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11月1日

穿Prada的惡魔─追著工作信仰跑

一開始《穿Prada的惡魔》這本小說並沒有勾起我的興趣,讓我能一眼看到的書名絕對是《XX殺人事件》的字眼,所以是等到我看電影下檔後的影碟,深深喜歡這部電影的步調後,才回去看《穿Prada的惡魔》,原著和電影相差甚多,從主角態度上就有顯著的差別。

 電影「穿Prada的惡魔」一開頭就讓觀眾看呆了,眾多名模般的美女起床上班、打理門面行頭,安德莉亞(Anne Hatherway)穿著一般而非名牌的服裝趕去《RUNWAY雜誌》面試,面試前還吃了洋蔥,形成穿著與行為的兩種對比,是很常見的上班族。安德莉亞想進《RUNWAY雜誌》是因為這份雜誌工作很有名,名氣在哪裡她卻不太清楚,甚至也沒看過這份雜誌,米蘭達( Meryl Streep)卻大膽用了她這個「聰明但肥胖」(以模特兒身材算是肥胖,觀眾是怎麼看都看不出來哪裡胖)的女孩,米蘭達看盡慕名而來的時髦女孩,自以為懂卻還在門外的名牌崇仰者,米蘭達想用用一個對名牌無好惡、無鑑賞能力的璞玉,當然,剛開始安德莉亞與米蘭達都吃到了苦頭。安德莉亞嚮往編輯工作,知道進《RUNWAY雜誌》一年,離開後工作搶著用妳,如同進麥肯錫一年,可能是工作來找你一樣,只要對工作有嚮往的人看了一定會有所感,有工作目標、想把興趣當工作的人看了會心動。

    來源 穿著PRADA的惡魔 禮盒版 DVD來源
米蘭達對屬下的態度就是只交代一次,而且還是不清不楚的一次,對任何事物的「處理過程」都沒有耐性,只要看過「令人滿意的成果」,而她是個不易滿足的上司,在時尚界呼風喚雨,對女兒百般愛護,卻從離婚數次道出職場對職業婦女的不人道態度,因為她太強、太猛、太剛、太有錢,只要婚姻出問題,不管真正原因可能只是因為牙膏擠法說不清、馬桶掀蓋還是不掀蓋、分床睡還是分房睡這些小家務事而離婚,媒體批評、八卦的對象卻是那個女性,無疑的就是要職業婦女樣樣要比丈夫低,因為要顧到丈夫職場與金錢的顏面,將夫剛妻柔、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調和帶到職場上,成為傲拗的雄性謊言。米蘭達用破碎的語氣說出對兩個女兒的心疼,離婚與新聞對她們不公平,其實也就是整個職場敵視所謂「女強人」的縮影,回到現實,越有名、有錢、有勢的女人常常遭惡評猜測,翁山蘇姬、瑪丹娜、龔如心遭惡評的可能還比拋夫棄子的不良主婦還要多,羶想她們的婚姻有多不幸福、她的丈夫有多弱勢、她的小孩有多怕媽媽,鮮少用「男人身後的女人」這樣的形容來比喻「女人身後的男人」,對米蘭達這樣的女人不公平,對職場上的女性不公平,對默默鼓勵贊同妻子的男人不公平,對有這樣媽媽的小孩也不公平。

 
米蘭達的傷感有沒有解決不知道,畢竟這不是欲望城市。身為屬下、目前單身且有理想的安德莉亞卻可以扭轉未來,她沒有在時尚與名牌中失去方向,當然這一切都很迷人,她看到的是堆疊的名牌與一年勞苦可換取的「理想工作」,安德莉亞無非能藉由這份工作得到她真正想要的工作,累而樂在其中、發揮專長、包容興趣、薪水合理的夢幻工作,所以不管是24小時待命、幾小時弄來J.K.羅琳的新作、聽命惡魔上司的喜怒愛恨不定,與惡魔上司交手落敗都不能打擊到她的信心,因為她本來就無心在時尚產業待著,她只是缺乏職場高度信賴的「工作經驗」。看到米蘭達的脆弱覺得很無奈,看到安德莉亞的選擇卻很雀躍,人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工作信仰。

 
去年當我進到圖書這個吃力不討好的懸崖產業,做的是忙碌、時薪極低,不到75元在那時是少見的低薪,上面的正職工作人員壓榨工讀,當然他們也在被他們的上司壓榨的惡性循環裡,正職也要料定工讀人員不會長久,只教半套或乾脆讓工讀吃癟是他們最輕鬆的方法,當時撐到試用期,離職後只想好好養精蓄銳幾個月,好好養回死掉的無數細胞,卻在離職兩三天後找到嚮往的博物館工讀,做了前一份的低薪、壓榨、過勞的工讀,接下來所接的每份工作都適應順利,要比前一份糟糕的工作說實在也不多了,上課加兩三份打工也沒有那份打工不到五小時來的疲乏,的確當時很失望於我本來喜愛的產業,現在卻很感謝這份工作給我工作上的最低標準,這也是我看到安德莉亞在電影中的忍耐、糾結、犧牲會非常感動的原因,安德莉亞正是正向的工作信仰者,電影中的米蘭達也認同這份工作信仰,所以她顯見的微笑了,看到這段我也微笑了。

 
我很少去說原著的壞話,但是我真不喜歡原著。《穿Prada的惡魔》在電影上突顯員工忍耐惡魔後的甜美果實,原著怎麼看都是一個愛抱怨的新新上班族,對工作誰都會抱怨,但反覆抱怨沒人能忍受。原著裡的安德莉亞不甘心任勞任怨所以私下用上司的錢去做她想做的事(買她自己的餐飲、買餐飲給路上的流浪漢、隨意給小費等),一邊和親友抱怨上司的惡魔化,一邊卻被紙醉金迷吸引,讓她來來去去在和親友訴說她對上司與工作的不滿,直到親友不耐煩,親友旁觀者清的「離開不就好了」卻從沒聽進去,陷入自虐又自滿的工作情緒裡,最後離開前還不忘在大庭廣眾吼罵上司米蘭達,就這點上絕對是工作的大忌諱,許多工作信仰者提供有個性、有理想的工作信仰者能選擇什麼工作、什麼時候離職,絕非鬼打牆的自虐到極點的暴發,所以相較之下整本小說就是不停的發洩怨氣,假如真如猜測所說,作者是影射《Vogue》主編的惡魔,她自己曾是苦命小助理,不妨說是報料八卦紀實,而非小說。

 
電影與原著呈現的時尚產業表面很美麗,一件件的名牌精品,堆砌著無數人嚮往的職場美夢,這些名牌精品可以契合任何產業的龍頭,以小畫大的職場比喻,電影與原著的主題卻很嚴肅,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到如何離職,這都是員工所駕馭的。我最喜歡原著內的後語,表示如果眾多女孩和工作者一如原著裡的安德莉亞,旁觀者或讀者看到的不是這份工作的不合理待遇,而是看到一個歇斯底里的工作躁鬱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