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師談到課業規劃時,老師他說到人到了一定年紀得知道有些東西就是得放掉,總是想抓住這些東西,可是只有兩隻手,於是很多東西就從指間縫中掉了,因此歲末最適合我的書是朱川湊人的《花食》,這本書容許我將報告丟在一旁晾著,而且看完有點鼻酸,符合年終的氣氛。
來源
《花食》由6篇短篇小說組合而成,以大阪為故事背景,是一部從現今追溯兒童年少時期的經驗之筆,其中包括〈精靈之夜〉、〈妖精生物〉、〈摩訶不思議〉、〈花食〉、〈送終婆〉、〈凍蝶〉六篇。大阪是一個景象特殊的城市,從京都到大阪顯然是視覺的兩極,京都秀雅,一如街上小步行走的和服少女,而大阪就是大剌剌的突顯差異,一邊是排隊買章魚燒、大阪燒的時髦嬉鬧年輕人,一旁卻繞出撿拾雜物、撿路人丟棄食物溫飽的寒酸老人,這樣的景象看到不知幾回,也因此《花食》的故事背景能稍稍體會。
《花食》此書的奇想成分濃厚,以都市傳說貫穿於此,充分展現兒童多說為是的同儕環境,團體壓力大過思考辨別,因此語言的魔力最大,整個兒童圈即是語言貫穿起的人際圈子。〈精靈之夜〉是關於外籍移民遭到當地居民歧視的故事;〈妖精生物〉是少女期待甜蜜戀愛、肉體接觸而後幻想破滅的故事;〈摩訶不思議〉是男人享齊人之福與死後不寂寞的雙重生死之喜;〈花食〉是關於投胎轉世前的記憶,前世有記憶、前親人未死未忘的悲痛;〈送終婆〉是説帶領臨終者到死亡之途的死亡前後插曲;〈凍蝶〉是阻街女郎身心羽化的兩端,心境與職業的拉扯。在這些故事裡,主角都是孩子,不管是第一人稱的我,還是第三人稱,有年輕與年長後的心境呈現,已經不是孩子,都是痛了點、心虛了點。
〈精靈之夜〉等六篇故事是各自獨立的,但是主題似乎是一貫而下的,基於對過去的感嘆、懷念、哀悼、懺悔,當〈精靈之夜〉受到本地排斥的韓國移民長大了成為日本的一員,根深蒂固的排他性也許會深植他心。當〈妖精生物〉的少女長大後被強暴產子,幼小心靈默默批判所見的棄嬰亂象,她卻巧巧的跟了上去;〈摩訶不思議〉的孩子眼見叔叔在三個女人間打轉,孩子也體驗到家裡的女人、街上的女人與年輕的女人具體差別,也許這是男孩走向男人的提早知覺;當〈花食〉的男孩與女孩都長大後,男孩卸下保護妹妹的重擔,女孩找到另一個依靠,這是最美好的結局,那個依靠也能可是她下段放不下的前世與花食記憶。當〈凍蝶〉的男孩與阻街女郎分開數年後,在他懂得賣身的意義後,他對肉體換取金錢的販賣行為會是接受還是厭惡?於是這些幼年的記憶纏繞著,影響深遠。
當這些環繞著幼年的「朋友」、「性」、「死亡」、「迷戀」,對兒童來說都是短暫、幼稚的,但是不成熟的帶領著所施下的魔法讓他們繼續走上終止成長的路徑,於是他們都變成跳動、無所歸的都市精靈,只能藉由摸索過去找到那個失控的點,當然此書沒有怨念,只有懷念,隱然所失,卻讓讀者感受到星點的成人殘酷,這就也就是朱川湊人的筆調,在不經意中點出混亂。
2007年12月31日
2007年12月25日
《至死方休》試閱本─硬漢遇上陰謀
我得很老實的承認我沒看過李察德的《地獄藍調》,因此傑克李奇的故事是由《至死方休》試閱本中認識到的,傑克李奇是身高195公分的退伍憲兵,是身兼軍人、偵探、警察、動作英雄、情報人員於一身的猛男,父親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母親是他父親派駐韓國時遇見的法國人,傑克李奇從小就隨著父親的派駐而漂移,漂移久了反而最不熟悉的是美國。小說本身沒有畫面,是讀者給予小說表面的想像,如果要我想像傑克李奇的模樣,一定就是電影「終極警探」的布魯斯威利。
看完《至死方休》試閱本後,稍稍翻閱《地獄藍調》,發現有個共通點,就是男主角傑克李奇在路上隨便走一走也會被牽連到,於是他的旅行似乎一靠站就會沾惹到驚天動地的刑案,這點跟柯南的命運多舛類似。《至死方休》試閱本的故事是他被捲入蒙大拿極右派民兵的反美國政府組織活動,這些民兵自成一區,先綁架將軍之女荷莉強森為要挾,意外被捲入的男主角則利用一身武力和勇氣擊抗匪徒,一面被美國政府軍方視為幫兇的他,一面得救援荷莉強森、無辜民眾和他自己的性命,因為這個反政府組織危急整個美國。
《至死方休》倒是沒有多大的推理存在,說驚悚也稱不上,倒是單一英雄的成分比較濃厚。傑克李奇的軍事訓練、槍法、行徑都是飽受風霜的軍人,在十足陽剛的雄性外表與內在裡,自然出現女性角色上演猛男配美女這樣的戲碼,一如詹姆斯龐德在槍林彈雨後不忘與火辣美女男歡女愛,龐德女郎有身手靈活到讓龐德差一點招架不住的楊紫瓊幫襯,也有伊娃葛林這樣美艷動人心藏掙扎的間諜陪襯,而站在猛男浪人傑克李奇身旁的荷莉強森,稍顯弱了點,除了身世和經歷,在書中的角色多是扮演與傑克李奇戀愛、歡愛的女角,當然也許這是要特出男主角的男人味,弱化應該身手不凡、聰明幹練的女角。
去掉這部份,《至死方休》倒是將美國政府諷刺到體無完膚,現今的美國是世界強國,也是世界警察,可以分一杯羹的就去分,可以吸一口血的就去吸,可以參一腳的絕對會把前方排隊的人踢開,不然就是拉著好兄弟(如英國)或強迫其他國家為盟,立場不堅且搖擺不定,形象忽好忽壞,這些形象被逐漸看透後,支持者益支持,反抗者越反抗。
在這本書裡,倒是提醒美國政府背後的指使者是聯合國成員(稱為世界政府),各國政府都是布偶兼操控者,美國恰巧是聯合國手下大將兼當家花旦,這些成員賣弄新聞效果控制媒體、政治、軍事和人民,等到利於操控的共同價值觀建立後,每一個人都是世界政府的會員。此書的反派角色組織蒙大拿極右派民兵想要推翻美國政府以及背後的聯合國成員,這些認為民兵就是人民的聲音,所以試圖截斷美國政府以便上攻世界政府,這樣的安排可聯想到電影「V怪客」,默默忍耐政府壓迫的兩敗俱傷是「V怪客」想要陳述給世界人民看的,而《至死方休》倒是試圖釐清強國的幕後主使者,聯合國內的世界都是幫兇。
看傑克李奇打打殺殺固然精采,我更愛的反而是藉由反派角色口中說出的假象(也許是真相),看到小說中的插曲,再來看看國際新聞,整個世界是個騙局,大家都在說謊。
看完《至死方休》試閱本後,稍稍翻閱《地獄藍調》,發現有個共通點,就是男主角傑克李奇在路上隨便走一走也會被牽連到,於是他的旅行似乎一靠站就會沾惹到驚天動地的刑案,這點跟柯南的命運多舛類似。《至死方休》試閱本的故事是他被捲入蒙大拿極右派民兵的反美國政府組織活動,這些民兵自成一區,先綁架將軍之女荷莉強森為要挾,意外被捲入的男主角則利用一身武力和勇氣擊抗匪徒,一面被美國政府軍方視為幫兇的他,一面得救援荷莉強森、無辜民眾和他自己的性命,因為這個反政府組織危急整個美國。
《至死方休》倒是沒有多大的推理存在,說驚悚也稱不上,倒是單一英雄的成分比較濃厚。傑克李奇的軍事訓練、槍法、行徑都是飽受風霜的軍人,在十足陽剛的雄性外表與內在裡,自然出現女性角色上演猛男配美女這樣的戲碼,一如詹姆斯龐德在槍林彈雨後不忘與火辣美女男歡女愛,龐德女郎有身手靈活到讓龐德差一點招架不住的楊紫瓊幫襯,也有伊娃葛林這樣美艷動人心藏掙扎的間諜陪襯,而站在猛男浪人傑克李奇身旁的荷莉強森,稍顯弱了點,除了身世和經歷,在書中的角色多是扮演與傑克李奇戀愛、歡愛的女角,當然也許這是要特出男主角的男人味,弱化應該身手不凡、聰明幹練的女角。
去掉這部份,《至死方休》倒是將美國政府諷刺到體無完膚,現今的美國是世界強國,也是世界警察,可以分一杯羹的就去分,可以吸一口血的就去吸,可以參一腳的絕對會把前方排隊的人踢開,不然就是拉著好兄弟(如英國)或強迫其他國家為盟,立場不堅且搖擺不定,形象忽好忽壞,這些形象被逐漸看透後,支持者益支持,反抗者越反抗。
在這本書裡,倒是提醒美國政府背後的指使者是聯合國成員(稱為世界政府),各國政府都是布偶兼操控者,美國恰巧是聯合國手下大將兼當家花旦,這些成員賣弄新聞效果控制媒體、政治、軍事和人民,等到利於操控的共同價值觀建立後,每一個人都是世界政府的會員。此書的反派角色組織蒙大拿極右派民兵想要推翻美國政府以及背後的聯合國成員,這些認為民兵就是人民的聲音,所以試圖截斷美國政府以便上攻世界政府,這樣的安排可聯想到電影「V怪客」,默默忍耐政府壓迫的兩敗俱傷是「V怪客」想要陳述給世界人民看的,而《至死方休》倒是試圖釐清強國的幕後主使者,聯合國內的世界都是幫兇。
看傑克李奇打打殺殺固然精采,我更愛的反而是藉由反派角色口中說出的假象(也許是真相),看到小說中的插曲,再來看看國際新聞,整個世界是個騙局,大家都在說謊。
2007年12月18日
《隔離島》─逐島隔人心
幾部日本推理小說作家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消息,著實令讀者興奮。伊坂幸太郎的《死神的精確度》,由金城武主演;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由福山雅治主演;乙一的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kids」,由小池徹平、玉木宏主演。這些小說不一定跟著電影的步調走,有作者獨特的語法,尤其是伊坂,他的作品會怎麼拍,讀者我十分好奇。
閱讀有如劇本般的小說就像是看電影。
《隔離島》的故事是美國聯邦保安官泰迪和搭檔恰克來到隔離島,奉令調查島上的醫院病人失蹤案件,這家醫院是所專門收容犯罪與嚴重心理疾病的醫院。這家醫院名叫瑞秋索蘭度的女人親手殺死自己的三個小孩後又假裝三個小孩還活著,瑞秋卻從牢房神奇消失了,因此第一重密室是牢房,第二重密室是島嶼。在這雙層密室裡、泰迪和搭檔恰克開始調查瑞秋消失的原因,還有她遺留的密語暗號,然後他們闖進島上關於支解人體、切除前腦葉的實驗手術謠言裡,似乎這個島嶼還暗藏了一些陰謀,最後甚至連搭檔恰克都有可疑之處,泰迪似乎是島上最「正常」的人。
「密室」是很有用的法則,尤其當型態還沒有多元化之前。當然形成密室的條件越來越廣,跳出室的格局,裡面出不來、外面進不去都可以掛上邊,或是裡外一條路且受監視的都可以算進去,如果這些是廣義的密室,《隔離島》多多少少也可以算進去,此處的密室是一座島。
《隔離島》的故事剛開始就下了重語,是一位醫師的簡錄,有趣之處在於這位醫師對於泰迪帶有「惋惜」、「同情」的口吻,把讀者帶到泰迪「可能」犧牲的方向去想了,這種巧妙的障眼法有如《剪刀男》設下的魔法,於是讀者被作者騙了,《剪刀男》是最後才恍然大悟,來不及抖掉一身雞皮疙瘩就開始崇拜起作者巧妙的借位處理,但是《隔離島》其實在作者揭開布簾之前巧巧留下沿途的麵包屑,讓讀者跟著作者走。
「精神病患者都會否認他們精神失常。」泰迪說。「鮑伯否認他精神失常。」「因此,鮑伯是精神病患者。」
泰迪在島上調查瑞秋失蹤案時,訪查島上其他正在治療的病患,他遇到鮑伯這個精神病患者,遂發出這樣的言論,答案已經很清楚了。這部小說的核心是塑造人心與人心的距離,以島嶼和監牢做為比擬,島嶼可以是所處之地、教育背景、性別,監牢是價值觀,在孤島牢裡的甲認為乙是精神病患者而他自己不是,實際上乙可能是精神患者,甲也有可能是,於是甲乙兩人在同一艘船上指著別人大吼大叫的場面浮現。「精神病患者」的概念在書中被指向兩個方向,一個是內外皆承認的,一者是外在承認、內在否定的,作者步驟極快,用精神病患者所視的醫院是充滿政府陰謀、醫院牟利陷害的,用院方角度來看精神病患是充滿無奈、悲哀的,兩個視角,兩個世界。
丹尼斯勒翰 (Dennis Lehane)的私家偵探派崔克與安琪系列好看在於兩人調查之於的打情罵俏、派崔克與安琪的燃點和爆點;《隔離島》優點在於看到迷霧行舟中緩緩看到一盞燈。不管是閱讀派崔克與安琪還是帶著不確定感的《隔離島》,丹尼斯勒翰的確讓讀者猛然一覺,陷進電影節奏感和壓迫感十足的故事裡。
閱讀有如劇本般的小說就像是看電影。
《隔離島》的故事是美國聯邦保安官泰迪和搭檔恰克來到隔離島,奉令調查島上的醫院病人失蹤案件,這家醫院是所專門收容犯罪與嚴重心理疾病的醫院。這家醫院名叫瑞秋索蘭度的女人親手殺死自己的三個小孩後又假裝三個小孩還活著,瑞秋卻從牢房神奇消失了,因此第一重密室是牢房,第二重密室是島嶼。在這雙層密室裡、泰迪和搭檔恰克開始調查瑞秋消失的原因,還有她遺留的密語暗號,然後他們闖進島上關於支解人體、切除前腦葉的實驗手術謠言裡,似乎這個島嶼還暗藏了一些陰謀,最後甚至連搭檔恰克都有可疑之處,泰迪似乎是島上最「正常」的人。
「密室」是很有用的法則,尤其當型態還沒有多元化之前。當然形成密室的條件越來越廣,跳出室的格局,裡面出不來、外面進不去都可以掛上邊,或是裡外一條路且受監視的都可以算進去,如果這些是廣義的密室,《隔離島》多多少少也可以算進去,此處的密室是一座島。
《隔離島》的故事剛開始就下了重語,是一位醫師的簡錄,有趣之處在於這位醫師對於泰迪帶有「惋惜」、「同情」的口吻,把讀者帶到泰迪「可能」犧牲的方向去想了,這種巧妙的障眼法有如《剪刀男》設下的魔法,於是讀者被作者騙了,《剪刀男》是最後才恍然大悟,來不及抖掉一身雞皮疙瘩就開始崇拜起作者巧妙的借位處理,但是《隔離島》其實在作者揭開布簾之前巧巧留下沿途的麵包屑,讓讀者跟著作者走。
「精神病患者都會否認他們精神失常。」泰迪說。「鮑伯否認他精神失常。」「因此,鮑伯是精神病患者。」
泰迪在島上調查瑞秋失蹤案時,訪查島上其他正在治療的病患,他遇到鮑伯這個精神病患者,遂發出這樣的言論,答案已經很清楚了。這部小說的核心是塑造人心與人心的距離,以島嶼和監牢做為比擬,島嶼可以是所處之地、教育背景、性別,監牢是價值觀,在孤島牢裡的甲認為乙是精神病患者而他自己不是,實際上乙可能是精神患者,甲也有可能是,於是甲乙兩人在同一艘船上指著別人大吼大叫的場面浮現。「精神病患者」的概念在書中被指向兩個方向,一個是內外皆承認的,一者是外在承認、內在否定的,作者步驟極快,用精神病患者所視的醫院是充滿政府陰謀、醫院牟利陷害的,用院方角度來看精神病患是充滿無奈、悲哀的,兩個視角,兩個世界。
丹尼斯勒翰 (Dennis Lehane)的私家偵探派崔克與安琪系列好看在於兩人調查之於的打情罵俏、派崔克與安琪的燃點和爆點;《隔離島》優點在於看到迷霧行舟中緩緩看到一盞燈。不管是閱讀派崔克與安琪還是帶著不確定感的《隔離島》,丹尼斯勒翰的確讓讀者猛然一覺,陷進電影節奏感和壓迫感十足的故事裡。
2007年12月10日
《戰前酒》與《黑暗,帶我走》─暴力回聲
如果一部小說或影視的主角是男女搭配,如果關係剛好是曖昧的,通常會讓讀者觀眾有所幻想 (當然男男也是),例如近期的湯川學和內海薰,《偵探伽利略》、《預知夢》中的湯川學和個性差異十萬八千哩的內海薰搭在一起,連電影都似乎有個影了,曖昧這檔事在小說影視中特別的好發揮。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由金城武飾演死神千葉,劇情對照原著短篇形式,沒有任何情性的死神要曖昧實在不倫不類,但是既然連湯川學都被弄下海了,死神千葉要淪落世塵似乎也不奇怪了。
派崔克與安琪這對男女私家偵探搭檔為主角的小說的曖昧之處是大喇喇的呈現出來,已婚的安琪身受丈夫家暴多年卻離不開丈夫,派崔克身受安琪吸引但是身邊女人來來去去,這對搭檔就在槍林彈雨中曖昧著,派崔克看著安琪鼻青臉腫繼續火大著,安琪繼續虧派崔克與他的一票紅粉知己,雙方守著內心底線,用言語挑撥著,過程當然是好看有趣的。 撇開這層男女曖昧情素,他們職業背後的故事卻是暴戾氣十足,在染血的城市殺戮戰爭中領取酬勞,經過一次一次的性、菸、酒麻痺,然後再回到戰場,反反覆覆的嘮叨自己討厭這一切,但是他們都是從暴力中出生的,血液中佔滿因子與激動,也許作者的意圖就是寫暴力,一種凝固又低調的暴力,《戰前酒》、《黑暗,帶我走》的作者丹尼斯勒翰另有《神祕河流》、《隔離島》,都脫離不了仇恨與暴力。
《黑暗,帶我走》的故事是波士頓精神科醫師黛安德拉華倫擔心自己的兒子被爾蘭黑幫惡意尋仇,而另一位女子莫拉肯錫遭男友凱虐待的事情她也知情,兩件事情似乎有所牽連,因此委託派崔克與安琪調查黑幫幕後的恐怖復仇行動,卻讓兩人有性命危險,連安琪的丈夫菲爾、派崔克的女友葛瑞絲及女兒梅兒都被牽連到。
《戰前酒》的故事是很沉鬱的,安排了天地父子深刻的無情,黑道份子父親安排強迫十多歲的兒子供喜愛孌童此道的政治人物玩樂,還拍下性交易照片提供日後賞玩,而這位黑道份子父親與政治人物間的關係因政治語言牽扯著,一場政治人物的謊言秀、黑白人種間的歧視戰在城市中上演,他們的角力讓這位日後成長的兒子目睹且被迫參與一切,最後選擇反撲和復仇,和主角派崔克一樣,同樣對家庭中象徵權力與暴力的雙重父格產生反抗,他們眼裡的父權就是暴力。《黑暗,帶我走》的故事有一部份是接續《戰前酒》的,卻可回溯到派崔克與安琪小時候的玩伴與少年過往,好不容易從家庭、愛情掙脫開來的男女主角被層層堆積的恨意扯住,敵人熱愛的捕獵行動是等待時機成熟後的大舉入侵,就如同兒時帶給派崔克的恐懼一般,要讓暴力施展到極致,帶給男女主角身心上的極度傷害。
這樣的故事其實沒有很大的高潮迭起劇情反差,只比麥可康納利的作品有起伏一點,但是閱讀完總是感到有點惆悵,不只是男女主角互有好感卻不敢接受對方的踟躕,也因為恨與暴力總是發生在沒有預料到的事件與人上,回顧這個世界不也是一樣,這樣的雷同卻讓讀者揪心著。
派崔克與安琪這對男女私家偵探搭檔為主角的小說的曖昧之處是大喇喇的呈現出來,已婚的安琪身受丈夫家暴多年卻離不開丈夫,派崔克身受安琪吸引但是身邊女人來來去去,這對搭檔就在槍林彈雨中曖昧著,派崔克看著安琪鼻青臉腫繼續火大著,安琪繼續虧派崔克與他的一票紅粉知己,雙方守著內心底線,用言語挑撥著,過程當然是好看有趣的。 撇開這層男女曖昧情素,他們職業背後的故事卻是暴戾氣十足,在染血的城市殺戮戰爭中領取酬勞,經過一次一次的性、菸、酒麻痺,然後再回到戰場,反反覆覆的嘮叨自己討厭這一切,但是他們都是從暴力中出生的,血液中佔滿因子與激動,也許作者的意圖就是寫暴力,一種凝固又低調的暴力,《戰前酒》、《黑暗,帶我走》的作者丹尼斯勒翰另有《神祕河流》、《隔離島》,都脫離不了仇恨與暴力。
《黑暗,帶我走》的故事是波士頓精神科醫師黛安德拉華倫擔心自己的兒子被爾蘭黑幫惡意尋仇,而另一位女子莫拉肯錫遭男友凱虐待的事情她也知情,兩件事情似乎有所牽連,因此委託派崔克與安琪調查黑幫幕後的恐怖復仇行動,卻讓兩人有性命危險,連安琪的丈夫菲爾、派崔克的女友葛瑞絲及女兒梅兒都被牽連到。
《戰前酒》的故事是很沉鬱的,安排了天地父子深刻的無情,黑道份子父親安排強迫十多歲的兒子供喜愛孌童此道的政治人物玩樂,還拍下性交易照片提供日後賞玩,而這位黑道份子父親與政治人物間的關係因政治語言牽扯著,一場政治人物的謊言秀、黑白人種間的歧視戰在城市中上演,他們的角力讓這位日後成長的兒子目睹且被迫參與一切,最後選擇反撲和復仇,和主角派崔克一樣,同樣對家庭中象徵權力與暴力的雙重父格產生反抗,他們眼裡的父權就是暴力。《黑暗,帶我走》的故事有一部份是接續《戰前酒》的,卻可回溯到派崔克與安琪小時候的玩伴與少年過往,好不容易從家庭、愛情掙脫開來的男女主角被層層堆積的恨意扯住,敵人熱愛的捕獵行動是等待時機成熟後的大舉入侵,就如同兒時帶給派崔克的恐懼一般,要讓暴力施展到極致,帶給男女主角身心上的極度傷害。
這樣的故事其實沒有很大的高潮迭起劇情反差,只比麥可康納利的作品有起伏一點,但是閱讀完總是感到有點惆悵,不只是男女主角互有好感卻不敢接受對方的踟躕,也因為恨與暴力總是發生在沒有預料到的事件與人上,回顧這個世界不也是一樣,這樣的雷同卻讓讀者揪心著。
2007年12月2日
小狗拉瓦─因為戰爭永不結束
誰能拒絕這麼可愛的封面呢?
來源
如果要討論美伊戰爭、飼養與野生、救與不救的問題,肯定是沒有答案。或是如書中所述的人與動物的價值問題:「『為什麼你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救一隻狗,而不是救人?』我保持冷靜,面帶微笑。我不覺得自己對不起誰。事實上,這件事與背叛毫無關連。…我的答案很簡單。我們到伊拉克出任務,原本就不是為了救人。」就人的價值觀而論,理當應先救人,不管是戰爭、疾病、天災都先以人類為救援目標,其次才是別的物種,其實期待一個美國漫畫式英雄是全體人類的幻夢,英雄就該救人,如果蝙蝠俠開著蝙蝠車只為救高譚市中被壞人虐待的一隻狗、蜘蛛人從天而降只為了困在樹上的一隻貓,這樣的英雄就不對味了,但是當初那艘船承載各種動物必定有理由,而且但是很多事件裡,人類卻也不珍惜其他人類。
伊斯蘭世界是近年很風行的創作題材,大多是悲傷的,或是血腥的,而且是真實的,不管是一個政治立場不同的女子被關了兩年的血淚訴說、北歐女記者在其地領略的極度不平等,還是一如新聞報導的殘酷新聞,被私刑處決的、被惡意曲解的、被戰爭殘虐的,這個地區、這些國家,被冠上恐怖份子與火藥庫的機會大過其他解釋。
《小狗拉瓦》的背景是在美伊戰爭中,一如全世界成千上萬的流浪犬,拉瓦的命運可能是餓死、死於戰爭、病死或是吃屍體為生,不然就是被軍人飼養,拉瓦的命運剛好是最後一種,這樣的命運不見得是好的,因為此地有條規定:軍人不得在戰地飼養寵物,這些動物最後多數還是死於掩埋、放生、安樂死。拉瓦在作者Jay Kopelman及美國陸戰隊員發現了拉瓦,將拉瓦帶回營隊,讓這隻小狗在營隊扯著某個隊員的內衣褲、在靴子裡小便、搶著隊員剛脫下來的鞋子,或是如書中所述一群美國大兵看起來雄糾糾氣昂昂但說起話來卻是:「你這隻小狗狗…」、「你這隻小壞壞…」來的引人發嚎,不然就是一天到晚拉瓦長、拉瓦短,一如嘮叨的母親。隨著拉瓦長大及Jay Kopelman的調遷,拉瓦不能繼續待在伊拉克了,所以Jay Kopelman向外尋求協助,希望將拉瓦帶離伊拉克,更完美的是希望他被派與的戰爭(其實戰爭永不結束)結束後能將拉瓦帶到美國,與他一同生活。
Jay Kopelman向軍中同袍、醫生、寵物飼料公司、戰地記者尋求協助,甚至寄信到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和美國總統布希信箱,最後在有經驗者和眾人(想也知道不包括加州州長和布希)的通力合作下,拉瓦離開伊拉克了,現在與Jay Kopelman與妻子、繼子住在加州,還有另外一隻狗和一隻貓。(此為真實事件)
此書原名是《From Baghdad, With Love》,其實我覺得在伊拉克的部分不見得是愛,而是出於戰地人心的恐懼,需要世俗常務來化解緊張,飼養這項普通的事成為美國大兵身於戰爭前線的慰藉,呆看著拉瓦搗蛋能吸取戰爭散佈的恐懼,暫時導向貼近他們原先在美國的生活,他們所想的無非是活著、然後回美國、回家,也許是和女友老婆親熱、和父母老友相擁、和小孩談談生活,或是摸摸狗狗的頭或是丟個東西給牠們撿,這麼簡單的事情在戰地變成奢求,拉瓦剛好補足了這一塊。更甚者這是人在戰爭中共同所求的營養,伊拉克人山姆與美國大兵無不同,同樣為這隻小狗張羅食物。
當然拉瓦是好運的,遇到一群普通且正常的大兵而不是一群藉施虐紓解壓力的軍人,不然就只是戰爭中的另一條殞逝的生命。
來源
如果要討論美伊戰爭、飼養與野生、救與不救的問題,肯定是沒有答案。或是如書中所述的人與動物的價值問題:「『為什麼你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救一隻狗,而不是救人?』我保持冷靜,面帶微笑。我不覺得自己對不起誰。事實上,這件事與背叛毫無關連。…我的答案很簡單。我們到伊拉克出任務,原本就不是為了救人。」就人的價值觀而論,理當應先救人,不管是戰爭、疾病、天災都先以人類為救援目標,其次才是別的物種,其實期待一個美國漫畫式英雄是全體人類的幻夢,英雄就該救人,如果蝙蝠俠開著蝙蝠車只為救高譚市中被壞人虐待的一隻狗、蜘蛛人從天而降只為了困在樹上的一隻貓,這樣的英雄就不對味了,但是當初那艘船承載各種動物必定有理由,而且但是很多事件裡,人類卻也不珍惜其他人類。
伊斯蘭世界是近年很風行的創作題材,大多是悲傷的,或是血腥的,而且是真實的,不管是一個政治立場不同的女子被關了兩年的血淚訴說、北歐女記者在其地領略的極度不平等,還是一如新聞報導的殘酷新聞,被私刑處決的、被惡意曲解的、被戰爭殘虐的,這個地區、這些國家,被冠上恐怖份子與火藥庫的機會大過其他解釋。
《小狗拉瓦》的背景是在美伊戰爭中,一如全世界成千上萬的流浪犬,拉瓦的命運可能是餓死、死於戰爭、病死或是吃屍體為生,不然就是被軍人飼養,拉瓦的命運剛好是最後一種,這樣的命運不見得是好的,因為此地有條規定:軍人不得在戰地飼養寵物,這些動物最後多數還是死於掩埋、放生、安樂死。拉瓦在作者Jay Kopelman及美國陸戰隊員發現了拉瓦,將拉瓦帶回營隊,讓這隻小狗在營隊扯著某個隊員的內衣褲、在靴子裡小便、搶著隊員剛脫下來的鞋子,或是如書中所述一群美國大兵看起來雄糾糾氣昂昂但說起話來卻是:「你這隻小狗狗…」、「你這隻小壞壞…」來的引人發嚎,不然就是一天到晚拉瓦長、拉瓦短,一如嘮叨的母親。隨著拉瓦長大及Jay Kopelman的調遷,拉瓦不能繼續待在伊拉克了,所以Jay Kopelman向外尋求協助,希望將拉瓦帶離伊拉克,更完美的是希望他被派與的戰爭(其實戰爭永不結束)結束後能將拉瓦帶到美國,與他一同生活。
Jay Kopelman向軍中同袍、醫生、寵物飼料公司、戰地記者尋求協助,甚至寄信到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和美國總統布希信箱,最後在有經驗者和眾人(想也知道不包括加州州長和布希)的通力合作下,拉瓦離開伊拉克了,現在與Jay Kopelman與妻子、繼子住在加州,還有另外一隻狗和一隻貓。(此為真實事件)
此書原名是《From Baghdad, With Love》,其實我覺得在伊拉克的部分不見得是愛,而是出於戰地人心的恐懼,需要世俗常務來化解緊張,飼養這項普通的事成為美國大兵身於戰爭前線的慰藉,呆看著拉瓦搗蛋能吸取戰爭散佈的恐懼,暫時導向貼近他們原先在美國的生活,他們所想的無非是活著、然後回美國、回家,也許是和女友老婆親熱、和父母老友相擁、和小孩談談生活,或是摸摸狗狗的頭或是丟個東西給牠們撿,這麼簡單的事情在戰地變成奢求,拉瓦剛好補足了這一塊。更甚者這是人在戰爭中共同所求的營養,伊拉克人山姆與美國大兵無不同,同樣為這隻小狗張羅食物。
當然拉瓦是好運的,遇到一群普通且正常的大兵而不是一群藉施虐紓解壓力的軍人,不然就只是戰爭中的另一條殞逝的生命。
《Q&A》─從生命的問題找答案
絕大多數人不會因為A事件引發B事件而走運,如我不管對了幾百張發票還是心血來潮買N張樂透都不會變成百萬、千萬富翁,除了自己投入、力行過的,似乎越嚮往之的願望就不會突然降臨,這彷彿是一種定律,樂透總是降臨不特別期待的幸運兒手上,期待者如我只能幻想捧著百萬、千萬元的美夢,產生更多的期待。有此預想,所以剛看《Q&A》試閱本前面幾頁時,我很羨慕羅摩‧穆罕默德‧湯瑪士,一個被眾神牽引的幸運兒,然而隨著看過的頁面越來越厚,卻越來越不慶幸如此好運。
來源
Vikas Swarup 的《Q&A》的故事是主角羅摩參加電視台舉辦的有獎徵答節目「Who Will Win a Billion?」,經過十二個問題的機智問答後得到十億盧比 (約八億台幣,比台灣一次的樂透得主獎金都要高),電視台主持人、投資者及警方因懷疑身為服務生的羅摩作弊,希望羅摩能承認作弊而將十億盧比獎金撤回,因羅摩不答應遊說也不同意認罪,就在電視台人員、警方要強行逼迫他簽下切結書時,一位自稱是羅摩的女性律師衝了進來,以和客戶商討為由將羅摩帶離,這位名叫斯宓塔‧沙的律師詢問羅摩為何能答對這十三道題目,羅摩的回答是「所有的答案我都知道」,然而獲得答案的過程中皆是他的生命換來的,他是答案的證人也是經歷者,一如成千上萬的(現代)印度人。
這個故事剛開始並沒有吸引我,參加試讀活動也只是貪心、貪多,出版社寄來後擺上幾天才開始動工,簡介的情節也和我想像的不一樣,然而一翻閱起來卻被吸住了,這不僅是個幸運兒的故事,也是印度社會的一沙塵,故事甚至還留有伏筆,貪於獎金外的道德掙扎與復仇。
羅摩所生活的中下階層,迫使他生活在孤兒院、生活在少年之家、當外國人的奴僕,經歷印巴戰爭的遺火,見證印度寶來塢電影的風行,因印度旅遊業(如泰姬瑪哈陵)的日漸興起當起外國遊客的翻譯,體驗到金錢與尊嚴間的關係;在消費印度的外國觀光客帶領下見識到印度色情業,也因如此他初戀及初體驗的對象是一名妓女,這些他所經歷過的事件讓他能回答十二個問題,透過這些印度社會的遽變,他變成富翁;透過十二個問題,讀者看到印度中下經層的具體悲哀,或者也顯見資本主義社會的如履薄冰,大家只是在不同的冰面上而已。
《Q&A》的結局一如寶來塢浪漫電影的落幕,男主角得到想要的,將這份好運傳給眾人,被他幫助過的人擁簇這份運氣,所以好運是會傳染的。男主角的這份運氣之旅其實在他的詮釋下都是「正面」,他丟銅板的目的只為了穩定步伐,然而兩面皆是正面的銅板能給他帶領好運嗎?只怕是作者引導讀者的意圖,因為期望的高低不一,只缺信心而已。
來源
Vikas Swarup 的《Q&A》的故事是主角羅摩參加電視台舉辦的有獎徵答節目「Who Will Win a Billion?」,經過十二個問題的機智問答後得到十億盧比 (約八億台幣,比台灣一次的樂透得主獎金都要高),電視台主持人、投資者及警方因懷疑身為服務生的羅摩作弊,希望羅摩能承認作弊而將十億盧比獎金撤回,因羅摩不答應遊說也不同意認罪,就在電視台人員、警方要強行逼迫他簽下切結書時,一位自稱是羅摩的女性律師衝了進來,以和客戶商討為由將羅摩帶離,這位名叫斯宓塔‧沙的律師詢問羅摩為何能答對這十三道題目,羅摩的回答是「所有的答案我都知道」,然而獲得答案的過程中皆是他的生命換來的,他是答案的證人也是經歷者,一如成千上萬的(現代)印度人。
這個故事剛開始並沒有吸引我,參加試讀活動也只是貪心、貪多,出版社寄來後擺上幾天才開始動工,簡介的情節也和我想像的不一樣,然而一翻閱起來卻被吸住了,這不僅是個幸運兒的故事,也是印度社會的一沙塵,故事甚至還留有伏筆,貪於獎金外的道德掙扎與復仇。
羅摩所生活的中下階層,迫使他生活在孤兒院、生活在少年之家、當外國人的奴僕,經歷印巴戰爭的遺火,見證印度寶來塢電影的風行,因印度旅遊業(如泰姬瑪哈陵)的日漸興起當起外國遊客的翻譯,體驗到金錢與尊嚴間的關係;在消費印度的外國觀光客帶領下見識到印度色情業,也因如此他初戀及初體驗的對象是一名妓女,這些他所經歷過的事件讓他能回答十二個問題,透過這些印度社會的遽變,他變成富翁;透過十二個問題,讀者看到印度中下經層的具體悲哀,或者也顯見資本主義社會的如履薄冰,大家只是在不同的冰面上而已。
《Q&A》的結局一如寶來塢浪漫電影的落幕,男主角得到想要的,將這份好運傳給眾人,被他幫助過的人擁簇這份運氣,所以好運是會傳染的。男主角的這份運氣之旅其實在他的詮釋下都是「正面」,他丟銅板的目的只為了穩定步伐,然而兩面皆是正面的銅板能給他帶領好運嗎?只怕是作者引導讀者的意圖,因為期望的高低不一,只缺信心而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