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0月31日

當變態成為寫作力─《邪魔》、《一郎X二郎》、《六宅一生》

奧田英朗著作的適合讀者:可以保持閱讀幽默感的讀者 
在書店最尷尬的莫過於拿起一本書名讓人很尷尬的書,就算內心坦蕩蕩也盡量別讓人誤會,看到別人捧著顯目字眼的書也會別開眼、拿起來讀也會小心翼翼。以前我工作的書店許多人拿起來翻造成書頁破爛、讀者又不敢買回家的窘境讓書店不得不包起來,而且這本書也沒有到要封起來、貼上限制級貼紙警告讀者的露骨程度,問題出在這本書名叫做《持續勃起》。
 
書店工作經驗讓我知曉封起來的書越有人想看,而且這些書是不太好意思拿到櫃檯請店員拆開的書名,因此許多顧客會跑到書店角落自行拆書偷偷看,所以書會到處跑、塞在童書區、漫畫區或者食譜區,顧客為了滿足好奇心,然而這些書通常都沒什麼,有什麼的都不會進書店。後來把一些書擺在櫃檯,想購買的顧客一定得問過櫃檯店員,所以一些如某日本名的前成人片女優、關於性字眼的書新上市,就會有些男性顧客偷偷摸摸到櫃檯小聲說要買書,不仔細聽還真不知道他們要買什麼,結帳後再偷偷摸摸放進包包裡匆匆忙忙離開,看到女性店員站櫃檯還會遲疑好久、有人在排隊結帳會躲開,而且不用信用卡、會員卡以免曝光,只差沒戴帽子、墨鏡、口罩、穿風衣偽裝來買書。
 
奧田英朗的多數小說就同以上讀者的好奇窺視欲,充滿詞彙禁忌的讀物反而是作家渴盼書寫的。讀者希望一探書內的限制級書寫,而奧田英朗的確會寫出限制級的畫面,他所展露的無非是剝開讀者的腦袋挑出這些不能言語的私欲,作家將這些畫面寫下來成為小說情節,這些畫面卻是讓人覺得猥褻,卻還不到不堪入目的程度,情色慾念的寫法給予極大衝擊。


奧田英朗是位很變態的作家,只有這麼變態的作家才會寫出讓讀者又哭又笑的變態故事。他的作品有《東京大夜逃》、《南方大作戰》、《持續勃起》、《尖端恐懼》、《鎮長選舉》、《六宅一生》、《最惡》、《邪魔》等,《最惡》、《邪魔》是比較正經的作品,然而作家嚴肅以待的小說卻不如其他含有異色、詼諧趣味之作來的傑出。
 一郎二郎(上)東京大夜逃   來源  一郎二郎(下)南方大作戰  來源
《邪魔》全書籠罩在異樣的氣氛裡,36歲的警察九野薰無時不想起去世的妻子,陷在過往悲傷回憶中的他選擇孝敬岳母,以彌補回顧他與亡妻來不及度過的歲月,患有失眠症的他調查縱火事件,他懷疑及川先生涉有重嫌,苦苦追查相關佐證,以免証據被另外的投案人遮掩住。另一方面及川先生的妻子及川恭子苦惱超市打工族的工作待遇問題,與上司陷入了苦戰,又因先生涉案而生活大亂,一方是追尋線索,一方是消滅痕跡,九野薰與及川恭子面對面的保衛戰是小說的菁華。此書精彩在於兩人情緒的高漲,壓力有如排山倒海而來,其實兩人都在情緒瘋狂邊緣,讀者都在等壓垮兩人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然主角九野薰免於苦海,最終得到救贖,然而小說在救贖之後驟然而止,以原著的五百多頁來說算是大篇幅小說,而結果卻在短短幾頁內揭曉,馬虎草率作結。
 邪魔  來源  六宅一生  來源作家的正經之作卻於結局上採取不嚴肅的收尾,奧田英朗的幽默作品而是從頭到尾不冷場。《東京大夜逃》、《南方大作戰》是我很喜歡的小說,是以荒繆的題材來寫家庭關係被迫連結的無奈感,同樣是「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作者更苛刻的往下延伸至「因為無法選擇父母,所以導致得靠父母的年輕歲月也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奧田英朗正是用這樣貼近社會邊緣的話題打造一個12歲孩子的苦惱,主角二郎的父母都是社會激進派,嘴裡盡是對資本主義的抱怨,身體力行對整個社會的不滿,包括抗爭口號、排斥義務教育、將不納稅視為國民義務,與四周安份打拼的父母完全不同,所以二郎的希望不是多幾個電動玩具或者平凡男生的小願望,他希望他的父母是正常人,「如果我爸爸是上班族、媽媽是家庭主婦」就是他期待的流星,普通如一個下班後喝點小酒的父親和對菜價討價還價的母親,當然這個願望不可能實現,從一個12歲孩子眼中看出去,他面臨的苦難消解在小男孩的言語行動之中,如果這個故事演進為青少年成長或成人故事,二郎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是從笑點十足變成黑暗陰鬱。 
六宅一生》共分為六篇短篇小說,六篇小說環環相扣,書中的主角們又更邊緣,一個是獨居的御宅族,以樓上男女交歡聲做為心理生理慰藉的自由工作者;一個是拍攝素人成人片,因為有觀眾捧場而過度著迷的家庭主婦;一個是無法婉轉拒絕客人,又害怕被捲入事端只好對援交視而不見的KTV服務員;一個是四處物色酒店小姐,卻慘遭歐巴桑糾纏的假星探真皮條;一個是因出版業不景氣改寫情色小說,大嘆懷才不遇之餘卻割捨不下高額援交的作家;一個是將自己與他人交歡影帶賣給成人影帶店,因特殊性癖好觀眾支持而以此維生的胖女人。六個人六種生活,不願意面對殘酷、被拒絕的人生是他們的共同特徵,所以他們採取更卑微的生活方式,討好那些以他們為樂的小眾或者是緊貼著牆縫生存,以小眾的鈔票換取些許的自尊,其中六個人物滿腹辛酸的工作血淚,也許在其他作家筆下會是飽滿復仇洩恨的黑暗小說,然而作家卻反其道而行,人物要卑慘至極,到了醜陋的最高點就成為笑話,作者就是使用這樣風趣不帶批判的筆法來深繪社會邊緣人的生存糗事。
 
如果有興趣,不妨看看變態
奧田英朗創作的變態故事,會發現那些人物並非虛構且就是身旁的過客,這些人物之所以卑微是因為他們永遠活在自己建構的世界裡,跟隨奧田英朗的筆調走著,也許會扭轉看待這些現代不適應者的看法。

2008年10月26日

《德黑蘭的囚徒》:淡化記憶的重量

《德黑蘭的囚徒》適合讀者:關心好奇中東社會的讀者 

因為一位女性受害者死前慘遭凌虐的新聞,受害者之一選擇回顧她的前半生,她原本打算隱藏的過往那兩年被心痛消融掉,所以她決定道出她所經歷到的政治、宗教迫害,在女性最美的時刻,她只有努力活下來的念頭,二十年的歲月與那二年看似不長的年歲對比,二年猶如身體上無法消除的傷痕。
 
 德黑蘭的囚徒    來源   Prisoner of Tehran
 來源
德黑蘭的囚徒》由伊朗籍作家瑪莉娜奈梅特(Marina Nemat)撰寫,目前她與夫婿移民至加拿大,早已遠離家鄉伊朗,然而2年牢獄之災卻是她深夜夢迴無法放下的重擔,這個故事聽起來非常荒謬,她能活著走出來是個奇蹟,如果是真實的,作家患了被害者
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機率極大,如果是杜撰的,她選擇了一個極有爭議的小說題材,然而不論真實與否,作家有許多部分隱匿未寫,也許是出於伊朗女姓、基督教徒的矜持保留,也許是她不敢寫也不能寫。
 

小說情節是16歲的
瑪莉娜是信仰東正教的基督教徒,與伊朗信奉伊斯蘭教的信仰起了衝突,屬於異教徒的她選擇不遵照伊斯蘭教的傳統,她希望保有基督教的信仰習慣,於是在課堂上她要求授課教師停止伊斯蘭教政治言論、專心上課,教授卻回答她如果不喜歡這門課可以走出教室,於是瑪莉娜離開教室,她的行動帶起全班同學的力挺,所有同學都離開教室。瑪莉娜的行為被視為政治異言,她的同學分別被逮捕,被關進伊斯蘭革命時期最惡名昭彰的伊朗艾文監獄,她的同學多數被凌虐,獄卒逼迫她們供出其他反抗份子的名單,而他()們不過是未成年的少年少女,多數捱不住虐打只好投降認罪,最後輪到瑪莉娜被捕,然而死前一刻她的人生轟然巨變。

(以下有小說與電影「少女奧薩瑪」情節洩漏)

瑪莉娜在被處決前,
在牢中負責看守她的阿里緊急送來一封由當時的伊朗統治者何梅尼封印的文件,瑪莉娜逃過死刑,改判刑為無期徒刑,原來是阿里運用關係、與何梅尼交好,然而這份救贖卻有代價,代價是瑪莉娜必須捨棄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
還有嫁給阿里當妻子,於是白天她是囚犯,晚上她是看守者的床伴。

電影「
少女奧薩瑪」由愛爾蘭、日本、阿富汗集資拍攝,此片最後在伊朗完成,阿富汗與伊朗為敵人卻有相同的社會背景,電影深刻感傷,突顯伊斯蘭社會對於女性的暴力,純粹是出於佔有、恐懼與性別歧視。片中因為塔利班政權壓迫女性生存權,導致女性無法出去工作、男性又多在戰場或戰死,家中只剩下老弱婦孺,無可奈何之際12歲的少女Osama女扮男裝出去工作養家,最後因月經流血曝光,她被判給嫁給足可做她爺爺輩以上的男人的小老婆,Osama的丈夫藉由法律、婚姻獨厚男性的條文強暴12歲的她,電影最後幾幕尤其尖刻,他強暴她後滑入水盆中沐浴、放鬆,鏡頭中沒有她的存在。 

很多人認為「
少女奧薩瑪」有政治灌輸的意味存在,是美國擊倒塔利班政權的教育電影,或者是北方聯盟與塔利班政權的權力討伐,少女奧薩瑪」的主軸不是探討阿富汗女權的無尊嚴,變成政治角力,告訴觀眾塔利班政權是伊斯蘭魔鬼,人人皆可誅之。不管如何詮釋少女奧薩瑪」的電影情節,出於伊斯蘭社會的悲慘故事已由不同國籍、團體的作家、電影暴露,其中不乏伊斯蘭女性受害者揭下面紗來發聲,對於習於隱藏面紗後的女性而言,有個普通家庭、養育兒女會比討自己的人權來的快樂輕鬆,是無盡的苦痛督促她站出來,這樣的故事在《中東現場》、《喀布爾美容學校》、《誰殺了喀布爾女人》、《活活燒死》、《我被爸爸賣了》、《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美名之路》、《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都存在,也許是誇張或者放大悲劇,但不是串通起無數的悲劇。 

對照「
少女奧薩瑪」就聯想到《德黑蘭的囚徒》中瑪莉娜的處境,Osama因欺騙原先是判絞刑,那個老男人以主人之姿買下妻奴,Osama形同在男人腳下服刑,因男人等同法律。瑪莉娜在小說中寫道阿里是因為「愛上她」而向何梅尼求情放水,最後的刑罰轉為白天囚犯、夜間妻子,他們的初夜也是男方以法律、婚姻之明證言順強暴女方,之後還有數次強暴行為,這裡形成認同的反差,少女奧薩瑪」是認為野蠻,《德黑蘭的囚徒》是認為出於愛意。

接下來為劇情的大轉折,她被判出獄、阿里因為政治鬥爭被人暗殺,阿里的家人讓她與她真正愛的男人結婚(誇張的是阿里也知道她真正愛的是誰)、幫她逃離伊朗,所以
瑪莉娜來到加拿大,開始她自由的人生。瑪莉娜明顯對阿里交雜恨意、感激,也許還有一點愛意,很難不認為瑪莉娜隱瞞了部份實情,有關於他們婚姻的真相,不管她隱藏了多少,她有她的理由與立場,就小說而言,太過真實與略有虛構的差距極大,在我看來,作家選擇虛構出一個深愛她的男人,淡化掉他的政治背景、婚姻暴力。 

如果作家寫出真實版本,所激起的波濤駭浪也許是跨到政治氛圍的可怖,所以她選擇以女性立場來書寫,她寫艾文監獄的牢獄生活,遮掩了獄卒強暴女性囚犯的行為;她寫她與阿里間的生命糾葛,埋下了她被判給他的婚姻實情,就某些情境來說她是他的肉票,而讀者卻無法知道她是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創作一個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女主角,當然就小說的題材而言,話題性大過真實度,美化與控訴未必相剋。

2008年10月21日

《聖骨拼圖》:宗教殺人事件

《聖骨拼圖》的適合讀者《達文西密碼》熱潮跟隨者 

歷史、懸疑小說會帶給讀者的閱讀反應截然不同,一方的反應會是「相信」,另一方的反應則是「半信半疑」,前者如《達文西密碼》,後者如《聖骨拼圖》。
 
 聖骨拼圖   來源
聖骨拼圖》以「東方三聖王」的科隆大教堂為起點,小說主軸在於宗教內的真偽叛亂,代表反派角色的是「帝王龍廷」,「帝王龍廷」由古代煉金術士及殺手組成的秘密組織轉變成現代猶如納粹、3K黨的人種至上團體,企圖以聖骨內的神祕物質掀起駭浪,打倒現有宗教的實權。
 
蘊藏的歷史知識為小說加分不少,不過可以感覺出來小說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替作者所站立場說話,而是為了閱讀效果。並不是認為《聖骨拼圖》毫無精采之處,此書章節緊湊,爆破動作場面有如好萊塢動作片,只是在動作、科學、歷史、宗教、愛情、陰謀、人物特色的多重分割下,原書色調的歷史解謎部分被些許削弱,形成一部既可圈又可點的小說。看完《聖骨拼圖》後,去amazon網頁搜尋讀者感想,多數讀者偏向讚美,將此書與《達文西密碼》並列,少數讀者不置與否,或是認為《聖骨拼圖》製造寫作最大紕漏在於「讓人很難相信」。

回到《達文西密碼》這本小說身上,撇開宗教信仰狂熱者的強烈排斥,小說以現存的藝術畫作、歷史古蹟與謎團畫家做為小說的盾牌,由於盾牌下的真實面貌尚無定論,創作與研究之間的矛盾地帶就成為丹布朗的保護色,也就是可以說任憑讀者選擇相信與否。《達文西密碼》是將宗教、歷史中的男人視為騙子,男人為維護正統、自尊,將與宗教、歷史發生關係的女性排除在外,視女性是容器而非生物,作者採取同情宗教、歷史女性的態度,這點深得人心,卻也引起批判。

不論丹布朗回顧宗教、歷史的角度是否正確,他在處理歷史謎團的手法就是用原本就存在疑慮的史實來書寫,可加深讀者印象,或者博取信任。《聖骨拼圖》的故事雖以現存古蹟、聖物為開端,然而
聖骨的部份卻是超現實,搭配維護聖骨、對抗「帝王龍廷」的是秘密特種部隊「西格瑪中隊」,於物理化學、歷史地理、考古學、宗教學、人類學領域都異常熟悉,又精通武器槍枝、搏擊戰鬥,再次超出讀者所能預期的閱讀空間,所以很明白這本小說的歷史知識是為了寫成冒險解謎小說而成立。
 
《達文西密碼》與《聖骨拼圖》雖然風格較為類似,兩者相通處尚有「血脈」之處,「血脈」代表宗教內部帶有人種優越感的藐視,
兩書的處裡方式不盡相同,《達文西密碼》又再次以歷史爭議作為後盾,而《聖骨拼圖》服膺於冒險、科幻題材的應用,反而漏失了於「血脈」議題上的擴張。
 

可能是因為為
冒險解謎小說服務的題材,行文自然比較誇張,在角色網絡也刻意套上關係,其中安排「西格瑪中隊」特種部隊的感情糾葛,與《達文西密碼》中蘭登教授的幾段逃難情緣一樣,是塑造影集般的可接續感。在《聖骨拼圖》之後還有《黑色密令》、《猶大基因》、《最終神諭》三本小說,四部曲題材不同,但從約略簡介可知《黑色密令》是講述以納粹時期的優勢人種亞利安人來找出人類生命起源,《猶大基因》是講發現一種足可毀滅其他物種的細菌,《最終神諭》是現代科學預上宗教後的爭議,故事主軸是複製「第二個耶穌」後的世界局面。

2008年10月15日

《潘朵拉處方》─不能說的秘密

《潘朵拉處方》適合讀者:對《達文西密碼》熱潮無法抗拒者 
隨著《達文西密碼》延燒的密碼風,促成一波波解謎、驚悚、歷史、宗教小說出版,有些是《達文西密碼》出版後隨起的熱潮,有些是在《達文西密碼》之前就已經出版只是未受到矚目的作品,在真實度、氣氛、節奏掌握上各有偏重,《達文西密碼》無疑是其中的佳作。
 
由於個人閱讀喜好,對於此類小說向來無法抗拒,難免會閱讀到地雷書如《
梅第奇匕首》,但是大部分小說暫且不論是否精彩萬分,在歷史、宗教上的考據與焦慮十足可貴,去除故事性,這些小說給予歷史、宗教糾雜難解的謎底許多想像空間,也許其中就有一種是還原真相的關鍵。
  潘朵拉處方  來源近期出版的潘朵拉處方》、《聖骨拼圖》分別都與《達文西密碼》相提並論,也許是《達文西密碼》的成功造成出版推薦必須與之並列的說法,廣告小說為傑出的曠世之作。其實兩書各有偏重,《聖骨拼圖》是與《達文西密碼》相較之下性質較為類似,《潘朵拉處方》可就題材偏向於揭發歷史、醫學黑幕性質,與《達文西密碼》的寫歷史導向真相的方式不同,《潘朵拉處方》的歷史與真相帶出更深層的現代醫療體系問題,關於醫學、疾病、廠商間的抗衡,擴及現在與以後,而且作者所書寫的是人類敵人之一─癌症。

在電影「疑雲殺機」(原著小說為《永遠的園丁》)中,女主角揭發查跨國藥廠的陰謀,她發現西方白人世界所塑造的天使形象全是假象,西方以非洲長年征戰、醫療貧乏、窮困荒脊為機會,以公益行善為號召,背地裡為實行「非洲是全世界製藥廠的垃圾桶」計畫,以非洲居民當做人體試驗,給予大量藥物來試驗,非洲居民長居衛生與疾病之地,無可奈何之下服下藥物,他們的性命沒人在乎,許多也許原本不會死亡的非洲居民就這樣被劑量不穩定、未經過人體試驗的藥物給害死,而非洲以外的民眾只見到醫療進駐,讚揚愛心無國界。疑雲殺機」女主角的大發現破壞了西方藥廠的牟利,最後被謀害身亡,她的丈夫身為英國外交官,位居國際曖昧位置,發現實情後試圖對抗龐大的醫療黑幕,最後由他的友人揭發,而她的丈夫最後與她走向同一條路,他選擇死亡。電影促成一個完美妥善的結局,實際上應該與原著小說所安排的未完結一樣,個人、團體籌起的小利難與官商勾結下的暴利相抗衡,「疑雲殺機」雖樂觀過頭但確實帶出公益團體背後的可能暴利真相,實屬可能成立的懷疑。 
《潘朵拉處方》同屬此類小說,又從歷史事件中挑出可能的點來進行剖析,作者利用甘迺迪之死、蘇美冷戰、古巴危機,以甘迺迪死前死後為串連,誰殺了甘迺迪並不重要,重點是甘迺迪為何而死。歷來對於甘迺迪之死的謎團有不同說法,包括女星瑪麗蓮夢露冤魂鎖命、妻子賈桂林的謀害、政府計畫謀殺、共產黨等,當然前二者不被認可,後二者確實與小說相映。
 
小說設計了一個醫療陰謀,這個陰謀一但瓦解,醫學界研究會整個顛覆,賴此維生的相關行業會失業,甚至擴及食品業,影響不止於此,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也會完全改變。
 
為了不洩漏小說內容對於癌症的關鍵內容,即以人類另外一個敵人愛滋病(或者各種性病)為例,假使愛滋病能以疫苗、服藥根除,告別絕症陰影,愛滋病就非人人恐懼,打擊到的是全世界人類性習慣觀念,擴大來看,各國醫學、愛滋研究以及預防愛滋的相關行業全部兵荒馬亂,受到波及可能被裁員、失業,影響千萬人,經濟利益影響遠比價值觀變調還要嚴重,這個例子可視為《潘朵拉處方》小說的主調,外觀可看作懸疑小說,實際上小說內容是以經濟、政治為背景的黑幕小說。
 
小說最精采之處大概是它的結局,小說採取蘇美冷戰、古巴危機尚未解除的論斷,政府仍隱藏真相,官商勾結的背後又製造了大量陰謀,帶出的不只是國際關係緊繃的原因,還引出也許人類至今恐懼的未知都有能拆解的彌封,只是利益不允許事實暴露。
 
當然這本小說必然存在缺失,小說中的許多史實因為內容盡量簡化,作者大多假設讀者略知其背景,所以很多甘迺迪之死前後出現的人物與甘迺迪任內的國際外交關係都採取點到為止的寫法,不加過多註解,不熟悉歷史背景的讀者可能會比較吃力,所以閱讀的同時儘可能查閱甘迺迪死後的相關研究,加深史實的貫穿性以便於閱讀。

2008年10月11日

《惡人》─天秤的惡

 《惡人》適合的讀者:喜歡推理小說成分多元的讀者
 
在一本「是誰」、「為什麼」、「謎底」都不是重點的小說裡,「心情轉變」才是小說的主調。


惡人
吉田修一的《惡人》沒有多少推理成分,「是誰」、「為什麼」、「謎底」都明白告訴了讀者,當然轉換成以追溯事件始末的推理小說也會很傑出,然而作者採取以多人視角為主的方式寫作,《惡人》坦露角色各自自白的顏色,這些繽紛的著色意外吸引我,因深入他人心裡去剝除一些心情碎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本是難事,作者使用的寫作方式就是寫下那些心情碎片的細微紋路。 

小說的開頭是保險業務員石橋佳乃遭到殺害,警方循線追查,查出兩位與石橋佳乃交往密切的男性涉有重嫌,是石橋佳乃在交友網站上認識的男性,一位是石橋佳乃拿來炫耀的男人增尾圭吾、一位是佳乃填補寂寞的男人清水祐一,兩位男人的意外相會促使石橋佳乃被殺害,兩個男人相繼成為警方的重點嫌犯,其中只有一人殺害石橋佳乃,但是從被害者家屬的視角看過去,兇嫌有兩人,一個是後悔無助的主嫌,一個是恥笑、不以為意的第二加害者。
 


《惡人》的優點在於多人視角的多層次感,每個人眼見高度與遠度大不相同,以多人的共同感受來打造一個感受的犯罪案件,這件命案並沒有因為生命消逝而結束,回憶與感覺在每個角色腦裡滋生發芽,最終長成了果實,果實碎裂開來,開始釋出那些角色他們所在意、所懷恨的命案細節,於是每個角色都是案件的參與者與促成者,參與者與促成者所遇到的難題是如何看待石橋佳乃與眾多男性的關係,兩位男性又分別是什麼態度來面對石橋佳乃,小說中的人物自然有座天秤來評斷,讀者亦是。



將石橋佳乃、增尾圭吾、清水祐一各佔據三角形的一邊,多數讀者的觀感可能會認為石橋佳乃、增尾圭吾的行徑是自添了他人反感,清水祐一與情人光代最後短暫的露水情緣,雖是網路交友的一時衝動,卻是動了真感情,相較看來,兇手反而有悔意、有真情,被害者、促使者反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腐爛,於是天秤開始動搖,兇手因事發後的感情而引人同情,被害者、促使者因緣由而使人厭惡,但是回到那個事發之前或當時的天秤,對被害者、促使者不公平,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態度會引發他人的殺戮


天秤不斷動搖,誰的惡質比較多眾說紛紜,探討惡的多寡反而不是重點,此書顯露的是觀感是如何的浮動,與罪行、法律無關,全是自由心證。
 

因為由個人自由心證,很多人都認為被害者是咎由自取,包括我,這突顯態度所造成未犯罪與犯罪的極大觀感差異,心驚於天秤偏向犯罪者的同時,帶出犯罪可補償的議題,但大多數犯罪者補償的不是被害者,這樣的補償與懺悔是否合理,可能又是另一個天秤的開始。
 

吉田修一的筆觸非常溫柔,帶著溫暖的光線,沒有觸到犯罪時的可怖、被害者的恐懼與加害者的惡意
,所以吉田修一的
《惡人》乍看之下會是個愛情故事,關於犯罪者與助逃者的逃亡故事,顯然這樣的故事其實不夠把這本小說寫完,深入一層來看,案件是全然被支解,被隨意批判與詮釋,這些可能來自書中角色與讀者存有的天秤,不知不覺讓使惡的成分導向被害者一方,這也許就是眾人的惡。  

感謝麥田出版社與提供試讀機會。

2008年10月10日

《富豪刑事》:有錢天下無難事

富豪刑事》適合的讀者:「錢是萬能」的信奉者 
小說中的系列偵探、刑警或業餘辦案者,很多是妻離子散、孤家寡人、窮酸潦倒,不然就是私生活不明。如果計算一下目前推理小說中的辦案者的財產狀態,大部分應該都是卯吃寅糧,因此很多角色需要一個正職來當作正當收入的來源,那個正職可能是引領他進入推理、辦案兼差領域的媒介,這份兼差花錢、費時,這時正職就顯得格外重要。

 富豪刑事  來源

如果主角是刑警,收入雖然不豐,至少穩定,而且還可以向主管報帳,跟監人員、器材費可以公器私用。如果主角是教授,出幾本教科書或暢銷書,若是能像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一天到晚被捲入歷史機密也不會餓死,只是保需要高額意外險。如果主角是正職小作家,若是歐美或日本,幫雜誌寫寫小文、小書,不暢銷也不至於落魄街頭,當然這在台灣就不成立了。其他如報社記者、法醫、偵探社等,小說都會安排與刑事單位的密切貼合,有利共享,所以還不至於走到窮途末路,還有些職業雖然看起來收入只出不進,依照小說的寫作模式,當然是避談敏感的金錢問題。
 
當金錢問題被攤開來曝光,職業與收入必定成為辦案者的困擾,所以如果有一位家財萬貫的辦案者選擇以「砸錢」來辦案,辦案的成分是減少許多,卻也滑稽幽默。


在《富豪刑事》小說中是由〈富豪刑事的誘餌〉、〈富豪刑事的密室〉、〈富豪刑事的騙局〉、〈富豪刑事的大飯店〉四個短篇構成的小說集,主角神戶大助是刑警,但是由於他的身分與眾不同,他的辦案模式也與一般刑警完全不同。他的父親神戶喜久右衛門為日本富豪,什麼都有當屬錢最多,神戶大助因家境富裕所以上下班能以凱迪拉克進口轎車代步、身穿英國進口手工高級西裝、抽不完的哈瓦那頂極雪茄和掉不完的昂貴打火機,還有父親名下莫名奇妙就賺錢的公司與一堆很會賺錢的高級研究人員,乍看之下神戶大助可能是個富家草包公子,卻與他最大的優勢─「有錢」中獲取辦案成效,加上父親神戶喜久右衛門內疚於賺了太多不義之財,希望兒子能幫他花錢,所以富豪刑事的花錢辦案法就此誕生。 
《富豪刑事》這本小說純屬搞笑,小說中始使用的灑錢計謀當然不可能正經,例如包下高級飯店的所有房間、辦豪華宴會引嫌犯前來,不然就是成立一間工廠與兇嫌競爭,這些計謀都是為了「
為了正義,請用光我的錢吧」的前提。

小說中的笑點頗多,使用的方式是偏向電影、電視劇手法,第一是對於花錢與賺錢的幽默感,小說中每當主角向父親商討討伐罪惡的灑錢方法,神戶喜久右衛門會為了正義一哭、感動兒子肯為他努力花錢,最後又因為
新成立的企業、研究賺錢或財產分文未少而動怒。第二是與讀者對話,與觀眾對話的影集如「古畑任三郎」,傳達「世上没有真正的完全犯罪」的辦案理念,《富豪刑事》與「古畑任三郎」均有面對觀眾的情節,不過《富豪刑事》是與「讀者」對話,當小說中出現「各位讀者…」的字句,代表讀者也被包納其中。第三是帶過其他角色的故事,小說中帶到其他角色系列故事會用「註腳」、「參看」,《富豪刑事》是直接說明這個角色的確出色,也有段很長的故事有待說明,但又寫出因為篇幅原因就不多寫的坦白文字,讓讀者感到無奈又好笑。綜觀以上的寫作方式,《富豪刑事》很難與推理小說直接掛上等號,因幽默感被拍上電視劇,由深田恭子主演富豪千金,變身成為身穿名牌華服、搭加長型豪華轎車上班的富豪刑事。
 
不習慣此類型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難以接受,畢竟小說內的搞笑成份較多,若以普通閱讀心接觸,
《富豪刑事》會是一本推理成分不高的輕鬆閱讀小品。

2008年10月5日

《禁入廢墟》:恐怖之外

《禁入廢墟》適合的讀者:喜看恐怖片的觀眾 

利用機上時間看了兩部電影、半本小說,電影是「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與「慾望城市」,小說為《禁入廢墟》。「印第安納瓊斯」不如我預期,但是電影特效相當不錯,如果沒有炫麗的畫面與國泰航空的個人娛樂系統,我真的很有可能一路睡到下機。
  
 禁入廢墟  來源
「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與《禁入廢墟》有些類似之處,一者對於古文明之所以存在的假設,一者則是對生命體之可能的幻想。「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故事地點是秘魯森林的神祕墓地,印第安納瓊斯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城,在感嘆哈里遜福特真的衰老很多、凱特布蘭琪亂接戲、席亞拉伯夫可有可無之餘,在這部娛樂性大過重溫懷念的電影裡,可看之處東刪西減只剩片中的某種「生物」,「生物」是電影中的神祕力量,不過這種「生物」顯然是目前人類社會所不能及的。 
《禁入廢墟》的背景在墨西哥某座廢墟,主角是年輕人們,剛好是讀者、觀眾常看的恐怖電影題材,這種電影通常都有腦容量不足的主角,無勇也無謀,遇上怪物、殺人魔盡把力氣用在臉部張嘴尖叫的誇大動作,而忘記邁開步伐跑掉。這類恐怖電影是在灑血漿或者賣肉,有窮追不捨的怪物殺人魔與衣不蔽體的美女,《禁入廢墟》有一部份是符合好萊塢B級片的節奏,同樣具有B級片刻意賣弄的恐怖,這種恐怖是外放、有形的,另外一部分則是野地求生與無盡絕望。
 

《禁入廢墟》的主角是兩對男女朋友,他們在墨西哥遇到尋找失蹤弟弟的德國人,便與這位德國人與另一個語言不通的希臘人結伴,前往一處馬雅廢墟,而這處馬雅廢墟存在讓人驚恐的「生物」。這群年輕人並非全都沒大腦,也不是擅闖禁地、心懷惡意,只是存有玩樂、浪漫的生活態度,愛情、性、酒、交際是生活良劑,天真以為世事皆如我意,從未經歷過陷入絕境的歇斯底里,因此《禁入廢墟》中有一部分不似B級片,而像驚悚、恐怖小說,講述一般城市人逐漸消逝的敬畏能力,一心嚮往征服,最後引出帶著惡意的恐怖。 
《禁入廢墟》被改編成電影「活人祭」,小說與電影必然存在差異,由於沒看過電影,查閱網路資料後,除去小說和電影的B級片成分,我比較喜歡小說的安排。馬雅廢墟未必隱射文明衝擊,外國人與原住民也未必牽扯到種族意識,但可確定的是小說在寫一種被恐懼抓住的感受,過度緊繃所產生的絕望。絕望是小說佔有絕大比例的閱讀成分,主角群一行人從希望走向悲觀,「生物」擰住人物的心神,一反人類自豪所能掌握所有事物的決心。
 
小說鋪陳恐懼的過程稍顯冗長,原因在於要表達主角群不敢置信自己深入絕境的情緒,因此不斷出現轉機、危機交錯的打擊,讓主角群的失控不過是困獸之舉更為明確,「生物」清楚明白人類的無能為力,牠們玩弄人類的原因可能是覓食、智能或是單純的生物本能,然而牠們惡意模仿的原因又為何?擬人化製作如此,好比電影「秘密客」的人形蟑螂,恐怕是帶著諷刺意味。
 
看完此書,我認為「生物」為何反而不是特殊之處,而是在結局部份,這也是讓我起雞皮疙瘩久久不消的部份。