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廊亭殺人事件》適合讀者:東野圭吾書迷
2008年秋季日劇「流星之絆」是深具偶像、推理與娛樂色彩的佳作,原著與改編後的效果與笑果讓這齣日劇大放異彩。日劇氣氛起頭輕鬆、結尾略為沉重,卻沒有「白夜行」、「信」的悲涼,非常適合東野圭吾的初閱讀者。
日劇「流星之絆」改編自東野圭吾的《流星之絆》,東野圭吾的作品先後有《秘密》、《偵探伽利略》、《預知夢》、《嫌疑犯X的獻身》等改編成日劇或電影,這些作品多是避開血腥暴力場面,而往主角魅力、推理層面進行。雖然個人比較喜愛作者描寫黑暗迷途的人情糾葛,對作者攤開血淋淋的凶案謀殺心態著迷不已,然而《徬徨之刃》、《幻夜》、《單戀》等結構較為龐雜的作品的確難以改編成日劇、電影,一為角色特出度的問題,一來是尺度問題。
來源
東野圭吾的一些早期作品較少踩到成人的框線,也極少碰觸到讀者的禁絕閃避的不快感受,甚至是以推理為主,而非拿捏氣氛,《十一字殺人》與《迴廊亭殺人事件》就為以推理技巧展現為題。
《十一字殺人》與《迴廊亭殺人事件》雖為推理之作,然而就推理技法而言,自然不及今日的東野圭吾,作家作品在小說中練習掌握精準度、醞釀事件的氣氛,常常運用推理技巧與驟轉佈局,因此在閱讀這兩本已出中文譯本的東野圭吾小說時,不妨降低推理期待度,而去觀察作家一路走來、逐漸貫徹的創作氣息。
中譯新作《迴廊亭殺人事件》的推理寫法上並無特殊之處,「家族謀殺案」、「死前留言」的情節時常可見,因此這本小說較引人注目的是「作者賜死的對象」與「兇手的反轉」。小說故事描寫「我」的男友里中二郎被人殺害,外界與警方卻認為里中二郎縱火且謀害「我」,「我」為了找出殺死里中二郎的兇手,化作另外一個死人前往迴廊亭調查,一方面與當時在場者探聽可能的線索,另一方面藉機復仇,因為原來的「我」也是兇手的目標之一。「作者賜死的對象」與「兇手的反轉」的雙重高潮皆在小說後段顯現,因此前段是佈局、鋪陳,利用主角「我」的調查抽絲剝繭,製造另外一個命案,然後從另外一個命案中找出真兇。
因另一個命案前後的設置並非完美,輕易讓讀者看到小漏洞,所以小說試圖製造撲朔迷離的氣氛明顯有破綻。小說的結尾不僅是全書高潮,轉折也出乎讀者意料,小說前後比例不一致的情況造成頭輕腳重的缺陷,就推理小說是有可讀價值,但是就東野圭吾小說的角度來看來是分數不高。
如果能抱持著閱讀東野圭吾早期之作的想法閱讀此書,《迴》一書自然不會造成過度期待後的失望,除此之外,可看到東野圭吾的躍進與深入,因此《迴》的創作歷程意義大過小說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