的愛情不完整,留下無盡的哀悔與空白,所以她用事實彌補罪過,一段關於三人愛恨交織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