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6月19日

灰色的靈魂

其實早對「好人」、「壞人」這種絕對的區分法不以為然,我想只有「做比較多好事的人」和「做比較多壞事的人」兩種人,普遍多數人都是「做比較多好事的人」,對「做比較多壞事的人」自然產生優越感,然而那些「好事」真的把「壞事」抹滅掉了嗎?那些「小惡」就真的不算傷害嗎?

《灰色的靈魂》一書書如其名,一個斑駁晦澀的故事,把人所作所為或是引以為傲的道德本質解剖開來,發現人的身體從肉體、心臟到形而上的靈魂都是灰色的,這裡的灰色不是屬於色彩中可明述的,而是界於光明與黑暗中的模糊地帶,就像電影《衝擊效應》中人與人之間連環骨牌效應的對應行為,一個人正面面對部分人是光彩亮麗的,以背面面對其他人就是醜陋可鄙的,然而又很難意正嚴詞去強烈指責他人的光與暗,因為指責的同時卻發現自己和他一樣,一生就在光與暗中徘徊。

「壞蛋、聖人,我從沒見過。沒有什麼是完全的黑,也沒有什麼是完全的白,是灰色襲佔了所有。人和他們自己的靈魂也是這樣。你有一顆灰色的心靈,漂亮的灰色,就如我們一樣…」。我想這段話已經道盡一書的主旨,「灰色的靈魂」表示人類生命是由於「悔恨」所堆積構成的,由書中主角帶出的「悔恨是一個我們能夠居住其中的國度」,終於看到灰色靈魂的所在地,它是被「悔恨」饌養的。書中的角色終其一生都在「悔」、「恨」,檢察官狄亭納恨他提早到來的孤寂、小學教師莉西亞恨這場戰爭的瘋狂、男主角恨出生的孩子奪走他妻子的命、檢察官狄亭納悔他沒能察覺小學教師莉西亞的自殺動機、迪比歐悔恨自己未能阻止上司虐待逃兵、男主角悔恨自己終究只是為了安心而尋找內心的理想代罪羔羊。

幾乎每個角色出場與終場都在「悔恨」,只有兩個重要角色例外,米葉克與馬傑夫始終不停的吃喝玩樂,到最後我幾乎是以「羨慕」來看待這兩個角色,他們是否無知無感我並不清楚,然而卻明白指出,「置身事外」才是保身的法則,他們究竟是被無數灰色靈魂壓抑到麻痺,還是靠冷血、瘋狂餵飽自己的胃來逃避靈魂的重量?這個答案就要看讀者不同的感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