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5月27日

不會因為忽略而消失的苦─《槍口下的急診室:無國界醫師的奮鬥故事》

《槍口下的急診室:無國界醫師的奮鬥故事》適合的讀者:對某一項職業有熱情的讀者


 

在閱讀《槍口下的急診室:無國界醫師的奮鬥故事》這本書之前,我犯了一個閱讀前的錯誤,我只將無國界醫師的工作、身分想成將生命燃燒殆盡、披荊斬棘的烈士,忽略了熱情以外的元素。讀完此書後,了解很多時候,無國界醫師只能疲憊的收拾行李,搭上顛簸的車永遠離開這個需要醫生的地方。


在此書中,幾乎看不到美化修飾過的奮鬥故事,而是平實寫出那些醫師、工作人員的工作日誌。的確,在世界共同的悲劇裡,讀者不想再看到某人獨自當了英雄、某個人的善行特意被放大。不是說這個世界不需要英雄,而是那些誇張情節是政治氛圍裡的炒作,無國界醫生只想待在前線繼續進行救助行動,那些來自歐美主要救助國家的掌聲對實際救援行動的幫助有限。


在此書中,看到國際輿論、政治影響了一切,無國界醫師的行動很難在道德、輿論上取得平衡。MSF(無國界醫生組織)試圖在每次救援行動中維持中立,但是遇到不同的身分與救援外的問題,如屠殺者與受害者的救援先後問題、救助屠殺者是否等同是共犯、進行道德勸說是否越界、如何拿捏人道組織與人權組織的不同等,種種難題讓MSF不能只考慮到救援行動的本身。在他們的工作裡,生命的成分更加複雜,牽涉到國際評價、政治、組織規章與自身價值觀,所以他們不只對抗惡劣的環境與依存於環境的病菌,更多是來自人的問題。


這本書難得可貴的是道出MSF組織內部的不同聲音。此書沒有塑造出MSF是如何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假象,而是寫出組織內因為不同意見而產生的分歧,這些雜音如何影響國際救援行動,以及前線人員的無可奈何。在很多紀實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善意的虛假,只寫好的、勇敢的一面,而避寫那些挫折、醜陋。此書除了紀錄赴湯蹈火的救援行動外,也不忘書寫救援人員遭遇的難題,來自政治鬥爭的、來自戰爭被迫選邊站的、來自傷亡病痛的、來自危險落難的,這些荊棘不只是救與不救的掙扎,更是勇氣與精神的磨難。雖然多數戰亂國家的屠殺者多找該國籍工作人員的麻煩,而不敢貿然傷害外籍人士,但是部分身居前線的無國界醫生卻有被綁架的經驗,綁架在這些國家不只是贖金多寡的問題,還牽涉到更複雜的軍事談判、勢力劃分與外交制衡問題,醫生在這些地方變得不是一種職業了,常常被迫成為複雜的政治籌碼。


由於身分的轉變,無國界醫生也面臨到價值觀認同的問題。多數無國界醫生都是短暫到急需救援國家執行任務,因為身處高壓、高風險、相對低薪、低成就感的環境,就算是抗壓性極高的醫生仍須喘息,然而回國後卻面臨適應的問題。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國、急需簡單醫護與營養品的國家見識到種種無法挽回的絕望,回國後看到多數國民因貪婪而生的浪費、不饜足,或將醫療照護視為權利而非福利,甚至看到多數人談及這些急需救援國家不在乎的態度、迅速轉移話題,醫生們無法融入原本的生活圈。他們開始將他原本的生活看做是一種罪惡,因為他與他身處國家的漠視,造成成千上萬的難民死於營養不良、不淨飲用水或微不足道的病痛。


他們有資格抱怨已開發國家的惡行,因為他們是在前線工作的醫護人員,他們看到無數人民不是因為傷病而死,而是因缺乏而亡。此書又論及另一個因差距而產生的問題,部分MSF工作人員回國後,只想到救援國的痛,他們已經對本國的醫療工作冷感,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兩者相較之下,大部分診療本國病人傷患的工作無聊又可笑,也無迫切性,多數都是醫治病患本身的恐懼。在那些病人傷患等待、抱怨的同時,救援國有有無數婦女遭受殘忍的強暴、無數孩童被暴力侵襲,無數平民又被叛軍殺害,他們無法忘記這些,所以他們選擇回去,再次遇到兩個世界的差距。等他們再一次回國後,他們的距離更大了,最後他們只能跟有相同經驗的人成為伴侶、朋友,因為就連憤世嫉俗也走調了。

 

這本書很寫實,但不是要讓讀者看到血淋淋的一幕,也不是要讀者產生無謂的同情,這些對MSF沒有多大的用處。出版此書也許有募集資金的廣告作用存在,但是更大的作用是傳播,使多數人不再茫視,因為這些戰爭傷亡不會因為有人假裝不知道而消失。

2012年5月13日

巴黎的餐廳體驗─Le Pré Verre

二月回臺灣後,繼續與外師用skype上英文、西文課,住在澳洲、美國的老師們都很期待我分享我的旅行體驗。能和一些將旅行視為「必要」、「實踐」的過程的人們聊天,的確是件樂事,回憶旅行的種種對我來說也是種慰藉,稍稍安撫又想出去旅行而躁動的情緒。

 

我旅行的最後一站在巴黎,把巴黎排在最後一站是有原因的,一來是我的友人住在巴黎,我暫住她家可以節省住宿開銷,因為多數巴黎的青年旅館昂貴、地點又不佳;二來是我選擇在巴黎採買禮物,包括LongchampMacaronkusmi teaL'OCCITANE等,部分品牌在巴黎也比較便宜。雖然我沒有很愛巴黎,但是我得承認巴黎是一個很適合購物、品嚐美食的城市,而且好買、好看的程度超過我的預期,所以巴黎是我在歐洲花最多錢的地方。



在歐洲的36天裡,我只吃過一次餐廳,而且就在巴黎。在巴黎的友人下午要上課,所以我們選擇了午餐。經過友人介紹,我們選了位在 Maubert Mutualité (10號線、第五區)附近的Le Pré Verre用餐。Le Pré Verre午餐套餐包括吃到飽的法國麵包、前菜、主餐、一杯酒和咖啡,整套13.5歐元,在巴黎算是平價。唯一的小麻煩是巴黎人會講英文的不多,大概也是這趟旅行中,我的英文能力幾乎派不上用場的城市,所以也不用期待餐廳侍者會講流利的英文。一般菜單多是潦草的法文,要現場上網查也有點困難,還好友人會法文,告訴我法文foie是肝臟的意思,然後侍者咕嚕咕嚕講一串法文,然後指著自己的肝臟,所以我可以猜到我點的是什麼了。

 

由於我們沒有訂位,到餐廳後,被安排在地下室,地下室比較擁擠、吵鬧,而且燈光昏暗,但是很有法國味,身處在身旁客人多是法國人的餐廳,我覺得法國的確變美好了點。我不是什麼美食品嚐家,所以我無法形容我嚐到了什麼層次的口感,我也吃不出米其林一星(Le Pré Verre有相當於米其林一星的評分)和一般中高價位餐廳的差別,但是這是種奇妙的體驗。我在歐洲多是吃超市的微波食品(披薩、義大利麵等),這餐對我來說是貴了點,但是我吃得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