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6月30日

殺戮之病─限制級推理小說

  在書店看到封起來的書,有三種可能,一種是夾贈品的,一種是限制級的,一種是多本一套的,不管是以上哪種可能,封起來的書向來引人注目。以前在書店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區塊的書常常被解套,而且都會被帶到書店較偏僻的小角落,然後閱書者看完後會把那些書藏塞在書櫃夾層裡,因為那些讀者因閱讀那些書而害羞、不好意思,這些書通常是跟性有關的。大辣出版許多和性有關的書籍,有本《天天好體位》大概是書店中常常失蹤兼被拆開的書籍了,不過當眾店員因不堪其擾一同實際檢查這些被拆閱品是否符合現制級的標準時,相信那些原本心跳加快的拆閱讀者會因為尺度而大失所望。之後書店學乖了,限制級的書籍通常放在結帳櫃檯的附近,或者想購買此類書籍的顧客得向店員詢問,藉此減少被拆或年齡層不符的可能,通常,這類書籍新上市時,就會有許多男性顧客在櫃檯附近張望。

 也許不把書封起來反而是上策,一看到沒封的書,大概就覺得此書介於普遍級到輔導級之間,反而不會有衝動去翻閱內容是否沾腥帶辣,所以奧田英朗《六宅一生》才逃過貼上限制級標題的命運,但是翻開《六宅一生》,裡面鹹溼的內容讓人嚇一跳,限制級與非限制級的分類著實模糊。《女教授應召實錄》其實內容尚在邊緣,不如書名大膽;西班牙情色文學《露露》遊走煽情的美感,讓人好奇;看到《永恆的媚拉》已經開始懷疑情色是否可以和文學掛上邊,以上的三本書在多數書店都是封起來的,從簡介和內容大致可以分到限制級書籍,但是奧田英朗《六宅一生》的內容為何沒有掛上限制級,或是說我孫子武丸的《殺戮之病》為何沒有貼上限制級標語,都是令讀者匪夷所思的地方。 

 來源

商周有個系列專門出「異色小說」,包括《鋼琴教師》、《超速性追緝》、《特別的吻給特別的你》等,以上三本都出過電影,曾看過前兩部改編電影,原著和電影都讓我感到頭痛,對於創造「異色」情節的目的想要深入,卻常常被呈現畫面嚇到,不管是電影畫面還是閱讀幻想。《特別的吻給特別的你》改編成的電影我並未觀看,原著看了部份就放回書架上,因為其內容對我來說無法接受,當然也許每個人都有點容納「異色」的心理空間,不過我這個沒膽的讀者絕對是躲遠遠的。

 我孫子武丸的《殺戮之病》和《特別的吻給特別的你》中的一篇短篇小說有類似之處,〈我們鮮少如此旁觀愛情〉描寫以屍體取代人體戀愛行為的女性,其中的「戀屍癖」情節不如《殺戮之病》來的特顯,其實〈我們鮮少如此旁觀愛情〉可以看做成觀察少數族群 (戀屍癖) 的筆記,而《殺戮之病》尺度則大多,充斥許多與屍體性交的描寫,令人冷汗直冒,而且這是1992年的作品,讓我頻頻看封面確定自己是在「看推理小說」。

 她那令人不禁懷疑究竟是藏在哪裡的細長舌頭,從雙唇之間滑了出來,橫掛在嘴邊。看起來就像是她以最後的意志力所描繪出來的大問號一樣。「為什麼?」「因為我愛妳啊。」──出自《殺戮之病》

 看到以上一段,只是其中一小段描寫戀屍的情節,屍體的溫度、態度、形貌、器官都是兇手深愛的,超越一般人想像,兇手對屍體的眷戀讓他渴求把女人變成屍體,與其性交、與其對話,然後在逐漸冰冷僵硬的屍體上劃刀,割下女性器官,企圖追尋不朽的屍戀,不過隨著屍體的腐壞,他只能繼續讓女人變成屍體。 

此書重點當不然是戀屍癖,而是戀屍癖養成造成的兇手性格,以及玩弄讀者的推理技巧,此書一開始就告訴兇手是誰,讀者想當然爾以為兇手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因為作者使用焦點模糊技巧,將光線集中在某個角色上,淡化身陷黑暗中的兇手,其實這招技巧在《剪刀男》也可以看的到,只是論精彩度,《剪刀男》的破綻幾乎找不到,《殺戮之病》則是一再提示兇手身分,因為到最後幾頁才會知道戀屍者到底是誰。兇手對母親的依戀、對父親的忌妒,讓他產生對屍體的興趣,以那些經歷來看,很難體會兇手的心理養成,不過他不是全書唯一染病的,可以說書中每個角色多少都有嗜血的天份,或者是全無正常者,只是壓抑與亢奮與否。 

書中的一位妻子在家庭陷入危機時,所抱持的想法是家人不可能殺人,家庭失和但是仍想維持家庭完整,就是表面上的人口正常,但是細想當家庭人口各懷鬼胎,維持關係的效用只是因為面子。書中的一位妹妹在姊姊生前破壞她的婚姻,但是在姊姊死後滿懷歉意,但是細想對一個家人的尊重是在死後形成,讓妹妹心生愧疚的原因是她死了,而不是我錯了。 書中一再提及死亡,可是很弔詭的提出人類對死亡的趨向性,求死本能就是飛蛾撲火,求他人之死不只是兇手的欲望,書中很多來來去去的角色都往死亡走去,人人都著迷於死亡的誘惑,也許染病的群體就是全人類。最後一定得提最後一頁的劇情張力,毫無疑問的這是最精采的一頁,不管畫面、對話、動作都有無懈可擊的死亡病毒。 



2007年6月24日

《索涅奇卡》─女人傳記

也許最近注意旅遊的讀者會發現前去俄國不再是又貴又困難的事,臺灣在今年7月開始有直飛俄國海參威的班機,直飛海參威的時間很短,大約4小時的飛行時間,也許將來會開闢更多的俄國路線,配合俄國歷史、文學,應該非常迷人。 

提到俄國文學,我得坦承我知道的不多,看過的更是少,都是在「喔!那個寫某某書的那個作家」的常識等級,要寫俄國文學心得,是心虛。就提我略略讀過的俄國文學作品,有契訶夫《第六病房》、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馬格麗特》、納博可夫的《羅麗泰》、杜斯妥也夫斯基與托爾斯泰的些許作品 (重點是都沒仔細看過)、鮑里斯阿庫寧的《墮天使暗殺組》、庫爾克冰上的野,外加很新很新的夜巡者》,基本上就是我外國文學中非常弱的閱讀圈,只好過非洲文學,不能就俄國歷史和文學而寫書評,著實是遺憾。

 庫爾克《冰上的野餐》是皇冠出版的,此書是我閱讀皇冠出版少數的不佳作品,是本有不少錯字和翻譯錯落的翻譯小說,打破皇冠向來保持不錯的翻譯水平,然而當時俄國文學與留學不如現在風行,俄文翻譯者是比現在來的難找,又請不起俄文翻譯大咖,翻譯程度讓《冰上的野餐》的有趣故事稍減,讓我有陣子對翻譯頗為挑剔。之後讀到《夜巡者》、《羅麗泰》等,兩書的翻譯流暢,特別是《羅麗泰》,整本書就像是一件紫紅色的花邊蕾絲裙襬。 

有了上述的俄國文學閱讀體驗,對我自己總算有了點信心,先拋開讀了一半或開頭的其他小說,先拿《索涅奇卡》來看。2007臺北國際書展有位受重視的俄國女性作家,她的知名度在臺當然不及《夜巡者》作者盧基揚年科來的知名,不過因為這場閱讀盛會而初次認識柳德蜜拉烏利茨卡婭(Ludmila Ulitskaya)

 來源

和以上其他俄國文學小說相較,《索涅奇卡》絕對是親切的多。《索涅奇卡》的故事很簡單,一位熟悉俄國文學的平凡女子索涅奇卡,遇到一位驚豔於她豐富文學素養的男人羅伯特,兩人結婚後,育有一女,然而羅伯特日後銷魂於年輕女子的貌美肉體,日漸臃腫的索涅奇卡在婚姻中做出抉擇,抉擇就是讓丈夫外遇的對象住進家裡,視她為女兒,做為婚姻與已逝丈夫的安慰。當然小說中毫無外遇男性與無辜女性的同情聲音,沒有譴責、沒有探究,只是純然敘述一個故事,女主角索涅奇卡對婚姻的態度顯然是個異數,將近30年的婚姻生活,婚姻平淡無奇,既無大風大浪也無甜蜜情趣,除了丈夫羅伯特的外遇、生育子女碰到女兒跳脫兩性間隔的性事問題以外,索涅奇卡的確可以平穩度過婚姻生活,但是已婚女性當真遇到丈夫外遇和子女交友問題,有多少女性可以泰然處之?更何況是像索涅奇卡視丈夫的年情情人為女兒、口頭隨便抱怨女兒半夜讓男人回家過夜,沒有感情總要面子,這顯然就是此書的弔詭之處。 

作者是否想要高捧女性問題中的婚姻生活、兒女教養問題,端看讀者的出發點,當然有些讀者偏向年輕的情婦當然比糟糠妻好,有些讀者認為忠實的婚姻生活才是道德,不管抱持著什麼樣的婚姻態度,似乎對這個故事影響不大,因為讀到索涅奇卡、羅伯特男女主角的態度,似乎看出點端倪。


「羅伯特是一個吃苦耐勞、很有力氣的人,而且身體上的疲憊,可以放鬆他處理帳單上那些無意義的虛假數字而痛苦不堪的心。所有的數據都是用騙人的報表和偽造的文件所串成,那些文件上把被偷走的燃料和機器備用零件,以及被盜賣到當地市場的蔬菜全都註銷掉。」─出自54 

「每一個早上索涅奇卡都沐浴在不可置信的女性幸福色彩中,如此明亮耀眼,要習慣它的存在簡直不可能。她的內心一直偷偷懷著在某一分某一刻中這種幸福可能消逝的心理準備─誰知道會在哪個偶然的情況下,會因為某人的錯誤或疏忽而導致幸福中斷。」──出自6869 

從她遇到羅伯特開始,或是熱衷文學開始,她的心早分了一大塊給文學了,而且是俄國文學。除了文學,索涅奇卡的幸福來源就是質疑幸福,對幸福無所求,就無掉下地獄的痛苦,既無對婚姻、丈夫、孩子的道德要求,自然就沒有婚姻、丈夫、孩子的道德困惑,對女人而言,索涅奇卡做了一件很理智的事情,去追求不會跑、不會叛逃的事物,我想這就是作者寫作會視為女性文學一角的原因。



2007年6月20日

龍眠─沒有是種救贖

某次和同學聚餐吃火鍋時,同學甲在熱氣喧騰時,談論楚浮、黑澤明與一票電影、日漫,酣然之際突然同學甲指出「X-Men」系列電影不是為了寫特異功能者,而是同志的心聲,以片中Iceman和Mystique(魔形女)色誘Wolverine的兩段為例,Iceman向父母家人告實、Mystique不斷變形為性感美女最後變成男人的畫面,活像是透露性向出櫃者的告白,也許兩段多少有點男同志的味道,但是這種說法是萬分猜測之一,「X-Men」的表面當然呈現特異功能者痛恨仇視人類與和平共處的兩種態度,萬磁王是想毀滅人類的,X教授為首的是想共存的。

社會對特異功能者的觀點在「X-Men」由Iceman所遭受的家庭革命可以看到,家庭中縱然少了一個家人,總括而言,這個家庭寧願選擇平靜,所以特異功能者的存在無疑打亂了靜止的水面,所以家庭成為組織,將叛亂的家人趕出去,不論家人將特異功能如何發揮,不管他是刻意隱藏或暴露,因為成見所以「X-Men」中的角色幾乎都沒有在家庭中獲得必要協助,只好選擇參與反撲或妥協。

宮部美幸《龍眠》便是一群特異功能者與人類離群而不選擇殺戮人類的特異功能者,他們多少發揮對社會與人類的善意,來回報有恩於他們的普通人,除了恩惠,也點出一點問題來,小說中人物具有的特異功能,其實都在每個人身體中沉睡,只因為每個人的啟發早晚,或是對「不凡」的恐懼,讓他們成為沉睡的地龍。

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條龍,那是一條外型很不可思議,蘊藏無窮力量的沉睡的龍。當這條龍甦醒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只能祈禱。

希望我們可以好好地活下去,希望可怕的災難不要降臨在我們身上。
體內的龍,希望你可以保護我。
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出自《龍眠》

《龍眠》的特異功能其實是很殘酷的,在於藉由觸摸人類物品,或者「聽」到人類腦中所想的任何事物,得知人類真實的想法,不管那個同事是不是想要在我的茶水中下毒,不管那個路人是不是想要搶我的皮包,不管那個店員其實只想在我臉水潑茶水,不管家人朋友實際上覺得我很討厭,這些實話通常只存根於人腦中,不會說出口,一旦能聽到這些話,基本上已經破壞本有的信任感了,這種特異功能,比Wolverine人不像人、狼不像狼的無根生活還要痛苦,因為社會太殘酷,真實也是一種殺傷力。就是因為我們多少具備一點「混淆是非」和「自我安慰」的特異功能,我們體內深藏察覺人意的睡龍才沒有甦醒,其實這是一種恩賜,只要這種能力甦醒,任何親密關係都難以建立。

《龍眠》是把特異功能者融入推理小說裡,利用他們存在的痛苦來幫助普通人遠離傷痕的故事,男主角的「我」,擁有感情路的傷口,根本於人體的缺陷,這些傷跟特異功能者相較下,顯得微不足道,男主角「我」的瘡疤是人類同情的,沒有生育能力基本上不構成殘缺,比起口不成言或是能聽到實話的人而言,男主角「我」這種所屬正常人的小痛顯得不可提,但是特異功能者的傷口卻被人類看成是特別、殊榮,當傷口不被視為傷口時,那才是最痛的。

偶然看到一則沒證實過的傳聞,消息是某國有計畫性的搜集或誘拐真正的特異功能者,用實驗、解剖來研究特異功能者,因為消息封鎖或過度殘忍,這項傳聞向來只能被當做八卦看待,但是如果是真的,又是無限哀傷的故事。


獵捕史奈克─成為怪物的力量

近日和朋友討論到一則童話,事實證明我們曾有童年。自從看到「妹妹背著洋娃娃」和宮崎駿卡通「龍貓」另存深意的網路文章,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對看似「童話」的故事會特別注意,當然這篇童話透露出邪惡的童話本質顯然少些。這則童話名叫《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中文譯名有「小黑三寶」、「小黑桑波」。是關於小黑三和奶油虎的故事,就本身和發展也不單純,可延伸到種族歧視的人種問題上,問題出在Black這個字眼上。故事是小黑三的新衣物被四隻老虎奪走,小黑三只好難過的回家,有一天,小黑三和家人聽見老虎的吼叫聲,原來那四隻老虎穿戴著小黑三的衣物互相比美,繞著樹幹互相追逐,因為追逐速度過快最後成為了奶油,小黑三和爸媽就把老虎化成的奶油帶回家做奶油派了。

幼年我看的是圖文版,看完後的感覺就是:我也好想吃奶油派。直到最近,我覺得這個故事好像不如以前所想的單純,問題不在老虎跑一跑變成奶油的不可能,而在於主角吃食老虎化成奶油的欣喜,當然個看法也可以說是我本身的疑神疑鬼,或是推理小說看到昏頭了。

看完宮部美幸《獵捕史奈克》,這本推理小說沒有多少推理成分,從頭到尾的劇情就如同網路書店的書介,手持散彈槍進入婚宴場合的女子關沼慶子、關沼慶子即將結婚的前任情人國分慎介、不滿國分慎介和未來嫂嫂的妹妹國分範子、想要奪用關沼慶子槍枝的男子織口邦雄、企圖阻止織口邦雄的佐倉修治、欲探望妻子且順路載著織口邦雄的神谷尚之,這些人串起一個殘酷事實,關沼慶子、織口邦雄和織口邦雄追逐的兩名兇犯變成了奶油老虎。

「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人類走上那條路呢?」
「你是指殺人嗎?」
「對不起,是什麼原因根本不重要,反正他們都已經做了壞事了。」
─出自《獵捕史奈克》208、209頁

《獵捕史奈克》提到人類根本悲劇,宮部美幸用很淺白的對話勾起疑慮,對於重犯與法律的不平衡感。人類就是一再看旁人受難、一再原諒傷害旁人的人。相信很多社會新聞都有類似寫實字句,家屬質疑兇手判刑太輕、民眾討論假釋資格、警方認為錯放兇手,社會普遍憂慮法律對兇手的態度,讓這些兇手有洞可鑽,試圖以虛假認錯、精神疾病、家族遺傳、不可之可來矇混過關,原來「動手」可用「動口」補償,不管是殺害、強暴、虐待、虐殺以及再次的殺害、強暴、虐待、虐殺,或是無數次,都能用「個人過去創傷」來交代,也就是說除了溫室中的嬌貴花朵外,每個人都有傷害他人的資格,畢竟每人走來必有大小不一的傷口。書中沒直接講到的是,也許「一命抵一命」、「殺雞儆猴」並非萬世良方,但是基於第一線是被害者及被害者家屬,第二線才是法律底線和社會仲裁,畢竟第二線都是旁觀者,能當第二線誰願意當第一線,何苦逼迫第一線跑去第二線當小黑三。

「而且,彷彿是這種案件的慣例般,做女兒的遭到強暴…」
「射殺女兒的是麻須美,聽說她表示:『看起來好像很好玩,讓我也射射看。』」
─出自《獵捕史奈克》191、192頁

織口邦雄測試兩位兇犯的態度,如果他們有點愧疚自己的罪刑,織口邦雄會將他們交與法律處置,不管法律審判結果是無期徒刑還是一二十年的有期徒刑,獨自療傷,然而織口邦雄呈現的畫面轟然,兩位兇犯不僅力找可代罪的犯罪動機,抱持著可有可無、玩笑性的自白,也想藉由織口邦雄的行動逃跑,於是織口邦雄想把兇犯當成奶油虎般的吞食,反而遭噬。此書的最後提到佐倉修治的案後實況,普通人因為自保殺人日日夢囈不安、遭受社會排斥,別無選擇的他反而比兇犯難過度日。

個人認為「死亡筆記本」和「怨恨屋本舖」兩部漫畫從日本蔓延到台灣的熱度,帶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如同當初「包青天」的高收視,不同的是「包青天」宣揚的是清官審案、江湖俠義,「死亡筆記本」和「怨恨屋本舖」的歸結是夾怨報復、社會性抹滅,更值得思考的是不少讀者轉為認同「死亡筆記本」和「怨恨屋本舖」。


奪命旅人─黑色血肉之華

什麼樣的兇手會讓人髮指?從社會刑案新聞開始摸索,無疑是毫無悔意的、手段兇狠殘忍的、殺害直系親屬的以及殺害孩子的,毫無悔意的兇手讓人無法同情,手段兇殘的毫無人性,殺害直系親屬和孩子的彷彿視血親於無顧。最近日本的提頭血案讓人吃驚,專家趕忙研究起日本社會無底的灰暗,然後成為一項統計數據;於歐洲有一位小女孩失蹤,政府、電視廣告甚至到影星、明星球員都起身呼籲民眾有任何消息盡快報案,然後在今天我再次去閱讀BBC、CNN新聞時,發現關於失蹤女孩的消息沉默了,我想是時間已經過了,民眾義憤填膺的共識也逐漸消退,她的黃金存活時間也過了,可能成為幼兒失蹤案件的數據之一。一向很難將社會刑案視為統計數據,每宗社會刑案對被害人家屬的打擊絕對有如隕石撞擊地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體會同感,便不難了解他們對罪犯的痛恨。

之前看到《奪命旅人》的封面,買回家收藏的熱情消退,因為被封面上如同剝除臉皮的設計弄得心驚,便坐在書店看完,也因為是在書店閱讀,頭皮發麻的狀況才稍許克制。

《奪命旅人》無疑是懸疑和驚悚混合的小說,也許還有些許推理成分。男主角派克的妻女被「旅人」開腸剖肚,屍體慘遭剝除臉皮,身為警察的派克就此被懷疑,飽受冤屈的派克變成徘迴警界、犯罪區域的幽靈,和犯罪專家交好,以便追查「旅人」下落,在這其中,「旅人」又陸續犯案,甚至是衝著派克來,危及他現在修復的生活。

會認為此書有些推理成分,是因為我在小說的四分之三開始懷疑兇手就是某位派克親近的人,其實疑惑是從通靈婦人慘死、FBI幹員渥爾李奇女友自殺開始的,細看他女友自殺的描述,可思考她遭受的打擊是來自兇案現場還是無法信任。雖有推理,多數還是交雜在無底的死亡幻想中,用犯罪與兇案包圍著。唯一可確定的是,這是一本很blue的小說,讓讀者通往死亡之門,與被害者一氣,感受鮮血淋漓,作者將讀者視作被害者和被害者親屬,同為生命漣漪哀悼。

這類小說有種共同性,是把小說所在寫成破敗的,有如蝙蝠俠所處的高譚市,是好人死不完的悲慘狀態、罪犯壞人比例高達八九成以上的黑色警戒,小說故事所在是美國紐奧良,一如小說常見的紐約、邁阿密、舊金山、倫敦、巴黎、東京等,大城市在黑煙中迷失,因為種族複雜、移民眾多、貧富加劇,造成犯罪率攀高,讓人探究是外在的人種膚色、貧富差距造成犯罪主因,還是人本身就有由淺至深的犯罪因子,也許有人生性喜見血,看到人體被虐、被破壞就興奮,視自己為亂世的救主,帶領死神佔領人世,寫出邪惡不滅定理。書中將「種族歧視」視為犯罪主因之一,3K黨、光頭黨、種族隔離政策,然後這些歧視的後裔聚集美國,美國成為天堂與地獄的代稱。

存在於世有太多目睹死亡的機會,《奪命旅人》也是一則,除了帶來閱讀的戰慄感,也是帶領讀者正常看待被害者及家屬應該仇恨的、應該癒合的,本難逃一死,但非遇到死錢遭受虐待的情景,派克在數起孩童綁架虐殺案、幫派血拼、「旅人」慘案,見證人性無可解釋的血腥。


復仇為己─慟哭、青之炎

近日閱讀兩本和「被害」、「復仇」相關的日本小說,從「被害」跨到「復仇」的階段,被害者的傷痛是為滅敵還是出氣,展開行動的決心,在這兩本小說穿插的角色自白為迥異角度的詮釋。

《慟哭》
貫井德郎的《慟哭》是作者首度獲得好評的推理小說,書中使用的手法其實很容易破解,基本上翻閱不到三分之一,一般讀者就能將兇手縮小在三人以內,到了一半左右即可確定兇手是誰,尾聲時就會細想作者用的手法有無露出破綻。此書以兩段時空主角自序的方式鋪陳,剛開始出現無名的「他」就引人疑竇,「他」使用金錢無度又是疑點,「他」和「某人名」的交會多次,又在書中以宗教議題將兩人串起,推理技巧一顯而出,與之前閱讀過的《剪刀男》相較之下,《剪刀男》套用人心先入為主的陋習相當成功,反覆看來全是讀者陷入作者設的陷阱中,而閱讀貫井德郎的《慟哭》則可當一回清醒的讀者,旁觀作者設局。

貫井德郎的《慟哭》的優秀之處可能不是推理技巧,而是鋪寫受害者失去孩子無所歸依的浮萍心情,父母的自責、期盼、懇切直到孩子屍體會發現後隨即崩潰,怨恨、消極取代原先,對別人的孩子可能會產生「同理心」、「奪子」兩種心態,「同理心」即是關注兒福、被害者家庭、相關法律,「奪子」如同金庸小說的葉二娘,既可憐又可恨,《慟哭》就圍繞在第二種心態上。極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在孩子遭受危急喪命的當下,父母何等難受,社會怎能苛責,孩子力小、稚齡、單純,這也是社會一向難以容忍兇手殘酷傷害孩子的原因,孩子的態度在變,社會對孩子的態度也在變,如果一個社會長期讓孩子處在受害高壓裡,最大的犧牲會是成人世界。

《青之炎》
貴志祐介的小說融合顫慄、科幻、黑暗,如恐怖之王史蒂芬金著作般的引人入勝,很難不被系列作品中的寫實嚇到,《黑暗之家》、《天使的呢喃》兩書帶領我進入屬於日式的驚悚小說,《黑暗之家》、《天使的呢喃》很明顯的是成人的重口味,最近閱讀的《青之炎》則可感受到青少年握緊拳頭對成人的不屑。

電影版由二宮和也、松浦亞彌、鈴木杏主演,不少讀者是衝著二宮和也、松浦亞彌兩位日星而閱讀原著,櫛森秀一這角色由二宮和也飾演,形象重疊部分不少。故事簡介是櫛森秀一、母親、妹妹和母親已離婚的「前繼父」共住,對「前繼父」心態不軌相當不滿,因此計畫一場疑似意外的謀殺,在其中逃避女同學福原紀子的關愛、妹妹是同母異父的打擊,讓他陷入後悔殺死「前繼父」、不悔「前繼父」的死兩種矛盾情緒裡,最後知道自己難逃警方、法醫懷疑,最後一幕讓「自己」這個「嫌疑犯」意外身亡,以避免母親、妹妹在媒體前曝光。

秀一保護家人的心態,在面對「前繼父」騷擾母親、妹妹時一覽無疑,當他偷聽到前繼父仍脅迫母親發生關係,之後又發現前繼父是妹妹的親生父親、死前已罹患癌症後,衝突的心情讓他無所適從,作惡之人本該消失,但是消失的惡人是親人的親人該如何是好?成為妹妹的弒父兇手,悲劇籠罩在秀一的罪惡感上,小說有好幾幕非常動人,呈現復仇是為己的多。

完美的藍:阿正事件簿之一

宮部美幸是多產型的作家,創作多變多彩,在臺灣約有15本左右的中譯本小說,中譯本新書剛出來沒多久,更新的中譯本又出版,喜歡以閱讀推理小說來提神的我,根本趕不上閱讀進度,苦追一陣子後宣告放棄。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有讀者能一天看完一本書、幾天看完《源氏物語》的速讀能力,當下好生羨慕,恨不得自己有一目十行、一天一書的閱讀力。

之前出版的《謎詭》這本日本推理情報誌,曾大幅介紹宮部美幸的作品,她在推理以外的佳作,還跨到奇幻、妖怪類的小說,要補足宮部美幸的寫作版圖,推理只是泛泛一角。接觸宮部美幸的第一本書是《模仿犯》,之後陸續閱讀《Level 7》、《魔術的耳語》、《繼父》等,以上的每一本小說都很有特色,最廣為人知且暢銷的《模仿犯》,其中悲劇、哀悽成分濃厚,帶著被害者無止盡的悲吟,大部頭的著作讓很多讀者卻步,而且主軸不是推理出犯人是誰的路線,而在明確的指出犯人是誰、為何犯案、被害者家屬如何面對、被捲入的第三者與其他被害者如何看待生命變局的低壓書寫,寫實精神在此書是透過作者觀察日本的犯罪型態、犯罪者心態,貼近社會的平民角度。

《繼父》也是我覺得相當有趣的一本另類推理小說,然而無血腥、無殺戮的小說怎能成為推理作品?作者營造出溫馨的推理小說,它的有趣在於玩弄幽默感,它的推理在於主角群的奇特設定,新作《完美的藍:阿正事件簿之一》也是。

一般讀者可以想像推理小說的主角是警探、偵探、被害者親屬、第三者或是犯人自己,可以是老人或小孩、男性或女性,這些角色對推理小說的鋪成各有貢獻,可能會是關心警察苦處,可能是探討被害者家屬心聲,可能是坦白的加害者犯案動機,或者是常見的性別探討,男性警察與女性警察所面對的責任分屬各有不同,彰顯性別歧視、職的強烈期望的交戰,這些角色的共同性在於他們都是人,人所面對的是複雜的人性網絡,就角色而言會因作家融入而帶有某種程度的自我深入,無可避免的透過閱讀看到作家,所以主角個性經營的多變化是很多作家嘗試去做的,宮部美幸是其中一位。

《完美的藍:阿正事件簿之一》的主角也和警察系統有關,視角卻是隻退休警犬。從一隻狗的角度看人類犯罪會有什麼不同,宮部美幸並沒有多談,也因為缺少這部份的人為筆法,更暴露無造作的人類犯罪痕跡。這是退休警犬阿正的第一次出場,全然被一隻狗奪去光芒,以至於相當期待阿正事件簿之二的出版,也許主角非人,才有種鬆了口氣的感受,因為人類世界太詭譎。

《完美的藍:阿正事件簿之一》一書和服用禁藥、人體藥物實驗有關,更深層的能以「貪婪」兩字概括,對於體能的、榮譽的、金錢的、快意的,造成坑坑疤疤的完美假象。在書中還看到透視的社會集體忽視,「少數」因為只是「少數」,這些「少數」的「痛苦」被他人當成「犯罪數」的「趨近於零」,這些「少數」的「痛苦」也被世人看做是「痛苦」的「趨近於零」,因為只是「少數」的「痛苦」,這些傷口似乎就比較小,用小說的觀點來看,說難聽一點,有此觀點的人也是廣義的加害者。


綁架遊戲─g@me

在京都逛書店時,特別注意推理小說的發行,在臺灣已有知名度的推理小說和一些得過推理小說獎項的,文庫本一般都有出版,看到許多令人心動的小說,看看價錢也不是非常昂貴,其實很想忍不住帶個幾本回臺灣,不過這時理智就會出現:「什麼時候才能看完一本日文版小說?可能中譯本出版了都還沒看完。」想想也是,看朋友在舊書店買的某集《陰陽師》,雖然熟知劇情,但單看日文小說對我而言還是很難。

在京都的電車上很多日本人都人手一本文庫本,看到有些人還會將書皮用紙保護包裝,加上文庫本短小輕薄,非常適合在電車上拿取、閱讀,每次在電車上,都很想湊過去偷看他們在看什麼書,無奈眼茫茫,只偷瞄過一位年輕女生在看《白夜行》。

我在書店中最先注意的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手紙》,《白夜行》因日劇、《手紙》因電影改編,兩書在臺灣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吸引到不少觀眾變成的讀者,東野圭吾的另一本小說也曾被改編成電影「g@me」,是藤木直人和仲間由紀惠主演,相較之下改編成戲劇的《白夜行》和《手紙》的成分偏離推理,與濃稠的黯黑壓力較有關係,電影「g@me」的原著《綁架遊戲》主軸還是纏繞著推理線,與電影主角性格大改造又不太相同。

小說大概是男主角佐久間因企劃案被委託老闆葛城勝俊否定,連人格也被詆毀,佐久間心生不滿,在葛城勝俊的豪宅外頭埋伏要與葛城勝俊當面質問,卻看到葛城勝俊的豪宅牆頭翻出一位女性,該位女性聲稱自己是葛城勝俊的女兒樹理,樹理說因為自己是情婦所生之女而遭受排斥,今與太太所生之女千春吵架而出走,樹理為報復葛城勝俊因此和佐久間共同計劃一場綁架案,樹理自己就是被綁者,當故事演變至此,不可忽略的就是鋪陳的綁架案計畫,書中詳述從被綁者的角度去揣摩她的設身處地,包括人身有無受虐侵犯、被綁時間印象、被綁安置地點、對綁匪的記憶、被綁的束縛狀態、被綁者的心情等,可以感受到當綁架案不是小說也不是遊戲時,這些事物對受害者是怎樣的折磨。

小說男主角佐久間計畫一場能全身而退的綁架案,除了交代樹理對於被綁時的記憶,在與家屬交涉時的電腦、通信、觀察、恐嚇和給予家屬和警方的錯亂感樣樣不缺,唯一的遺缺在於與被綁者(共謀者)發生性行為,在這裡不是交代被綁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是小說男主角佐久間身為的綁架共謀者對綁架配合者有些許情愫,而作品只隱約帶到些許人質情結。

當然小說不是這樣就帶過,葛城勝俊、葛城千春、葛城樹理三個人的關係是小說中的謎底,就佐久間身處的報復者角色深陷惡作劇遊戲中反而變成受害者,被陰謀綁架的他,因共犯諒他不敢交代實情而沒有殺他,佐久間亮出的王牌,也許是交代被綁者早已患有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場綁架陰謀的勝敗作者沒有交代,就證據、心理層面,共犯和佐久間兩人似乎都一勝一敗。

補充:
我閱讀的是未改版的小說,有三處校對未發現的錯誤,在第54頁第四行的「在」應是「再」,第六行的「處」應是「楚」。第300頁的最後一行的「葛城樹理」應是「葛城千春」。

湖邊凶殺案─教育殺人

從未讀過名校的我,得承認我是想進名校的,踏不進熱門科系的我,得承認我是永遠在外頭張望的門外漢,即使臺灣教育一再宣導名校和一般學校的差距不是很大,努力才是關鍵;儘管臺灣業界一再呼籲沒有永遠的熱門和永遠的冷門科系,其實這是社會安慰作用的一環,冷暖自知,當然讀書升學與冷熱門絕非關鍵,只是要沒有兩張門票所要下的決心、面對的壓力都非常大,如果想要跨出去的話。

從國中歷經流氓國中的放牛班、高中面對的是其他班級和校方輕視的非升學班,大學既非名校又是所謂的冷門科系,面對社會大眾的各種說法,了然於心。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讀高中時,校方和老師面對升學班級和我班上的不同態度和不同教法,當班上有一位同學的學測成績沒有通過基本級分35級分,很多老師是以「痛罵」、「冷嘲熱諷」的話語應對直到該位同學痛哭崩潰為止,別班的很多同學是以「全三年級唯一沒通過的人在你們班上」的態度評論,如果教育的根與葉就是如此,怎能一再自我安慰?而我的學校只是默默無名的普通公立高中而已。

當社會和教育想要導正為「成績非第一」、「興趣最重要」的價值觀,沒多少人願意施行,也沒有多少人相信,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唸名校、熱門科系,那接下來的辦法就是「補習」和「嘗試」。「嘗試」這不用多說,「補習」正反兩評,「補習」也是臺灣社會、教育一直想擺脫掉的包袱,不過就教學功能而言,「補習」的教學功能的確在很多學生的心裡是高過學校教育的,而學校功能只在於增進同儕關係,學校教學功能的評價近於最近教育新聞中提到「開課教大學教授怎麼教書」的課程。我這個年齡面對的廢除聯考、學測、一綱多本、增加推甄申請名額看來,近年來臺灣教育上的束縛已經脫掉不少了,但是名校情節、熱門科系風潮、補習教育這三點是根本不會消逝的。

東野圭吾的《湖邊凶殺案》就是在類似名校情節、熱門科系風潮、補習教育三點上的日本推理小說,為人父母、師長的,可能有一套閱讀想法,為人子女、學生的,也會有一套閱讀想法,為人父母、師長的與為人子女、學生的,感想在大部分一定是相斥的,唯一的交集在「無奈」。

《湖邊凶殺案》的主軸是發生在參加升學讀書會中的謀殺案件,四個家庭帶著各自的孩子與在外請的補習班老師,四對父母和老師各有心思,四個孩子對帶家庭和升學也各有想法,他們的夢想與糾紛在被謀殺的外來者屍體出現後更加撲朔,兇手的曝光令人悚然。

書中這位外來者代表的是想衝擊舊有教育觀念下偏見的突破者,對於父母期望、教育方針、走後門與考題賄賂的不齒,所錯在於想要藉這些教育背後的黑暗面勒索,反倒是被心急如焚、望子成龍的集體共犯結構所謀殺,若是要說共犯中的最上層,就是「教育」一層。《湖邊凶殺案》的大魔頭可以說是「教育」,而真正動手殺人的兇手絕對會讓讀者心驚,而可悲的是也有相當的社會對應性。

在升學教育之外,此書還有親子關係的塑造,不管是親生還是非親生,對於孩子的親密度在於他們成績好壞、有無丟父母的臉,反過來說,對於父母的情感在於他們有無實質上配合、物質需求供予、成績高低共犯,即是「為孩子好」與「對父母好」並進的,看了無奈,卻可在千萬個家庭中重現。


恐怖的人狼城─德國篇

書本封面向來是我閱讀快速與否的原因之一,閱讀《達文西密碼》時,總覺得封面的蒙娜麗莎對著我微笑,對照劇情就讓人毛骨悚然,看完馬上找其他書把它遮住;《童謠的死亡預言》的封面被我貼上一張浮貼紙貼住臉才開始閱讀,免的看到封面就嚇一次;《奪命旅人》的網路書訊和封面同樣讓我退縮,還在想辦法找廢紙能不能把書皮整個封蓋起來。

《恐怖的人狼城》封面不如《童謠的死亡預言》、《奪命旅人》驚悚,封面的「人狼」圖像一度讓我這個目茫茫的讀者以為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加上封面兩個有力字體「恐怖」,久久都沒勾起的我的閱讀欲望,直到最近,學校圖書館突然進了一些新書,尤其是日本翻譯、文學小說。

我本來懷疑學校對日文系是否用心,有日文系和日本文學碩博班,然而所剩的日文書不是老舊就是不足,一些翻譯小說上架後,似乎可以補全些許空間,大體來說今日學校的日文翻譯、文學小說量還是短少,著實可惜,通俗的《恐怖的人狼城》出版一年之久只出現第一集,號稱歷史上最長的本格推理小說的後面三集可能遙遙無期。

《恐怖的人狼城》總共分成四部份,因為人狼城分成「銀狼城」、「青狼城」,兩座城是雙子城,外觀取色不同,內部建築卻是兩者相同,「銀狼城」、「青狼城」因為地域關係,一者在德國境內,一者在法國境內,兩個城可相望,成為觀光景點,而殺人事件就此展開。《恐怖的人狼城》第一集的德國「銀狼城」,書中十名人物受邀參觀,卻在幾日之中發生殺人慘案,讓存活者懷疑當初的受選參加是否有陰謀。

由於《恐怖的人狼城》分成德國篇、法國篇、偵探篇、完結篇,就故事情節而言德國篇、法國篇只是劇情佈局的開端,在我所閱讀的德國篇,既沒有完整解謎也沒有偵探出現,整部小說呈現有頭沒尾的狀況,只有受害者和存活者的互相猜測,而法國篇應該也是如此,要到偵探篇的偵探名偵探二階堂蘭子和二階堂黎人出現後,才會有偵探推理小說的劇情。

既然故事鋪成如此冗長,會不會扼殺閱讀樂趣?其實這類小說的呈現就是簡潔扼要,而且受害者人數要足夠,在高潮退去不久後,要產生下一波殺人高潮,不僅讓書中人物擔心害怕,也抓住讀者漂離的神智,就這點而言,《恐怖的人狼城》算是有合格。

大體來說,德國篇、法國篇只是死亡預告,精采的應該是偵探篇和完結篇,不過德國篇、法國篇兩本小說將近百頁、兩本售價共五百多元,多少讓想購買、解謎的第三集閱讀者考慮,也許書市的推銷計劃才是重點。不過既然如此通俗,在看到結尾時不免有點覺得草率,如同電影結尾沒有做下一集的預告般,很難讓人勾起閱讀法國篇的興趣,如果結尾在即使沒有交代的情況下,打出「下一集:法國篇」的閱讀預告,相信有些讀者可能會被引起興趣。


追星活動─推理大師島田莊司

今天本來老神在在想大約十一點到就好了,結果十一點鐘剛過,來到信義誠品三樓廣場,早已大排長龍,島田莊司的號召力果然驚人。

1790882271.jpg

島田莊司一出現馬上引起歡呼,可看出島田先生保養得宜,是個很有魅力的男人。當談到對臺灣的印象時,他提到他一到桃園機場看到的舊式大樓,跟東京完全不同,他似乎對臺灣的風情很感興趣。島田莊司還提到他覺得臺灣女性很有魅力,他看到的臺灣女性很早就在職場工作並熱衷工作,這段話引起爆笑和討論,也許是他身旁圍繞的編輯群、口譯、皇冠出版社活動人員大都是女生的緣故,和日本出版界男女不等的現象剛好相反。

主持人是臺灣推理作家既晴,他提問「本格推理」的相關問題,島田莊司則對本格推理、偵探等形式內容做解釋,其中他提到一個推理小說的現代氣象,由於好萊塢式的小說風行,良莠不齊,本格推理的本格特質似乎有再度強調的必要性,其中的趣事是他和綾辻行人為本格定義為何已經討論了二十多年了,這些端倪從兩位大師的中譯作品導讀介紹都可以略做為起頭。

 現場讀者提問的問題都相當有趣,其中一人問到御手洗潔的戲份逐漸減少,由石岡先生獨撐大局的場面越來越多,讓讀者不禁想念兩人一陰一陽的個性契合,現場讀者用「有沒有想過讓他們在一起?」來形容御手洗潔和石岡先生的關係,引起現場哄堂大笑,不過島田莊司的回答讓人有點失望,石岡先生將來的故事佔有率可能會和吉敷竹史、御手洗潔均分,似乎與御手洗潔相遇「在一起」的機率不大,算是讓讀者們頗為懊惱的一段談話。

傑佛瑞迪佛來訪時說出有可能把場景搬到亞洲甚至臺灣的談話,島田莊司也有意想把筆下人物般到臺灣來,不過是最近在小說中再度冒出頭的日本警察吉敷竹史,然而又怎麼把日本警察系統搬到臺灣來的問題,似乎當場讓島田莊司思考了一會兒,當然以讀者的私心,多數讀者包括我都希望御手洗潔來臺灣辦案,其詭異的個性可能讓臺灣警界大亂,或是對臺灣的種種大肆評論,御手洗潔這個人有趣之處就在這裡。

另有讀者問到島田莊司形似筆下的御手洗潔、石岡先生、吉敷竹史其中哪一個,島田的回答很有趣,用三角形的三邊來形容與三者的距離,還說到如果他像御手洗潔就完了。筆下的三個主要人物是取自於身邊人物的個性,偶爾加入作家本身的特質,可以說三者都不是他。最後一個問題是有關島田對廢除死刑的態度,他認為判定死刑的結構已經變成道德上的扭曲,是由於觀看死刑犯而產生「如果像他一樣就有這種下場」的警戒心理,基本上已經不是道德良知,這些死刑犯變成一種殺雞儆猴的用具,這種態度必須檢討,然而他也提到死刑廢除後的無期徒刑也是得修改其年限,無期徒刑和假釋的條規都有待改造,喚回道德,而又不造成犯人的冤獄。

島田對推理創作不遺餘力,希望找到臺灣的「綾辻行人」,鼓勵臺灣有意創作者將大綱翻成日文寄給他,他修改給意見後,如果創作者能繼續寫作,他可以幫忙安排出版社事宜,是想壯大亞洲的推理界。

今日非常好運,和島田莊司握手、簽名後,隨後又去找既晴簽名,可以說推理小說界的兩位明星簽名書我都入手了,想到就覺得飄飄然,難怪姊姊在國外老喊:「為什麼我出國時有這麼多藝文活動?」

中譯新作《龍臥亭幻想》,吉敷竹史和通子形成愛侶,吉敷竹史的相關故事會陸續推出,由於此書已經是《龍臥亭殺人事件》的七、八年後,石岡先生也已經五十多歲了,從書中可知其間發生一件大事,這是我在看《龍臥亭幻想》時最感興趣的。



百舌吶喊的夜晚─編排的戲法

之前和同事談到推理小說,同事覺得歐美推理小說血腥、日系推理煩悶,我因此推薦同事閱讀台灣推理小說,同事聽到台灣也有推理小說作家似乎有些驚訝,我只能一再說明台灣推理界的老中青作家,雖然台灣推理小說也是多方學習累積而成的,不過推理環境總是比較容易閱讀。

對我來說閱讀推理小說的樂趣來自兩點,一點是推理小說的血腥,一點是推理小說的快節奏,並非不害怕夜深人靜閱讀驚悚片段的心跳加快,而這些讓人不易入睡的翻頁速度就是推理小說的魅力。

同事看到我在瀏覽網路書店的網頁,問我看的書是否是自行購買的,關於這個回答當然是不可能的,絕大部分都是在書店閱讀、借閲學校和市區圖書館圖書,一小部分才是購買的。學校圖書館進書速度快速,但是會因為學生預約數量增加而造成排隊現象,加上逾期罰金低廉,常有學生過了幾個月才還書,造成後面閱讀者的不便。我原本很不喜歡去住家附近的市區圖書館,除了服務態度不佳、進書更新速度極慢外,就是圖書館內的遊民數量太多,有酒醉遊民進入閱覽室、自習室睡覺,也有遊民將私人衣物家當佔去座位,有遊民佔用洗手間沐浴,這對於閱覽的民眾、學子都是一種干擾。在新市長上任後,大力改造圖書館,不僅圖書館員服務大為改善、書況書量變佳變多,針對市區兒童舉辦閱讀藝文活動,對一般讀者舉辦電影欣賞和講座課程,更重要的是改善閱覽品質,將閱讀者和非閱讀者區隔,讀者和遊民能自有自的空間,因此我跑市區圖書館的時間變多了,也因此近幾年看的很多新書是來自市區圖書館,甚至常常留連於圖書館翻翻找找。

逢坂剛的《百舌吶喊的夜晚》是我偶然間翻到的,故事簡介是關於黑道、恐怖活動,看似平常、通俗的故事流動卻讓我感到心臟砰砰砰的跳動。此書的推理技巧在我還未進入狀況前,感受卻是覺得莫名奇妙,讓我自疑是不是邊看書邊打瞌睡了,因為故事中看似同一人卻有生死兩種狀態,一回兒是百舌,一下子是宏美,忽男忽女,讓我摸不著頭緒。

在我耐著性子往下閱讀,在後三分之一謎底揭曉,接著看到後記中作者所寫「各章開頭的數字位置,請注意它的上下變動。這不見得代表觀點的變化,而是顯示時間的變化。」以及小說中的「拜託各位千萬不要性急地質疑死掉的人怎麼又起死回生,然後就把書一扔。」兩段話,翻回前面去看各小節的標題數字,這才發現小說本身的排版就是一場推理技巧的幻目。

某一集的「名偵探柯南」是運用文字字序的順序告知柯南真意;《達文西密碼》充分運用文字排列來傳達死亡與秘密訊息;《百舌吶喊的夜晚》則是在各小節之上的「數字」玩弄讀者心繫,讓時空前後扭轉,若照著「頁數」閱讀會略感困惑,而開啟的密碼就在各小節的「標題數字」,恍然大悟後,上網搜尋相關訊息,發現也有讀者在討論這個奇妙的編排,也難怪此書能獲得好評。

此書故事節奏緊張、支線龐雜、人物眾多,很適合改編成為電影,但是故事整體主軸較為普通,圍繞在私情、警政、國家安全糾紛上,或許作者想呈現的就是編排的佈局、緊張的步伐而非故事謎底本身。

補充:近日得知日本推理作家島田莊司於四月初訪台,代表我的追星之旅又開始了。中譯新作《龍臥亭幻想》上下兩冊已出版,參與四月初於信義誠品簽書會的讀者限簽兩本,一本得購買 《龍臥亭幻想》,另外一本則為於皇冠出版的島田莊司著作皆可,詳情請參考22號密室推理網站。www.crown.com.tw/no22


人魔崛起─人魔的不堪回憶

喜歡追尋過去未必是好事,也未必能獲得解答。

國際或社會上的兇案,總會去探索兇手的童年與成長,試圖找出那個點,那個點是讓他們成為魔鬼同路人的原因,那是對被害者和社會大眾的最佳解釋,讓兇手也回歸受害者的身分,給予社會大眾警醒的空間。然而,對於漢尼拔萊克特這位人魔,我覺得是多此一舉。

未成年時,我就看了電影「沉默的羔羊」,之後閱讀原作,也看了《人魔》、《紅色龍》,深深的被漢尼拔吸引,也因此產生恐懼。以往的故事都是加入另外一個兇手,讓漢尼拔、警方與之周旋,漢尼拔的處境奇妙,既是警方工具也是嫌犯。《沉默的羔羊》、《人魔》有史達琳探員與漢尼拔之間的微妙情愫,有心理層面的交涉,也有剝人皮、血腥、食腦的作噁畫面,《沉默的羔羊》交代漢尼拔的醫學背景,《人魔》隱隱訴說漢尼拔對人腦的興趣,這些就夠了。

《人魔》中已有漢尼拔的部份成長背景,隱隱約約告訴讀者「漢尼拔也有可能是一位正常人」的訊息,如果他的妹妹沒有被人吃掉的話,他今日會是個學有專精的醫學博士,或者是個天才醫生,這似乎告訴讀者:「漢尼拔也是受害者。」在我看來,《人魔崛起》的漢尼拔成長過程是可以不用交代的,之所以成為魔鬼的人最好不要交代他的過去,漢尼拔之所以被景仰、唾棄就是他具有亦正亦邪的力量,還有不被同情的犯案手法,《人魔崛起》完整交代他的家破人亡,就給了讀者同情他的柔性。

漢尼拔的慘痛回憶造成今日的魔性,而童年的殘酷回憶造就「食人肉」的手段,《人魔崛起》書中後段有幾段引人注意,是漢尼拔在幼年似乎也是「食人肉」的成員,是吃他妹妹的一員,這段不完整的回憶,讓漢尼拔之後的食人肉特習有了意義,這點回憶如果成立,他妹妹的肉可能是讓他上癮的一部份。漢尼拔在幼年和成長階段都對人腦有莫名的好奇,他試著回憶過去,對腦的空間與容量抱持著做實驗的態度,這個興趣到《人魔》中變成烹煮人腦、食用人腦的驚悚畫面。《人魔崛起》一書也是有優點的,優點在於告訴讀者漢尼拔對人肉、人腦的熱愛為何而來,而且也有事例根據。

如果要說《人魔崛起》的缺點,除了鉅細靡遺的童年外,另外一點安排就是紫夫人的出場,老實說,我看不出她的出現對漢尼拔有何意義,感覺是專門為電影、為飾演紫夫人的鞏俐而寫。

紫夫人可以說是漢尼拔的生命露水,是漢尼拔第一個愛上的女人,甚至也為他協助做案,但是她的出現其實誰都可以取代,可以是男性,可以是女性,可以是日本人,也可以是其他國家的人,紫夫人並沒有特殊之處,在漢尼拔的未來也幾乎看不到紫夫人的痕跡,那紫夫人在漢尼拔的腦中佔多少容量?如果漢尼拔的腦中百分之三十是食人、殺人,百分之十是史達琳探員,百分之三十是童年回憶,百分之二十五是知識,剩下的是優雅、熱情與其他雜質,紫夫人可能在於那些雜質中,因此,我在未來的漢尼拔感覺不到紫夫人的存在,這是讓我覺得很可惜的一點。

人魔系列小說,我最喜歡的是封面,每個封面都有其意義,值得收藏。電影「沉默的羔羊」海報的蛾、「人魔」海報安東尼霍普金斯食肉飢餓的神情,都有與電影內容呼應的主題性,《人魔崛起》封面和電影海報上的日本武士依達政宗面具,卻和電影「人魔」中出現的面罩不直接相通,多少減弱了閱讀樂趣。

我一直很喜歡電影「沉默的羔羊」,有觀眾覺得悶,我卻覺得來自於個人想像的恐懼才是地獄深層,因此男女演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實至名歸。此片為限制級,第一次看的時候有刪減部分內容,野牛比爾在鏡前裸體的畫面被刪掉,個人覺得這段內容被刪是莫名奇妙。第二次是看完整版,野牛比爾在鏡前的畫面可以想像看出他的缺陷和恐懼,因此建議要看完整版。


人骨拼圖─癱瘓神探萊姆初章

記得Jeffery Deaver來台舉辦簽書會時,主持人問他對於丹佐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飾演萊姆的感想,Jeffery Deaver說他當時獲知由Denzel Washington扮演時,其實是有點驚訝的。在書中並未明確說明萊姆的外表長相,但是可知為大約四十多歲的白人,Denzel Washington演出萊姆,可以說是對作者和大眾的挑戰。

但是當Jeffery Deaver看到Denzel Washington的電影時,Deave很高興是他來演出萊姆,他成功演出一位癱瘓臥床的「安樂椅神探」。「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是因為Denzel Washington而增色不少,相較之下,演出莎克斯的安吉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除了長相身材能與莎克斯原型相符外,在演技表現上不如原著中出色。

會複習《人骨拼圖》是因為想再看看原著和電影中的癱瘓神探萊姆是否會因膚色而有不同,然而假如不告訴我原著中的萊姆的長相膚色,我還是會覺得Denzel Washington就是萊姆的原型,他外貌英挺、演技出色,這毫無疑問。

在既定印象的限制下,膚色這個問題在多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還燃燒著,刻意提出這是歷史上第幾位得獎的黑人,似乎演技、聲望不是評選的標準,同情、分配成了得獎標準,這幾年尤其嚴重,主持人的一句「「沒有黑人、猶太人、同志,就沒有奧斯卡」,是諷刺還是褒揚,可由兩面來說,而我的看法是覺得:因為歧視還在延續。

會對癱瘓神探萊姆情有獨鍾,一方面是揭開謎底的刺激,一方面是欣賞萊姆在面對歧視時的泰然與嘲諷,變成一位不可能復原的癱瘓者,他最討厭別人的同情眼光、不安態度、面露憐憫的關懷動作,面對自己成為他人嘴裡攻擊的殘廢殘障時,他坦然承認自己的殘缺。也許小說中的偵探都需要點怪脾氣來襯托辦案氣氛,看過了許多怪裡怪氣的偵探,萊姆的個性卻是我最欣賞的一位,不要同情,看淡歧視。

《人骨拼圖》中,萊姆多次想要自殺,他深怕自己會繼續惡化成為植物人,他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僵化,自殺想法在後來發展中逐漸減少,是因為莎克斯,或者是他已經找到與癱瘓共存的平衡點。之後面對敵人的挑戰越來越險惡,棺材舞者、妖術師、鐘錶匠這些行為動機看似連貫實而另有所謀的惡徒,可能也是刺激萊姆活著的因素。

Jeffery Deaver近幾年的小說,已經將寫作焦點向外延伸,主角不再只有萊姆和莎克斯,將來會變成輪替出版,小說內容不只是「走格子」與輪椅辦案了,增加筆跡鑑定,以及將來的另一位女性主角─表意學專家凱瑟琳。就私心而言,我當然希望萊姆系列能夠繼續出版,我不期待看到萊姆能多動一隻手指,我反而希望看到萊姆永遠是力抗他人眼光的終身殘廢者。


Violet eyes─《血針兇魔》

死亡後的世界向來是活著的人想要探究的領域,精神體或著靈魂的存在,很多小說和電影都以它們當主角,有些是直接探索亡者才會了解的世界,有些則是利用亡者的死後思考當背景。

電影「The Sixth Sense」中,Bruce Willis飾演一位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的兒童家庭心理學者,經歷無助的生死探索、真相大白的無奈。還有一些小說電影以死者的聲音、顯影為題材,可能是抒情、驚悚、科幻的故事,甚至可以跨界成唯一種對生與死的價值判斷。

一般讀者一定不陌生的小說《蘇西的世界》和Mitch Albom的《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都是用死者的角度去回顧、追尋,療癒傷痛、疑慮的存活者,就是因為「不了解死,才要學著如何活」,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有提到關於學著如何活的生死觀,重點擺在「未知生,焉知死」。

生死課題的感人,可以無限擴充存活者的精神層面,但是就自然層面,生死的界線還是很遙遠。沒有人能證明靈魂存在或不存在,只有信或不信。

當初會對《紫眼證人》一書有看下去的興趣,就是因為此書標榜推理、驚悚、科幻,但是深入閱讀後,發現抒情層面也很感人。擁有Violet eyes的女主角在《紫眼證人》中扮演藉由紫眼能與死者溝通的角色,紫眼可說是一種交流生死的機器,很像乩童起乩時,鬼魂附身的媒介,但這也是宿命。就像很多小說與電影中的好鬼和壞鬼,進入紫眼者的靈魂也帶有情緒和欲望,好的靈魂暫用紫眼著的身體說話,紫眼者和好的靈魂合作能讓未亡人安心、緬懷;壞的靈魂則是攻擊或永久佔據紫眼者的身軀和靈魂,在書中將靈魂進入紫眼者的行為叫做「敲門」,當行為不當的靈魂進入紫眼者,需要口訣保護自己的心智。

靈魂體並非停留人世,也有可能「去很遠的地方」,以宗教的說法就是「轉世投胎」,當然書中沒有「轉世投胎」的說法,但是生與死的問題留有太多疑問,不妨用可以快速理解的名詞來代替。

此系列的第一部《紫眼證人》,並沒有讀者想要看的圓滿,到了第二部《血針凶魔》,娜塔莉和女兒卡麗碰到的難題是嫌犯利用紫眼者和靈魂的合作企圖逃避刑責,就靈魂「上身」、紫眼者「代言」的部份會覺得作者領導讀者去思考靈魂發言的衝突,當傳喚「死者」上法庭發言時,「傳達體」卻是紫眼者的衝突。

由於第一部沒有完好結局,的確讓我有失落,可是回去翻翻第一部的最後,發現作者在寫未亡人懷念死者的片段,期待死者「敲門」的雀躍,這種永遠停留的深情還是讓我有看下去的意願,於是第二部《血針凶魔》甫出版就被我列上書單,而且兩部的封面都很吸引人,是少數讓我因封面而拿起來看介紹的書。

補充:此系列已經出版四本,紫眼系列的專屬網站也有相關文章。




《巴提斯塔的榮光》─「為救人而殺人」與「為殺人而殺人」

「有光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暗。無論光再怎麼強,暗影都不會消失。光越強,暗影想必也會越濃、越深吧。」─《巴提斯塔的榮光》348頁

這段話和《夜巡者》的善惡二元論有基本的相似,夜巡隊、日巡隊的力量消長、互助互利的現象,善惡間的矛盾、依存關係到底是善附著惡還是惡附著善,還是善惡觀念只是人類價值觀的一個句點,為避免深入下去而造成的逗點,或是建構社會的基礎數值而已。

由於探討人性善惡的小說書籍很多,基本上很多作者是對人性採取完全悲觀的角度,認為人性是無韌性的,在壓力下、心智瀕臨崩潰時,人如同風中芒草,「義」、「利」這兩類偏中性的價值觀純然消失,只剩下所謂人性中的惡質,如《蒼蠅王》以年輕化小眾探討大社會中的群蜂現象,尋找領導、排斥異己的自保原則看起來相當不堪,然而接觸到人性的最深層,也許每個人都會是這般的醜陋。

跳脫出攻擊道德價值觀的不堪一擊,回到人性數值的許可範圍,「義」、「利」間的小善、小惡才是一般人願意相信的正常數值,看了山崎豐子和侯文詠的《白色巨塔》,財前五郎與里見脩二、蘇怡華與邱慶成這幾種典型的人格對比,財前五郎、邱慶成追求的利益、野心還在正常範圍內,蘇怡華的隨波逐流也情有可原,相較之下,里見脩二的熱情、正義就顯脆弱,也許就是這樣的劇情安排,讀者才有安心的感覺,因為人生就有許多的無可奈何。

然而不是每件作姦犯科的背後都是無可奈何,就是有那麼一點數值透露那些人的
道德性格基本分數是零分,《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一書就透露出社會走向觀望道德的悲觀,「你這人有沒有良心?」接著的不是疑問,應該是肯定,雖然此書道德標準過高,對於有小惡念的人也過度譴責,但是此書的觀點我倒是非常贊成─「從小處看大處」來判定是否書中的「反社會份子」,即是以家庭、人際關係、言論行為、價值觀來判斷此人是不是顯性的4%,或是隱性的4%。

以同類型討論醫院黑暗面的小說,山崎豐子和侯文詠的《白色巨塔》都是屬於隱性4%的層面,即使行徑難逃道德的歸疚,還是歸類成人性的模糊地帶,畢竟功名利祿人人想擁有,端看個人行為的具體實現而已。

《巴提斯塔的榮光》就不同了,刻意打破醫生的白色光圈,也擊破醫生白色光圈外層的人類地帶,塑造一個「不為什麼」而殺人的醫生,類似於書中談論到手術失敗可能的三種原因─「運氣不好,醫療過失、惡意引起的事態」的第三種「惡意引起的事態」,但是令人驚懼的是這種人連覺得殺人是「惡意」的感覺都沒有,可能只有刺激、冒險或愉快,怎能叫人不心寒?

然而這種人存不存在?就是那顯性的4%。當數值很小的時候往往被忽略或放大,不管是忽略還是放大,遇到的可能往往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和「在對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

《黑暗之家》─邪惡從何處來?

別人覺得我很奇怪,我可以看一些故事很恐怖、很驚悚的小說,看了即使晚上睡不著卻樂此不疲,但是我卻無法接受很恐怖、很驚悚的電影,除非拉其他人一起看,這從我被「侏儸紀公園」中的迅猛龍嚇到快哭出來就知道,我是很怕「恐怖畫面直接呈現」的電影,不過卻不怕「恐怖的文字敘述變成想像畫面」的小說。

《黑暗之家》拍成電影,必定是我認為很恐怖的電影。恐怖驚悚小說有部份很有警示的意味,尤其是經過經濟蕭條、崩盤後的某些國家,例如日本,很多作家會把社會上出現的人性變化、犯罪現象寫出來,例如重松清、宮部美幸、貴志祐介等。

貴志祐介的《黑暗之家》這本小說要定義為恐怖驚悚小說還是推理小說,多數讀者會把它歸類為恐怖驚悚小說,不過此書中的確有推理成分,因為書中主角們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看起來最不正常的、凶惡的、雄性的必定是兇手,而結局與現實中都不一定,受惡牽引的有男有女,雖然比例上懸殊的。

《黑暗之家》是利用保險金詐財,詐財的方式說來可怕,例如割自己的手指、自己去撞車,或是謀殺自己的親屬、偽裝自殺等,傷勢可以找黑牌醫院開證明,藉著死去的親屬領取保險金,在這些社會犯罪中,貧窮、經濟窘迫都是觸發的原因。

在外在的環境環節影響外,貴志祐介在書中還提到一則常常會被大眾談論到的研究,是關於犯罪者的腦袋是否和常人有所不同。

此書談論到腦部的缺陷有可能產生心理缺陷和反道德傾向,因此犯罪者的腦袋是否和常人有所不同變成一項很嚴肅的話題,關於「先天惡」與「後天惡」的問題。在以往的教育系統,「後天惡」其實是大眾比較願意相信的,多數人仍有趨善的一面,願意相信人性光明面的向陽性,但是會發現現在願意相信「後天惡」的人越來越少,反而很多人提出「先天惡」,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就作惡的一類人,不只在台灣的重大刑事案件,觀察世界幾大殺人魔、知名重刑犯,「先天惡」似乎就是他們的烙印,但是如果惡就是「先天的」,不就跟遺傳性疾病類似,犯罪者的責罰會被減輕,因此加重社會醫療系統、社福系統的責任,這樣的社會承擔下一位受害者的重擔會在每一位常人身上。

我很喜愛的一部漫畫「寄生獸」,內容提到外星寄生生物襲擊地球,有部份人類受到寄生生物的影響變成地球上的殺手,而主角卻能與寄生生物擁有利益共存的界線;看過漫畫「死亡筆記本」,會發現前幾集和後幾集的夜神月神情完全不同,是因死亡筆記本的利益驅使,至此,我仍試圖相信常人之所以常,是因為能抗拒外來邪惡的誘惑,而非生來就惡。

《龍臥亭殺人事件》讀後感

看到有些讀者看過島田莊司中譯作品《龍臥亭殺人事件》後大感失望,認為御手洗潔的出場與判斷太過牽強,和以往島田莊司作品中的御手洗潔完全不同,而且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以石岡先生為主軸,面對這樣的閱讀失落,我個人是有不同的看法。

《龍臥亭殺人事件》以石岡先生為主角,其實從閱讀石岡先生在歷經殺人現場的壓力,可以感覺到石岡和御手洗潔的不同。御手洗潔生性詭異多謀,最大的恐懼就是「無聊」,有犯罪、殺人、推理的案件可以思考,就推動御手洗潔生命的輪軸了,因此在御手洗潔出現的著作,不僅石岡追的辛苦,讀者們亦是。

石岡先生則和御手洗潔完全相反,不但缺乏犯罪、殺人、推理案件的實際參與,就算和御手洗潔一同處理案件也是常常搞不清楚狀況,是扮演紀錄者和作家的角色。在《龍臥亭殺人事件》中出現數個犧牲者後,被警察視為和御手洗潔是同一個人的石岡,從害怕、退縮到嘗試,進而挺身保護受害者,這裡的石岡先生可能是島田莊司試圖將「作家」身分外露到「偵探」身分,跨出創作的侷限而進入第一線參與者的行列,這裡的「作家」不只是石岡,極有可能就是島田莊司的化身,島田莊司可能無暇去扮演所謂「偵探」的實際角色,但是從中看出石岡先生的心理變化至島田莊司的心理變化。作家的安排也許缺少御手洗潔的英雄式辦案,但還是多少填補石岡的推理過程,御手洗潔的天外飛來一筆推理是成功還是失敗,有讀者認為是島田莊司江郎才盡,我倒認為可能是島田莊司新推理創作的一個新角度,一個「非推理名家」的角度,正好更適合追著偵探、作家跑的讀者。

另一個閱讀重點就是此書上下兩本,有極大比例在談「津山事件」、「玉之井分屍命案」、「增淵事件」、「阿部定事件」,從台灣的中文網頁是以「阿部定事件」為最多,而且也因為世界十大禁片「感官世界」一片以「阿部定事件」為底而廣為人知,另外與「津山事件」相關的「八墓村」等創作,也能看到些許影子。

用這些日本史上轟動案件來做背景,有讀者會覺得冗長,而我卻覺得興味昂然,在我以往的閱讀過程中閱讀或觀影到日本獨特的「官能」,很多都是受「阿部定事件」影響,「阿部定事件」的「犯罪」行徑已經不是人們重視之處,而是對「阿部定事件」中的男女情慾賁張、切割陽具心態的好奇,這些對「過程」的追究造成許多類似作品和改編電影的出現,其中以大島渚知名又具有爭議性的「感官世界」最為誇張,在我國小常常在世界電影雜誌上看到「感官世界」錄影帶的販賣和介紹,強調男女演員真正發生性行為、誇張性行為成為此片推銷重點。

很久之後一連串走紅的電影「失樂園」、作家渡邊淳一創作、電視劇「失樂園」、電影「感官新世界」都有一點點影子在其中,「官能」是主角。「官能」在我最近閱讀的小說《鍵》也是主角,隨著社會壓抑與苦悶造成的黑暗與官能,兩個支線的文學與電影越來越多,這對社會而言算不算警覺?對社會案件而言算不算走偏?

島田莊司在「津山事件」、「玉之井分屍命案」、「增淵事件」、「阿部定事件」大致平鋪直敘,沒有很多作者對「官能」的特殊想像,在我看來島田莊司不管是紀實為重,還是材料利用,都是展現「客觀」的創作向。也幸好是看到島田莊司對這些社會案件的記敘,如果是由土屋隆夫來對「阿部定事件」展開創作想像,想必又是讓人臉紅心跳的推理小說了。

《level 7》和《天國太遠了》─ 土屋隆夫與宮部美幸的性別

最近在書店看了土屋隆夫的新書《聖惡女》,對其中女體的綺想有點意見。

對於土屋隆夫書中不能少的「文學性的詩」、「大男人心態」、「性」,我個人認為最為特殊且露骨的莫非是「性」了。問過一些看過土屋隆夫小說的人,無論是男性、女性還是長者、同學朋友,到現在土屋隆夫已經在台灣發行十多本中譯小說,很多人還是會被高齡八十七歲的土屋隆夫嚇到,尤其是對女體的幻想不下於三級片的描述畫面,而《聖惡女》又是一著,而且全本就是繞著女性乳房幻想,在我看來,是土屋隆夫或者代表男性對於女性器官著迷的一種衍生罪惡感,將這種罪惡感還諸給女性,希望男性慾望和男性慾望帶來的不祥、不安都能被女性承認。

這類「大男人心態」中的男性遐思無可否認的有會被一些女性主義者批評,這就是我碩班同學對土屋隆夫小說沒好感的原因,我則建議一笑置之。代表典型大男人的土屋隆夫,除了女性的「不祥」是土屋隆夫在《聖惡女》熱衷討論的,另外就是土屋隆夫書中常常存在對女角的「俯視」,不管是性幻想、職業幻想、口吻,都有很男性的風格存在,換言之則是女性對男性的「仰視」,則是土屋隆夫對於「賢內助」的期待。

在我最近看的《天國太遠了》也有以上的土屋隆夫風格,至此我可以說日本小說中譯本裡我確定可以只看文字、風格就識出作者是誰的作家除了村上春樹,另外就是土屋隆夫了,因為純男性的想法太明顯了。

當然《天國太遠了》中的推理就創作年代而論很精采,不過我還是看到推理以外的東西,其中一點是對部分年輕女性的沉淪墮落表達惋惜,通常只要有年輕貌美女性死亡或懷孕,土屋隆夫的小說都會使用純男性思維。另一點是書中的警員、偵探對妻子的大男人態度,通常是命令、使喚、抱怨性的口吻,難聽一點就是漫畫《流星花園》中的道明寺司對女性的態度加上漫畫《聖堂教父》的男性視角,完全不像女性推理作家宮部美幸作品中男性深藏與展露的關心。

宮部美幸的《level 7》是和《天國太遠了》一起閱讀的,兩書中的男性角色是強烈的對比,以往宮部美幸作品中的男性是很動人的,無論是被害男性家屬的復仇決心或者其他男性角色的對話氛圍,時常透露出男性對孩童的溫柔、對受害者的不忍,當然這些小細節不會影響推理小說的結構,但是卻看到年齡與性別對角色的不同視角,其實是有趣的觀察點。

在很多我看過的推理小說中多是強調繁複推理技巧的施展,比較會有作者想法的除了島田莊司外,就是土屋隆夫、宮部美幸了,想閱讀男性思維的可以多看土屋隆夫的著作,想閱讀女性思維的則可看宮部美幸的著作。

康薇爾─「社會直擊檔案系列」

康薇爾近期出的《掠食者》讓我鬆了一口氣,她回歸法醫史卡佩塔系列,在小說整體情節的操控上已回復《人體農場》、《波特墓園》等系列作品的筆鋒,閱讀會讓有如冰水臨頭澆下的冷冽感受,開始恐懼足以致命的恐怖殺人魔是否就在附近。

自從萊克斯系列作品走向不知所云後,對法醫系列有點冷感,不死心的我還是看了萊克斯的《玩骨頭的女人》,此書如果分成「歷史質疑」、「法醫推理」兩個部份,「歷史質疑」無疑是比較高分的部份。

在達文西、耶穌、聖杯風潮下,這本書算是延續者,但是敗筆就在於「法醫推理」的部份,女主角布蘭納的戀愛心事已經太過膨脹,她對「傳說中的男友萊恩是否在乎她」的追究大過「想知道下一個受害者會在哪」,如果此書能將此部分搬到類似BJ單身日記的熟女心事小說去,我想可能會適合點,也容易引起女性讀者共鳴,而康薇爾的「社會直擊檔案系列」也有點走向這個趨勢。

「社會直擊檔案系列」已出版《黃蜂窩》、《南方之星》、《惡犬島》三本小說,其中《黃蜂窩》是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看完法醫史卡佩塔系列的法醫與犯罪紀錄,可能被殺人魔和社會險惡嚇到疑神疑鬼,「社會直擊檔案系列」走向基層警察辦案的角度,偏向小範圍性的追擊,是屬於地區性的小惡,如果說法醫史卡佩塔系列是報紙上的頭版社會案件,「社會直擊檔案系列」就是報紙上地方新聞的案件。

這兩者相較之下,讀者可能會覺得「社會直擊檔案系列」不夠刺激,但是個人認為不然。《黃蜂窩》、《南方之星》、《惡犬島》中可看性較高的《黃蜂窩》,雖然沒有出動高科技、犯罪側寫等全國性的犯罪偵查系統,但是與市井小民息息相關的卻是「社會直擊檔案系列」這些地區型犯罪,因為我們遇到被偷、被搶、被跟蹤、被不認識的人亂砍、被車撞的機會大過被殺人魔盯上,所以此類小說可以發揮的很近人,也可以描寫警察生活的苦澀與緊繃,不過漸漸走味了。

這系列作品較為出色的是有揭露警界、政客的操作模式,又以警界常常被視為花瓶的女性警界從業人員為主軸,大有為女性警察抱不平之意,警察女主角與記者男主角的愛情紛爭其實也描寫的不錯,比起萊克斯的小說仍是比較會控制比例。

不過《南方之星》、《惡犬島》二書結構鬆散,刻意利用與史卡佩塔系列人物連結不太成功,在《南方之星》、《惡犬島》二本偏厚的小說,去掉贅字贅句與一些近似惡搞的內容,可以會少掉四分之一的厚度,也不知道是譯者出錯還是作者的本意如此,網路上書評多數倒向負面。

其實在法醫史卡佩塔系列後期的《綠頭蒼蠅》就有一些中文閱讀上的問題,只是大致還不會影響閱讀感,直到「社會直擊檔案系列」《黃蜂窩》、《南方之星》、《惡犬島》的後兩本,個人已覺得翻譯品質每下愈況,對作者、讀者、出版社都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御手洗潔的問候》

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像中的御手洗潔和演出日劇〈古畑任三郎〉的田村正和連結在一起,兩者的相似之處除了推理頭腦、都是男的,可能就是個性古怪了。

從御手洗潔以往出現的小說中,如《占星術殺人魔法》、《異邦騎士》、《黑暗坡的食人樹》、《暈眩》等,又如近期的《龍臥亭殺人事件》,御手洗潔的怪異脾氣被描刻得有點負面,一個長相平凡、對女性有偏見、鄙視警察、喜愛發表高論、時常目中無人、喜怒無常的男人,究竟有什麼魅力呢?在書中他的助手也是諸多著作「我」的化身─石岡和己眼中,御手洗潔可能是排名一二的難以相處人士了,石岡和己和御手洗潔的關係好似華生和福爾摩斯,石岡負責提問和寫作紀錄,而且常常出現搞不清楚御手洗在做什麼的氣急敗壞模樣,而御手洗潔負責探案和耍個性,想想華生和福爾摩斯的合作經驗中也曾經出現類似情節,不過這個福爾摩斯顯然是怪的多。

面對這樣奇特的推理小說主角,藉由拼拼湊湊出的御手洗潔是個遭到支解的形象,而最近出版的《御手洗潔的問候》給讀者們一個新的御手洗潔。

閱讀《御手洗潔的問候》後,可能會對御手洗潔產生另種想法,一個才華洋溢、略有人味的推理男主角總算浮出檯面,唯一不變的是御手洗潔是扮演抽絲剝繭的偵探,凡遇到只知道雛型的案件,總是只有御手洗潔的頭腦是清楚的,石岡和讀者只能莫名奇妙的跟隨,然後恍然大悟,分析出的離奇推理過程總要到破案後才能知道詳細輪廓,因為御手洗潔的脾氣不好,或者根本不想解釋。

《御手洗潔的問候》分成四個短篇故事,包括〈數字鎖〉、〈狂奔的死者〉、〈紫電改研究保存會〉、〈希臘之犬〉。〈數字鎖〉看到御手洗潔對青年兇手的不捨與關懷;〈狂奔的死者〉是作者島田莊司以御手洗潔之名對讀者起挑戰;〈紫電改研究保存會〉的偷竊手法令人嘖嘖稱奇;〈希臘之犬〉的御手洗潔是因對狗的喜愛而想辦案復仇。以上這些短篇中看到的御手洗潔和往常的他不太一樣,看到他對人展現同情、對動物的感情,還有拼起他執著音樂、唸過醫學院的點滴片段,人的部份比較重了,原本御手洗潔的稜角就磨平多了。

應對御手洗潔的人形象,此書的推理也比較大眾化,〈數字鎖〉、〈狂奔的死者〉兩則的答案不難猜到,面對第二則〈狂奔的死者〉對讀者的挑戰,島田莊司再度運用繩索、重物原理,這手法在前幾部作品中也曾出現過,此則特殊的是推翻「狂奔的死者」這樣恐怖的可能,可細看御手洗潔精妙的說法。


《剪刀男》─誤導類推理小說

看到《剪刀男》一書時,可能會聯想到《電車男》和《貓頭鷹男》兩本類似書名的小說,而《剪刀男》剛好有《電車男》與《貓頭鷹男》中相似的橋段,《剪刀男》有《電車男》中型同的日本現代男子或女子,也就是略胖、蒼白、對某事的偏愛導致與社會的偏離的種種傾向;也有《貓頭鷹男》中變態、驚悚的氛圍,而個人覺得看此書的震撼程度勝過很多日本推理界前輩級的大作。

一般推理小說的模式是:(以下的「殺人魔」也可由其他案件代稱)
(一)一個或多個變態殺人魔犯案,刑警或警察的警方系統追捕兇手。
(二)一個或多個變態殺人魔犯案,不屬於警方系統的的主角偵查案件。
(三)一個或多個變態殺人魔犯案,被害者家屬、親友的調查。
(四)一個或多個變態殺人魔犯案,意外被捲入案件的無辜者或被懷疑者洗刷清白。

其中最常看到的是第一項和第二項,第一項例如韋蘭德、千草檢察官(註一),第二項例如御手洗潔、法月綸太郎,這兩種的閱讀樂趣在於屬於第三者系統的主角偵辦案件的超脫感,整件案件可以鋪陳在讀者眼前,即使主角群有個人偏見,但是他們共同目的是「結案」,因此符合讀者閱讀心態,而第一種類型的推理小說會有一些屬於警察系統的私生活,例如檢察官的家庭、警察的感情等。第二種類型的「推理華麗度」相對來的高,也刻意補充很多非關推理的事件,以作家或主角提高讀者的閱讀視野。

第三類例如宮部美幸的《模仿犯》、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園》系列,不能說這類型小說是完全推理小說,偏向親情友情、社會剖析的成分也較大。第四類例如島田莊司的《異邦騎士》,而我無法確定《剪刀男》是否可列入第四項,其中有「意外被捲入案件的無辜者」和「被懷疑者」,可是問題就在這兩者中。

看《剪刀男》一書時,也許會被作者的敘述牽動,讓視線只看到讀者期望的解答,形成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面,不過此書的驚悚度就在那幾個面向。書中本有三個可能的「剪刀男」,「剪刀男」三個字就已經造成先入為主的閱讀感了,就別說書中敘述造成的角色投影,作者「誤導」的功力極強。

我看完此書大感驚訝,因為很少有推理小說的寫作模式能夠翻新,前後再仔細閱讀幾遍,竟然還找不出伏筆失敗和不合理之處,和博客來網路書店閱讀此書後感到驚奇的讀者一樣,認為此書非常成功。

(註一) 韋蘭德為賀寧曼凱爾筆下警察,千草檢察官為土屋隆夫筆下檢察官。



《半自白》與《顏》─社會寫實大於推理的小說

與其說《半自白》一書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一本講人與人尋求互相求解脫的小說。

書中的男主角是警察,妻子在兒子病亡後也有尋死的意願,隨後也患病,在這種生存壓力下,痛苦與解脫的掙扎中,男主角選擇「成全」,「成全」妻子的死。這本書開宗明義指出殺妻兇手就是男主角,圍繞在男主角的謎團是他殺妻後的兩天去了何處,心懷的是懺悔還是無所謂,因此解謎不在兇手是誰、為何殺人,而在殺人後的動向。

「成全」他人的死,也許有人會覺得變態偏激,但是仔細想想如果是深愛的至親已經對生命毫無希望,也許是重病、也許是嚴重打擊,呈現「活著是一種極大的恐懼,死了反而比較幸福」的非常人心理,而自己能幫他的方法只有殺掉他讓他免除殘存人世的痛苦,這種「殺」,夾雜了一些深情、愧疚、勇氣,或是擺脫希望至愛永遠存活即使很沒尊嚴的自私,超脫人世的情感糾結,給予真正厭世者一條「可能」重生的道路,我不認為這是完全死罪,當然這在法律上依然是殺人重罪,但是道德上的殺人定罪是擺盪的。

這讓我想到莊子的鼓盆而歌,「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也許會質疑莊子面對至親去世的態度,然而莊子何嘗不痛,傷痛過後是對死去妻子的祝福,因為她不用再於人世間受苦了,當然為她高興。這段故事被譽為生死課題或生命本於自然的莊子之學,讀起來卻有點鼻酸。

《半自白》的警察男主角,在殺妻後的兩天去了何處,這段從可能的上歌舞伎町、悔悟到迷失,直到面對最後的解答,這個男人的「愛」比想像中的龐大。

《顏》的警察就是另一種形象了,在屬於男性的警察圈裡,女警瑞穗面對的是職務的剝削、對女性警察的歧視、警察同事的忽視與嫁禍,這本小說中的警察變成一種負面警示,顯現個人與環境間的強大剝離,如何言志、志成就為女警瑞穗的目標。

《半自白》與《顏》的推理成分其實都不重,重的是書裡那份很「現實」、「貼近社會」的直觀態度,即可稱為社會型推理小說。《半自白》可能觸到了死亡的恐懼、遺愛心態,《顏》可能碰觸到對職業的狹觀、性別之爭,這些現象在社會中隨處可見,是社會的一角,自己也可能會是主角。



《不安的初啼》─ 土屋隆夫的性牢騷

推理小說比較難與社會或文藝思想結合,以解謎或偵探為主的推理小說是比較多的,迷人的可能是節奏和詭計,也可能是主角個性的詭異怪奇,但是土屋隆夫卻是突破者之一。

土屋隆夫第十三本著作《著魔》已在日前出版,因此已經可以著手將土屋隆夫的作品做整體評析與分類,由於我最先看的是《天狗面具》、《危險的童話》、《影子的控訴》,就這三本小說我個人看到的是土屋隆夫在小說中使用的文學,例如俳句、詩文,但是接下來幾部作品風格驟變,可以說是加入一位中老年男子的情色幻想。

當然土屋作品中不乏扣緊社會性的變革,從舊到新的社會究竟在中老年人眼裡呈現了什麼,土屋在《不安的初啼》、《針的誘惑》兩本作品中都有「人工授精」議題,書中提到「人工授精是為了治療那些無法正常受孕的夫妻而開發出來的醫學技術,換句話說那是一種治療,身為醫生不就是該配合患者的症狀,找出醫學上最有效的方法嗎?」與「醫生為了維持人類性命,讓生命得以存續,不惜付出所有努力,這是醫學的本質;但我決定親手埋葬自己創造出來的生命,隱藏在心中的殺意,從凝視著遠方的眼中化成淚水滴落。」這兩種迥異的態度,其實就是代表社會上普遍對人工授精的評價。人工授精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可能的「近親通婚」、「精子販賣」、「遺傳與親屬」的嚴重問題,即使現在醫學與遺傳上已有防制的措施,漏洞也只是少數中的少數,但是道德上的責難仍是不可逃避的。

除了道德顧慮,其中的「近親通婚」和「遺傳與親屬」問題在正常夫妻中仍然存有,不必完全歸於「人工授精是惡魔的醫學」這樣聳動的苛責。人工授精是有必要,同代理孕母的爭議,然而有生殖能力問題的夫妻不論男方還是女方都有當父母親的權利,關鍵在於是否為做好準備不管是心理準備還是物質準備的準父母,當然有人質疑人工授精、代理孕母會影響與孩子的親近與否,如果對這兩項懷疑,那更該檢討的可能是過繼、領養孩子的相關法令了,而我想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和親生孩子很親。

那何以謂中老年男子的情色幻想?在《不安的初啼》中有很多性行為描寫場面,由人工授精的過程所產生的性幻想,太多關於男女交媾奇想,這部份倒是讓我大吃一驚,因為這種曖昧的描寫畫面很難與土屋隆夫的作品結合,假如光憑這幾段情色文字,我聯想到的作家會是渡邊淳一,而不是土屋隆夫。

這與土屋隆夫之後作品《獻給妻子的犯罪》有連結性,「性」在中老年男子生活的重心是多少?道出當幻想和行動不能配合時的苦悶,這可能是推理小說外的密語。




推理之路漫長遙

眼尖的讀者可能發現現在新書平台上出現不少推理書籍,部分得歸功於謀殺專門店店長 詹宏志 先生與許多推理作家、讀者共同為台灣推理文學努力。

想要當推理小說的初學者很簡單,首先就是利用網路資訊接觸推理界出版資訊,例如可從「推理文學院與「22號密室)吸收推理作家及小說資訊,相信會增加很多推理知識。

再來是閱讀,可以找已獲得讀者好評的推理小說來閱讀,或者就找在台知名度極高的小說作家作品來看,例如日系的島田莊司、東野圭吾、綾辻行人、宮部美幸、橫溝正史、石田衣良、松崗圭佑等;日系以外的克莉斯蒂 、艾勒里昆恩、米涅渥特絲、范達因、勞倫斯卜洛克、約翰勒卡雷、派翠西亞康薇爾、葛紅杰、哈蘭科本、賀寧曼凱爾、傑佛瑞迪佛、席尼薛爾頓、詹姆斯派特森等。一來是這些知名作家作品較多,二來是出版商與中文翻譯都頗看重這些作家的市場暢銷力,讀者們自然可以多比較。

而現在台灣推理界還有很重要的進步,一是推理作家和評論家的增多,如藍霄、景翔、既晴等;二是推理雜誌的編輯或引進,如《推理》和最近出版的《Mystery》、《謎詭》,以《Mystery》和《謎詭》來說,《Mystery》偏向歐美推理作家的紀念及專輯,《Mystery》第一集是紀念推理大師艾勒里昆恩,第二集則是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紀念號,當然另有推理作家的專訪,如即將來台的傑佛瑞迪佛。《謎詭》雜誌就是以日本推理界的角度來評析日系推理重要關鍵的里程碑之作,可能是想與日本遊戲或漫畫慣有的「質」相連結,雜誌中的分數表是蠻吸引人的,很適合喜愛日本推理界的新手。

要是對閱讀以上作家的作品興趣缺缺,其實和推理相關的漫畫也不少,「推理文學院」中列了不少與推理相關的漫畫,而除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的《名偵探柯南》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以外,其實還有很多推理型漫畫可看,個人推荐因《棋魂》、《死亡筆記本》紅到不行的小火田健早期作品《傀儡師左近》,當然此作比不上《死亡筆記本》的劇情張力。另外一部是亞樹直的《心靈X檔案》,心理和醫學的結合更能接觸到人心的黑洞。 

如果以上都無法接受,電影和日劇可能會必較好吸收。日劇《圈套》、《古畑任三郎》、《大搜查線》、《冰的世界》和電影《尼羅河謀殺案》、《沈默的羔羊》、《火線追緝令》、《人骨拼圖》都是不錯的選擇,個人特別喜愛《古畑任三郎》和《大搜查線》系列,兩部日劇拍攝頗為細膩,主角田村正和與織田裕二的演出也很精采。《沈默的羔羊》與《人骨拼圖》都有小說原著,可比較電影和小說的呈現。

萬一還是沒空看以上的入門書和相關電影影劇,不妨就多點點誠品網路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網路書店等,看看書店對推理小說的行銷手法以了解推理叢書對出版界的吸金重要性。


《嫌疑犯X的獻身》

最近東野圭吾的新書很多,各大書局也有相關書展特價活動,讓我相當心動。

會拿起《嫌疑犯X的獻身》一書閱讀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封面血紅,二來是內容簡介特殊,文案寫到:「究竟愛一個人,可以愛到什麼地步?究竟什麼樣的邂逅,可以捨命不悔?邏輯的盡頭,不是理性與秩序的理想國,而是我用生命奉獻的愛情。」 不知道東野圭吾來歷的讀者可能會以為此書是愛情小說,其實是推理小說。

此書特點在我看來不是推理層面,因為一開始就已經鎖定兇手和範圍,推理兇手是誰的答案已經出爐,但是「兇手怎麼做」還需要例證,此書追查的例證也出乎人意料之外,因此東野圭吾提到的「這是我所能想到最純粹的愛情,最好的詭計」是讓人信服的。

最純粹的愛情讓主角獻身於犯罪事件,最純粹的愛情讓主角展現忌妒,最純粹的愛情卻讓主角露了馬腳。最好的詭計讓讀者大呼過癮,最好的軌計是讓被忽略的人當替死鬼,最好的軌計最後還是會被戳破。看到此書中後段的讀者一定會很驚訝「替死鬼Y」的出現,是作者高明的遮掩手法,不僅遮掩故事中的警察,讀者也會被蒙了心眼,這招「犯罪障眼法」是推理小說中鮮少看到的犯罪高招。

面對嫌疑犯X的獻身於愛情,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不值,不過注意嫌疑犯X對於「數學」的態度,不也是一種獻身?甘心在紛亂教育環境中痴心於數學演算,等同再等一個不愛他的女人回頭,個性的詮釋很有意思,讓人驚訝的是他沒有展現妒忌心的毀滅性,甘願讓獻身變成犧牲,而被他獻身的女角對他始終無情,卻有良心,這之中的愛情相對關係已經比很多愛情小說來的完整,也許東野圭吾會是寫愛情小說的能手。

Ps:我看日系推理小說,最無法接受由翻譯出的「冷」,不知道是日文寫是如此還是翻譯問題,不少日系推理小說都讓我感受不倒作家和主角的溫度,讓我很難接受此類歸於「社會觀察」的日系推理小說,而我覺得近幾年出版的日系推理已經大有改善。


《詩人》讀後感

因為喜好的小說類型眾多,又希望保持對書市的靈敏度,因此盡量在書上市後的一至二個星期內就讀完作品,當然是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不過近期的閱讀書單被一本犯罪推理小說給延宕了,並非此書如流水帳,而是一場閱讀的小小驚奇。

《詩人》上市後,我注意許久,可能是此書的價格略高,造成此書雖是出版社強打,但是賣相平平的下場,《詩人》與《懸案終結者》是出版社針對作者系列的推銷書籍,《詩人》一書的價格將近五百元,與同期小說新書相較之下,深受價格影響,和《凱文怎麼了》一書行銷手法穩健卻不如預期,究竟是客人對小說的價錢看法有所衡量還是好書多被埋沒?

《詩人》一書的推理驚悚性質和其他作品相較之下並不是很出色,劇情張力直到倒數十幾頁才展現,挑動讀者神經的是作者充分展現人的「懷疑」心態,人對不喜的人事物多會懷疑,因為偏見存在所以彷彿眼中釘,然而表面會傷害你的可能並非是傷你最深的,城府深的、心機重的常常反而是出奇不意的反咬你一口,很多犯罪推理小說常常展現這點人性特質,而此書亦如是,只是在推理部分稍顯牽強,沒有很多伏筆,其實稍稍減低了閱讀時的推理速度。

然而《詩人》一書如同書名,帶有「詩人」的文學氣息,書中犯人作案藉由愛倫坡的詩句串聯而成,展現此書介於純文學與推理小說的特色。以往犯罪推理小說文學氣息較為缺少,尤其是現代犯罪推理小說,在犯罪、推理間充斥著追捕行動、警方口語或粗俗的對話,如果推理驚悚度不夠高,就會產生空虛的閱讀感受。

而此書不同之處在於融入文學卻不突兀,愛倫坡的詩像是鑲嵌進去小說內的,讀起來自然又帶有一點詭異氣息,可能是「死亡」、「病態」的連結,,與愛倫坡作品的怪異相互呼應,如果是其餘詩人詩作可能就會失去此書特色了。

另外此書由史蒂芬金推薦,一如書中所述:「死亡是我的領域,我以它維生。我靠它建立起專業名聲。我以殯葬業者的熱情與精確看待它——我面對死者家屬時表情嚴肅充滿同情,獨處時則是個技術優良的巧匠。我一向認為處理死亡的秘訣是與它保持一步之距。這就是規則。別讓它的氣息吹上你的臉龐。」這段文字賜予開場白的爆發力,仔細反覆看過這段文字,會懷疑這是描寫主角中的「記者」還是「詩人殺手」呢?看了不禁讓人頭皮發麻。




《影子殺手》讀後感

如果有看過電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可能對電影海報印象深刻,也可能對片中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所飾演的漢尼拔博士吃人肉的饑渴表情弄得毛骨悚然,也可能被一幕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猛一回身的動作驚嚇到,或是只記得片中水牛比爾的變態裸露畫面,不管對於這類電影或原著有什麼理性思考後的想法,這類驚悚懸疑性質的小說卻是造就一種新型的恐怖想像。

《沉默的羔羊》中,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因為要探究變態殺人魔水牛比爾的犯罪心態,向食人魔漢尼拔博士討教,這種辦案方法是接近相同犯罪性格的類型,也許從漢尼拔博士對人肉的迷戀能明白水牛比爾的犯罪動機,表示出於同階層的人最能互相了解。除了這種犯罪探討方式外,另外二種類型就是屬於女法醫史卡佩塔系列中的犯罪人格分析,以男角班頓為代表,屬於科學性統計分析,說明什麼樣的犯罪手法可能有怎樣的人格特質,這種犯罪分析在小說中常常會誤導辦案人員方向,畢竟統計數值與真實人生所造的人格仍有差別。

第三種類型則像是新書《影子殺手》,是主角曾扮演「被害者」,且具有「犯罪人格分析」背景,要是和前二者比較,相信讀者不只被書中主角受害情節驚嚇到,還會同情身為被害者的主角,因為身為讀者通常會聯想到書中主角,產生情感轉移的現象,而《影子殺手》一書成功把讀者帶到感性層面。

看過宮部美幸的小說讀者不在少數,其中《模仿犯》一書最被人津津樂道,「模仿犯」這個名詞也常常被人提起。在這類小說中,犯罪嫌疑犯還未逮捕前,警方通常是把犯罪手法掩蓋或保留,深怕「模仿犯」出現,搗亂辦案方向,不過如果犯人是模仿一個成為歷史懸案的傳奇罪犯,犯罪手法早已公佈,那該從「模仿犯」還是「心理變態者」下手辦案呢?

《影子殺手》此書的兇手就是「模仿」開膛手傑克手法,不過此書缺點是對於兇手厭惡妓女的心理變化未描述,只有繼承開膛手傑克的犯罪型態,而沒有由心靈的繼承,這也許是殺人魔「傑克二世」的犯罪敗筆。比起一些永遠猜不出兇手身分的懸疑小說,此書兇手極容易猜測,看到書的一半很有可能就會恍然大悟,少了追兇的樂趣,不過此書如同評論所說的:「一本讓你重新定義驚悚的小說,一場絕對令人髮指的心理戰術」,《影子殺手》和《沉默的羔羊》、《紅色龍》、《人魔》系列小說比起來毫不遜色,相信閱讀此書,會有身歷其境的被害恐懼感。


《大逃殺》和《肅清之門》

若是要比較《大逃殺》和《肅清之門》兩者的高低,我還是覺得《大逃殺》比最近的《肅清之門》來的沉重,在面對生死關頭看到的道德人性真面目也更真實。

《肅清之門》中,老師近藤亞矢子對學生們或全體青少年還被抱著「懲惡」的希望,對於沒救的青少年才有實質的殺戮行為,彷彿這個社會會因為幾個震撼教育的例子而有所改變。《大逃殺》則不然,在一個經濟、人心、教育都出問題的時代,只能用BR法讓青少年覺醒,為生存而戰也好過盲目度日,即使是讓青少年藉由殺人而活下去。

在《肅清之門》看到的是「惡有惡報」的一面,很明顯的是對日本社會還是持有相當的信任度,刻意以「老師」的角度提醒學生,在「道德教育宣導」方面是偏向師長對學生的相對關係。而這點在《大逃殺》中卻很難看到,在無止境的殺人行為中,越接近獸性而遠離人性,只提醒人們人性已全然不可靠,書中的師長扮演的仲裁者和無聊的殺戮者,這兩書中師長的角度可能是在說明,如果有一天讓原本正常的師長放棄他本身的工作目的,該檢討的不只是社會還有學生本身。

如果要將《大逃殺》和《肅清之門》做「冷血度的」評價,當然《大逃殺》還是略勝一籌,不管在書裡還是電影中北野武所扮演的老師角色,多用冷處理來表現他所表達的意思,看起來多屬歡欣、鼓勵、慫恿的語言更代表成年人對青少年行為的恐懼,而這樣的社會要如何改造才有救呢?《肅清之門》中提到教育系統、家庭生活的重要缺失,《大逃殺》除了教育和家庭以外,最先就提出「經濟」上的難題,在一個失業率高達15%的國家,社會持續動盪不安,究竟是青少年自甘墮落還是出於成年人對青少年可能取代他們的敵意,不妨可以從最近的法國暴動甚至就從台灣社會現象來觀察。

《肅清之門》可以說是《大逃殺》的前傳,當然不是角色故事上的前傳,而是整體社會現象逐漸迷失的步驟。日本類似的小說越來越多,關注於青少年問題的作家也越來越多,不同於其他國家作家的問題表露,日本作家更傾向於自我毀滅,也許是和日本國民性有關吧!


葛紅杰的現實世界

看過一些研究者將小說區分為「文學性質」和「大眾文學性質」兩個大類別,以文學價值來說當然會將文學排在第一位,而大眾文學則是老少咸宜、可有可無的狀態。

不能否認很多大眾文學作品只是一時風潮,如輕颱掃過卻不如下一波中颱、強颱來的犀利,所以成名在「一時」,之後就淪落到退貨的命運,在書店工作的日子裡,見過一些電視影劇小說、藝人寫真書、文藝小說都有這樣的命運,進貨進了一、二十本,隨著話題時效性一過,撤櫃、退貨也是一、二十本,隨便用廢紙包一包裝進黑箱,送回總倉庫或供應商,命運一如驚悚小說中中途慘死的角色。然而有些大眾文學作品卻是長銷品,架上永遠要擺著幾本,特定書展時還要重複拿出來擺展示櫃。

一展再展的「驚悚推理小說展」,國內由遠流到皇冠,從英美展到日本展,也許讀者腦中會出現這幾個作家,例如宮部美幸、島田莊司、葛紅杰、傑佛瑞迪佛、賀寧曼凱爾、凱絲萊克斯等等,儘管在純文學價值上沒有多大被研究的價值,卻也是「影射」社會時事效果極大的小說,這是我在法國作家葛紅杰創作出的驚悚小說裡所看到的。

看過葛紅杰的《血色河流》、《密石會議》、《狼之帝國》、《死亡黑線》,其實《密石會議》、《狼之帝國》、《死亡黑線》中發現作家從社會現象中找出可發揮的部分,其中包括國際情勢、社會新聞。在《密石會議》中看隱約看出領養外籍兒童的黑暗心酸,普通民眾和身為國際巨星的Angelina Jolie是千差萬別;從《狼之帝國》中看到西方世界對於九一一事件、蓋達組織甚至於西方世界對他們所稱的「恐怖組織」的奇想,不妨思考誰比較「恐怖」;《死亡黑線》從道德角度看狗仔隊對名人影星的追逐,以黛安娜王妃為例,也許民眾看八卦不是看狗仔隊追逐名人影星而是我們自己就渴望追逐。這些話題隨著新聞而起,融入小說中做為創作題材,誰能說這些大眾文學只有想像沒有寫實?

看到葛紅杰被評為「全能型」作家,事實如此,看驚悚推理小說反而更能接觸到現實,因為驚悚推理小說作家必須先接觸「未來」再回歸「現實」,將科技產業、國際情勢、犯罪偵測的可能未來寫進小說,因此書中有網路犯罪、毒品銷路、整形產業、旅遊動態等等小型世界,製造成一個寫作歷程龐大但是閱讀過程迅速的小說型態,作家的全能也就在這裡,要新的素材以便製造讀者新的恐懼。


島田莊司《眩暈》讀後感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島田莊司的推理小說,是因為既晴、綾辻行人才對島田莊司的作品有興趣。在新書《眩暈》中的導讀是由台灣推理作家既晴所寫,我覺得這篇導讀很有可讀性,既晴的推理驚悚小說也是受綾辻行人、島田莊司影響,以類似「師承」關係的角度來評論綾辻行人、島田莊司小說中「現實」與「幻想」的分隔。

讀慣了社會寫實性較高的推理小說,對一些只注重本格技巧的推理小說比較難以接受,我認為推理小說中塑造的兇手形象背後,會讓這個兇手有動力、精神去完成看似「不可破解」的謀殺案,一定有複雜的心理糾葛、環境因素,這些怨恨、悲傷的感受才會促成兇手與主角(刑警、偵探)的腦力激盪。若是兇手生來就想完成一齣完美無暇的謀殺案,只是為了突破、挑戰主角,沒有第三者或是第四者(也就是被害者)的陪襯,我覺得這個兇手製造的破綻會比想像中大,這也就是我特別喜愛閱讀土屋隆夫、宮部美幸著作的原因。

閱讀島田莊司給我的印象是:複雜、嚴謹,比起綾辻行人,作者在考究、學理上的引申更多,使得著作看起來具有強烈科幻性質,不過這裡的科幻,不是指過度超越的想法,而是現在人明顯的通病。現代人對現在所做的事情沒有警覺性,因為「沒想過」或「你別想太多」而造成對這些人無法承受的事情,在這些人眼中是「無視的科幻」,造成他們無知的恐懼,那麼在已經預見此情此況的人眼裡就是「有視的科幻」,造成他們震撼的醒覺,而島田莊司的《眩暈》就是注重在震撼的醒覺。

看過此書的讀者最後會發現,此書最後只有一個明確的犯罪動機,而且這個犯罪動機非常平常,此書的非常在於三崎陶太塑造此案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可以發現很多環境警訊,或是類似漫畫《末日》的景象,這就是此書雜有社會寫實性的一面,至於讀者看重的推理層面還是寫實層面,就由讀者自己判斷,而我相信寫實層面已逐漸腐朽整個地球。


噬血聖母的噤聲曲

可能是書面上的一句「直搗你最深的恐懼」,讓我對《噬血聖母的噤聲曲》一書有興趣,還真看到手臂起雞皮疙瘩。

兇手固然可恨,然而罪魁禍首卻是他的母親,一個嚴重失衡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這已經不是宗教、教育、輔導、服藥可以控制的,怎能過度期待一個從小被親生母親虐待、嘲弄、猥褻、漠視的男孩,長大之後能經由社會改造變成無痛無害的男人呢?虐殺單親母親、謀殺嬰兒對兇手而言是「拯救」,他不希望其他孩子像他一樣遭受母親非人的待遇,這種「拯救」毀了無數家庭,也毀了他自己。

在書中有兩個和兇手成為強烈對比的角色,艾葳丹隆藉由挽救麥克斯厄文的兒子伊森,讓她由喪子之痛復甦,她救不回她的親生兒子,然而她讓另一個父親免於傷痛;伊森是麥克斯厄文領養的兒子,即使伊森對親生父母親充滿期望,對麥克斯厄文產生誤解,然而麥克斯厄文的擔憂痛心已經超脫血緣關係,因此「父親」、「母親」的角色不只限於自己的孩子,曾看到許多寄養家庭或領養人父母對非親生孩子的關懷,有時候血緣關係反而是一種更深的傷害,要是在親生父母本身不成熟的狀態下。

作者Anne Frasier的個人網站:http://home.comcast.net/~annefrasier/

從前對殘暴份子深惡痛絕,尤其是對兒童下手的變態,即使我不喜歡孩子,對孩子也沒有多大耐心,但是每當我看到新聞報紙上的受虐兒,一陣鼻酸就會湧上,現在心腸明明越來越硬,對無辜孩子的同情卻沒有減少。有段時間刻意不看社會新聞,想要忽視這種可怕又可恨的家庭、社會因果循環,然而這樣並沒有讓我好受些,每當接到勵馨基金會新月刊一打開就感到難過,字字都是孩童走過的血淚,自問我還能做什麼呢?




紫眼證人

此書出版已久,我瀏覽過封面就覺得挺吸引人,內容簡介也還算近人,只是出版品太多,前幾天才在誠品看完。

《紫眼證人》的故事內容其實不算特殊,紫眼人利用他們的眼睛和通靈體質和死亡者通話,受靈魂附體的紫眼證人透過死亡者的遺物或觸發物能回顧案發現場,因為有被鬼魂控制原體的危險性,所以紫眼人必須學會控制自己屬於「旁觀」或「主觀」態度重演死亡者的生前故事。很多故事情節像電影《靈異第六感》、《關鍵報告》,包括鬼魂對於自己死去的不自知、紫眼人剃髮裝設腦波結點的模樣,大致看來算是娛樂性質頗高的驚悚小說。

我覺得《紫眼證人》的深度在於它的感性和同情,紫眼人能和鬼魂通話而形成追查偵兇的有利人證,雖然通靈的小說屢見,不過此書帶著哀愁將特殊異能者的境遇描繪出來,像是電影X-MEN中那個陷入無止盡暴躁的金剛狼,或是那些被人類、特異功能者利用的孩子,當我們在羨幕特異功能者的酷、炫、神奇時,也許也是一種對他們的傷害,在過度渲染的報章雜誌上,通常只看到「異」而不是「特」。

補充:http://www.violet-eyes.com (作者Stephen Woodworth專屬網站)


康薇爾和萊克斯

康薇爾的系列作品有《屍體會說話》、《殘骸線索》、《失落的指紋》、《肉體證據》、《人體農場》、《波特墓園》、《死亡的理由》、《開膛手傑克結案告》、《致命暴露》、《黑色通告》、《起火點》、《終極轄區》、《綠頭蒼蠅》、《微物證據》、《掠食者》,另有社會直擊檔案系列的《黃蜂窩》、《南方之星》、《惡犬島》等。(增加中)

萊克斯系列作品有《聽!骨頭在說話》、《看!死亡的顏色》、《逃!戰慄的追殺》、《追!致命的抉擇》、《挖!墓穴的祕密》、《猜!白骨的陰謀》、《泣!死神的哀悼》等。(增加中)

目前康薇爾的出版小說剩下《南方之星》、《惡犬島》還沒看,萊克斯的作品剩下後三本尚未看過。這兩位專門以女法醫為主線的小說家經常被拿作比較,以婦女和法醫的雙重心態來探討對受害者的同情及追查兇手、線索的毅力來說,史卡佩塔、布蘭納都是成功的小說主角。

在看過兩部小說後,我個人對康薇爾的寫作比較欣賞。第一:她在法醫實地勘驗、法醫驗屍解剖的部分寫的更為詳細;第二:她的小說有強烈表達身為首席法醫所遭受的性別不平等和政治力壓迫,在這兩點上,康薇爾所下的功夫相當深厚。

在法醫的專業知識還可在《開膛手傑克結案告》中發現,這本的主角是康薇爾自己,也是為自己而寫,如何解決歷史懸案進而交代出整部書的調查結構。在這本書中,看到的不只是史卡佩塔系列的故事情節,而看到康薇爾隱身在幕後,為當時被殘暴手法殺死的妓女伸冤的場景,很諷刺的是如同其他著作一樣,最後的兇手是如同正常人的男人,把殺人的樂趣建構在兒時、青少年遭遇的不順上。在充滿歷史價值的照片和扮演偵探的筆法下,她投身法醫工作、作家必然有她深刻的理念。

萊克斯的筆法並非不好,但是娛樂性質比較高,但是相同的是:兩位法醫對孩童、婦女受害有強烈的傷痛、對男性執法人員對屍體的侮蔑有極大的不滿,而且她們同時建構了法醫系統中的驗屍程序、人員調動、與警察的互動,這些辛苦心得只有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才能寫的出來。

不可避免的,小說中一定要有戀愛、親友是受害者的元素。愛情如史卡佩塔、馬克、班頓的戀愛之於布蘭納、萊恩、她前夫的糾葛;親友如史卡佩塔的姪女露西之於布蘭納的妹妹、姪子等等;同事如史卡佩塔身旁的班頓、馬里諾之於布蘭納身旁的萊恩、克勞得爾等等。通常很戲劇性的串聯出之後的劇情,然後都與身旁的人有關,例如馬里諾的兒子與狼人兄弟的狼狽為奸,這其實都是這一系列不可少的灑狗血編寫,之後像是班頓的臥底,所以萊恩也有臥底;史卡佩塔有位智商破表的姪女露西、萊恩也出現一位難纏的姪女等等,這當然不能說是小說慣例,但是基於這點,會讓主角們會珍惜身旁的親友、與工作間取得平衡。

我個人覺得康薇爾的佳作較多,《人體農場》、《波特墓園》二本是我覺得最好看的,高特、嘉莉系列是智慧型犯罪的代表,我想執法人員最怕的不是蠻力殘暴、可怕畸形的兇手,而是聰明冷靜、優雅富裕的「犯罪家」,在書中的兇手多屬這類,這其實也契合我在錢櫃雜誌上看到Ruby對各國殺人魔的研究報導,就如同看恐怖驚悚片的時候,最怕的是不知道兇手在哪、到底是誰。


解讀屍體的語言

從新作來看,派翠西亞康薇爾的作品從法醫走向警察,同樣是以女性的身分來面對受害者、法律機制,不公平的天秤一直懸在其中,雖然康薇爾盡量塑造女性執法人員的勇敢面對,不過政治醜惡、職場歧視的議題永遠不會在康薇爾的作品中消失。

看完史卡佩塔第13部《微物證據》(Trace),故事順序已脫離上一部的《綠頭蒼蠅》,大約是班頓臥底、馬里諾的兒子、狼人香多涅尚未曝光之前,以故事整體性而言,比較回復作者以前的寫法,比較少集中在史卡佩塔的私人感情上,但是中文翻譯似乎沒有很用心,錯字不少,雖然比《綠頭蒼蠅》多了一點史卡佩塔的氣息和翻譯細心度,也已經回復不到王瑞徽早期翻譯那種自然口語造成的幽默。

書中強調的「微物證據」是哪種肉眼很難注意到的細小微粉,人體的骨灰在幾個兇手出沒的地區留下,因此這二件案子被牽連住了,從國土安全部、FBI的不合到變態作案,女孩各種可能的死因成為政治力操控的重點,很遺憾小女孩的屍體只能用屍斑、體液、傷痕來訴說她的死亡原因,最後原因和國土安全部、FBI沒有多大關係,而是父母的態度造成兇手對死亡行為的嚮往,以及前首席法醫史卡佩塔和現任首席法醫的作風強烈對比,對兇手都是一種刺激,這些「微物證據」的行為對話如雲煙的飄散,誰知道會在哪一個心智有問題的腦袋中留下陰影呢?

書中很明顯的道出執法人員對罪犯類型的恐懼,假如是憤世嫉俗、憤怒憂鬱的罪犯,留下的破綻太多,對於這種罪犯只需提防,破案時間內不用耗費太多人力,然而可怕的是像高特或是開膛手傑克這型的罪犯,殺人是為了創造滿足對自我的崇拜、殺人的藝術,而且這種罪犯往往是雙面人,有不錯的家庭背景、薪水甚至兒孫滿堂,正義的下場如高特慘死,而開膛手傑克只能化為文字形成眾人的猜測研究,或是在成龍電影《西域威龍》被范文芳一腳踢下橋的幽默調侃。

如果屍體的聲音來自屍體本身,解讀「屍語」的人該是怎樣的人呢?對我這個無能為力的人而言,也知道絕對不是現在的首席法醫,一個整天使喚別人的辦公室法醫。




《影子的告發》:照片的秘密

《影子的告發》一整段故事都和照片有關,城崎達也死前手拿的相片,以及宇月悠一製造不在場證明的照片,這兩張相片的影子,贏藏了一個是城崎達也過去的罪惡,一個是宇月悠一對殺父仇人的仇恨,而且又是「過去」影響「未來」的事件。

我覺得書中的俊子角色可以多補充一些,甚至還可以連接其他故事,而且俊子甚至比宇月悠一可憐,她生命的結束並沒有人幫她平反,即使宇月悠一報父仇前的諒解也救不了俊子,在書中書《小小燈火的紀錄》裡皆是她的生命悲歌,一個少女的生命被無盡止的操弄,她這角色的搶眼程度幾乎蓋過了千草檢察官。

看過不少推理小說,以日本推理小說而言,有些作家著重在書中殺人魔的變態兇殘,殺人手法驚悚萬分,但是缺乏殺人的原因,往往是「過去」的某件傷痕使得殺人魔個性心神轉變甚至精神失常,成為見到人就殺的故事,或是要湊齊腦中幻想的人體或劇情,這類故事雖然刺激但總覺得沒有「事件」的合理性,我還是比較喜歡閱讀「事件÷推理=解決」中那種「事件」成為連環索命主因的推理小說。





土屋隆夫:美麗的創作童話

看完附於書前的自序,作者土屋隆夫在幼年巧巧的被書本啟蒙,之後又被江戶川亂步帶領到推理小說的道路,這也許是一種氛圍的誘導,或是一種命運的感染,誰知道自己會因為幼年選擇閱讀而走向條路呢?因為自己走過,所以我確定這是一種生命歷程累積而成的力量。

土屋隆夫的書早在民國七十幾年就有在台出版,到現在快二十年了,他的寫作魅力逐漸成熟,隨著他在台灣推理小說界或是作家界越來越紅,他的出版和寫作態度絲毫不改,寡作的他是創作界的一位異者。

日本推理小說多數集中在「本格」創作上,經由翻譯問題多少會有些誤讀,即使內容詭譎精采,看的頭皮發麻、毛骨悚然,但仍舊是少了點「人味」。我所閱讀的《危險的童話》、《影子的告發》克服了一些「本格」派作家的漏洞,他重新拾起對人的關切,配合著本格「事件÷推理=解決」的精采成分,成了宮部美幸作品之後讓我深受感動的推理小說。

不同於宮部美幸一些作品對社會角度的觀察,土屋隆夫重在人性的琢磨,一件一件的幼年回憶所帶來的不同影響,也許是作者的回憶對他自己有極大的震撼,才讓他聯想到每個故事、每個人的「過去」,因此「過去」成了推理事件的主軸,人由「過去」走向「現在」,因為有「過去」而有「事件」。

我的個人閱讀癖好是喜歡看到書中主角的個性、家庭生活甚至不完美,讓人有覺得每個人都有成為偵探角色為主角的可能性,而土屋隆夫剛好做到了這點,千草檢察官不甚完美,每個刑警也不甚理性,這是再次接近「人」的創作氣息。





《眼球特別料理》

經過書友推薦以及和其他借閱者的爭奪戰,綾辻行人的作品閱讀總算有了新進展。

查閱相關書籍書評和推理小說歷史,堆理小說粗顯分為「本格派」和「社會派」,其餘類別例如偵探、法醫亦有相關資料可查詢。日本與歐美推理小說的相互對照下,日本推理小說的作品絲毫不遜色,近年眾多日本推理小說的翻譯與再版,顯示推理小說的新市場突破。綾辻行人是「本格派」派代表作家,除了「本格派」特色外,還帶有恐怖、慘忍、噁心的創作焦點,想像力在作者筆下任意遊走,在很多方面像是文字式呈現漫畫家伊藤潤二的極度扭轉人體極限,或是對於正軌思考完全顛覆的劇情,看似荒腔走板又人慾橫流,而不可忽視的是人性的「變態」。

綾辻行人的《眼球特別料理》和推理小說並無關係,其中收錄七則短篇故事,包括「再生」、「呼子池的怪魚」、「特別料理」、「生日禮物」、「鐵橋」、「人偶」、「眼球綺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特別料理」一則,這篇和李碧華式的兩性食譜有點類似,不過李碧華的重點在於愛恨糾葛的食,綾辻行人的食在於人性好奇與破除價值觀。在食譜內容與A、B、C套餐的進程中,可能也帶有諷刺人欲與物質的互求,無物不食的人類最後品嘗自己的手指,在慾望的滿足中損失的不只是那白手套下的殘指,還有那個回不到原點的欲求標準。


推理小說:既晴

既晴的著作有《超能殺人基因》、《網路兇鄰》、《請把門鎖好》、《別進地下道》等。

《網路兇鄰》、《別進地下道》兩本書中,就覺得作者不像在寫推理小說,其中的分枝資訊太多,來自網路上的謠傳、世界各地的民間傳說、類似《哈利波特》中的黑魔法、巫術、魔術、靈異事件,像是融合台灣式的陳為民軍中鬼故事以及倪匡式的奇想,我是覺得歸類成科幻小說或驚悚小說比較符合,因為書中主角私家偵探張鈞見本身已經具有感應能力了。

在閱讀日本或歐美系的中文翻譯推理偵探小說有時會遇到問題,像是無法設身處地、翻譯問題,例如看賀寧曼凱爾的《無臉殺手》時會被譯者筆調和主角環境拉開,形成推理過程和故事背景難以相容的兩條平行線,而損失如閱讀宮部美幸《模仿犯》對社會型態轉變而引爆犯罪的深刻同情,而以中文創作的作品可巧妙的以台灣社會為背景,以台灣人的步調做想像,例如《網路兇鄰》中的網路犯罪、《別進地下道》的颱風過後,虛實交錯的情節成功的造成讀者的恐懼,因為沒有翻譯的侷限距離,因為貼近讀者所以真實的恐怖。

另外是我個人的看法,作者似乎特地讓故籠罩在非科學能解釋的事件下,當然最後都會有科學能解的合理說法來混淆非科學內容,不過卻很清楚的表達出:很多事情不是只有科學能解決。

《請把門鎖好》

此書的推薦序寫到倪匡的評語:「不看到最後,不知道結果。而這篇小說卻是:即使看到最後,還是不知道結果!」因此《請把門鎖好》並沒有完整的結局,無論是鍾思造和夏詠昱的死亡、湯仕敬的身分、吳劍向的妄想症、書中第一人稱作者的自述,究竟是被黑魔法的施咒所為,還是得妄想症的吳劍向所捏造,或是從頭到尾都是陷入壓力危機和婚姻困境的作者所幻想的故事,這幾種結局皆有可能,也可以帶出不同的情節,可依不同發展變成奇幻、驚悚、社會型小說,而且故事中有故事。

在契子中提到「夢」與「潛意識」形成的「魔法」,我認為這是暗示書中做者已經呈現失眠、精神不穩定的狀態‧在世俗評論、名利糾葛的影響下,書中作者的「住院休養」傳達了作者精神”也”不正常,因此書中最後半頁以上的「我並沒有妄想症,我只是把門鎖好」的句子,可能是作者發病後的瘋狂。

書中只有二個人物角色是存在的,一是吳劍向,一是《別進地下道》提到的「嗜骨餓魔洪澤晨」,洪澤晨是於其他作品中真實出現的角色,在這本書中是用「嗜骨餓魔洪澤晨」來當做地獄惡鬼的形象,因此洪澤晨變成了關鍵,究竟是吳劍向因為辦案受到刺激而產生妄想編撰,還是書中作者對吳劍向所說故事產生聯想。更有可能的是兩人都進醫院治療,《請把門鎖好》的劇情是經由兩人的病況所鋪陳的,可以說是精神病患腦中世界的狂想,已經陷入歇斯底裏的崩潰絕境,因此「請把門鎖好」的深層意義是杜絕外來資訊干擾,一切由自己腦中思考運作的病態,也許就是病患已經把與外界連結的線路切斷,只活在自己構化的世界中。

 《超能殺人基因》

在誠品敦南店將《超能殺人基因》看完,略覺得失望是因為這本書沒有多提到「超能」,只有「殺人」。

既晴的作品在以往是籠罩在黑魔法、魔術的光怪離奇中,寫作特色在驚悚、科幻上展露無疑,尤其他出身理工背景,融合現代科技元素猶如麥克克來頓寫《奈米獵殺》般的得心應手,也因為是理工背景,故事環節撲朔迷離,又有整體規律性,書中偵探張鈞見宛如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他有情、有謎、有第六感,的確是台灣新小中很有特色的男主角。

《超能殺人基因》也許是既晴想突破魔法的階段,即使書名、書序給人一種科幻的謀殺案驚喜,不過實際上作者回歸「本格」寫法,著重在張鈞見的精妙推理,書中以利益糾葛的謀殺為主軸,但是以「基因工程」的背景把隱藏的殺機遮掩住,很明顯的會把讀者帶往變種人類的方向走,其實只有人性的貪念存在而已,也因為只有貪念,失去了作者往昔的驚悚成分,比起前作略為失色。

書中提到張鈞見喜愛亞森羅頻的形象,也在前幾本略有提到,不過這本顯然將作者的欽慕也表達出來。亞森羅頻比福爾摩斯多了點神秘性,可能是將頗符合福爾摩斯形象的呂益強和亞森羅頻形象的張鈞見做了對照,當然呂益強身邊沒有華生,他也不會信任華生或任何人。

有不少讀者建議既晴回歸「本格」,我個人看法卻不一樣,既晴的「魔」、「怪」就是他寫作的特色了。

 



2007年6月19日

流星花園─漫畫與日劇

冬季日劇中就劇情而言,除了「ハケンの品格」外,我比較喜歡木村拓哉主演的「浮華世家」、山崎豐子原著的《華麗一族》,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原著和日劇都很精彩,《白色巨塔》的陳腐醫療深淵在臺灣也造成轟動。「浮華世家」與《華麗一族》呈現豪門世家萬俵家族的愛恨情仇、心機醜惡,在壯闊配樂、一流演員木村拓哉、鈴木京香、山本耕史等著名演員的正面、負面演出,劇情稍顯嚴肅,不過收視依然傲人。除了「ハケンの品格」和「浮華世家」外,日劇「流星花園」也是收視率較高的一部,日前看完第二部最後一集,其實感想蠻複雜的。

 好幾年前,約是我國中時期,算起來應該快十年了,經人介紹兩部少女漫畫,一部是冰川京子的「來自遠方」,一部是神尾葉子的「流星花園」,這兩部漫畫在當時算是標新立異,在當時很多都是女主角眼睛大到可以裝星星閃亮亮、男壓女依的風格,兩者在劇情上是比較特出的,「來自遠方」是架空奇幻世界,「流星花園」則提高女主角牧野杉菜的地位。後來「來自遠方」、「流星花園」兩部漫畫都成為少女漫畫中的暢銷傑作,也可以稱為少女漫畫經典,冰川京子的「來自遠方」因為傳言畫者身體健康不佳,男主角伊克、女主角莤如的感情與冒險就在14集結束,而神尾葉子的「流星花園」在36集也草草結束,之後畫者神尾葉子新作「貓街」,雖然沒有掀起一陣炫風,但是我反而比較喜歡「貓街」中的個性不容於學校的主角群,很有青少年的叛逆自覺味道。 

近年來我轉向去看少男漫畫、中性漫畫,原因無他,因為近年來少女漫畫的亮眼之作實在不多。從幽遊白書、寄生獸、城市獵人、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棋靈王、死亡筆記本、死神、怪物、犬夜叉、鋼之鍊金術師、結界師、蟲師、百鬼夜行抄、二十世紀少年到異色暴力的烙印勇士、哭泣殺神、超魔人等,少男漫畫與中性漫畫總是一浪打一浪,新的風潮甚至飄到白人世界,白人也玩起cosplay扮起火影忍者的裝束。少女漫畫除了超級經典尼羅河女兒、千面女郎、凡爾賽玫瑰等,之後白色圓舞曲、夢幻遊戲、蒼之封印、傾國怨伶算是大世界觀、創新題材的少女漫畫經典,其他如貧窮貴公子、薔薇之戀、淘氣小親親、戰神Mars、NANA等,雖然話題性和熱銷度都飆高,但是世界、想像、愛情都和白色圓舞曲等作品不同,是比較貼近現實,雖然貼近現實卻依然是少女的綺想,之後的校園愛情漫畫更是如此。其中我沒提到惡女、天使禁獵區、Clamp畫作、恐怖寵物店、吸血姬美夕,是因為我將它們視為中性漫畫,因為有不少男性讀者,也常常被男性讀者視為少女漫畫或中性漫畫中的經典。 

「流星花園」可以算是校園愛情漫畫中比較特殊的,當前幾集我還在為遭受校園暴力的牧野杉菜加油時,希望她秉持雜草精神打倒邪惡黑勢力、最後讓F4跪在她腳邊哭著求饒,沒想到幾集之後杉菜卻轉向與校園暴力頭頭的大財團之子道明寺司談起戀愛來,令我一陣錯愕,過幾年後看到講述校園暴力的漫畫「人生life」,被其中不畫血腥卻令人作噁的壓迫畫面燃起恐懼,頓時明白「流星花園」的奇特安排。

漫畫「流星花園」的劇情其實並不特殊,除了一開始牧野杉菜的雜草力量很令人激昂外,之後她就和F4中的道明寺司、花澤類有段三角關係,之後又增加成多角關係,加上道明寺司的母親道明寺楓從中作梗,歷經無限的感情荊棘,然後呢?然後就結束了。

前幾年臺灣拍起電視劇「流星花園」,捧紅臺灣F4,一路紅到日本去。我自從楚留香傳奇、細說乾隆、碧海晴天、白娘子傳奇、京城四少、包青天後就很少再看港臺電視劇,當然對臺灣電視劇「流星花園」沒有任何興趣,更何況我對臺灣電視劇與選角拍攝又存有一堆偏見,臺灣F4風潮自然無法吸引我。

在2005年左右,日本TBS拍攝日劇「流星花園」,剛開始演員群中的F4被觀眾批評,松本潤、小栗旬、松田翔太、阿部力四個演員的長相身高明顯與漫畫F4不符,因此日劇第一部的突出點放在女角和拍攝上,不過播出後,松本潤、小栗旬、松田翔太、阿部力的演出還算合宜,演出道明寺司、花澤類的松本潤、小栗旬兩者的批評聲浪稍減,後來的收視率也相當不錯。 

我會繼續看日劇「流星花園」的主因是因為女角,第一:飾演牧野杉菜的井上真央真的很可愛,是宮崎葵、上野樹里之外讓我一見就愛的日本女星。第二:飾演道明寺椿的松嶋菜菜子是我很喜歡的氣質女星。第三:我很喜歡第一部大塚愛唱的插曲「星象儀」、第二部宇多田光唱的「Flavor Of Life」。除此之外,日劇的大手筆拍攝令人讚賞,不論演員穿著、豪宅、座車都非常講究,看到演員開跑車、出動小飛機、拉長線、主要演員全到紐約實景拍攝,只有佩服。

選角方面,我本來也是對演出道明寺司、花澤類的松本潤、小栗旬不以為然,認為日本演藝界的帥哥演員何其多,何必挑兩個在外表上沒有特別出色的演員來演,更何況松本潤還是傑尼斯的偶像派明星,廣告味濃厚,不過看到松本潤的演出後,演霸氣、笨蛋、無賴、單純集一身的道明寺司其實還挺像的。演出牧野杉菜的井上真央不只我很欣賞,拖住幾個對日劇興趣缺缺的親友來看,他們馬上就被井上真央吸引,不禁大嘆:「這就是青春啊!」飾演在學校被F4欺負,被同學潑水、砸蛋、丟穢物、陷害,被道明寺楓打壓的堅強角色,井上真央可以說演活了牧野杉菜,另外在第二部後段還出現飾演電影「死亡筆記本」彌海砂的戶田惠梨香,雖然戲份不多,也算是個驚喜。 

第二部的整體主題是我很喜歡的,在於人生中的無數「謝謝」,讓自己受傷的、幫助自己的,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那些莫名奇妙的圍觀者,只要讓自己成長的,不管是喜還是痛,通通都是給予「謝謝」。 

日劇「流星花園」第一部在兩人開戰到道明寺司前去紐約作結,是在漫畫中幾乎就是快到結局的部份,第二部從牧野杉菜去紐約找道明寺司開始,然後到日前的完美結局,在很多地方都改變漫畫的劇情,消去漫畫結局可能留下的遺憾,當然是迎合觀眾的期待,不過就劇情發展合理性而言,個性灰姑娘和笨蛋王子的故事在漫畫中的安排是比較適合的。

 Ps:基於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說我不像女生,說我盡是閱讀一些「男人看的怪東西」,對此我相當不服氣,賭氣寫一篇文章證明我沒有孤立他們與她們眼中女性國界的讀物,當然我也對「男人看的怪東西」很有意見就是了。


垃圾女野田惠的音樂魔力

千秋真一:「她不是我的女朋友,她是個變態。」 如果說中島美嘉、宮崎葵成功詮釋大崎娜娜和小松奈奈兩個在愛情、事業、工作的人生旅途不斷跌倒、學著站起的女性友情,「交響情人夢」又是另一個成功典型。日劇「交響情人夢」是無意間看到的,它的原名是「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有關「情人」或「愛情」的標題,除了經典日劇,近幾年只要有「情人」或「愛情」字眼的日劇,我往往是仔細看看演員名單就走馬看花了,然而「交響情人夢」卻出乎意料的好看,而且評價也意外的好,也是少見由漫畫改編而極度出色的代表日劇。

 不只如此,主要演員的演藝事業也水漲船高,只要走過kanebo化妝品專櫃,發現大海報換成在「交響情人夢」飾演三木清良的水川朝美(Mizukawa Asami)來代言。除了水川朝美、瑛太、飾演男主角千秋真一的玉木宏之外、飾演野田惠的上野樹里成功詮釋女主角,絕對是野田惠風潮的主因。 

2006年日本日劇學院賞的得獎日劇中,「交響情人夢」是大贏家,而上野樹里獲得最佳女主角獎,評審和觀眾都為野田妹著迷不已。看過同名漫畫和日劇,日劇的漫畫色彩比原本漫畫還重,突出使用電腦動畫的手法可能在日劇中是創舉。

日劇中,野田惠一出場就讓觀眾大爆笑,拖著男主角千秋真一進她自己髒亂、遍步垃圾、充滿異味的房間,房間裡的堆積內衣褲還長出香菇,男主角千秋真一幫她清理房間後,沒多久又亂了,這便是垃圾女的由來。接著,野田惠因為不愛洗澡洗頭,頭髮凌亂、吸引蒼蠅飛舞、身上臭氣熏天,男主角千秋真一咬牙幫她洗頭、強迫她去洗澡,就生活知識層面,野田惠的烹飪技巧是負100分,千秋得常常煮飯給她吃,還得幫她添飯,在音樂方面,野田惠雖是天才卻是個不受拘束的奇才,卻時常彈鋼琴彈到不知配合與節奏,男主角千秋真一得一拳將她打飛、嚴肅的音樂老師得跳「屁屁體操」換得她的些許配合。

野田惠對千秋非常愛慕,不過她表現愛慕的方式卻讓千秋大罵「變態」,野田惠在日劇中會偷看千秋洗澡,在漫畫裡是直接聞千秋穿過的衣服襪子、聞他身上的味道、偷拍他日常生活的樣子。他們一對表現愛情的方式也很特別,日劇中是千秋王子餵食野田惠這隻「寵物」,漫畫中則是互打互踢然後來個大擁抱。(這個漫畫不是18禁的) 

日劇中,常常冒出對千秋的愛心符號、飛奔向千秋索吻強抱,讓千秋無時無刻得飛踢,施展左右鉤拳、拿鍋子連擊、拿書k野田惠、擺架式化解野田惠的招數、拖行野田惠離開他的房間或床、用圍巾勒野田惠的脖子。 

這些舉止在以往談情說愛、感動溫馨、年輕熱血的日劇中很難看到,尤其以女主角的身分,頭髮亂翹、噘嘴、步伐不穩、看到男主角會飛撲、彈琴彈到身上冒煙、穿著獴哥裝跳舞,因小時候的學習陰影而對鋼琴比賽有歧見,更不要說她在劇中展現「女人味」的「驚悚」畫面,一個突破日劇美麗、可愛、溫柔、堅強、謎樣、傻氣、可憐的女主角,成功擄獲觀眾的心。在日本傑尼斯團體SMAP主持的節目,有次SMAP邀請玉木宏和上野樹里,上野樹里簡直是野田惠本人的真實化身,不然就是還沒脫離劇中角色,然而兩者的相像令人覺得野田惠這樣的角色似乎存在著。

看此日劇的趣味在於看到什麼片段、聽它配合什麼音樂,貝多芬的悲愴、月光,莫札特的魔笛,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協奏曲,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以及變成日劇主題曲的蓋西文藍色狂想曲,讓原本熟悉古典音樂的觀眾隨著音樂與劇情會心一笑,讓剛接觸的聽眾不帶壓力的踏進古典音樂世界。

一個「奇異」的女主角還不足以影響到音樂界,然而「交響情人夢」卻讓「古典音樂」風潮如歌一般的傳開來。在二月號的「MUZIK」雜誌,用「古典音樂翻轉出文化創意」來形容「交響情人夢」現象。「交響情人夢」播映後,在日本創下高收視率,片中應用的古典音樂也出多張合輯,古典音樂也可以很活潑,如同劇中搖滾式的演奏。 補充:看了二月號的「MUZIK」雜誌專篇文章,覺得很有趣,所以打出這篇文章。


「死亡筆記本」的電影與漫畫

看到前幾天一位幼童遭虐的新聞,遭受虐待、毆打、疑似性侵害的報導,還是生氣又難過。以前對於無辜的被害者,義憤填膺的我都會希望我也有本「死亡筆記本」,還會嘲弄這個社會說:可能筆記本每本五百頁,冊數如普魯斯特的著作、休學辭職每天寫十二小時、雇人來做晚班,死神都死光了,也寫不完這個世界上的罪惡。 

學習試著超然面對後,看「死亡筆記本」的確有種大快人心的感覺,但前提是「死亡筆記本」持有者不能是自己。 

「死亡筆記本」的電影分成上下兩集,由於漫畫我完整看完,電影只看了「決勝時刻」,雖然很多角色的出場都被修修剪剪,其實我是覺得是很直得看,看完後也可以把「死亡筆記本」主角夜神月與日本社會一較,也和所謂拯救社會、除暴安良的漫畫人物如超人、蜘蛛人、蝙蝠俠、閃電俠比較,撇去「英雄」一詞不談,我的感覺是日系的反社會性比較強烈,也更偏激。 

從日本《大逃殺》的小說和電影風潮開始,為去除「不該有的社會現象」,日系除了以暴制暴,還會對除暴者的心理變化做放大,演員北野武與藤原龍也兩者在電影「大逃殺」中有明顯對比,電影「大逃殺」的深刻、北野武的表現不用多談,藤原龍也的演出同樣令人驚豔。 

「死亡筆記本」漫畫結構複雜龐大,漫畫中其實可分成二部,第一部是夜神月(藤原龍也飾演)與L (松山健一飾演)的鬥智,第二部是L接班人N與M、夜神月的智鬥。電影「死亡筆記本」演的部份只限於漫畫的第一部份,而漫畫中L的死亡無疑讓許多書迷心碎,更讓許多人對最像L接班人的N抱有期望,個人認為除了兩人都有各自吸引人的「推理怪癖動作」外,L表現比N出色、亮眼。

 「死亡筆記本」的持有者會有人類和死神兩者,通常死神都不介入人類使用「死亡筆記本」的用法,因為死神是扮演完全超然角色,善良與邪惡完全沒意義,然而漫畫與電影卻讓死神擁有比人類豐沛的感情和犧牲,為彌海砂 (戶田惠梨香飾演)而死的兩位死神,特別是死神雷姆,為海砂在人世上的遭遇擔心,也為她化為沙塵,死神似乎比人類更懂「情」。這裡的「情」可以是愛情,可以是親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同情,不論是愛情、親情、友情、同情,兩位為人類而死的死神的「情」表現都比漫畫中的人類真誠。

電影「死亡筆記本」除了從中切斷,在夜神月、L的死因上也是力求平穩,在漫畫中卻是L輸給了夜神月,造成自己的死亡,雖然漫畫第二部份夜神月也有報應,但是我覺得這不全是N的推理成果,事實上是夜神月自己走向窮途末路,或者說這是非得走的結局不可,因為當正義仲裁者的作為失當偏離,這份正義也失去意義了,要說最後的贏家是誰,答案還是「罪惡」本身,這也許就是電影最後刻意安排死神路克嚎笑的原因,可能是死神認為人類再「有趣」,還是敵不過「罪惡」。 補充:小火田健另有新作「藍龍」,日本已有連載。


盧安達飯店─啼血四月

在Google打入「盧安達飯店」會出現28,000多筆資料,打入「Hotel Rwanda」會出現2,150,000筆資料,中文網頁大都和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有關,再瀏覽圖片,除了「盧安達飯店」電影海報畫面,還會有普立茲新聞獎「特寫性新聞攝影」( Feature Photography )的一位南非記者Kevin Carter拍攝一位蘇丹飢童與在旁虎視眈眈的禿鷹共處的畫面,李家同教授將之寫成「我只有八歲」這篇描述盧安達大屠殺事件著名短篇,收入於《讓高牆倒下吧》一書。Kevin Carter在領取普立茲新聞獎後,受到世界各地的輿論批評,質疑他在按下快門之後為何沒有幫助那位孩子遠離死亡,在 1994 年 7 月 27 日他自殺身亡,是領獎的兩個月後。無意跟隨輿論質疑李家同教授和Kevin Carter的用意,就某一層面,兩人都有探索普通人不願深入的地區,去挖出有些人急急避之的陰森。

電影「盧安達飯店」和現今有許多相似之處,種族問題沒有演變成內亂的原因之一是生活水平普遍優裕,在沒有達到一定的貧窮指數,在安全中人會習慣安逸,加上「認命」和「他助」比例高,然而小小的失業比例上升,就會感到治安些許改變,換做如海地的高失業比例,簡直不能想像,曾在網路上看到一位派駐到海地的華人,他說在海地他終能體會到「槍林彈雨」的誇張,而我相信他沒有誇張。

「我想,當人們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會說『天啊!太恐怖了』,然後繼續享用他們的晚餐。」

「很抱歉沒有辦法救你們。因為對美國、法國、英國來說,盧安達沒有辦法幫他們增加選票。」

以上這幾話句話在電影「盧安達飯店」可為最大的反諷,奚落看世界新聞或是國內新聞卻絲毫無感的觀眾,看國際新聞終究還是處於觀眾層面的嬉鬧,的確,觀看電影「盧安達飯店」,無須過度恐慌,但是思考造成百萬人死亡的屠殺的主因,或是近代歷史上的種族屠殺事件,學習歷史也許只發揮看熱鬧的功效。歷史上的大屠殺如納粹屠殺猶太人、南京大屠殺、土耳其亞美尼亞屠殺事件、中共屠殺藏族與文化大革命、東帝汶大屠殺、伊拉克庫德族屠殺等,與臺灣牽扯上的也有幾件,有時臺灣不是當觀眾。
此片刻意柔化屠殺,站在西方態度看盧安達事件,Don Cheadle(唐其鐸)飾演男主角Paul Rusesabagina,他在電影「衝擊效應」同樣以種族問題為題,扮演美國黑人的掙扎,而我認為Don Cheadle身為美國黑人演員,更呼應「盧安達飯店」中那句「你甚至不是美國黑人」背後帶有的膚色深淺優越感問題。尚雷諾(Jean Reno)飾演一直忙於討救兵的比利時航空總裁,尼克諾特(Nick Nolte)飾演聯合國維合部隊指揮,有些角度神似小布希。喬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自我欣賞的電影「鵝毛筆」後,再次接演分裂的角色。 「盧安達飯店」的故事廣為人知,由真人真事改編,導演與真實事件主角也相談過。梗概為Hutu (胡圖)人與Tutsi (圖西)人的戰爭延續幾十年,起因可說是比利時態度與種族問題。主角Paul Rusesabagina身為Hutu(胡圖)人,妻子和親屬多數是Tutsi (圖西)人,在盧安達爆發胡圖人屠殺圖西人之後,主角Paul Rusesabagina以飯店保衛家人、收留無辜居民。片中有許多地方引人深思,上層軍方政治角力以電台傳播種族歧視思想,操弄群眾民兵以族群分政治領域的觀念,胡圖人以原本圖西人自稱的「蟑螂」來汙辱圖西人的生存意志,從蟑螂的堅強生命力變成人人喊打的低下生物,接下來在短短百日屠殺百萬人,造成10萬民孤兒的四月屠殺,胡圖人藉戰爭滿足,犧牲者大多為被強暴的圖西婦女、流離失所的圖西兒童,胡圖人將無法順利發洩在圖西男性身上的羞辱轉移到最易侵略的性別、年齡上,他(她)們被侵略者視為妓女、戰利品,戰爭就是如此,戰爭已非為正義、生存、抗暴而戰,全然是找替死鬼開刀。 平民間的通婚沒有因高台上的種族歧視而停止,平民間的友情聯繫也是照樣進行,對多數平民而言,圖西人與胡圖人差別只在於身分證明上的區分,即使在早期兩種人種的外貌稍有不同,差別早已在通婚中逐漸消失,不是有色人種和白人的顯著區分,不是口音的深淺問題,不是姓氏姓名的分類,那圖西人與胡圖人的的差別究竟是誰在乎的?也許就是操弄一黨、一派、一族獨大的政治禿鷹。

當殺戮鐘響,外國人(這裡多指白人)的態度更為奇妙,片頭一開始不忘提醒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不介入盧安達大屠殺有悖於向來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國立場,代表警察的美國的確是維持正義而非製造正義,然而也不乏利益輸送、選票考量、政經地位得失,正義處於模糊地帶,一如中東世界帶有種族仇恨與西方強權的拔河,在片中還加上製造兵器武器、賺取暴利的國家,以及全世界在電視前等吃飯的民眾,同時陷入加害者既好奇又傷感的矛盾情緒裡。12年過去了,這12年中,在世界各地同樣發生類似或小或大的屠殺,多數臺灣國際新聞的短視、部份觀眾的忽略不耐,這類新聞只能從較容易收聽查閱的BBC、CNN等英美媒體吸收,躲開臺灣媒體的蘋果效應,是不是卻在無形之中偏向列強視角?所謂的平衡報導很難定義。

達文西密碼─超越原著的難題

(有電影內容,請斟酌閱讀)

 當「達文西密碼」電影版上映前,主角適合與否鬧得沸沸揚揚,上映後也鮮少聽到好評,日前才看電影版,我刻意拋開看過小說的成見來欣賞這部電影,我的感想是電影略顯平淡,高潮不足。

閱讀《達文西密碼》原著小說的讀者,多數人都會被作者的真中帶假的敘述模式給唬住,書中屬於宗教的歷史成分佔有極大比例的破壞力,提供對基督教、耶穌、神人、宗教之戰的舊有認知外的一種面向,當然書中有許多牽強之處,或是說完全不可考的空白地帶,不管讀者相信與否,「神聖女性」可替代的「母體大地」思想多多少少掀起史學、社會學和社會大眾的討論,女性力量因繁殖而壯大,也因孕育而被迫捲入戰爭。

日前將小說《達文西密碼》、《巴別塔之犬》借給朋友閱讀,她說兩書相較之下,《巴別塔之犬》留下餘韻,《達文西密碼》讀完則是空虛,原因可能是因為《達文西密碼》就像是電影的原著小說,是一部懸疑驚悚的電影。 原著就像劇本攤開給電影做為範本,電影的角度卻讓很多讀者失望,在仔細觀看電影後,我想電影想抓到的電影氛圍是偏向劇情片,而非驚悚片。就劇情方面,我覺得劇情大概都有抓住,只是原著實在太長、太複雜,對原本就對歷史、藝術無基礎認知的讀者會是閱讀負擔,遑論電影本身了,更加上閱讀小說所需要的想像力要充足,對於繪畫人物的神情、畫家本身的議論都要有些超出小說的聯想力,以至於增加電影呈現的難度,所以主角蘭登在解謎、主角們解字謎的部份無法像電影「美麗境界」解密碼時的有張力,其實可以站在小說太成功也太難的角度來替電影說話。

但是我對電影仍有意見,電影的色調偏暗,可能是想讓讀者所見蒙上謎樣的灰暗,但是主角群的表現讓我這個盡量對電影持正面看法的觀眾真的不太滿意,原因是重要演員看起來很沒精神,尤其是主演男主角蘭登的Tom Hanks。 Tom Hanks的演技收發自如,要嚴肅、要搞笑非難事,他外表、年紀雖然不如蘭登在書裡呈現中年男子的成熟魅力,在角色公佈後遭受批評,但是我樂觀的想他可以靠表現仍可扳回一成,不過Tom Hanks和女主角Audrey Tautou、演法舍的Jean Reno一樣,在電影中都有沒睡飽就上戲的可能性,原本我很期待的Jean Reno也讓我有點失望,如禿鷹的演出沒有演出來。Audrey Tautou的表現讓蘇菲這個角色陷入如花瓶的尷尬評語中,讓人注意的就是帶有法國腔的英文而已,蘇菲的母性、聰明都沒有完整表現,讓許多Audrey Tautou的影迷大為失望。 我很看好的白子殺手西拉反而是電影中呈現最特出的,Paul Bettany所飾演的西拉表現苦修的宗教狂熱、殺人自罰的罪孽感,在看預告時西拉鞭打自己的畫面吸引了我,電影中綁上苦修帶的片段也的確是較為突出的電影手法,而曾經演出白袍巫師甘道夫、大反派萬磁王的Ian McKellen與電影揮灑烈愛、蜘蛛人反派八爪博士的Alfred Molina卻顯一般。
 
電影最讓人感動的無非在羅浮宮取景,片尾的部份堪稱整部電影中讓我最感動的一部份,蘭登在整件事結束後,細想抹大拉的馬利亞墳墓究竟在何處,忽然想到羅浮宮外的金字塔也符合指示中的條件,而電影畫面帶到羅浮宮的金字塔下就藏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墳墓,這除了代表解密外,也代表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千年萬世後,她仍是被世界上成千上萬民眾帶有敬意的注視著,不論參觀者是何宗教、歧視傷害女性與否,無可選擇的都成為抹大拉的馬利亞的信徒。


兩個男人的對決─Christian Bale與Hugh Jackman

有陣子因為著迷於「The Lord of the Rings」,每天非得看上幾遍精采片段才行,對飾演人王亞拉岡的Viggo Mortensen和飾演白袍甘道夫的Ian McKellen著迷不已,最愛的片段是佛羅多與山姆摧毀魔戒時,亞拉岡差點被怪物殺死的片段,還有灰袍甘道夫升級為白袍甘道夫的關鍵,那段下墜與炎魔的纏鬥。之後看「X-men」迷上飾演Wolverine的Hugh Jackman,最愛看他和胡凱莉飾演的死亡女兩雙爪子對打的戲碼。之後又因為「Batman Begins」愛上Christian Bale的「下巴」,那段駛著坦克蝙蝠車的過程起碼看了三十次,之後就對Christian Bale這個威爾斯男人異常有興趣,不過簡直變成視覺暴力狂。 

由於歷任蝙蝠俠的電影和影集都有看過,從穿著類似絲襪和彩色衛生衣材質蝙蝠裝的影集肉肉蝙蝠俠到電影第一集、第二集的Michael Keaton、第三集的Val Kilmer、第四集的George Clooney、「Batman Begins」的Christian Bale,電影四個蝙蝠俠的下巴都很好看,而且要是戴上蝙蝠俠頭盔後的下巴。

以往我偏愛Batman的女人和敵人,雖然第一集的金貝辛格和第三集的妮可基嫚可以簡稱為花瓶,但是陪襯起來是美麗的,第四集飾演毒藤女的Uma Thurman的確是外型特殊、內心毒辣,其中我特愛第二集Michelle Pfeiffer飾演的貓女,也為Tim Burton的電影折服,那場蝙蝠俠向甩著皮鞭的流淚貓女告白自己是布魯斯韋恩的畫面,仍讓人心痛不已。蝙蝠俠電影的歷任敵人更不用說,小丑、企鵝、雙面人、謎天大聖、急凍人至少在外型上都夠搶眼,其中第二集的企鵝更說結合悲哀身世與偏激暴躁兩種特色,可以說第二集有貓女和企鵝的悲劇走向,黑色的高壓籠罩在永遠邪惡的高譚市,多了點向暗方靠攏的意味。問過很多看過蝙蝠俠電影的人,即使特效和演員如何增進與知名,他們還是比較喜歡第二集和第一集。

在「Batman Begins」推出後,Christian Bale的演出將多數墜勢、反彈聲浪平撫,這種情況和新一集「Superman Returns」的情況剛好相反,Christian Bale的188公分身高被評為歷任身高最符合、最年輕的蝙蝠俠,之前在錢櫃雜誌上看到他在拍「迷魂殺陣」(The Machinist)配合失眠角色時將188公分的身高硬是減肥減到不到50公斤的模樣,後來在導演以健康問題禁止後才停止,以及「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中的變態健壯雅痞模樣,可看到他角色的變化。

說來「美國殺人魔」這部片很有趣,除了可見Christian Bale拿著鋸子追殺過夜的妓女,還可見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的生澀演出,嚴格說來,我並不欣賞「美國殺人魔」這部片,部份原因是我對殺人魔拿著刀子、鋸子亂殺亂砍的片子都存有偏見,還有部分原因是個人由衷認可且恐懼的殺人魔只有人魔漢尼拔,當然主因是我不愛看血亂噴、被害者尖叫亂跑、變態與怪物的臉。

 Christian Bale在「美國殺人魔」中的變態性格、自以為高尚、自傲冷漠的演技可以說是此片最出色的地方,除此之外就是海報相當亮眼。目前仍對Christian Bale、Hugh Jackman兩位男星醉心不已,會上網路找他們的相關記錄和影片,因為之前Hugh Jackman來臺宣傳,在臺灣相對知名度較高,網路上成立不少家族來支持他,又在網路上又看到Hugh Jackman主持東尼獎的載歌載舞,好感又立刻上升,而結合Hugh Jackman與Christian Bale的電影「頂尖對決」(The Prestige)可說是一片就滿足我的觀影嚮往。

 看「頂尖對決」之前,聽聞觀眾好評聲不斷,而且是部「要專心看」的劇情緊湊電影,不然會不曉得劇情安排,那天特地睡飽吃足才去看電影,果然沒讓我失望。本來我擔心兩位身高將近190公分的大帥哥一起飆戲,其中一位的戲分或搶眼度會被沖淡,結果互相襯托更為出色,連在「Batman Begins」中飾演阿福的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和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的演出也頗搶眼,只能說「頂尖對決」就是一場魔術。

 (以下有劇情洩漏,請斟酌觀看) 

「頂尖對決」的劇情討論在網路上很多,關鍵在於「你有仔細看嗎?」,當魔術師在變魔術時,往往會看他快速移動和誇張的手勢動作,而忽略一些細微的小動作,想抓住魔術師的戲法,然而戲法在於抓住觀眾眼睛的不專。片中Hugh Jackman想要知道Christian Bale的魔術秘密,兩人用魔術高來高去來比劃,兩人都奉獻自己的部份生命,一者是對家庭妻子的雙面矛盾,一者是對科技生命的多人恐懼,一個在演戲、脫離、演戲、說謊,一個在複製、殺戮、複製、恐懼,最後他們都不是和對手競爭,而是和另一個自己對決。 

看完此片,我一直在思考最後可能的贏家會是誰,一時覺得是Hugh Jackman飾演的角色,畢竟他的招數極致的走向自毀,比起Christian Bale飾演的角色自殘犧牲更有奉獻個人生命於頂尖魔術的說服力,然而自毀和奉獻就是最後的贏家嗎?後來我轉為覺得Christian Bale是最後的贏家,他比對手多少僅存一些安全感,當一個魔術師不能對自己、助手存有安全感時,也許就是該下台的時候了。 

一直到最近我才覺得這部片不是要讓觀眾去評斷誰比較頂尖,而是要觀眾細看兩人在彼此競爭時,那兩個男人還是不是原本的模樣,兩人的模樣讓我想到華山派掌門岳不群,對令狐沖受江湖草莽愛戴、被江湖奇人教授武功又羨又妒又不安,轉向對修練葵花寶典、必先自宮的滅絕境地,之後將妻子甯中則、女兒岳靈珊帶入毀滅,這樣的揮刀是爬向頂尖的高塔,卻摔的越重。


Casino Royale ─龐德的覺醒

此文透露部份劇情,請斟酌觀看。

 原本我也是對新任龐德抱持冷眼旁觀的態度,看了電影後,我覺得新任龐德丹尼爾克雷格( Daniel Craig )是不帥但是很有男人味的龐德。從我開始看007電影是由「黃金眼」開始,Pierce Brosnan演出「明日帝國」、「縱橫天下」、「誰與爭鋒」系列007電影,刻劃出一個英國情報員的角色,就身段、口音、態度、相貌都比較像傳統龐德的形象,也因此,丹尼爾克雷格( Daniel Craig )的不帥氣、美國臉、金髮藍眼遭受批評。 

「明日帝國」的楊紫瓊與Pierce Brosnan的男女對戲是我非常喜歡的,我喜歡較為真實的武打場面和龐德對楊紫瓊開始略微傻眼然後漸漸欣賞的神情,脫離一般龐德電影中龐德與龐德女郎天雷勾動地火的火辣演出,此集的龐德是和楊紫瓊站在同等角度的戰鬥點上,即使兩人共乘一部重型機車時,主動應戰/挑逗的是楊紫瓊飾演的角色,此時龐德的表情更是五味雜陳,用更深一層的論述來表示,以往被女性主義者罵到臭頭的龐德電影,「明日帝國」可能是唯一不被女性主義者批判的一部龐德電影了,雖然多部007電影都有女性上司M夫人。

有人認為龐德電影是很「男人」的電影,男人想要的,龐德電影中都實現男人的願望,有正義面的暴力、美女、美酒、好車、冒險、金錢,包括龐德角色所獲得及想要的一切都是男人的憧憬,其實我覺得這個說法不盡公平,身為女性,同樣有對有正義面的暴力、美女(帥哥/猛男)、美酒、好車、冒險、金錢的觀影需求,這和「男人」的或「女人」的電影關係不大,重要的是獲得視覺刺激了沒有。

不知道下一秒還能不能活著的龐德,酒色財氣是最好逃避、麻醉現實可能剝離破碎的良藥,在電影中一旦任務失敗、被捕,除了如電影此集的毆打、「誰與爭鋒」的毒刑虐待,更有可能的是面對國家的置之不理與負擔全部責任,還有絕對得封口的精神壓力。這集龐德全裸被毆打下體的戲碼有很多觀眾討論,在他回嘴時的對話其實很爆笑,而我倒是很有感觸,代表即使他失去性器官也不能鬆口的使命感。 

「皇家夜總會」的丹尼爾克雷格( Daniel Craig )演出可視為龐德「人味」尚未消除的一集,在升為007之後,面對女性上司M夫人的傲氣,與伊娃葛林脣槍舌戰後被揪出的自大,看來是入行不深的龐德還僅存的人性。電影接近尾聲時對伊娃葛林的辱罵,我認為是身為龐德的覺醒,以他的身分職業而言,「愛情」與「同情」是最不需要的兩種人性成分,因此龐德向來抱持懷疑人性、崇尚與女性一夜情的態度度日,這點對他而言沒有對錯,當他投入感情時,這些可能的朋友、情人會成為目標明確的弱點,也是造成情報員元氣大傷的不定時炸彈,就電影中的龐德、M夫人、英國情報單位絕無好處。 

被視為此集龐德女郎的伊娃葛林,我覺得她的演出同樣精彩,她死前的眼神、她無助的模樣都相當成功,她不是蛇蠍美人,也不是壞女人,只能說會是讓龐德脫胎換骨的女人。


「辛德勒的名單」─ 紅與黑的拔河

第一次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時,我哭的雙眼紅腫、眼淚鼻涕直流,第二次看時我想會好一點,不過只是沒被自己的鼻涕嗆到而已。 

此片有好幾點是值得推崇的,奧斯卡七項大獎給予的肯定中,除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等大獎的榮耀,它的配樂也絕對令聽者動容。對我而言,片中兩位性格男星Liam Neeson、Ralph Fiennes的演出就已經值回票價,其中英國男星Ralph Fiennes是我欣賞的男演員之一,除了電影「The Avengers」(電影復仇者)讓觀眾有點坐立不安外,看過他的其他電影很難不被他的陰鬱表情、深情雙眸、優雅身段給吸引住,當然除了在哈利波特中破壞以往俊雅演出「佛地魔」的Ralph Fiennes。 

「The End of the Affair」(電影愛情的盡頭)、「Constant Gardener」(電影疑雲殺機)、「The English Patient」(電影英倫情人)中的Ralph Fiennes都是深情角色,「辛德勒的名單」的他卻是在殺人如麻中展現對猶太女傭的愛與恨,其實在他動手毆打猶太女傭的演技與表現,個人認為已經比飾演辛德勒的Liam Neeson搶眼了,雖然Ralph Fiennes所扮演的是典型的德國納粹,一個應該如電影中結束前幾分鐘展現善與惡的懲罰之負面角色,然而我卻在他的迷亂演出中掉淚。Ralph Fiennes的角色與之前我所閱讀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一書有相同的論點,《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所論述的不只是德國納粹恐怖的暴行,還揪出德國人「悲觀下的絕望可以教人樂此不疲的犬儒主義」(241頁),容忍德國納粹的橫行不只是種族主義的暴力、希特勒與納粹建造的地獄,有一部份原因造成六百萬猶太人的死亡是德國人的錯,錯在當時德國人「民族的自我吹噓與自我崇拜」(241頁),間接讓六百萬猶太人犧牲。

針對《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作者哈夫納指出德國人對希特勒的容忍間接造成猶太人死亡的論述,其實我個人閱讀之後有點不忍,作者哈夫納沒有錯,因為他也是鴕鳥心態下的德國人之一;而駝鳥心態的德國人也沒有錯,在風聲鶴唳的德國當時,窩藏、保護猶太人都是會危及自己和家人性命的,大部分德國人當然不會拿石頭丟前往集中營的猶太人,只能顫抖在門後裝作不聲不聞。也因此,現在同樣抱持「犬儒主義」的各國人民,才會覺得電影中的辛德勒所作所為之可貴。 

「辛德勒的名單」一片無疑是以黑白片為主調,黑白片不稀奇,在片頭片尾展現色彩也不稀奇,一個是過往的黑暗,一個是多彩的現代,從黑暗跨越到現代,闡揚種族主義的自我、自傲、自卑都是病態的黑暗。然而此片在黑白之中,卻出現一點紅,「紅衣小女孩」的出現被觀眾廣泛討論,代表血腥、救贖、熱情、年輕都可,無聲的紅敵不過人多勢眾的黑暗,喚醒電影中辛德勒的痛不只是那抹紅的逝去,還有那紅之外、躺在推車上等待焚燒的數百萬屍體,會讓幼童陷入藏匿、奔逃、恐懼、夥同的殘酷,可以參照小說《蒼蠅王》,而這裡的人間煉獄殘酷千百倍。 

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讓辛德勒大為出名,在大眾廣泛討論辛德勒之舉時,忽略一位「真正」、「不煽情」、「不神話」的人物Raoul Wallenberg,據史實記載,他拯救的猶太人多達數十萬人,比起電影中辛德勒所救的一千一百人真可謂更超脫的「當你拯救了一個生命,等同救了全世界」,然而討論Raoul Wallenberg的人卻和辛德勒不成比例。

 「辛德勒的名單」一片是限制級,如果是因為此片含帶的歷史創傷因而分級為現制級,個人覺得相當合理,沒有人願意回顧大型煙囪焚燒屍體、剃髮等待被毒死的猶太人所呈現的歷史畫面,若只是為了那些在片中赤身露體、不分老少的畫面而分級為現制級,那我覺得很遺憾,為了爭取生存權不惜放下尊嚴、放棄遮掩,只求多活一天的祈願是現代國際社會還存在的微弱聲音。


「甜蜜的永遠」

提到捷克,可能會想到城市布拉格、布拉格之春,也許是卡夫卡,或者是史麥塔納的「摩爾道河」。 

在大學的藝術欣賞課程上,熱衷欣賞古典音樂,上課內容的韋瓦第、巴哈、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蕭邦、李斯特、華格納、布拉姆斯、比才、拉赫曼尼諾夫、德布西、史塔溫斯基、蓋希文這些有名又有名曲的傳世音樂中,除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3號鋼琴協奏曲」、史塔溫斯基的「春之祭」外,讓我聽到雞皮疙瘩冒出來的還有史麥塔納的「摩爾道河」。 

史麥塔納的「摩爾道河」是一曲有熱切愛國心情的曲子,摩爾道河浩浩蕩蕩流向布拉格,在音樂的想像中可以想見河水、沿岸、歷史的驕榮。「摩爾道河」一曲配合「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開幕式,而我認為電影「甜蜜的永遠」用此曲配樂是適當不過了。

 「甜蜜的永遠」由片名可以感覺看電影的人可能偏重在它的「情」,我而認為是一部政治味道很重的電影。台北電影節的譯名是「一屋兩家三代情」,其實也只強調電影的「情」,在年輕男女角色金德若、米修為愛犧牲瘋狂之時,「布拉格之春」也跟著由盛轉衰,片中開頭的米修為愛嘗試自殺上吊、爆笑的烤箱自殺方法是呼應米修父親在面對俄國介入捷克後的自殺行為,為愛而生而死、為國家而生而死是同樣的感切。 

金德若的父親是一個很典型的政治狂熱角色,他在片中不脫口的就是納粹時代的過往,不只是他,片中的警察、老師都帶有極重的政治個性,政治走向不同卻要適應對方甚至成為一家人,之後才是片中用部份片段描述的「一屋兩家三代情」,但是我認為這些感情不是主軸,只是漂淡政治的手段。

此片詼諧令人莞爾,苦中作樂的幽默讓人心痛,一如傾聽「摩爾道河」的震盪。

 獲獎: 捷克「金獅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海報設計、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影展」特別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捷克「皮爾森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從「原罪犯」看罪的禁

此文有部份電影劇情,不喜者請跳過
此文提到的電影、漫畫、書籍全是限制級,不喜者請跳過

我一直不太能接受韓國電視劇,但是我欣賞韓國的電影,尤其是他們的「限制級」電影,當然其中也有很沒意思的。這裡的「限制級」包括色情、暴力、血腥或凡是稱為「變態」的限制級畫面,還有思想上的限制。

自從看了韓國導演金基德所拍攝的「春去春又來」,在電影中「四季」裡的春夏秋冬個人認為是對罪、慾、恨、懺這四種人生中不斷重複情緒的詮釋,也許甚至歷經生命輪迴的反覆過程還是一再上演的戲碼。就「罪」的層面,我覺得這部片比大衛芬奇所導的「Seven」還要出色,如果「七誡」的暴食、貪婪、懶惰、慾望、驕傲、嫉妒、憤怒給金基德呈現,也許他會用在象徵生老病死的四季中拍攝出七原罪。

在「恨」的領域,韓國的導演朴贊郁是被影迷津津樂道的,朴贊郁在「復仇三部曲」中的「親切的金子」、「原罪犯」在主角群「復仇」的同時,就著畫面的播放,觀眾可能也隨著主角的情緒起伏而恨著,恨意能對男女演員產生影響不稀奇,入戲過深的「原罪犯」男主角崔岷植就有在戲場崩潰、虛脫的畫面,然而電影竟然能震撼觀眾的群體意識,這種震撼不是對良知的道德譴責,而是喚起意識中的恨,這種恨意的被喚起極可能就是所謂的性惡。

電影「八釐米」透過Nicolas Cage對兇手、幫兇的洩恨表達對色情工業下講求「真槍實彈」的慟,於色情工業中片中男性或女性主角 ( 即代表觀看者 )對於施行性過程真實感的要求造成「可能」的「被害者」,而這些「可能」的「被害者」在色情電影中被虐待、強暴甚至致死是一為是因為片中的施暴者,另一個幫兇就是觀眾,因為觀眾在現實中無法實現這些真實的性過程,所以由電影的主角群來幫助完成渴欲,一來是「施暴者不是我」的脫罪,一來是「身為第三者」的藉口,所以色情工業中的過度性暴力越來越猖狂。

片中的Nicolas Cage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就這點上是有點造作,容易看出導演想呈現的意思,明白道出「既然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受害者就別參與共犯結構」,對我來說「八釐米」是我進電影院觀影最痛苦的一次,我看到發抖、掉淚,這可能是電影中被虐殺的性別是女性所致,不過現實上的性別就不一定了。散場時前方的男女開始嚴肅談論色情工業的合法性,而一些零散觀眾的眼神卻不太友善,是因為此片是限制級還是片中有大量他們所謂「真槍實彈」的大量暴露,或是他們正是共犯?

電影「八釐米」有明確的省思,就限制級電影而言是有教育意義的,當然觀眾的腦袋也要轉動才行。我想市面上流傳已久的世界十大禁片的「禁」其中有一點就是沒有明確的正邪之分,而就著畫面呈現「禁」,由於世界十大禁片我只看過電影「魔法聖嬰」、原著《索多瑪一百二十天》的三分之一、電影「不可逆轉」約十分鐘的片段,就這些禁片的內容和畫面而言,就算沒有把十片禁片完整瀏覽一次也能理解為何這些片被禁,一是片中在電影拍攝時代所孕育的禁,如《索多瑪一百二十天》的食□在現在已經不是非常驚世駭俗的畫面了,但是回到電影拍攝時代或是薩徳的年代就是驚世駭俗的行為;二是全是負面能量的集中,容易造成可能對象的恐懼和變態妄想者的行動,如電影「不可逆轉」的寫實性暴力 ( 此片段非真槍實彈,片中受暴力侵害者飾演者為義大利女星Monica Bellucci )片段讓我認識的女性網友好一陣子害怕走地下道,可能此片段也可能是性暴力者的手冊;三是部分片中的暴力和反暴力都沒有悔恨的部份,回到主題,「親切的金子」、「原罪犯」兩部片雖是以「報復」為基點,但是都有強烈的悔悟感,就某層面而言,也是在指引觀眾對「報復」的視角。

253789.jpg

「親切的金子」有金子被誣陷入獄到出獄的復仇,飾演金子的李英愛累積的恨意是針對被害者家屬而言的復仇,即使主兇是白老師 (飾演白老師的是崔岷植),金子仍不能逃避內心交戰的罪惡感,因此有自殘行為。片中報復手段對觀眾可能是一種痛快的紓解,看到社會上惡無惡報、殺人者不用償命的怨氣,藉由金子和被害兒童家屬的手來完成,完成一種受害者的悲痛。很有趣的是「親切的金子」、「原罪犯」兩片有關聯,除了兩片都有崔岷植的演出外,在「原罪犯」中金子最後懺悔的男童是「原罪犯」報復崔岷植的男性,之中又有因果。

「原罪犯」的罪犯可以解為兩個,一個是口孽的男主角崔岷植,一是劉智泰飾演的戀姊男子,一方面是劉智泰放手造成姊姊的死、一是造成男主角崔岷植家人的死亡,就報復的行為上其實已經站不住腳了。男主角崔岷植的亂傳話造成劉智泰姊姊的尋死,禍從口出確實命不該絕,不過卻間接造成他人的尋死。

 

11.jpg

在「親切的金子」、「原罪犯」兩片中都沒有完全無辜的主角,受到報復的行為看似好像都合理,不過兩片都牽涉到無關的關係人,「親切的金子」那個角落的男童,「原罪犯」遭受男主角崔岷植不知情況下亂倫的女兒,從此處可以發現,兩片的關注從復仇行為跨到復仇行為牽扯的人,一如漫畫《怨恨屋本舖》常出現的報復中立情況中的牽連型受害者,這樣的復仇其實已經不是對加害者獨有的恨意了。

 


154301161_61a28b9e7b_o.jpg

「親切的金子」、「原罪犯」兩片探討的原罪不盡相同,但是都有性的實踐與利用存在,「親切的金子」是白老師的貪婪、慾望之罪與金子的憤怒之罪,「原罪犯」是男主角崔岷植、劉智泰與其姊的慾望、憤怒之罪,又在「親切的金子」中有令觀眾食不下嚥、片中人物卻安然自若的飯桌之性,也有金子的利用年輕男子的性;「原罪犯」有父女亂倫、姊弟亂倫之性,在這兩片中的所有行為其實就可以以罪、慾、恨、懺四字來表示。



過去、今日與未來的月亮─金鎖記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了。」─出自〈金鎖記〉

宿命無限輪迴,男人重複著男人的命,女人跟隨著女人的命,跳不出如影隨形的寂寥月亮。當然這裡是說女人的命,油麻菜籽般的遮掩,如廖輝英寫出女人在傳統與現代的重疊,蔡素芬的女人從鹽田到臺大校園,朱少麟的女人徘迴在雙性慾求裡,無論女人往哪裡走,是選擇廚房還是商場,總有婚戀的痕跡。蕭颯所面對的外遇議題,李昂故事中的婚姻悲劇,袁瓊瓊對賢女的透徹,蕭麗紅的婦道迷思,蘇偉貞的女身呢喃,周芬伶的父權刑軀,這些故事似乎沒有一個屬於公主與王子的幸福故事,這些女人總是浸在無形之改中。 

若是記得Nicole Kidman飾演的吳爾芙,慢慢走入水中讓自己溺斃的畫面,或是記得Julianne Moore坐在廁所中的眼神,其實就可當作〈金鎖記〉社會層面的畫面呈面。 

〈金鎖記〉是張愛玲膾炙人口的一篇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相較之下較沒有所謂的張力,也許〈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描寫男人遊戲紅塵心態最傑出的一篇,也許〈傾城之戀〉是刻畫兩性間矜持與情慾綻然最傳神的一篇,但是兩篇與〈金鎖記〉的角色一比,佟振保、白流蘇也只是平凡人間的平凡人等,七情六慾一切隨著軌道行走,很像人,像個真人。 

很多評論家試圖解析張愛玲寫曹七巧的動機,究竟是海派作家內看到的女性主義硝煙升起?還是個紅樓後繼融入時代的家族模仿?看張健、水晶的評析,鎖住七巧的階級、傳統的家長,於是曹七巧的眼淚、曹七巧的年歲、曹七巧的情性,都越來越不像人,女性讀者很難不同情七巧,男性讀者很難不討厭七巧。 

耳熟能詳的〈半生緣〉,或是其他篇章,男人總是風流倜儻、玩世不恭、用情不專、紈褲子弟,舉凡花心、外遇、強暴、壓榨到抽鴉片、賭錢、揮霍家財的惡習,在張愛玲的故事裡,這樣的男人佔去多數,習慣寫男人的惡,偷偷的放入一篇〈金鎖記〉專寫女人的惡,曹七巧的惡雖有原由,同情卻難。七巧嫁給得了軟骨症的丈夫,在夫家三個兄弟妯娌間左右逢迎,目的不由分說是因為貧與錢,直到自己與兒女與夫家分家,她用夫家待她的方式對媳婦芝壽、女兒長安,芝壽與妾的爭寵似乎象徵家族的鬼魂,女兒長安與世舫的情意終斷宛如七巧與季澤的情絲宛曲,七巧是長安,七巧也是芝壽,一如The Hours不同時代的三個女性,The Hours是Mrs. Dalloway串起的,連接起〈金鎖記〉的是女性命運,七巧的「瘋女」形象跨世代,一個自返因果的不甘女人,「平扁而尖利的喉嚨」是為了製造自娛的傷痕。

張愛玲看到的月亮、看到的上海,正如「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悽涼」,張愛玲可能會朝來人吐一口菸、看也不看一眼的走過,可以避人,讓來人化作煙霧中,她的步子卻是躲不過那時女人的共同命運。


《沙丘魔堡》閱讀前言

閱讀《沙丘魔堡》讓我手舞足蹈,這並非隨便說說,《沙丘魔堡》中譯本勾起我許多回憶,關於電動的。雖然近年來有其他事物纏身,加上視力惡化、避開網路成癮的考量,許久不碰電動了,不過偶爾還是會看看網頁討論,看看最近在紅什麼遊戲。

以往我個人偏好帶有中國風的RPG,最好帶有潑墨山水的雅致、古老深沉的傳說、熱血澎湃的歷史,當然還要有俊男美女主角群,當時大宇「軒轅劍」系列,從煉妖壺、壺中仙到軒轅劍、軒轅劍仙,妖魔人世混雜,來自《山海經》的奇獸祥祇,給我極大的感動,其中我最欣賞「軒轅劍外傳楓之舞」的墨家精神,墨家領袖墨子、弟子禽滑釐與傳說的機關師魯班,塑造的世界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憂國分裂的亂世,雖是電動,卻看到政治紛擾所呈現的人不人、妖不妖的變形中土。之後的「軒轅劍三」在西元八世紀,跨越到威尼斯、大馬士革、巴格達然後回到長安、洛陽,千里之行是雲與山的彼端,因為地域,西方撒旦魔物蠢動,中國與歐洲相接,黑暗連天,黑暗魔掌橫跨歐亞大陸。

「軒轅劍」系列好玩的是可以匯入歷史,先秦有孫臏龐涓,唐代有李白、李靖、李世民等,有趣的是神獸繪圖,有檮杌、渾沌、饕餮、刑天、蚩尤、盤谷等,神人魔的世界何等廣闊。大宇的「仙劍奇俠傳」系列更是因為其一的趙靈兒、李逍遙、林月如、阿奴糾葛情愛的悲劇而撼動華人世界,當時許多玩家看到「仙劍奇俠傳」破關畫面,不少男性玩家搥胸頓足、女性玩家感動落淚,「仙劍」因為不朽愛情、苗族世界、動聽音樂而成為臺灣電玩史上的驕傲之一。

「軒轅劍」與「仙劍奇俠傳」令人懷念,雖然兩個系列都已網路連線化,製作也以移到中國,許多特色都已經消失,電動也一浪比一浪高,然而兩個個系列是我念念不忘的臺灣自製遊戲。在我的求學過程中讓我一再留戀的還有「沙丘魔堡」(Dune),比古早的遊戲「凱蘭迪亞傳奇」、轟動的「暗黑破壞神」還要讓我沉迷。

「沙丘魔堡」(Dune)的中譯本發行上下冊,光是看到書腰可能會有點驚訝,然而會有「科幻的魔戒」美稱是合理的,然而如果玩過電玩,完全不難理解讚譽為何,電玩的沙丘世界簡化許多,然而翻開中譯本一看,我彷彿回到電玩世界的走動、過場,城堡、沙丘,乘騎沙蟲(sandworm)穿越廣漠。

遊戲縮小小說的世界,純粹是為生存而戰的冒險史。主角保羅亞崔迪 (Paul Atreides)暗藏的力量,受母親潔西嘉 (Jessica)、里特凱恩斯 (Liet Kynes)、葛尼哈萊克 (Gurney Halleck)、鄧肯艾德荷 (Duncan Idaho)等人協助,與哈肯尼人 (Harkonnen)競爭作戰,爭取領地,並且向藍眼的弗瑞曼人(Fremen)爭取友誼,成為沙丘的救世主,共同對抗哈肯尼人(Harkonnen),其中以葛尼哈萊克 (Gurney Halleck)對保羅的幫助最大。

保羅為爭取弗瑞曼人信任,得在遊戲中和弗瑞曼人談話,讓弗瑞曼人領導的部落到他的旗下,策略除了軍事訓練,其他部份是在整個星球地圖上指派弗瑞曼人移動到各地,包括香料開採、攻打、種植。香料開採是為了讓皇帝滿足,每當遊戲畫面震動,便是城堡捎來訊息,有攻打、被佔領、親人招喚,還有來自皇帝貪得無饜的香料需求,在遊戲中如果沒有理會交付一定數量的香料,就會game over。

04.jpg

香料開採的數量會隨著遊戲漸久而增加,所以弗瑞曼人底下的香料開採與兵源分配也很重要,在開採前要做好香料存量探測,還要提防哈肯尼人來襲、沙蟲吞噬開採車,避免哈肯尼人必須栽種植物,這時角色中的環境學家里特凱恩斯 (Liet Kynes)就相當重要,防止沙蟲則要使用直升機來嚇阻沙蟲。圖片來源

 


02.jpg

隨著保羅的潛力將會逐漸展現,父親會死亡,母親則導助力量開發,受弗瑞曼人化,也因香料影響,保羅也變成藍眼。遇到戀人加妮(Chani)喝下生命之水,增加保羅與弗瑞曼人溝通能力。最後,在弗瑞曼人的忠誠度達到一定數字,可以攻打哈肯尼人的小堡壘,趁機擴充武器來源,包括克萊斯槍、雷射刀等,並救援俘虜,增加戰鬥力與兵源,也可用香料購買沙丘商人的貨品。當部隊忠誠度為百,旗下又收服了一萬名以上的弗瑞曼人,可以攻打哈肯尼家族的總堡壘,進行總決戰。如果能力不足,自然是game over,又如遊戲上走進沙漠太久、誤闖哈肯尼人領地,就會出現保羅化為骷髏的game over畫面。圖片來源

 

06.jpg

這個遊戲的好玩之處在於「策略」,香料開採、人員配置、友好度,玩家扮演的保羅得調配開採、種植、軍事訓練的人數比例,避免在遊戲中途就因為香料不足而死亡,或因為無武力而頻頻敗亡,遊戲的主角是保羅,全看玩家如何挑戰邪惡皇帝與哈肯尼人的共謀。這個遊戲是1992年的遊戲,距離今日已經15年,然而遊戲流暢度不輸給今天的許多電玩,就畫面解析度而言在當時是很驚人的,當然今天多是3D立體,當時的「沙丘魔堡」的確遜色。圖片來源

閱讀《沙丘魔堡》上集些許,發現小說的世界複雜許多,多了政治聯姻、政治陰謀、星球鬥爭、星球移民、種族鬥爭、古老預言,在人物描寫的比例上也與電玩差很多,保羅的父母在小說中同樣重要。更重要的是從小說中看到科幻與環境關懷的精神,當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席捲星球,水分成為昂貴物品,宣示水就是財富,揭開貧富差距、主僕身分的間隔,「行星地球化工程」成為星球的目標,節水、截水並用,種植耐旱植物、設置溫室、巡設綠洲,這本科幻小說一樣具有科學與理性。



作家恐懼的那一半─The Dark Half

幾年前剛升上大學,對「作家」這個職業抱有好感,不只是對他們寫作有莫名幻象,對能印刷、出版、書市鋪書都心生羨慕,連帶對書店都產生非要去那工作的念頭,不過到了跨進書店工作才知道理想與現實分歧。曾經跑去聯經聆聽幾場作家對談會,看著他們風趣對談、優雅神韻,不由得心生嚮往,喜孜孜的捧著書排隊簽名,樂於收集到金庸、廖玉蕙、周芬伶、蔡素芬等作家的簽名,也懊惱於錯失拿到莫言的簽名書,而這份樂趣,讓我將「收集喜愛作家簽名」被我收到「人生十大夢想」裡。

到了有機會上作家的課,甚至系上教授就是作家,他們有時會透露一些被讀者景仰或謾罵、被編輯催稿或邀稿,不論是在出版社還是社會講堂上,幾乎都有碰到麻煩的人事,有讀者專愛嗆聲,也有讀者專設網站來攻擊,有時候他們會覺得「寫書」是「服務業」,專門服務讀者,去寫讀者「想看」的書,而不是他們「想寫」,「去寫讀者想看的書」其實可做為史蒂芬金《黑暗之半》一書的寫作苦水來源。

1753755727.jpg史蒂芬金的小說通俗,驚悚又恐佈,看了既坐立難安又想闔上書本不想再翻,然而一如倪匡的科幻小說系列,當思想騰空飄蕩到地球之外,不是科學、理性可理解的異常狀態,這類小說卻又特別吸引人,就像我看了影集X檔案的「下水道驚魂」,對排水孔就有難解的恐懼與奇想,可是又忍不住往排水孔張望,看看是不是會有變形肝蛭鑽出來。又如即使極怕蟑螂還是跑去看電影「秘密客」的人形蟑螂,看電影呈現將人形蟑螂剖腹的噁心畫面,這與看史蒂芬金的小說有相同感受,因為史蒂芬金的小說(電影)就是那種讓我摀著眼睛,又偷偷從縫隙看的小說(電影)。

《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其實某部份可以做為史蒂芬金作家生涯對讀者的控訴,他不會老實寫出對某些讀者的恐懼、厭惡,而把這些來自現實的打擊化作寫作怪力,《戰慄遊戲》(Misery)亦是。《戰慄遊戲》描寫暢銷書作家保羅被瘋狂書迷安妮囚禁且虐待的過程,原因是保羅沒有寫出她滿意的結局,書中滿佈安妮癡狂的醜態,一如史蒂芬金化身為保羅想躲避讀者追捕的匿逃,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書改編成電影後,具有護士身分的瘋狂安妮被選為「百大螢幕英雄與壞蛋」中的第17名。

(以下有劇情洩漏,請斟酌觀看)


《黑暗之半》顯然也是一本「作者化」的驚悚小說,本名賽德貝蒙特的作家不受書市歡迎,用喬治史塔克之名出版的小說反而大賣,之後擔心有人知道實情而大撈一筆,賽德貝蒙特藉機宣佈作家喬治史塔克已死,而喬治史塔克的幽靈卻從虛設墳墓中爬出來,把阻擋賽德貝蒙特寫作的角色一一剷除,然後逼迫賽德貝蒙特繼續寫喬治史塔克之名的書。很明顯的這是一本很科幻的小說,和《戰慄遊戲》完全不同,《戰慄遊戲》猶如一些電視劇安排、結局不如觀眾預期,所以觀眾憤而上網留言、打客服電話發洩不滿的非理性狀態,是極為真實也有機率發生的攻擊事件,而《黑暗之半》發生太過科幻,宛如以夢殺人的佛萊迪,雖是這樣形容,不過佛萊迪電影一部都沒看過,因為看到他的臉我就逃跑了,系列電影的故事倒是略曉。

喬治史塔克的「出生」其實讓我尋思許久,直覺就想到以殺人為樂的佛萊迪與傑森,不過喬治史塔克的殺人目標顯然明確的多,他的「出生」到底是從賽德貝蒙特的變異腦袋中爬出來的,還是純粹不甘被終結之角色所凝聚的怨靈,如果是第一種,那可能代表賽德貝蒙特在寫以喬治史塔克創作之時,是由另一個腦袋所構思的,似乎暗示雙重性格的衝突,如果是第二種,就可能只是史蒂芬金本身寫作的小小插曲,這部份可以翻譯序為參考。

如果真是第二種,那麼喬治史塔克的身分代表的是讀者還是作家,當然也許作家本身會有掙扎,不過顯然不會有殺戮,如果是讀者,似乎可和《戰慄遊戲》互相呼應,瘋狂的讀者如鬼靈般的纏著史蒂芬金。



散文─娠作用

發現母親與以前不同,是從她的腳開始。母親脫了鞋,套上拖鞋從玄關走進來,二十四號的腳跨越門檻,進到我的眼簾,比她的側面還早。那雙腳和我的類似又不完全一樣,腳指頭維維諾諾互相靠近,大腳指指甲被高跟鞋擠壓微彎,貼著筆直的第二趾,第三趾的關節昂上,成了弓形狀,第四趾向第三趾靠近,是個倒著的彎月,引動小趾的去向,小趾順勢往側面轉,將污黑剝離的小趾指甲帶離了眼睛往下直視的視角,左腳右腳皆是。

聽說漢人的腳的小趾是雙片指甲的,反之則不是。想要細細分辨母親的小趾指甲,是從黑色的小島中找出國土的分裂,那平衡的兩座島上盡是脆裂的趾片,漂移在小趾上,隨著穿脫鞋而漂浮、碰撞、沉沒、消融,因此我可以感覺到其他的腳趾是根,小趾是浮萍。腳趾以不同的成分供養著向上延伸的莖,莖往上蔓延,透過血管上下流動著,是腳趾供養著血管,腳趾就是養根。

母親生了三胎,總是輕描淡寫說著生產的過程,陣痛、羊水破了、生產,痛楚淡淡消失在母親的話語裡,問起她生產的痛有多痛,是不是比拔智齒還痛?是不是像是未打麻藥的截肢之痛?母親說她記不得了,她的記憶裡沒有孕吐、肚皮上的白色紋路、胎動、吸氣吐氣、胎兒通過產道的痛、沒有血,沒有撕裂傷,只有嬰兒滑出產道的片刻記憶,還有我們皺巴巴的小臉,那是歷時多久的事也記不起來了,總之生產很順利,我們四肢健全,母親得了生產後失憶症。她的失憶症有產前、產後的、對於妊娠的。生產時從子宮規則收縮到子宮頸全開,紫紅色的生命在不段擠壓後流出母體外,這種錫安力量讓母親遺忘真痛和假痛的界線,彷彿只是一天二次的排便過程變成三天一次的便秘,生產沒有在母親腦裡留下刻痕,她看到嬰兒與嬰兒的掛牌,順著護士的指示,帶著開始癒合的會陰部位和肚皮上橫紋妊娠回家,用麻油雞灌養血液。 

母親產後的小腹一直消不下來,小時後的我認為肚子裡面還有一個待出生的嬰兒,長大後發現其中已經沒有嬰兒,卻還有女人聖杯的遺跡。在小腹肚皮上,在肚臍上方、肚臍下方的皮肉被繡上白色的橫紋,一條條約三公分,用手指輕輕撫過會感覺到它凸出於皮膚上,我問母親這是什麼?母親回答我這是肥胖紋,然而母親一點也不臃腫,惟獨肚子膨大,這是生產留下的生理記憶。 

於是母親身上的線越來越多。 

皮下組織的膠原蛋白纖維的彈性快速擴張,妊娠紋開始在母體的肚皮、臀部、大腿留下暗紅的線條,這些線條從生產血淚的應和到銀白的凝固,這些疤痕象徵母親奮勇善戰的紀念。 

我在母親開刀時第二次見到母體的妊娠紋,與開刀縫線不同,開刀的瘡疤是一種介於快速、急懼的震盪,這些傷在表皮擱下一條破船,卻對母體不作用,只是一個痛楚、一個刀傷。在母親右下腹部的旁邊還潛伏著銀白色的妊娠紋,似乎也向人體抗爭著屬於它的領地,與開刀疤線對稱著,我的視線停留在妊娠紋上,母親注意到我的尷尬沉默,她似乎忘記我是妊娠紋的幫兇,她也忘了她所孕育的孩子都是禍端。 

當我發現母親的腳背藏著黑蚯蚓,是我不滿十歲的時候,這些黑蚯蚓伏在母親的腳背上,隨著母親的步伐而移動,這些黑蚯蚓是從零碎小趾指甲往上延伸的,或是就是這些不安的趾片饌養這群不祥的曲線。幼時我一直以為,小趾是那些血管向上攀爬的力量根源,烏黑的小趾製造出赫黑的血液,像是自然實驗課中芹菜莖葉染著紅藥水的生機奧秘,當時我認為這就是家族獨有的血液,但是我摸索我的小趾,剝離的趾片卻沒有帶來黑血製造的跡象。

母親的小腿靜脈和母親比老化,血管與皺紋同樣是歲月的刻痕,兩者的不同在於我的加入。浮出腳背的血管是深紫色的,血管看起來幾乎要刺出皮膚,混雜著深紅色、青色的淤積處,彷彿是血液的淺灘,血河從腳趾往上延伸到小腿,像是盤旋在腿上的黑蛇,然後在大腿吐信。

拉丁語Aesculapius是醫療之神,蛇的脫皮帶有生命更新的意涵,但是盤旋在母親腿上的蛇並沒有帶來治療的力量,只有帶有劇毒的血。母親在懷我時,妊娠毒血症像炸彈一樣在體內爆開,抵抗高血壓的藥物讓母親全身都帶有致命性,因而波及到甫出生的我,當我抽噎哭泣期待乳汁,不解的嚎哭她與我的距離,母親只能無助的望著護士餵食這個欲求的生命,直到藥物戰勝,或是母親暗自向夢境中的蛇提出邪惡的交換,以紋身來抵押,治療我的飢餓,於是蛇爬到母親的腿上,由青色逐漸沉澱,然後成為了蛇柱,一次又一次提醒母親的愧疚。 

當血管顏色越來越深,穿著絲襪也遮不住,當脫鞋時引來注目眼光,我終於意識到母親的紋身是我的罪過。 

曾詢問母親,對生產後不後悔?對妊娠紋在意不在意?對靜脈曲張會不會感到害怕?母親總是笑一笑,說動手術就好了啊!有脈衝光,有雷射,有手術,細數方法消除我的疑慮,或是在我察覺自己對於母體的毀敗後,帶著有點事後逃避的意欲彌補之感。 

幾年後,當手術可成功去除靜脈瘤的醫學新聞發佈,與母親討論手術的可行性,母親的話裡有興奮也有過多的遲疑,也許割開腳上靜脈的想像讓母親想到她肚子上的橫紋,身上的疤痕已經夠多了,不必再製造拉出靜脈這樣宛如嬰兒脫離母體的冒險。 

當母親對抗歲月轉移到皺紋與頭髮的細痕、細絲後,對著鏡子觀望臉頰上的斑紋、扯著頂上白髮,用果酸塗抹著,將白髮染成黑色、茶色、紅色,只要斑點與髮色被遮蓋,母親就喜上眉梢。母親的桌上只見瓶瓶罐罐的美白、淡斑乳液與染髮劑,卻不見可以抹去紋妊娠、靜脈瘤的藥劑,是為了讓我不再想起,還是已經死心,我不知道,但是這些記憶之蛇,常常躍入我的惡夢中。


直覺─當情緒成衝突

讀到《直覺》,直接聯想到新聞報導的南韓「國恥日」─黃禹錫事件,我對科技完全是嬰兒階段,無從評論起,但從對新聞的理解,黃禹錫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胚胎幹細胞治療,有部份是假造的數據,陸續也有學者坦承此事件是偽造的,原本期待的患病者都在等待醫療的一大步能換取他們人生的一小步,結果在醜聞暴發後,真實的只有重金打造的幹細胞臨床試驗基地。就實驗目的、研究動機都是正當的,爭論點在太早發表、名利纏身的心態,虛假的「真實」著實讓新聞攻擊了好幾天。

 《直覺》一書的基調也大致如此,故事集中在山迪、瑪莉安底下的實驗室人員,包括克里夫、若冰、范翔等研究者對於研究推進與延宕的欣喜煩惱,在山迪、瑪莉安有意支持,克里夫的研究報出佳績,離克里夫夢想的諾貝爾獎、專利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至而出名越來越近,而若冰的實驗結果卻毫無進展,身為情侶的兩人逐漸起了磨擦,若冰的懷疑、質問克里夫讓她暴露於實驗室眾人的敵意下,他(她)們之間豎起高牆,彼此的依歸不再是實驗結果,而是想抓出實驗過程中,對方有無動手腳的證據,直到找到證據才會放手,最後在科學家們的檢討評論會議上對簿公堂,然而科學仍有分門別派、勢力高下,輸的人會是少人支持的,因此理論無門,加上真正撒謊者的確帶來豐厚資金,獲得新聞媒體無限關注,直到負責人發現事態不如期望,只盼科學回歸到真實。

此書絕對不再譴責撒謊者的用意,學術界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也不是作者想要攤開給眾人看的,更不想要讀者去探索山迪、瑪莉安、克里夫、若冰對學術的虛榮,而是演一場只有「情緒」的戲,讓讀者去思考演員們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會這麼做,無是非對錯的去看看人的情緒應對有多麼奇妙。 

 「為什麼在失敗之後,他還用病毒多試了兩次?他們期待聽到答案,但是克里夫開不了口。擺在眼前的事實讓他覺得很羞愧;理由非常簡單:他沒有辦法拋下耗費了這麼多時間的工作。那些時日,那些他花掉的成千上萬個小時讓他喪心病狂。但他怎麼能承認這點呢?科學方法講究精密準確,科學家本身必須頭腦清晰、冷靜以對。他必須毅然設置停損點,另起爐灶,進行其他的計畫;他或許筋疲力竭,但絕不能因為筋疲力竭而負隅頑抗。一個科學家絕不容許情緒主宰自己的實驗。」─出自《直覺》 

以上可能是克里夫偽造的原因,不想輸仍是一種情緒;若冰忌妒克里夫的實驗進展,開始懷疑;范翔不想捲入實驗室的偽造戰爭,選擇遠離;山迪雖然喜歡與瑪莉安共事,但也開始找其他職事;瑪莉安與丈夫間的犧牲與奉獻,陷進「科學外遇」的低語。在這些頂尖、前途一切美好的研究員身上,看到情緒的碰撞與生成,又如細胞的染色、細菌的傳播,懷疑、喜惡人人有之,「人因自己不喜而遠之」與「人因他人皆不喜而遠之」的心態很有趣,「越看越可疑」與「自覺可疑」也是直覺的深化,人的情緒被他人牽著走,其實是把他人的情緒裝到自己身上,人在面對半知、未知時,反如比全知還要確切。 

初踏進學術領域,就已經放棄繼續攻博士班的機會,雖然家人不反對,工作與讀書同時進行也不是難事,年齡體力也倒無所謂,而是懷疑:「學術圈是我要的嗎?」那些研究1+2=4、1+2=?的無限可能性都不是我想要的,獨特創新的論文發表也不是我在意的,自然對同儕在學術上的表現無從在意起,我在意的是學術論文之外的,因此我會特別注意學術論文之外的事物,甚至羨慕在那塊領域小有地位的發言人,如同山迪、瑪莉安、克里夫、若冰他們對科學地位的追尋,因為放不下,我多少也陷進情緒的波瀾裡了。 

此書也不是講道理,非提醒做人要誠實的宣言,只是如電影般播放出一場人性劇場,呈現人在面對褒揚、怪罪、低潮、憤怒時的直覺反應,有些可悲又可憐,有些無聊又可恨,這畢竟作者寫的,讀者才是真人去演戲。


怪盜莫倫西1─地下水道雙面人試閱本活動

(此文為大田出版社《怪盜莫倫西1─地下水道雙面人》試閱本個人閱讀心得,除大田出版社活動相關網站、個人yahoo部落格外,本文是第三次張貼,如有不妥之處請告知,謝謝。) 

有人在安逸中突然冒出不祥的惡意,然後羞恥於那份萌生的惡意,所以以加倍的善贖罪;有人不安於自己的過度善意,不安來自於善意被忽視、消磨,所以使小惡來回復世常人等。不管善惡花園如何經營栽種,多數人都在小善到小惡中跳動著,人性不完全是孟子的性善,也不完全是荀子的性惡,只能是趨善與趨惡,而這些人都背負著心性間的爭論。 

每個人體內可能都有兩個表現心性的靈魂,也許是好幾個。史帝文生的《變身怪醫》中的Dr. Jekyll和Mr. Hyde,這兩位相繫又相異的人心,一位白天是正義的善人,一位夜晚是偏激的猥瑣男人,雙重性格是此書的主題,顯示人身上善與惡的比重平衡,善人不是沒有惡人的天性,惡人不是沒有善人的個性,在於人的如何表現。如果閱讀過一些描述雙重人格的紀實或小說,不論是《變身怪醫》、《24個比利》還是《第五個莎莉》,人格的轉變、掙扎總讓人心疼心驚,這類小說總有一種顯著的善惡指標,讓主角在游離性格中流浪、無所依歸,浮萍般的主角讓讀者警醒:人性是如此的脆弱。

邪不勝正 離開這些質疑人性的小說,來到一個屬於童話式的小說,有冒險、有相貌與身份的裝扮,既有亞森羅蘋的劫險,也有屬於盜賊與常人的矛盾,卻保有青少年讀物的清純。

 「蒙特莫倫西」與「斯卡波」的深化會是Dr. Jekyll和Mr. Hyde般的極端,但是作者不想寫,或是不能寫,也許因主打讀者是孩子與青少年,「蒙特莫倫西」與「斯卡波」的迥異在面對金錢財寶時才冒出來,讓「斯卡波」這個可用Mr. Hyde形容的人物臣服於「蒙特莫倫西」腳下,隱約透露「蒙特莫倫西」露臉多過「斯卡波」所代表的光亮面比黑暗面廣,事實上他身上沒有兩個人格,「蒙特莫倫西」控制著「斯卡波」。

險中求生 
一個屬於孩子與青少年的書,必須回歸到稚齡,學習失敗是含蓄包容的,蒙特莫倫西過去的「四九三」身分,及代表他未成長所造成的失誤,然後歷經牢獄生活獲得可能的逃脫機會與出獄結果,由醫生法賽與牢友身上學習到經驗法則,他的零開始,偷盜技巧也要漸進。 

下水道是他的偷盜管道,差點命喪下水道、險些被清潔工察覺的冒險中,他克制對偷竊行為的強烈欲求,在這裡「蒙特莫倫西」再次壓過「斯卡波」,以「蒙特莫倫西」的身分扮演無辜的紳士,外表體面、氣質優雅的「蒙特莫倫西」才能阻絕外界懷疑,他的不平也來自於此,貧窮、落魄、骯髒、飢餓的凡人「斯卡波」永遠無法翻身,所以他偷盜的對象是來自奢華上流社會的富豪淑女,帶著對社會上層的怨念。 

罪與救 
昔日牢友怪胎秀偷盜造成一位老人驚嚇過度而死亡,怪胎秀被捕後,「斯卡波」犯下的偷竊案全數轉嫁到怪胎秀身上,「蒙特莫倫西」在法庭上聆聽法庭對怪胎秀的審判,怪胎秀與「蒙特莫倫西」的眼神對上了,怪胎秀的絕望、迷惘、把頭轉開令「蒙特莫倫西」羞愧,怪胎秀的受刑他得負責,但是這位盜竊貫犯的默契是不會向人說懷疑之處的,因此怪胎秀帶著冤屈而死,這對「蒙特莫倫西」是罪惡感,小說點到為止,不於罪惡感上加壓描述。

伐克斯塞爾溫可能是察覺「蒙特莫倫西」真實身分的第一人,取信外務大臣的任務不妨可視為伐克斯塞爾溫給予「蒙特莫倫西」與「斯卡波」的挑戰,也可以看做是「蒙特莫倫西」與「斯卡波」的天人交戰,扒竊興趣與人身榮譽的抗衡,在對戰裡,「蒙特莫倫西」仍舊贏過「斯卡波」。 

《怪盜莫倫西1─地下水道雙面人》故事輕鬆簡單,極容易閱讀,雙面人拔河不特出,處處可見「蒙特莫倫西」掌控「斯卡波」的痕跡,道出此書在教育意義的潛化。伐克斯塞爾溫的隱瞞,讓「蒙特莫倫西」與「斯卡波」的身分曝光帶有引爆的電影感,究竟故事接下來會怎麼發展,《怪盜莫倫西2:爆破之謎》是雙面人的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