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月29日

非單純暴力─《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

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適合讀者:各行各業的新鮮人
 

看完《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這本小說後,搜尋了網路,很遺憾的,在網路上並沒有太多閱讀心得,然而這卻是一本很值得討論的小說。這本小說之所以缺少關注,問題可能是在它的書介過於狹隘。

 多數描寫校園暴力的小說,多是寫施加暴力的手段、寫受虐者被欺凌的慘狀,這樣的寫法是最安全也最保守的,但是畢竟成為了一個老舊樣本,想要超越樣本,得寫些暴力與被虐以外的人事物。

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 來源
小說的書介偏向校園生活的霸凌事件,痛訴著校園暴力的氾濫、師長的漠視,使讀者的第一印象聚焦於校園與暴力,就如同於《巧克力戰爭》中所敘述的情節。暴力雖聳動,但是已經變成陳腔濫調,光是寫校園暴力,很容易被學校侷限住,所以在霸凌的設想中,《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彷彿只是描寫校園暴力的故事。 
然而這本小說並不是隨便幾句可以帶過的,書中的校園暴力也不是單方面的欺凌,重點是暴力下的被虐者心態。如果小說只是詳述校園暴力發生的經過,寫有人起來反抗或有人選擇屈服,這樣的小說情節無法吸引讀者,甚至也太普遍了,所以小說選擇在故事最後,在導向善或惡的結局的前提下,寫出惡被懲罰或者善被同化這兩條選擇路徑中的模糊地帶,且這塊蒼白地帶寫得非常精準,幾乎百分之百的命中人心灰暗處。
 
小說作者之所以將自己的成長遭遇當成題材,必然是觀察到每個人都可能有忍受被虐的性格,且對於團體中不合理的、被欺壓的情況雖感到憂心不悅,但是卻對在上位者感到恐懼所以選擇臣服;在忍耐虐待後,又會將自己已經忍受過虐待的結果等同於通過考驗,將其視為一種莫名的自傲或自信,甚至施虐於後輩、新進者,把虐待當成一種成人儀式的關卡,而不論虐待的本身的對錯合宜。從以上的情節觀之,《
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絕非單調的校園暴力故事,而是可以延伸到社會,因為這樣的情況到處可見。從學校到社會,小說將橋搭到社會教育的層面,寫不合理的操練與老鳥欺負菜鳥這些普遍現象,或者到更廣的工作議題上,例如老員工明明知道公司的制度不合理,他們自己也深受其害,然而卻將這種公司文化壓在新員工身上,以新員工的忍耐極限當成評比新人的標準,或者將新進者的不堪受辱而逃脫當成新人的弊病,而不去正視他們欺凌的意義為何、是否合法。

 在這樣人吃人的循環中,幾乎每個人都是被虐者,然後隨世代替換,當年的被虐者變成了施虐者。就是因為《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存有社會縮影的緣故,這本小說很難被單純歸類於校園暴力,甚至重心不在於暴力本身。而且從小說看來,從被虐者變成施虐者的人顯然是焦點所在,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實錄,只是縮小了樣本,從學校寫起。

2 則留言:

  1. 我認為這本書最吸引的地方,
    就是發現有人混進施虐者為所欲為的人,
    那個舍監就像社會上的壞人一樣,
    因為社會的放縱, 所以有機會做出那些事.

    蘿兒發現一切,
    書中的結果卻是如此堪坷,
    這也是我看完此書後,
    最不開心的地方.

    回覆刪除
  2. 我覺得令人在意的是,那些忍受暴力﹑屈辱的人,最終都變成一開始的暴力者,並將其合理化。
    令人心痛的是,雖然蘿兒看透了整個計謀,但自己亦在這場遊戲中輸掉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