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2月20日

追風箏的孩子─電影與原著

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在全球暢銷,改編成電影,拍攝期間時有新聞報導片中的幾位阿富汗童星演員遭到恐嚇,電影公司擔憂原著小說內容與他們演出的角色挑動阿富汗塔利班份子敏感、脆弱的神經,因此安排他們至尚屬安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居住,甚至如果聽聞阿富汗激進份子發布危及他們人身安全的刺殺通告,電影公司可能會安排他們到英美讀書。  

看到這樣的新聞,感到十分難過,雖然作者背景與主角
阿米爾的確有相同處,但故事創作與揭發事實是有差距的,《追風箏的孩子》也許真有其事,卻明顯具有作家刻意創作的痕跡,假設將戰地記者真實採訪收納筆下的阿富汗社會拍成電影,那些戰地記者的下場可能如《魔鬼詩篇》的作者魯西迪遭到回教激進份子追殺、有人因此書喪命,然而童星並非作者,也非揭發者,而且這樣的電影根本不可能在阿富汗上映。

     圖片來源

 
此片在「尋找新樂園」、「擁抱艷陽天」導演馬克佛斯特的執導,嚴格說來是好萊塢的電影,也是美國出品,多數拍攝地點也跳過阿富汗和首都喀布爾,採用鄰近較為穩定且政府支持的中國新疆沙漠地區與片廠內,隨著電影開拍以來,阿富汗局勢更加混亂,電影深受威脅的壓力也更大。
(以下有電影情節與原著關鍵內容洩露,未閱讀電影原著前請斟酌觀看)

這部電影爭議性的部份有幾點,
電影內容雖影射阿富汗哈札拉族與普什圖族的種族敵視問題,但其引起主要爭議的部份是在強暴畫面。原著同樣是對強暴場面點到為止,描述與男主角阿米爾一同長大的僕人哈山遭到少年們強暴,阿米爾目睹卻沒阻止,造成哈山與阿米爾日漸產生嫌隙,最後哈山與父親離開,阿米爾也離開動盪不安的阿富汗逃難到美國,長大後的阿米爾成為作家,歷經文化衝擊,阿富汗不再是他的家鄉,美國才是他生根發芽茁壯的地方,阿米爾戀愛娶妻(爭議之處是他娶的是與男人私奔過的阿富汗女人,這種女人在阿富汗下場多數是半買半送、論嫁妝斤兩買賣或私刑處決)、對阿富汗又愛又恨的父親去世,然後他接到來自阿富汗的電話,讓他想起了哈山,逃不過良心遣責的他回到阿富汗,找到哈山的孩子,躲過政權走狗的迫害帶他到美國,試圖保護哈山的孩子不再受摧殘,也停止良心被啃食的內咎,同時發現自己父親的秘密、哈山的身世之謎。 

根據報導,導演原先是想將強暴畫面以寫實呈現,但是考慮到
阿富汗的反彈後果,改以含蓄帶過,幾乎和原著一樣,以象徵性的畫面取代,因此電影這場關鍵性的強暴戲沒有太露骨的畫面,與時下的電影畫面比較起來既不暴力又不暴露,是讓觀眾自己去想像血淋淋的畫面。
 

依照原著
,哈山為阿米爾追風箏時說過:「為你,千千萬萬遍!」最後是阿米爾對哈山的孩子說同樣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這裡是作家雕鏤的痕跡,在電影中同樣使用的確有些煽情,卻也點出阿富汗哈札拉族與普什圖族種族歧視的最好辦法。原著的哈山之子其實是阿米爾的姪子,哈山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漠視哈山受性侵害、吝惜出手援救,等於阿富汗普什圖族若是不對飽受歧視的哈札拉族伸出援手接納,這樣的悲慘會代代遺傳,而親情不會因為政權分族群而改變血肉相連的基因。

 
其實原著有很多細節很動人,例如阿米爾與父親的互動、阿米爾父親在美國生活的適應不良、阿米爾岳父嫁女兒前的掙扎等,電影時間有限,不可能盡善盡美。細看這部電影,不能說完美改編,卻能將精華挑出,加入風箏在天空滑動的特效製作,追風箏的意義與畫面已美好呈現。 

3 則留言:

  1. 我看過書後
    每次連在報紙上看到相關報導
    眼眶都會不禁想掉淚
    真的是好可憐的劇情喔

    回覆刪除
  2. to book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中譯本新書《燦爛千陽》也是讓人感動的小說喔!

    回覆刪除
  3. 你寫的分析很不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