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曙光》原書名為「The Informationist」,不論是看到英文原書名還是翻譯書名,或是看到一長串的推薦,很多讀者可能都會落入文字陷阱,以為這本小說一如所評,兼具宏觀、細緻的說書人視角,寫出一個獨特、魅力的女性角色與生長背景。但是實際讀來,讀者會發現這又是一場文字陷阱,《赤道曙光》是本不如預期精彩的小說。
《赤道曙光》並不是不值得一讀,但是難得讀到一位作者添加了各種豐富、陌生的題材,卻看到作者錯用這些材料而寫成大雜燴。作者寫非洲小國、非洲文化、非洲社會,把女主角放置在一個艱困又神祕的地方,看似會發展成一部佳作,但是濫用多種題材的下場是變點到為止,無法寫得深刻動人。在這本小說裡,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想寫真實的非洲以及寫作野心,但是她只給讀者看表層的污漬,讀者看不到爛到根處的黑暗。讀者所期待的是作者在有限的篇幅裡寫非洲小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犯罪實景,以此表達生存在黑色大地上的無奈。實際上,作者如實傳達了非洲小國的亂與不安,但是她無法寫出傳達無奈的文字,只留下有如動作電影、一閃而逝的想像畫面。
作者本身有著奇特的成長背景,不是坐在家裡就憑空想像出整本小說的作者。作者體驗過在非洲生存及嚴苛的環境,事實上可以寫得更深入、更殘酷,就算有加油添醋的成分在,多數讀者也很難分辨真假,但是作者寫了一個很淺的故事,幾乎是浪費了她的經歷。這裡所謂的淺,並非盲目指責作者,而是看到作者選擇了安全的寫法所產生的遺憾,小說跨越歐非大陸、非洲數國,但是小說所呈現的卻是不必花太多時間查證、尋找的資料,而且似乎也不用投入太多私人情感,純粹就是創作一個故事。
更遺憾的是作者好像認為故事不夠普遍,還加入更通俗的情節進去。在小說中填入羅曼史並非不適當,而是要依羅曼史與主角性格、情節是否相合再行書寫。很明顯的,《赤道曙光》並不是一本適合寫情愛情節的小說,情愛應該輕描淡寫,甚至全數刪除也無妨。小說中先是將女主角塑造成一位受過創傷、歷練而成的不凡女性,這段已將她與其他凡夫俗子隔絕開來,卻又將她拉入人類情感叢林,這樣的安排好比把超人置入平凡的柴米油鹽生活中,浪費篇幅在寫她平凡的一面,而不在她的經歷、情緒轉折上多加琢磨。
很多評論將此作與莎蘭德相比(《龍紋身的女孩》系列小說女主角),認為這本小說的女主角麥可(小說刻意用男性化的中間名)的背景描述是來自作者的自身影射與莎蘭德的疊合。先不論讀者喜歡莎蘭德與否,她被「神化」的部份相較之下比較少,比較多的部份反而是描述她叛逆、受害與復仇的模樣,更多描述就讓讀者更能了解莎蘭德;《赤道曙光》反之,用極少的文字敘述就「神化」身在男性暴力叢林中的一位女性,不僅讓人懷疑這樣的篇幅怎麼將一位角色塑造得完整,又發現此小說簡略的寫法是將小說題材拖下水的缺陷,也可以說,讀者無法了解麥可,因為作者留給讀者閱讀的資訊太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