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5月17日

槍聲響起─《末日小鎮》

《末日小鎮》適合讀者:烏托邦理想者 

台灣歷經SARS,一場震撼教育帶給許多人生活的不便,甚至天人永隔。報章新聞被隔離的醫護人員、感染者傳染著恐懼惶惶,於是人人帶起口罩將自己隔離,口罩價格缺貨飆漲,聽到咳嗽聲便驚跳起來,陷入一種「別人即是傳染源」的擔憂裡。如果對SARS有這樣的記憶,或者存有戴口罩進公共場所的些微記憶,閱讀《末日小鎮》時,便能有同情的理解。

   末日小鎮來源

(以下有小說情節洩漏,6/14修改)

末日小鎮》是以1918 年西班牙流感大爆發為背景,雖為戰時,傳染病的肆虐卻比戰爭還殘酷,然而美國政府力求打仗第一,造成一面派大兵上戰場,一面卻是軍民傳染病亡,人口的雙態削減,促使美國政府不得不暫緩徵兵,因為還沒有對抗流感的良藥。 當時美國正處於社會天秤的擺動期,愛國與反戰、資本與勞工是對立的,反戰者是德國支持者,遭受軍人欺侮;資本家壓迫勞工,勞工被剝削,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書中的烏托邦共和鎮因此誕生。烏托邦國民鎮的首領查爾斯渥西為了讓勞工不再受剝削,與父兄分家後,買下一塊土地,自己開墾,召來勞工階層共享利益,在這裡的勞工可享有自給自足與合理報酬,彷彿是桃花源,不同的是勞工仍問世事、與其他城鎮通商,隨著移入勞工越來越多,烏托邦共和鎮的存在遭受資本家的質疑,更慘的是流感爆發,阻斷生機、造成危機。查爾斯渥西透過表決,通過隔離措施、輪流守衛的方式保全小鎮不被病毒壓蓋。一日,查爾斯渥西的養子菲利普與葛拉漢守衛,一名美國士兵出現在入口,哀求卻慘遭葛拉漢槍殺,之後第二個士兵出現,內心掙扎多日的菲利普決定讓第二個士兵進入小鎮,被發現後兩人被鎮上隔離,然而病毒沒有因為隔離而停下,物資短缺的鎮民逐漸失序,鎮民感染人數遽增,烏托邦成了死亡小鎮,外面又重促從軍令,小鎮幾乎走向毀滅,經過隔離的菲利普被認為是帶入病毒的元兇,然而事實卻非如此。
《末日小鎮》的故事不如我所設想的那般高潮迭起,全本是低溫的、灰色的,對於末日的解釋也留有幻想空間。所謂的末日是人為所造成,自然與人體自會找到平衡法則,人類終會產生對環境的免疫與抗體,所以西班牙流感是一時的爆炸,可懼的是爆炸前後的人類行為,所以《末日小鎮》的故事是浸在一片迷霧裡,當人類認為共有的敵人是病毒與德國,在迷霧中躲避兩者的夾擊,卻被同袍鄰居傳染陷害。

 
可設想如果〈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走進桃花源裡,看到桃花源裡的太平自足、怡然自得,心生羨慕憧憬,與桃花源的居民分別後,將桃花源告知天下,又剛好桃花源沒有隱蔽,逃避禍事的天下人紛紛進入桃花源,桃花源的入口豐草將被踏平,外來人口的心眼、苦悶對桃花源造成衝擊,甚至是糧食銳減、感染疾病,又或者朝廷官吏當桃花源聚眾圖謀反叛、逃避社會責任,遂下令圍剿,桃花源不會再是桃花源了。 

《末日小鎮》的共和鎮就是桃花源的概念,居民躲避外來的三層包圍,一層是來自週遭的流感病毒,一層是美國政府的徵兵,一層是不協調的勞資雙方,來自環境、國家、經濟的壓迫,促使人民進入假想的桃花源,當桃花源外面有人探頭探腦,桃花源人起身守護反擊,終至悲劇。
 共和鎮居民也非保有守護的決心,在戰亂災禍、物資短缺之時,桃花源外的世界反而是紓壓的空間,所以一些居民偷偷溜出去,當病毒入侵之時,居民紛紛怪罪放外來士兵進來的菲利普,殊不知病毒入侵的點是多點的,然而當矛頭指向某一個點時,居民喪失了理智,指責成為批判,多人的力量大過少量的發言,所以無罪者因此定罪、有罪者因此銷罪。

桃花源自己掀起猜疑的戰爭,外侵與內爆造成居民必須面對抉擇,走向自我封閉、隔離他人的自私處境,同時得面對道德良心的天秤。
 當今日的戰爭仍與愛國思想畫上等號,當勞資雙方不斷與薪制、法令交戰,《末日小鎮》的背景可能比病毒更為突顯,《末日小鎮》的道德良心同時指涉勞資、參戰,「參戰是否符合國家道義」與「勞資問題是否符合利益」是《末日小鎮》的第二層、第三層問題,透過病毒來詮釋戰爭與金錢,戰爭與金錢對人類而言的確也是病毒,端看讀者的道德天秤如何擺弄,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卻有同樣的問題。 

2 則留言:

  1. 您好,謝謝你的留言。
     
    我想可能您誤會了我的意思
    我想說的是因為網路上很多心得大多都是只講故事內容而沒有自我感想和反思的內容
    所以很難得找到一些寫得很好且雷不多的心得。
     
    如果造成您的不愉快,敬請諒解。

    回覆刪除
  2. 本來有點擔心,因為怕所寫造成他人閱讀上的困擾,收到你的回信鬆了一口氣,謝謝你囉!

    PS:你的文章書本照片拍得很漂亮,文章也很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