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適合讀者:地球環境關切者、科幻小說愛好者
一直很喜歡倪匡架構科幻小說的眼界,在他的科幻小說裡,人類是觀察與被觀察的一群,當人類探索天外星球,外星族群也會融入人類、殖民人類,與人類產生利益或感情糾葛,有些外星生物型態、心態與人類無異,因此人類不是獨一無二的一群。人類是生物圈的一類,也許是天外某種龐大族群所饌養的寵物,或是被視為養在實驗室器皿中的細菌,與其他物種放在一起競爭,剛好繁衍到60多億,實驗者看著人類如何消滅、侵略其他物種,可能是龐大族群眼中的高等、進化、肉食性細菌或生物之一,如同人類對靈長類所做的實驗,也許人類的壯大是對龐大族群的反撲、人類與生態的平衡問題是因龐大族群的刻意控管,當然以上毫無證據,一切來自科幻小說(如世界大戰、外星人)、電影(如MIB、ID4)、X檔案的情境假想,但是以上可以當作《群》這本小說內容的閱讀世界。
來源 來源
《群》是用「多視角」寫法,由多個主角在各地起跑,然後聚集到「獨立號」上,因此在這之前,要寫來自各地的警訊,各地警報響起,祕魯魚群消失與群殺、各地鯨群攻擊船隻與觀光客、挪威的甲烷蟲在大陸棚鑽孔、法國食用龍蝦被污染、海底探測隊被擊殺、洋流消失,這些事件未必有所交集,但是共同指向來自未知的深海。
人類世界只有無盡的未知,來自外太空、來自深海、來自地心,當這本小說拋棄人類最大的未知恐懼─來自天外的外星生物,而摘取來自地球上的環境問題,這本小說已經成功一半了,讀者當然也愛看電影中大章魚以觸角包住地球、遮蓋天空的飛碟轟炸白宮的驚悚畫面,但是那是電影的爆米花時刻,讀者最大的恐懼是來自與人類共處的生物會如何反撲人類,就像國家會怕他國入侵而非外星生物進攻一樣,畢竟人類作賊心虛。
小說成功的另一半在於行銷手法,出版社順勢推出《群報》,標題是聳動的「挪威沉沒」、「深海電纜斷裂」,配合小說故事發出新聞稿,不仔細看很是嚇人,細看才發現記者群是「業全真」、「黃小唬」、「賈近聞」,《群報》其實是《群》的搶先試讀,將小說中發生的事當作報導內容,《群報》的推出,又讓小説往成功之路邁進。
不可否認的,《群》上下兩冊的下冊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上冊在於鋪陳海洋反撲的前奏,帶給讀者暴雨前的淅瀝滴答聲,或是未聞雨聲先聞到下雨前空氣中彌漫的下雨預兆,所以讀者在期待暴雨的結果、原因。下冊被寄予厚望,但仍未跳脫科幻電影的小小模式,給予一個解釋後,這個不太能讓人信服的演化、變形過程就是海洋反撲事件的源頭,像是海洋的母親在討伐傷害它千萬海洋子民的一個可分裂的生命體,以這個看來科幻意味過於濃厚的生命體來標示「環境異常」的警鈴。
從上冊到下冊,所要點醒的環境問題不只是來自海洋,Yrr所代表受人類壓迫生命的群體生物,換做任何生物群體都有可能,人物想像無限、恐懼無限,殺人蜂、殺人鯨、殺人蟑螂、殺人蜥蜴…等都被拿來用做電影內容,以《群》的內容來看,各種生物都有可能起身反撲,人類已經意識到這點,而且能化作恐怖電影的內容,作者化為文字去點醒人類的恐懼,正如「不可面對的真相」,在人類衝鋒陷陣的時候,需要一些聲音讓人類停下來想想為何而戰、死傷多少。
已推出《群》十萬冊奇蹟紀念版、《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重新檢視《群》的銷售意義,作者試圖用《群》這部好萊塢式冒險刺激的小說來說服廣大的讀者群,《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卻是研究性質的書籍而非小說,相信作者有更大的海洋理想。透過「進化」看《群》和《海》,作者寫作《群》的目的在於警醒讀者海洋仍是未知,作者寫作《海》的目的於讓讀者認識海洋、關心海洋,海洋包圍陸地、生物來自海洋、人類通過海洋,甚至生命永葬於海洋,正是從土地來、往土地去,從海洋來、往海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