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5月30日

中規中矩的謀殺:《十一字殺人》

《十一字殺人》適合讀者;推理小說新手 

以這幾年台灣翻譯的推理小說來看,《十一字殺人》實在不算高明之作,與現今的東野圭吾其他作品相較,《十一字殺人》也不是驚豔之作,《十一字殺人》充其量是代表作家創作早期的小格局作品,一場中規中矩的謀殺案,沒有意外的兇手、沒有兇殘的殺性,在內容、兇手、謎題上皆被東野圭吾其他推理小說遠遠追過。 

《十一字殺人》的主角是一名女性推理作家,她的男友與她交往數月後卻意外身亡,作家決定與朋友調查男友死因,追查到運動廣場的董事長以及員工,然後拼湊起一場無人島的事故,這場事故造成一人身亡,而當時的團員中某些人也在事故後遭到謀殺,線索是「
來自於無人島的滿滿殺意」恐嚇紙條與當時參加的團員姓名,女作家需從中找出翻船事故的原因,推敲殺她男友與其他受害者的兇手。

這本書很好閱讀,容易產生閱讀成就感。閱讀此書大概快一半時,就可以將兇嫌索定在三個人之中,看到超過一半時,其中某一個嫌疑犯的嫌疑越來越大,再看個幾頁,其實就可以確定兇嫌是誰了,信心上揚的結果去找東野圭吾的其他小說來看,一看發現推理經驗值還是沒有上升,這並非讀者們的推理能力突然大增,而是這本推理小說從殺人、死亡、謎底是一直線的,就算有分出去的支線也不會擾亂閱讀敏感度。當然會覺得小說謎底易摸索的原因是市面上多的是讓讀者看到結局才恍然大悟的推理小說,也許有讀者會覺得會不會是作者故意把故事寫簡單,然後擺讀者一道,此書當然沒有使用這種手法,沒有伏筆、沒有作者的耍詐,《十一字殺人》自然如清澈見底的小河一般,沒有作者的刻意遮掩,但河水清清也是小說之所以變成普通推理小說的原因。 

如果某一天東野圭吾改寫《十一字殺人》,如果用《徬徨之刃》的豐沛殺意仇恨來重塑,
小說會混雜更深層的壓抑與暴力,其實《十一字殺人》的簡單故事存在著變成《徬徨之刃》那般社會、那般血腥的骨架,因為《十一字殺人》牽涉到「自私」與「選擇」,多數人面對他人患難之際會選擇救他一把,然而多數人遇難之際時,那個最逼近死亡的人未必能獲得多數人救援,這是生存條件的「自私」與「選擇」,作者用很淺白、平易的寫法來完成這個巨大深沉故事,也可以使用另一種方法來寫作,用更深的情緒去模擬逼近死亡的情境、心情。
 

此書沒有人際的稠密性,當角色自願追兇、被迫選擇某條生命時,人與人的緊密關聯卻是缺乏的,也許是因為人心太過複雜,也許是作者的簡化,造成小說缺乏一種「追兇」的必要性,在閱讀《徬徨之刃》時能感受到被害者家屬的心痛與恨意,在《十一字殺人》是感受不到的,也許這樣不影響多數人的閱讀感,然而這對我而言卻是必要的,救人要有勇氣,殺人亦是,除此之外還得有強大的推動力,所以這是本好讀易啃的推理小說,但不是本讓人印象深刻的推理小說。
 

(感謝皇冠何小姐給予的試讀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