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如果能選擇─ 《尋找化石的女孩》

尋找化石的女孩》適合的讀者:對舊女性的新想法議題有興趣的讀者

當社會不再有或減少限制時,限制自己的往往是那些自我懷疑。在某些國家、社會裡,現代女性相當幸福,因為她們擁有選擇的權利。不過這帶來了更多困擾,不少女性活在被自己限制住的國境裡,她們煩惱的無非愛情、婚姻、工作與未來,以及如何取捨。不管轉換到哪一個時空,就算社會接近平權、男女觀念近乎一致,多數女性煩惱的事情還是一樣,永遠在選擇上打轉,也許這就是女性的宿命。

尋找化石的女孩來源


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擅長書寫女性的心聲,她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虛構畫家維梅爾與葛里葉之間的曖昧糾葛,重心在在她轉圜之間的抉擇。她身處的那個時代,女性除了結婚生子別無他擇,她可以選擇放棄名節、飛蛾撲火獻身於維梅爾,她也可以安份守己、找一個她不討厭他、他尊重她的夫婿,除了這兩條路,她沒有其他岔路可以選擇,她沒有現代女性那麼多事物可以取捨。在 《尋找化石的女孩》一書裡,作者再次鋪陳這樣的議題,女性身陷囹圄,除了家庭、宗教、法律、教育的阻撓外,更多耳語來自身處的社會背景。女性被迫選擇放棄她們可能擁有的不凡,努力成為大家口中有教養/無才便是德的淑女。

作者似乎對女性的選擇權深感同情,一再寫這些女性與身處環境的波折。在 《尋找化石的女孩》中,作者提出瑪莉安寧(Mary Anning)與伊莉莎白費波特(Elizabeth Philpot)兩位女性,作者借用了她們真實的成就與發現,虛構她們在家庭婚姻、興趣才能間的掙扎,因為在18世紀,女性唯一的路是當一位大家閨秀,然後走向婚姻。瑪莉安寧與伊莉莎白費波特同為化石收集者與古生物學家,她們在男性掌權的考古學界求一道照在身上的微光,但是因為性別的限制、壁壘分明的階級觀念,她們被視為傳統的背叛者。

作者無需嘶聲力竭,就已經寫出時代女性的窘境與貶抑。脫去限代女性的伶牙俐齒、反諷嘲解,作者的書寫回到舊時代去揣摩女性心聲,但是她沒有刻意創造出一個完全的反叛者,兩位主角仍舊活在她們的時代,她們擁有同樣的懷疑與怯懦。以那時來說,她們是被傳統屏除、被男性嫌棄的女性,正因為如此,她們才能浮出屬於男性的時代洪流。另一方面,她們如同珍奧斯汀,站在婚姻情愛的圈子外冷眼看著圈子裡的人情紛雜,對那些走進婚姻的女性多少帶著一點輕蔑,但是如果有機會良緣,她們還是會一頭栽進去。

對照《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書,這本小說顯得平順、無顯著特色,似乎缺少了描寫女性抉擇時的飄盪不安,這多少讓小說失色不少。作者在寫真實人物時,反而多了顧忌,減少很多身為女性作家的旁白。作者要忠於歷史紀錄,一面要在空白處加上自己的想像,也許多少被記錄絆住,但是作者的強項就是在寫女性思緒轉折時的衝擊與陷落,少了這塊,小說少了女性剛柔的力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