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6月19日

盧安達飯店─啼血四月

在Google打入「盧安達飯店」會出現28,000多筆資料,打入「Hotel Rwanda」會出現2,150,000筆資料,中文網頁大都和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有關,再瀏覽圖片,除了「盧安達飯店」電影海報畫面,還會有普立茲新聞獎「特寫性新聞攝影」( Feature Photography )的一位南非記者Kevin Carter拍攝一位蘇丹飢童與在旁虎視眈眈的禿鷹共處的畫面,李家同教授將之寫成「我只有八歲」這篇描述盧安達大屠殺事件著名短篇,收入於《讓高牆倒下吧》一書。Kevin Carter在領取普立茲新聞獎後,受到世界各地的輿論批評,質疑他在按下快門之後為何沒有幫助那位孩子遠離死亡,在 1994 年 7 月 27 日他自殺身亡,是領獎的兩個月後。無意跟隨輿論質疑李家同教授和Kevin Carter的用意,就某一層面,兩人都有探索普通人不願深入的地區,去挖出有些人急急避之的陰森。

電影「盧安達飯店」和現今有許多相似之處,種族問題沒有演變成內亂的原因之一是生活水平普遍優裕,在沒有達到一定的貧窮指數,在安全中人會習慣安逸,加上「認命」和「他助」比例高,然而小小的失業比例上升,就會感到治安些許改變,換做如海地的高失業比例,簡直不能想像,曾在網路上看到一位派駐到海地的華人,他說在海地他終能體會到「槍林彈雨」的誇張,而我相信他沒有誇張。

「我想,當人們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會說『天啊!太恐怖了』,然後繼續享用他們的晚餐。」

「很抱歉沒有辦法救你們。因為對美國、法國、英國來說,盧安達沒有辦法幫他們增加選票。」

以上這幾話句話在電影「盧安達飯店」可為最大的反諷,奚落看世界新聞或是國內新聞卻絲毫無感的觀眾,看國際新聞終究還是處於觀眾層面的嬉鬧,的確,觀看電影「盧安達飯店」,無須過度恐慌,但是思考造成百萬人死亡的屠殺的主因,或是近代歷史上的種族屠殺事件,學習歷史也許只發揮看熱鬧的功效。歷史上的大屠殺如納粹屠殺猶太人、南京大屠殺、土耳其亞美尼亞屠殺事件、中共屠殺藏族與文化大革命、東帝汶大屠殺、伊拉克庫德族屠殺等,與臺灣牽扯上的也有幾件,有時臺灣不是當觀眾。
此片刻意柔化屠殺,站在西方態度看盧安達事件,Don Cheadle(唐其鐸)飾演男主角Paul Rusesabagina,他在電影「衝擊效應」同樣以種族問題為題,扮演美國黑人的掙扎,而我認為Don Cheadle身為美國黑人演員,更呼應「盧安達飯店」中那句「你甚至不是美國黑人」背後帶有的膚色深淺優越感問題。尚雷諾(Jean Reno)飾演一直忙於討救兵的比利時航空總裁,尼克諾特(Nick Nolte)飾演聯合國維合部隊指揮,有些角度神似小布希。喬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自我欣賞的電影「鵝毛筆」後,再次接演分裂的角色。 「盧安達飯店」的故事廣為人知,由真人真事改編,導演與真實事件主角也相談過。梗概為Hutu (胡圖)人與Tutsi (圖西)人的戰爭延續幾十年,起因可說是比利時態度與種族問題。主角Paul Rusesabagina身為Hutu(胡圖)人,妻子和親屬多數是Tutsi (圖西)人,在盧安達爆發胡圖人屠殺圖西人之後,主角Paul Rusesabagina以飯店保衛家人、收留無辜居民。片中有許多地方引人深思,上層軍方政治角力以電台傳播種族歧視思想,操弄群眾民兵以族群分政治領域的觀念,胡圖人以原本圖西人自稱的「蟑螂」來汙辱圖西人的生存意志,從蟑螂的堅強生命力變成人人喊打的低下生物,接下來在短短百日屠殺百萬人,造成10萬民孤兒的四月屠殺,胡圖人藉戰爭滿足,犧牲者大多為被強暴的圖西婦女、流離失所的圖西兒童,胡圖人將無法順利發洩在圖西男性身上的羞辱轉移到最易侵略的性別、年齡上,他(她)們被侵略者視為妓女、戰利品,戰爭就是如此,戰爭已非為正義、生存、抗暴而戰,全然是找替死鬼開刀。 平民間的通婚沒有因高台上的種族歧視而停止,平民間的友情聯繫也是照樣進行,對多數平民而言,圖西人與胡圖人差別只在於身分證明上的區分,即使在早期兩種人種的外貌稍有不同,差別早已在通婚中逐漸消失,不是有色人種和白人的顯著區分,不是口音的深淺問題,不是姓氏姓名的分類,那圖西人與胡圖人的的差別究竟是誰在乎的?也許就是操弄一黨、一派、一族獨大的政治禿鷹。

當殺戮鐘響,外國人(這裡多指白人)的態度更為奇妙,片頭一開始不忘提醒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不介入盧安達大屠殺有悖於向來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國立場,代表警察的美國的確是維持正義而非製造正義,然而也不乏利益輸送、選票考量、政經地位得失,正義處於模糊地帶,一如中東世界帶有種族仇恨與西方強權的拔河,在片中還加上製造兵器武器、賺取暴利的國家,以及全世界在電視前等吃飯的民眾,同時陷入加害者既好奇又傷感的矛盾情緒裡。12年過去了,這12年中,在世界各地同樣發生類似或小或大的屠殺,多數臺灣國際新聞的短視、部份觀眾的忽略不耐,這類新聞只能從較容易收聽查閱的BBC、CNN等英美媒體吸收,躲開臺灣媒體的蘋果效應,是不是卻在無形之中偏向列強視角?所謂的平衡報導很難定義。

4 則留言:

  1. 老實說,我是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世界上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而且它正發生在我所處的21世紀,當時看完本片的我除了震驚、感動還有更多的羞愧,原來我是這麼偏食的一個閱聽人....

    回覆刪除
  2. to RO:

    我看完也同樣震驚,但是這樣的事件不少,就算知道了,也無法為這些無辜者、婦孺多做些什麼,目前能做的應該是珍惜生在此地、以所得做更多事情或是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以前上過中南美洲歷史發展的課,曾聽過去過非洲(如衣索比亞)與中南美洲戰亂貧困地區(如海地)的老師說,捐贈物資與糧食也未必能交到當地貧民手裡,只有部分貧民拿到,更多的是哄抬糧食物資價格以及多層剝削,善意並沒有發揮作用,而糧食物資卻是當地戰火連天的主因之一。

    另外如果對盧安達事件有興趣,電影「泣血四月」可能會更接近真實場景。

    回覆刪除
  3. 「學習歷史也許只發揮看熱鬧的功效」

    請告訴我如何進我的一己之力?

    我也不想做個袖手旁觀、麻木的旁觀者阿!

    研究了這麼多國際議題後我竟然沒思考過這個問題

    慚愧

    回覆刪除
  4. to 小日

    我也是一個看熱鬧的觀眾而已,但是絕對不會讓自己麻木。
    個人能力微薄,只能試圖讓更多人以稍微嚴肅的態度看待某些國家的不公與殘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