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2月31日

愛情讀物:《暮光之城:新月》

《新月》適合讀者:《暮光之城》的書迷 

與第一集《暮光之城》比較起來,我比較喜愛第二集《新月》。《新月》中擴大了吸血鬼的居所,塑造了有如黑幫的吸血鬼巢穴,正如吸血鬼小說常常瀰漫的罪惡、黑暗、敵對氣氛,當然總體論之,《新月》的主軸還是愛情,最多的成分還是圍繞《暮光之城》中愛德華(Edward)與貝拉(
Bella)間的情愛糾葛。
 
  暮光之城:新月   來源
隨原著熱賣,在台灣亦有不錯的成績,從書店擺成《暮光之城》小山的情況與《暮光之城》末頁記載幾版幾刷看來,單純的羅曼史比起《哈利波特》、《魔戒》毫不遜色,電影「暮光之城─無懼的愛」明明白白掛上了契合愛情電影的噱頭,電影自然也就更偏向羅曼史情節了。因打著原著改編電影與俊男美女牌,電影同樣獲得亮眼票房成績,續集「新月(New Moon)」也會在明年開拍,預計明年年底或後年年初上映,同樣由羅伯派亭森(Robert Pattinson)、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主演,然而從小說內容看來,《新月》的男女主角嚴格說來應該是貝拉與
雅各(Jacob),所以電影續集該怎麼拿捏角色演出比例變成最大的問題。

(以下有《暮光之城》、《新月》關鍵情節洩漏,請考慮要不要繼續看) 

《暮光之城》以反派James的追擊誘騙作結,所幸愛德華與家人及時救出被吸血鬼咬傷的貝拉,在愛德華緊急吸出毒液後,貝拉並無成為吸血鬼的可能。在貝拉復原後,便與愛德華參加學校舞會,舞會再訴鍾情便發展為電影中有名的「喉吻」片段。
 
到了《新月》,劇情峰迴路轉,因愛德華的家人幫貝拉慶生,貝拉在慶生會上卻因為拆封包裝紙時割破手指而流血,血液的氣味讓Jasper失控差點攻擊貝拉,在重重危機逼近貝拉的深思考量下,愛德華與家人決定離開貝拉
,因此貝拉一直深陷在愛情的失落感中,多次想要以自殺行為喚回愛德華的注意,這個空缺剛好讓雅各介入愛德華與貝拉之中,而雅各的身分剛好與吸血鬼是仇敵,所以三人游走在愛情、友情與仇恨的邊緣界線。
 

正因《新月》的大半部份是描述
雅各與貝拉之間情感漸增,只有前後一小部份回歸到愛德華與貝拉之間,所以電影「新月」若照原著的路線走,也該是以雅各與貝拉的部份為最多。雅各變成《新月》的第一男主角,在他的個性、行為上明顯與愛德華不同,因此讀者群也出現「擁雅各派」與「擁愛德華派」,也有讀者認為貝拉應該選擇雅各,雅各全然是一個受歡迎的第三者。
 

小說第三者的成功,造成了續集電影的危機。
電影「暮光之城」演雅各的演員明顯沒有羅伯派亭森(Robert Pattinson)外貌上的優勢,在電影第一集也缺少鏡頭捕捉與描繪,所以續集上要將愛德華、雅各角色強度與份量均分或一強一弱,可能還要考量票房吸引度與第三集的進行,當然找個長相與魅力與羅伯派亭森不相上下的男星是最好的辦法。

《新月》的重點在於將貝拉往成為吸血鬼之路拉近,貝拉渴望成為吸血鬼,擁有永恆不老的外貌,垂垂老矣時便不必面對外表17歲的愛德華,感受年華老去的自卑感。在小說的尾聲,兩人為了「誰應該咬貝拉」爭論不休,從貝拉的角度看見談情說愛、排除家人親友的堅決與自私,全心全意追求自我慾望的實現,這份堅決未必是正當的、這份自私也未必是錯誤的,只是正如一般羅曼史小說的慣有模式,總有一方愛到死去活來、連性命都不要了。在小說中,愛德華始終是扮演清醒的男主角,他不願意貝拉被拉入黑暗的世界,不願意看到貝拉失去靈魂,所以他提出結婚的要求,表明先結婚、結婚後一切再談的理想模式。
 

結婚的權衡演變成小說內容與作者思想的延伸,小說內容中明顯排斥婚前性行為,愛德華對貝拉的鮮血與身體都有興趣(看似鮮血的成分較大),但卻由愛德華扮演阻止勸擋的角色,剝離吸血鬼慣有的喜嚐鮮血與色慾形象,他選擇壓抑與轉移,形成了有趣的抑慾話題。作者的宗教觀點也可能化入其中,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是摩門教徒,小說實現青少年的完美生活,避開青少年好奇的嗑藥、濫交、暴力色情,很多時候是以理智與溝通來面對衝動。
 
作者背景與寫作動機的聚焦,《暮光之城》全然是一個理想化的小說,而且是針對青少年的理想愛情生活,在情慾之間達成雙方妥協,然而小說又充分表現被
美麗皮相引誘、一見鍾情就生死相許的羅曼史情緣,脫離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實際所要思考的雙方差異,充滿女性對於談情說愛的憧憬。
 

對於
《暮光之城》而言,安排吸血鬼角色並非招牌,吸血鬼可以換成其他種族、異類,小說高懸的招牌還是愛情。

1 則留言:

  1. 暮光之受歡迎,表示了享受被愛的感覺
    是永遠需要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