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6月20日

記憶的漏洞─《神秘森林》

《神秘森林》的適合讀者:對此書得獎介紹、推薦內容有信心的讀者

 
絕大多數的小說都有個結果,不論最後的果實是甜美或是酸澀;有些小說甚至在結局前製造了一個大翻轉,扭轉小說原先的色調,爆出最驚人的結局。以上的兩種寫作方式都為了結束而鋪陳,總歸來說結果是比鋪陳重要的多,不僅作者如此看待,也符合讀者的期待。然而也有小說違反以上條例,採取鋪陳大於結果的寫作方式,這種方式有其危險之處,弄巧成拙變成為一無是處或變成流水帳,所以作家如何調和鋪陳極為重要,結果的雙贏就是作者的筆力展現之處。 
 神秘森林    來源

塔娜法蘭琪的《神秘森林》使用了危險的寫作方式,卻也安全製造了兩個故事。兩個結局截然不同,試圖去掩蓋其中一個故事因為沒有結果所造成的斷續,而且成功的將兩個故事打上了一個結,關於記憶交錯流失、欺騙嫉妒的結。
 

《神秘森林》的第一個故事是描寫年幼的亞當和好友彼得、潔咪一起進入森林玩耍,然而熟悉森林的他們卻只剩下亞當歸來,不見彼得與潔咪的蹤跡。失去森林那段記憶的亞當成為他人愧疚自責與回憶的來源,於是亞當改名為羅伯,學習重新開始。成年後的羅伯成為
重案組警探,與凱西成為好友兼搭檔,一同調查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是一起12歲女童凱薩琳被謀殺的案件,這件謀殺案看似牽涉宗教、地方建設糾紛,甚至與彼得、潔咪失蹤案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因此羅伯與凱西不僅要找出凱薩琳被謀殺的真兇,還得從中發現不經意留下的線索,好與當年的懸案相比好找出兩個案件的異同。

雖然小說的主軸是在破解兩個案件的真相,但是小說真正的目的是在處理人的情緒,情緒的錯綜複雜遠比案件更難以釐清。在小說中,羅伯雖是當年唯一走出森林的孩子,卻也是一直離不開森林的成年人,在他的心緒裡,森林一直是他記憶、思緒的障蔽,反而讓外人摸不著邊際,他自己也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徑,《神秘森林》無非是雙重指涉,一個意境是小說存在的兩個案件,一個則是羅伯腦中的森林。

 
羅伯是彼得、潔咪失蹤案的關鍵,他的「逃避」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神秘的不是森林,而是把記憶封存的羅伯、殺害凱薩琳的真兇、羅伯與凱西間的曖昧,人際之間的紛紛擾擾化成細膩的筆觸,碰觸到讀者的心弦,寫盡人類的逃避心理,以第一人稱寫作手法歡迎讀者對號入座,也就是對於記憶的矛盾態度。 

當主角陷入賭氣與矇蔽狀態,身為讀者不僅為他緊張,但是欺騙比真相容易偽裝,作者即利用這點幽微之處寫出帶有推理氣息的小說,推理並非作者本意,所以
凱薩琳謀殺案的幕後兇手逐漸在文字中露出馬腳,約莫一半之處即可鎖定兇手是誰了。因兇手不是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主角找出兇手的過程比兇手還要重要,追兇過程中的角色互動、角色情緒的曝光又重於前二者,三者的差異甚至造成故事的顛簸,因此期待推理故事的讀者可能會疑惑謎題設計的難度,然而回到小說內容的定位問題上,小說製造的迷亂氣氛才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